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教育观察|教兴济南,探索高等教育驱动城市发展的“强省会”路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教育观察|教兴济南,探索高等教育驱动城市发展的“强省会”路径

而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肩负起“强省会”战略的同时,也应当在全省高等教育政策部署下,探索高等教育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省会”路径。

文 | 宋明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外部疫情因素导致全球经济下行与内部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下,各地省市想要在“十四五”计划中继续城市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其中,高等人才更是人才资源的重中之重。而要想让更多的高等人才资源尽入彀中,科教政策部署将是各省培养、吸纳大量人才精英的“头盘硬菜”。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剑指“科教强省”的山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建设力度:支持3所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争创国内一流;推动每所本科高校都要建设2—3个重点学科,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群,夯实服务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基础等。

而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肩负起“强省会”战略的同时,也应当在全省高等教育政策部署下,探索高等教育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省会”路径。

“强省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力?

虞舜躬耕,齐鲁通衢。荷花绿柳,山色湖光。

优越地理位置赋予了济南千种万种自然风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则为济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

文化历史名城济南,从不缺少人才。而纵观古今,教育始终是济南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迈入“十四五”,“强省会”战略呼唤一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更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强的新济南,而无论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亦或是城市格局的更新与蜕变,人才,仍然是济南迈向“强省会”新未来的关键因素。

3月份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强省会战略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一组数据展现了济南目前的人才力量——济南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00万,已跻身“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全国前8,“人才赋能”制度改革荣获“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一株幼嫩新苗想要成为凌云木,栋梁材,不仅要岁岁罹凝寒,还要时时避风摧。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换句话说,教育在反作用于济南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经济硬实力是发展教育的首要保障。

济南作为2020年GDP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在面对高等教育建设方面有了充足的经济支撑和底气。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济南市积极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财政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633.34亿元,年均增长12.45% 。

而在“十四五”规划中,济南市政府仍然高度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在满足教育支出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结合力度,大力推动科技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

除此之外,济南自身同样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优势:至今已有120年历史的国家“双一流”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多所极具实力的大学高校。高等教育建设的地基搭建牢稳,为培养海量高等教育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框架下,济南市针对教育方面紧紧围绕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启动驻济高校“1校1方案+ N个重点项目”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锻造教育现代化的“济南品牌”。

补齐短板,“强省会”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人才生态?

从数据来看,无论是在人才体量还是人才质量上,济南或许已经占据了突出的优势条件。

但不可忽略的是,济南在高等教育和人才方面也有稍短的那一块“木板”:在校研究生数远低于其他相近省市;高等教育质量在省内不占优势;高等教育人才继续再教育竞争压力大;还有高校人才的外流等等。

日前公布的全国27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2020年GDP榜单中,济南GDP总量入围全国前十,但与济南同样首次入围全国前十的南京,却是在科教资源雄厚的基础之上,实现了2020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总数突破6500家,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79家的成绩。

这对亟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的济南乃至山东来说,都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于济南而言,或许最急迫的,不仅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态,更是通过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提高针对高等教育政策倾斜力度,极大可能的保留本地人才、最大程度的引进外来人才。

济南市人民政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有相关的表述:“建立健全普惠性青年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大学毕业生来济留济落户就业创业,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加快建设人才特区,积极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从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两方面共同发力实现“聚天下英才”。

同时,在人才引进来后还应注意要人尽其才、各尽其能,不拘一格的利用好每一位人才,让他们“在其位”谋好“其政”,充分发挥出属于高等人才的智力支撑与资源优势,完全激发出人才活力与动力,以此来助力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美好愿景。

迈向未来,强省会呼唤有温度的“新泉城”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站在时代浪潮的新风口上,无论是为了应对外界演变还是满足内部需求,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

把握住人才,便是把握好发展命脉,也是把握好未来。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出于对人才的重视,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应措施:浙江省立志于“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打造成为“重要窗口”的强大动力和鲜明标志”,让人才成为浙江突破窗口期的一大助力;河北省出台各项有关海外高层次、优秀专家、特殊津贴专家、创新创业团队、青年拔尖等人才引进与补贴政策;无独有偶,北京市、上海市多地市为了鼓励人才引进,发布措施中符合要求的人才可直接落户,享受当地社会福利和相关待遇。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可以看到在新的2021年济南市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更新改进,济南内外并重。

在外,引进海外教育中心落户,积极参与国际名校互动与合作,加快推动济南高等教育与国际化同轨步伐。

对内,不忘对本土高校的支持力度,支持驻济高校“双一流”、“双高”建设,做大做强“山大系”、“第一医大系”“齐鲁工大系”品牌。其后培养、吸引高等人才,精准引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有序稳健发展。

对于济南来说,一座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并不是钢筋水泥层层叠垒的地标突破,也不是单纯的“以GDP论英雄”,而是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并切实察觉到自我的提升。

换句话说,内在的人文关怀——这才是一座城市在冰冷建筑外壳下,永远跳动着的温暖“内核”。

遵循着这种理念,教育系统的良性转化是这座城市整体螺旋式上升、前进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它为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输送新鲜血脉,提供充足的可持续性养料。济南也将在这种“温暖内核”发展态度下,伴着历史和文化、利用人才和教育哺育出一座更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泉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教育观察|教兴济南,探索高等教育驱动城市发展的“强省会”路径

而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肩负起“强省会”战略的同时,也应当在全省高等教育政策部署下,探索高等教育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省会”路径。

文 | 宋明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外部疫情因素导致全球经济下行与内部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下,各地省市想要在“十四五”计划中继续城市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其中,高等人才更是人才资源的重中之重。而要想让更多的高等人才资源尽入彀中,科教政策部署将是各省培养、吸纳大量人才精英的“头盘硬菜”。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剑指“科教强省”的山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建设力度:支持3所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争创国内一流;推动每所本科高校都要建设2—3个重点学科,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群,夯实服务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基础等。

而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肩负起“强省会”战略的同时,也应当在全省高等教育政策部署下,探索高等教育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省会”路径。

“强省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力?

虞舜躬耕,齐鲁通衢。荷花绿柳,山色湖光。

优越地理位置赋予了济南千种万种自然风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则为济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

文化历史名城济南,从不缺少人才。而纵观古今,教育始终是济南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迈入“十四五”,“强省会”战略呼唤一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更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强的新济南,而无论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亦或是城市格局的更新与蜕变,人才,仍然是济南迈向“强省会”新未来的关键因素。

3月份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强省会战略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一组数据展现了济南目前的人才力量——济南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00万,已跻身“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全国前8,“人才赋能”制度改革荣获“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一株幼嫩新苗想要成为凌云木,栋梁材,不仅要岁岁罹凝寒,还要时时避风摧。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换句话说,教育在反作用于济南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经济硬实力是发展教育的首要保障。

济南作为2020年GDP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在面对高等教育建设方面有了充足的经济支撑和底气。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济南市积极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财政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633.34亿元,年均增长12.45% 。

而在“十四五”规划中,济南市政府仍然高度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在满足教育支出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结合力度,大力推动科技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

除此之外,济南自身同样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优势:至今已有120年历史的国家“双一流”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多所极具实力的大学高校。高等教育建设的地基搭建牢稳,为培养海量高等教育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框架下,济南市针对教育方面紧紧围绕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启动驻济高校“1校1方案+ N个重点项目”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锻造教育现代化的“济南品牌”。

补齐短板,“强省会”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人才生态?

从数据来看,无论是在人才体量还是人才质量上,济南或许已经占据了突出的优势条件。

但不可忽略的是,济南在高等教育和人才方面也有稍短的那一块“木板”:在校研究生数远低于其他相近省市;高等教育质量在省内不占优势;高等教育人才继续再教育竞争压力大;还有高校人才的外流等等。

日前公布的全国27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2020年GDP榜单中,济南GDP总量入围全国前十,但与济南同样首次入围全国前十的南京,却是在科教资源雄厚的基础之上,实现了2020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总数突破6500家,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79家的成绩。

这对亟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的济南乃至山东来说,都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于济南而言,或许最急迫的,不仅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态,更是通过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提高针对高等教育政策倾斜力度,极大可能的保留本地人才、最大程度的引进外来人才。

济南市人民政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有相关的表述:“建立健全普惠性青年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大学毕业生来济留济落户就业创业,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加快建设人才特区,积极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从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两方面共同发力实现“聚天下英才”。

同时,在人才引进来后还应注意要人尽其才、各尽其能,不拘一格的利用好每一位人才,让他们“在其位”谋好“其政”,充分发挥出属于高等人才的智力支撑与资源优势,完全激发出人才活力与动力,以此来助力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美好愿景。

迈向未来,强省会呼唤有温度的“新泉城”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站在时代浪潮的新风口上,无论是为了应对外界演变还是满足内部需求,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

把握住人才,便是把握好发展命脉,也是把握好未来。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出于对人才的重视,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应措施:浙江省立志于“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打造成为“重要窗口”的强大动力和鲜明标志”,让人才成为浙江突破窗口期的一大助力;河北省出台各项有关海外高层次、优秀专家、特殊津贴专家、创新创业团队、青年拔尖等人才引进与补贴政策;无独有偶,北京市、上海市多地市为了鼓励人才引进,发布措施中符合要求的人才可直接落户,享受当地社会福利和相关待遇。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可以看到在新的2021年济南市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更新改进,济南内外并重。

在外,引进海外教育中心落户,积极参与国际名校互动与合作,加快推动济南高等教育与国际化同轨步伐。

对内,不忘对本土高校的支持力度,支持驻济高校“双一流”、“双高”建设,做大做强“山大系”、“第一医大系”“齐鲁工大系”品牌。其后培养、吸引高等人才,精准引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有序稳健发展。

对于济南来说,一座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并不是钢筋水泥层层叠垒的地标突破,也不是单纯的“以GDP论英雄”,而是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并切实察觉到自我的提升。

换句话说,内在的人文关怀——这才是一座城市在冰冷建筑外壳下,永远跳动着的温暖“内核”。

遵循着这种理念,教育系统的良性转化是这座城市整体螺旋式上升、前进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它为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输送新鲜血脉,提供充足的可持续性养料。济南也将在这种“温暖内核”发展态度下,伴着历史和文化、利用人才和教育哺育出一座更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泉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