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摩根频道
得物,或许你不了解它,不过如果你玩微博,近期频繁登上热搜的它一定让你不会陌生。
作为国内有一定名气的C2C二手交易平台,在近期“新疆棉”事件的爱国情怀中占尽风头,“得物下架耐克”、“得物APP客服回应下架耐克”、“得物耐克交易量”,而事实是得物并没有下架耐克等品牌的打算,并且由于其下架传闻致使平台交易量大幅度增加。
随后国产品牌炒鞋事件,原价售卖1499元的李宁韦德之道在得物平台暴涨到将近50000元,随后“得物回应球鞋价格暴涨”、“得物下架价格异常球鞋”等话题一度再上热搜,引得一众人讨论围观。
如此高涨的热度的确给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流量,使得更多的互联网用户认识到了这个“鞋圈”必备的平台。不过或许得物一开始只是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是没想到过度地“热度”已经引火烧身,为平台带来了不小的品牌负面。
那么作为无法干涉用户定价的C2C二手交易平台,得物到底冤不冤呢?
一家“毒”大,却无市场话语权
得物在4月6号发表《关于大家关注的近期个别鞋款价格波动的声明》中称道:得物APP一向倡导理性消费。平台将会增加对卖家异常标价的监测,对卖家标价波动过大的商品,会第一时间做相关处理。一旦发现恶意操纵价格的卖家,将进行包括下架商品、封号等在内的严肃处理。
而早在2019年得物(毒)就曾经发表过关于“炒鞋不穿”的倡议,然而如今已经2021年了,似乎“炒鞋”依然刻在得物的血液里或者说大众对其的认知之中。
就在近日得物因鉴定唯品会所售Gucci腰带为假,致使两家公司因此事件冲上热搜。所谓的第三方鉴定方的得物理应在大众舆论中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是在热评榜上更多对于得物还是“那个炒鞋的”。
那么得物作为目前国内鞋类最具影响力的C2C二手交易平台,能杜绝“炒鞋”这一现象吗?并不能,因为炒鞋并不是中了得物的“毒”,在得物出现之前也有其他的渠道和方式,但是得物也没有“解药”来缓解自身平台用户炒鞋的热度。
首先,为什么会涨价或者说在发售价之上有那么高的溢价?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市场中的一个供需关系,需求远远供应,造就了“价高者得”的溢价。并且这个“需求”是不可控的,是受“重大利好”影响的。
所以说对于球鞋二级市场来说,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并不是得物这种平台所能决定的,也就致使无法通过监管的方式,来使平台主动控制定价。
并且得物这类C2C二手交易平台,球鞋的出售价格都是由卖家自己定的,平台很难控制卖家的定价。比如卖家把一件发售价1499元的球鞋定价到49999元,而平台认为这款鞋子最高市场价格为4999元。那么问题出现了,平台凭什么有资格认定这双鞋子只能定到4999元,卖得出去卖不出去是卖家自己的问题,如若真的价格不被球鞋玩家认同,市场自然会给出结果。所以对于“货品”价格来说,平台并没有一个确切“锚点”来以作参考,自然平台无法监管其售价。
其次,如若想降低过高溢价球鞋的第二市场价格应该怎么办?最简单的就是使得供大于需,让品牌方大量生产放货。毕竟即使第二市场鞋子涨到天价对于品牌方而言也无法从中获取利润。
但是几乎没有品牌方会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市场热度,一款永远可以买到的球鞋很难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很难提升品牌价值度。但是一款限量球鞋,我以初始价发售进市场,引起“黄牛”追捧炒作,带来大量溢价,而且这种溢价是玩家认可的、市场认同的。那么久而久之,对于品牌价值来说,几乎是只增不减的,致使该品牌的球鞋从日常生活消费品转变为一个圈层的标志,以满足消费者的自身定位与虚荣心。
真“鞋穿不炒”,还是欲盖拟彰?
那么作为二级市场交易平台的得物,在这场“炒鞋”风波中怎么看都无法有实际的操控权,它只是为玩家们提供了一个平台,那么它冤吗?
并不冤,
1. 得物作为C2C交易平台,平台技术服务费这些都是固定的,当玩家出售商品价越高时,平台的收入也就越高。所以说哪怕早在2019年得物就已经提出了“鞋穿不炒”的倡议,但是“炒鞋”的热度却一二再而三的高涨。平台作为“受益方”之一,得其利,自然就要承受其所带来的负面。
2. 在国内“新疆棉事件”出现后,作为国内最具影响类的球鞋交易平台之一的得物以“得物下架耐克”快速登上热搜,一方面引起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使得球鞋玩家惶恐,疯狂下单,致使耐克交易量在短时间内暴增并且价格上涨。随后,被得物客服证明下架耐克并未接到通知,只是一件乌龙。
或许是有人利用舆论想进一步使得耐克等品牌从国内交易平台下架,但是得物作为舆论涉事交易平台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出来辟谣,而是默不作声地“大赚一笔”,自身就是一件消耗品牌形象的事情。
毕竟无风不起浪,如果这场事件是得物自导的营销事件,虚晃一枪为自己带来声名,同时带来平台流量。在国家大义面前,平台吃香着实有些难堪。
3.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卖家、买家还是平台无非都是为了一个“利”字。
作为一个C2C二手交易平台,得物最初的定位就是以“球鞋”为主打,并不像闲鱼做全类二手。但是鞋作为日常消耗品,像是品牌价值低并且大量投入市场的产品很难支撑起平台品牌形象,毕竟随手可得,就代表不是非你不可。并且应该没有谁会做赔本买卖,高价入低价出,而作为品牌溢价高额的限量款自然就成了得物最能树立起品牌形象,致使自己快速出圈的一个“卖点”。
如果说大家去闲鱼是为了捡漏的话,那么在得物上寻求的是一种“价值感”。应该很多当代年轻人都有过大清早穿鞋某品牌的鞋子,去发售门店排号,抽到自己并不穿,拿到得物卖掉的经历。作为卖家,我辛苦排队抽签拿到鞋子,或许就是为了赚其中的差价,一是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二是提升自我价值认同感。而作为买家,我买到我喜欢的品牌喜欢的款式:可能是品牌限量,也或许是偶像同款。所以说这类产品以为超脱出日常消耗品的范畴,而是自我价值认同和圈层认同的一种表现。
可以说得物之所以能快速出圈,与“炒鞋”不无关系,但是如今每条声明都规避“炒鞋”与自身的干系,并且提出“鞋穿不炒”的倡议,无疑有一种“一边吃饭一边砸锅”的既视感。不过得物自身应该也清楚“炒鞋”暂时是不可能也无法被禁止的,而声明更像是欲盖拟彰,避一避风头,风波过去依旧如常。
虽然说这种想“鱼和熊掌兼得”的风格是令人不屑的,但是在这场舆论风波中获胜的只有舆论,舆论下的那些交易平台、卖家买家、品牌方等大家都还如往常一样按部就班的继续着,不过变得沉默了些。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没办法把“圆”的变成“方”的,也无法证明“圆”的是“方”的,就像是得物再多的声明与倡议也剔除不了全部的“炒鞋”用户和第二市场里高额的溢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