记者 方卓然
电动自行车楼道充电、飞线充电一直是困扰基层的“小顽疾”,如何治理成了很多基层的“心头病”。
2021年4月8日,上海浦东新区上线了升级版的城市大脑,该版本将此前涉及经济治理104个场景、城市治理50个场景和社会治理11个场景进行了整合集成,形成了10类57个整合场景。
在物业管理场景中,升级后的城市大脑可以通过视频捕获智能识别楼道充电、飞线充电行为,发现后即通过平台推送物业公司进行劝阻,如劝阻无效,即通过区城运中心指挥平台推送城管、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执法处置。
同时,城市大脑还会推送居委会、业委会,通过召开“三会”等方式,商议建设集中充电设施来缓解充电矛盾,实现治理全流程无缝衔接;推动各方业务流程精准衔接,建立高效联动响应机制,通过村居“微闭环”、街镇(片区)“小闭环”、部门“中闭环”、政府市场社会“大闭环”,实现智能发现、自动派单、管理闭环、高效处置。
早在2020年12月,浦东城市大脑升级版启动上线试运行,7个全面融合经济、社会、城市治理要素的智能化场景深化整合后投入实战运行。
近年来,浦东围绕重大风险防范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创新探索,从以“六个双”为基础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创新到以动态、风险、信用、分类“四个监管”为基础的“互联网+监管”模式创新,从以“城市大脑”为基础的城市治理创新到以“家门口”服务体系为基础的的社会治理创新,超大城市治理的制度体系日趋完整。
“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这样形容新升级的城市大脑。
场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的过程背后,是浦东打破部门之间、条线之间、层级之间职责壁垒。
整合后的场景体现了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转变,从各部门依据职责各司其职向围绕服务对象需求主动跨前、协同联动、集成服务的转变,从传统治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治理转变。
其中,垃圾分类应用场景就是一个典型。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浦东作为特大型城区,面临产生点位多、收运覆盖面广、全程分类体系监管难度大等特点。
城市大脑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测,从源头收集到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全过程智能发现小包垃圾、跑冒滴漏等管理顽疾,整合集成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物业公司和收运企业等市场主体,居委会和志愿者等自治共治组织在内的各方力量,实现治理需求和资源、制度供给高效衔接。
如今垃圾分类场景已经将浦东新区全区2662个住宅小区、337个行政村、2441个垃圾产生单位、43627个沿街商铺、91个小压站、12个中转站、4个处置场全部落图管理,通过数据对比、物联感知、视频捕捉等方式。今年一季度,城市大脑已智能发现并处置1457件问题工单。
在养老服务场景中,浦东新区共有120多家养老机构,2万6千多个养老床位,传统管理按照部门“单打独斗”和人工管理模式,监管难度很大。
此次城市大脑将通过深化整合,针对养老机构共制定出38个治理要素,其中城市治理分成场所,设备两大类7个要素,经济治理要素分成人员,资金,制度,证照,经营五大类20个要素,社会治理分成信访舆情、紧急救助,防疫管理等三类5个要素。
这明确了行业监管范围和职责边界,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各方治理职责全覆盖衔接,缺位的完善补位,交叉的优化协同,在党建引领下,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