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换书看。有一次她买了一本精装的《安徒生童话》,嫩嫩的粉色封皮煞是动人。我天天盼着她看完,可以赶紧借过来一饱眼福。
长大后有了社交网络,人与人的互动变得容易起来,喜欢的歌曲,电影,书籍,只要一个按钮,轻轻松松就能分享给自己的好友。再动动手指头百度云、新浪微盘一搜,看不完的资源分分钟就到手。
讽刺的是,和我换书的小伙伴变成了一个个微信号码,一年只有一次,在过年的群发短信里客套地问候。而分享读过的书这件事情变成了读书会上的仪式,一个月难得去一次还要在早起的痛苦里挣扎半天,最后迟到半个小时。
是的,时代变了,生活和从前不一样了。
嚷嚷着社交网络让人更孤独当然显得老派又过时,但就这么放弃抵抗被卷入时代的洪荒似乎又太懦弱。而我今天想给你们介绍的美国人Shaheryar Malik决定,要用一种时髦又充满情怀的方式来分享书籍,那就是——像一键分享链接那样分享一摞书,随便你带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转发),或者给书上留下的电子邮箱地址写信(相当于评论)。
Malik扛着几十本书,来到纽约市中心交通最繁忙的时代广场地铁站。这些都是他心爱的读物,但他狠狠心,把它们堆在站台上就扭头离去。
现在假设你出门春游发了一条朋友圈。你放了几张自己颇为得意的用滤镜精心修饰的风景照,只在九宫格的右下角放了一行看似很随意实际上角度和光线都经过计算的自拍。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你都要在坐立不安中度过,每隔几分钟就要刷新一次看看多了几个赞。要是反响不如预期的那样热烈,还要怀疑是不是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你。
但Malik才不会站在书堆旁等着看谁带走,他只是在每本书里都留了一张书签,上面印着他的电子邮箱。这将成为拿书人指向他的唯一链接。
从这种颇具行为艺术意味的分享行为里,Malik感受到了释放。“从它们身边走开让我平静多了,轻松多了,同时也充满期待。”
Malik将这次活动称为“阅读项目”(The Reading Project)。2015年春季的一天,他在布鲁克林大桥附近散步,忽然心血来潮想来张自拍。不过就是在那一瞬间他意识到,每个人在这座桥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而他呢,偏要来点不一样的。
于是,Malik回到家里,从书架上取来厚厚一摞书留在了布鲁克林大桥上,用分享实实在在的物品代替了分享自拍。
Malik在纽约的许多地标都留下了他的书籍,每个地方大约45至55本。书堆上留着一张纸条:
请带走一本书,任何一本都可以。看完后记得给艺术家写信。
到目前为止,Malik已经收到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大约70封信。而他说,项目仍在继续,他也许还会收到更多的反馈——这就好比你很早之前发的微博,隔三差五又收到一个赞。
不过,除了手头还在读的,Malik的书架差不多已经空了。他说等到再攒够40至50本书,会把这个项目继续做下去。至于地点,他已经在考虑马来西亚和巴西了。
我是舍不得把书送出去的,尤其是特别喜欢的,总想着什么时候要再读一遍。不过Malik说,把书放在书架上积灰对于他来说毫无意义,书里的字句也没有任何生机可言。“参与到这个项目里的人以这种古怪(但是又很赞)的方式和我产生了联系。我从没见过他们,但我知道他们在读什么,反之亦然。阅读本来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但我和陌生人分享了我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仍然是我的。”
所以你看,社交网络把我和童年伙伴变成了路人,而Malik的这种分享方式把路人变成了书友。
不过对我来说,这个故事最美妙的地方在于,他在纽约放下的书,最后竟然流散到30个不同的国家。也许,这是只有在纽约才会发生的事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Huffington Post
原标题:Mysterious Stacks Of Books In NYC Are Connecting Strang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