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读懂财经
每家银行,心中大概都有一个“摩根大通”的梦。
尽管我国现阶段仍实行分业经营,为的是防范风险。不过,随着利率逐渐市场化,对银行息差造成压力,赚钱能力愈发下降,传统模式下的银行经营越来越难。
因此,这几年银行也在不断摸索“混业”经营。目前看,大型银行基本都在通过参控股,实现资管、保险、券商等牌照的布局。其中,建行的综合金融牌照是最全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也都拿到了理财牌照。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大规模涌现,富起来的客人面对着手头富裕的金钱有了强烈的理财需求。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是一片流着蜜和牛奶的土地。
面对着这片新蓝海,包括招商、光大、平安、浦发、宁波、兴业在内的不少商业银行,开始大讲财富管理的故事,想通过财富管理做大零售业务。
这也不难理解,与摩根大通等国际大型综合银行,国内商业银行仍主要依赖利息收入,即使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也不过36%。
而摩根大通的非息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50%以上,可以说是旱涝保收。这不仅能使其盈利能力较之前传统银行模式下有所回升,行业的周期性也得到明显弱化。
落脚到估值层面,比如美国大型传统银行大多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向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转型后,整体估值明显提升,跑赢标普500指数。
1990-2000年间,标普500指数涨幅299.8%,同期标普500银行指数涨幅高达475%;后者的PB也由1990年的1倍提升至90年代末3倍左右。
这或许是,当下银行纷纷争夺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所在。
/ 01 /看似“暴利”的银行
“这两天手头有点紧,上个月信用卡欠款做了分期,年利率竟然高达15%,简直高利贷”。
这样的暴利形象,是不少人对银行所有的认知。
原因也很简单,银行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拿到牌照后,银行只需要低利率吸收客户的存款,高利率放贷款给需要的人,稳稳地赚取中间差价就可以。
以招商银行为例,其收入来源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这也是所有银行的收入构成。2020年,招商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收入63.7%,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6.3%。
可以看到,哪怕是依托零售业务,非息收入占比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招行,核心的盈利模式也是通过吸储、放贷,赚取差价。
不过,这种看似稳赚不赔的买卖背后,却有很高的风险,哪怕赚钱也是提心吊胆。换句话说,银行并非“稳赚”,否则包商银行也不至于把本金亏没,还倒欠储户2055亿元。
因为,银行大部分钱都是储户的(2020年末,招行净资产0.73万亿,总资产8.36万亿)。这种情况下,银行放贷出去的钱,若是赶上经济不好或者自身风控不到位,收不回来的钱会比自己的净资产还多。
假设某些经营不善的银行,每放贷100元就有10元收不回来,而其自身的净资产只有8元,便会一下亏成负资产。
更重要的是,利率逐渐市场化后,低利率市场环境正在赶来的路上,届时银行的息差收入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关于这一点,招行董事长缪建明在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已经有所警示。在他看来,由于经营模式原因,银行本身面临较大的杠杠风险,过往依靠较高的息差还可以消化不良资产,但利率逐渐市场化后,吸储、放贷赚取的利差,存在持续收缩预期,恐怕仅仅从事存贷业务的银行,在未来的日子会进一步困难。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银行是“暴利”行业吗?
/ 02 /个人理财需求大爆发带来新“蓝海”
在银行依靠存贷赚取差价越来越难的背景下,各家银行纷纷摩拳擦掌,把财富管理业务当成“救世主”。
比如光大银行提出“要打造一流财富管理业务”;平安银行提出“重点发展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兴业银行则提出“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业务”等等。
招行董事长缪建明更是在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招行正在打造大财富管理银行,未来财富管理业务将决定公司能走多高”。
显然,财富管理业务被各家银行寄予厚望。
当下来看,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大量中产的崛起,也确实给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带来了快速发展契机。
以各家银行披露管理的零售客户资产(AUM)来看:
招行管理的AUM由2015年的4.75万亿,增至2020年的8.94万亿;中信银行管理的AUM从2015年的1.08万亿,增至2020年的2.24万亿;平安银行管理的AUM从2017年的1.09万亿,增至2020年的2.62万亿。
可以看出,各家银行管理的AUM,近几年都保持了年化15%左右的增长,如平安银行这种零售黑马,其AUM年化增速甚至超过了20%。
AUM的快速增长,侧面反映出市场的理财需求正处于爆发期。对银行来讲,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突破口。即如何利用好爆发的理财需求,做大自己的零售业务、做高非息收入,带动自家银行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以招行为例,近两年其明显发力代理基金和代理理财业务。
2020年,招行财富管理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85.24亿元,同比增长35.68%。其中,代理基金收入94.34亿元,同比增长99.45%;代理理财收入55.99亿元,同比增长57.89%,均远高于公司整体营收7.2%的增速。
对大部分银行来说,如何更好的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由过去单一的信贷向发债、投资、现金管理一体的综合金融方向发展,进而更多地依靠表外业务赚取手续费和服务费,要明显优于过去依赖拼规模换来的增长。
并且,长期来看,国内的财富管理业务处于起步阶段,银行依靠管理的大量零售客户及零售资产优势,这块收入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也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布局综合金融牌照的原因。
/ 03 /从提心吊胆赚息差到旱涝保收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富管理业务虽然有高速增长的潜力,但这并非各家银行追捧的核心。
财富管理给银行带来经营模式的质变,才是关键。
简单来说,因为财富管理业务轻资产运营且经营风险较小,而银行重资产运营且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
具体来看,银行的财富管理收入由代理基金、代理理财、代理信托、代理保险、代理贵金属构成,这几乎是所有银行财富管理收入的构成。即,客户拿钱来买银行自己开发的理财产品,或代理的理财产品,这种情况下,不管盈亏银行都可以赚取手续费,只不过银行自行开发的理财产品利润更多而已。
这种经营模式,让银行几乎没有经营风险,只要可以找来买理财的客户就行。
反观银行依靠存贷赚取差价的经营模式,在经济景气度较好的时候,息差高、坏账少;但在经济景气度差时,息差低、坏账高,甚至金融危机的时,还有一把清零的风险。
比如,近一轮制造业坏账爆发过程中,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从2013年末的1%,上升至2018年末1.83%,五年翻了近1倍。
从提心吊胆赚息差,到旱涝保收,每个银行心中大概都有一个“摩根大通”的梦。
凭借资管和投行优势,摩根大通的非息收入占总营收的50%以上(2019年50.5%)。其投行业务不必多说,这是公司最大的资产板块,主要盈利来源之一。
而摩根大通的财富管理业务,轻资产运营(资产占比6.8%) 下,为公司贡献12.1%的营收和7.8%的净利润,并且,公司29.4%的非息收入来自资管财富业务的佣金收入。
尽管国内现阶段仍实行分业经营,但从经营层面来看,能够抓住财富管理业务崛起契机的银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依靠借贷赚取利差的经营模式,弱化经济波动给业绩带来的冲击。
而弱化银行原有的周期属性,最大的好处就是提升估值。比如20世纪90年代,标普500指数涨幅299.8%,同期标普500银行指数涨幅高达475%;后者的PB也由1990年的1倍提升至90年代末3倍左右。
可以说,在当下存贷业务赚钱越来越难的背景下,发力财富管理业务,既是银行面向未来之战,也是其争取更高估值的核心所在。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在摩尔金融APP或摩尔金融官方网站moer.cn看到更多个股、盘面走势分析及投资技巧,也可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搜索摩尔金融并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