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破除深圳「文化沙漠」刻板印象的三家好书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破除深圳「文化沙漠」刻板印象的三家好书店

三家风格迥异的书店,实则为都市人提供了在线下看书买书的不同场景体验。

文|锐裘

今天继续讲一讲我的清明深圳行。这一篇,想和大家推荐下我的此行的书店奇遇记。深圳真的和传闻中一样是“文化沙漠”吗? 这三家分别匿藏在不同的区域的书店,给了我不同的答案。

推荐书店:本来书店

所在区域:福田中心区 · 深业上城

深业上城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是开放式街区,但街区并不在地面上,而是盖在盒子mall之上,还横越深圳三大城市公园,地理位置实属百年难遇。在这样的街区上,一家主题迥异的书店坐落于其中——本来书店。

“回归根本、充分而来”,这是这家书店名字的由来。它将自己拆分成三座既独立又相互连通的空间,植入三个主题:人文馆、亲子馆、艺美馆。有意思的是,我一开始对着它的招牌念成“未来书店”,这种弄巧成拙,又有了另一番风味。

香港制造

哪怕是不知道它的由来,你也能从设计、选书和海报字体等细节处,感受到本来书店的“港味”,它是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内地开设的第一家书店,于2018年开业。

香港商务印书馆一直致力打造“无时间差、无地域差书店”的概念,这条经营理念,也由本来书店引入深圳。在店内,你能见到最新出版的英美小说和商业管理读本、港台人文社科艺术类丛书等书目。这种港味,也让本来书店在书店市场里保持了一种鲜明的独特性。

用目录检索思维来做分区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是本来书店的分区设计。上文提到,本来书店分为三大主题馆,而每个主题馆又按照类目,划分出不同的类目区域,因为这些清晰的分类和指引,人们可快速定位想要的内容。

在人文馆内,空间被分为深度阅读区、新生活实验室、文创廊、IP主题空间四个二级分区;每个二级分区,又细分出第三级分区。例如,IP主题空间就又被分为原版漫画、国创、设定画集、潮玩、周边等。游客可以在过渡带的墙上明显地获得指引,迅速定位。

空间的指引宛如立体的图书目录,一、二、三级类目划分让读者快速检索,定位到目的地,找到对应的书籍与产品。这样的细节处理让你不得不感叹,书店经营者对图书工作的专业与热爱。

推荐书店:前檐YAN

所在区域:南山区 · 深圳湾万象城

此前就听朋友安利过前檐书店,第一财经未来预想图也曾在此举办过线下活动。这次前往后,果然对它喜欢不已。

前檐是华润的自营产物,坐落在深圳湾万象城的三楼,全开放式的空间设计使其动线清楚易进入;而夯土墙立面营造出的“深层”感,又让它与外面的万象城整体奢华的装饰产生反差,使得进来的人会自然放慢脚步,放平心境。

舒适的开放式阅读区

另一个让我产生好感的,是前檐为读者设计的阅读区。除了散落在各个区域的阅读位之外,在中心地带,还有一块专门的开放式阅读区。

这块区域的贴心之处是,既有固定的大桌,又有可移动的便捷小桌,每种桌椅的高度适中,大部分位置下还设有插座,这一点相当之加分。而更让读者有好感的是,这块区域并不是消费区——人们甚至不用买咖啡饮料,任何人都能坐下来,看书、用电脑,低声交谈。

在这里,因一整天匆忙赶路的我,得以歇脚放松,拿起一本书阅读,就这么度过了2个小时。

一个疑惑

唯一让我不解的,是书店内嵌入的几家不同业态的小型店铺。如果说gaga作为书店水吧,逻辑还能自洽的话,那诸如周大福这样的珠宝店又为什么会存在在书店中呢?从动线看,要买珠宝的人,必须要穿过书店的图书区,才能进入珠宝店。

零售商品入驻书店已不新鲜,但是首饰珠宝的购买场景与书店搭配倒是第一次见,这会是前檐维持业绩的一种方式吗?

推荐书店:壹日物仓 ONE DAY

所在区域:南山区 · 南头古城

第三间推荐的并不是一间正儿八经的书店,而是我在南头古城闲逛时,撞见的一家二手杂货店。

刚进店,一股熟悉感扑面而来:这难道不是杨涵憬老师的旧物仓?经证实,果然是一家。

图片来源:官方微信

壹日物仓是旧物仓的升级产品,定位为多元的复古美学生活空间,在173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中,它和多家文化创意、老字号品牌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合业态,为古城的文旅体验提供了复古场景消费的补充。

意外之喜的二手书架

上到二楼,这里有一处二手图书的书架,几张桌椅的搭配布置,形成了一种颇有味道的二手书体验空间。我随意地寻觅书籍,还能找到一些颇有意思的陈年小书。每本书当年的定价,有5毛,有1块,我不禁感叹当年的物价。

挑选中,我一眼看到了一本90年代出版的《北京商业街老字号》的书籍,可惜这本书不能售卖,只能抓紧时间快速浏览,再放回原位。又翻阅几本书,发现这些书大多叙述直截了当,语言平实却打动人心,和最近被广泛讨论的“互联网黑话”形成了鲜明反差。

总之,壹日物仓是我这些天游逛深圳街头时遇到的意外之喜之一,不仅是店铺布置得足够温馨,你还能淘到选品不错的二手书。最近在年轻人之间又重新开始流行复古怀旧风,旧物仓这样的实体空间的出现,也恰好满足了线下二手复古消费场景的需求。

其实,深圳并非文化沙漠;相反,深圳人很爱读书。

官方数据显示,深圳人均年阅读纸质图书7.23本、电子图书11.21本;2020中国书店大会上,深圳市还荣获“年度书店之都”称号;截至2020年8月,深圳拥有的公共图书馆(室)已有959座,同时还有170家书城书吧。

我去到的这三家店,只是这座活力城市里书店市场的一小部分。也许这样的土壤,才能催生出更具有活力的市场,这也更坚定了我认为“书店”这样的精神角落,对城市商业场景的重要意义。

不论是我个人还是身边朋友,对判断一家书店的好坏,标准几乎一致:好书店不在空间颜值,而在于它能否为你提供静心的场域,让你找到一本未曾谋面,却爱不释手的书。书店固然是一门挑战极大的实体零售生意,想要经营好书店,仍是一个具有超高门槛的技术活。

纵使时代日新月异,我相信书店始终不会离开,一家懂用户的书店,也始终都会被时代所需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破除深圳「文化沙漠」刻板印象的三家好书店

三家风格迥异的书店,实则为都市人提供了在线下看书买书的不同场景体验。

文|锐裘

今天继续讲一讲我的清明深圳行。这一篇,想和大家推荐下我的此行的书店奇遇记。深圳真的和传闻中一样是“文化沙漠”吗? 这三家分别匿藏在不同的区域的书店,给了我不同的答案。

推荐书店:本来书店

所在区域:福田中心区 · 深业上城

深业上城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是开放式街区,但街区并不在地面上,而是盖在盒子mall之上,还横越深圳三大城市公园,地理位置实属百年难遇。在这样的街区上,一家主题迥异的书店坐落于其中——本来书店。

“回归根本、充分而来”,这是这家书店名字的由来。它将自己拆分成三座既独立又相互连通的空间,植入三个主题:人文馆、亲子馆、艺美馆。有意思的是,我一开始对着它的招牌念成“未来书店”,这种弄巧成拙,又有了另一番风味。

香港制造

哪怕是不知道它的由来,你也能从设计、选书和海报字体等细节处,感受到本来书店的“港味”,它是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内地开设的第一家书店,于2018年开业。

香港商务印书馆一直致力打造“无时间差、无地域差书店”的概念,这条经营理念,也由本来书店引入深圳。在店内,你能见到最新出版的英美小说和商业管理读本、港台人文社科艺术类丛书等书目。这种港味,也让本来书店在书店市场里保持了一种鲜明的独特性。

用目录检索思维来做分区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是本来书店的分区设计。上文提到,本来书店分为三大主题馆,而每个主题馆又按照类目,划分出不同的类目区域,因为这些清晰的分类和指引,人们可快速定位想要的内容。

在人文馆内,空间被分为深度阅读区、新生活实验室、文创廊、IP主题空间四个二级分区;每个二级分区,又细分出第三级分区。例如,IP主题空间就又被分为原版漫画、国创、设定画集、潮玩、周边等。游客可以在过渡带的墙上明显地获得指引,迅速定位。

空间的指引宛如立体的图书目录,一、二、三级类目划分让读者快速检索,定位到目的地,找到对应的书籍与产品。这样的细节处理让你不得不感叹,书店经营者对图书工作的专业与热爱。

推荐书店:前檐YAN

所在区域:南山区 · 深圳湾万象城

此前就听朋友安利过前檐书店,第一财经未来预想图也曾在此举办过线下活动。这次前往后,果然对它喜欢不已。

前檐是华润的自营产物,坐落在深圳湾万象城的三楼,全开放式的空间设计使其动线清楚易进入;而夯土墙立面营造出的“深层”感,又让它与外面的万象城整体奢华的装饰产生反差,使得进来的人会自然放慢脚步,放平心境。

舒适的开放式阅读区

另一个让我产生好感的,是前檐为读者设计的阅读区。除了散落在各个区域的阅读位之外,在中心地带,还有一块专门的开放式阅读区。

这块区域的贴心之处是,既有固定的大桌,又有可移动的便捷小桌,每种桌椅的高度适中,大部分位置下还设有插座,这一点相当之加分。而更让读者有好感的是,这块区域并不是消费区——人们甚至不用买咖啡饮料,任何人都能坐下来,看书、用电脑,低声交谈。

在这里,因一整天匆忙赶路的我,得以歇脚放松,拿起一本书阅读,就这么度过了2个小时。

一个疑惑

唯一让我不解的,是书店内嵌入的几家不同业态的小型店铺。如果说gaga作为书店水吧,逻辑还能自洽的话,那诸如周大福这样的珠宝店又为什么会存在在书店中呢?从动线看,要买珠宝的人,必须要穿过书店的图书区,才能进入珠宝店。

零售商品入驻书店已不新鲜,但是首饰珠宝的购买场景与书店搭配倒是第一次见,这会是前檐维持业绩的一种方式吗?

推荐书店:壹日物仓 ONE DAY

所在区域:南山区 · 南头古城

第三间推荐的并不是一间正儿八经的书店,而是我在南头古城闲逛时,撞见的一家二手杂货店。

刚进店,一股熟悉感扑面而来:这难道不是杨涵憬老师的旧物仓?经证实,果然是一家。

图片来源:官方微信

壹日物仓是旧物仓的升级产品,定位为多元的复古美学生活空间,在173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中,它和多家文化创意、老字号品牌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合业态,为古城的文旅体验提供了复古场景消费的补充。

意外之喜的二手书架

上到二楼,这里有一处二手图书的书架,几张桌椅的搭配布置,形成了一种颇有味道的二手书体验空间。我随意地寻觅书籍,还能找到一些颇有意思的陈年小书。每本书当年的定价,有5毛,有1块,我不禁感叹当年的物价。

挑选中,我一眼看到了一本90年代出版的《北京商业街老字号》的书籍,可惜这本书不能售卖,只能抓紧时间快速浏览,再放回原位。又翻阅几本书,发现这些书大多叙述直截了当,语言平实却打动人心,和最近被广泛讨论的“互联网黑话”形成了鲜明反差。

总之,壹日物仓是我这些天游逛深圳街头时遇到的意外之喜之一,不仅是店铺布置得足够温馨,你还能淘到选品不错的二手书。最近在年轻人之间又重新开始流行复古怀旧风,旧物仓这样的实体空间的出现,也恰好满足了线下二手复古消费场景的需求。

其实,深圳并非文化沙漠;相反,深圳人很爱读书。

官方数据显示,深圳人均年阅读纸质图书7.23本、电子图书11.21本;2020中国书店大会上,深圳市还荣获“年度书店之都”称号;截至2020年8月,深圳拥有的公共图书馆(室)已有959座,同时还有170家书城书吧。

我去到的这三家店,只是这座活力城市里书店市场的一小部分。也许这样的土壤,才能催生出更具有活力的市场,这也更坚定了我认为“书店”这样的精神角落,对城市商业场景的重要意义。

不论是我个人还是身边朋友,对判断一家书店的好坏,标准几乎一致:好书店不在空间颜值,而在于它能否为你提供静心的场域,让你找到一本未曾谋面,却爱不释手的书。书店固然是一门挑战极大的实体零售生意,想要经营好书店,仍是一个具有超高门槛的技术活。

纵使时代日新月异,我相信书店始终不会离开,一家懂用户的书店,也始终都会被时代所需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