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景源
2021年4月14日,界面新闻从上海市住建委获悉,目前上海全市具备“内部道路”属性的通道共有1529条。
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编目入网1410条,占总数的92.2%;已完成整治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的1034条,占总数的67.6%;其他495条道路有望提前完成整治工作。
“内部道路”又称“无名道路”,不属于市政道路,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比如两个相邻地块,建筑退界后形成公共通道;开发商代建未移交接管的公共通道;大型居民区开放或厂区、园区开发后,内部道路成为公共通道;承担公共通行功能的弄堂路等。
上海市精细化办常务副主任、市住建委副主任金晨表示,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要求不统一,部分“内部道路”存在管理缺失等问题。市民反映的有关“无名道路”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脏乱、秩序混乱、安全隐患等方面。
加强“内部道路”治理,需要制定一系列管理标准。
2020年7月以来,上海市精细化办等部门,按照“定点、编名、落图、纳管、治理”的五步工作法,会同16区编制治理方案。
一系列“内部道路”治理相关标准相继出台。
金晨介绍称,针对停车管理,市交警总队研究制订了《关于对“内部道路”的交通执法指导意见》,为解决乱停车问题提供了“大招”。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则牵头制订了《关于做好本市“内部道路”编目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道路编名规范要求,为数字化管理和落实相关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撑;市道路运输局制订了《关于“内部道路”接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市政接管的标准和流程。
界面新闻了解到,目前,上海住建委确定了“一路一方案”,按照市政接管、自治管理和政府托底三种模式,推进“内部道路”治理。
对于符合道路管理部门相关标准的“内部道路”,如已按规划道路建设但未接管的公共通道,市政部门接管纳入设施管理范畴。
对于道路相关责任主体单位履责能力和意愿较强的,由属地街镇会同有关部门引导责任主体单位共同协商,形成治理方案。
对于暂时难以纳管的,由属地街镇负责托底管理,区政府加强协调保障,相关行业部门做好指导配合。

金晨还透露,去年9月,上海市精细化办就已完成“内部道路”数据在线标绘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了与“一网统管”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对接。
界面新闻在“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系统”屏幕上看到,1500多条内部道路均显示在地图上,选定各区也能实现精准定位。这些道路按照红、黄、绿三种颜色标识,绿色表示无需整治、红色表示整治中、黄色则表示已整治完成。
据悉,上海“内部道路”监管智能化应用场景已列入今年精细化综合管理平台开发计划,“内部道路”的基本管理标准和出台规范性文件也在制定当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