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庞佳琦
三月中旬一项传言引发重庆教育界和房产圈关注:重庆部分“公参民”学校将更改为公立学校,且私立学校中含有公立名称的必须予以取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参民”学校就是重庆八中宏帆学校、鲁能巴蜀中学、融侨南开中学等“七龙珠”学校。
听闻消息,不少业主、投资者表现出担忧,鲁能巴蜀中学指标房鲁能星城的业主甚至开始了所谓“学区房保卫战”。
重庆“公参民”学校改革的实质是什么?业主、投资者在担忧什么?“公参民”学校全面转公后,“学区房”的价值会受影响吗?
“公参民”改革“改”了啥?
“公参民”改革,源自三月中旬至四月初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北碚区等主城多个区陆续在区政府官网公示以及媒体报道中提到的 “公参民”改革举措。
3月18日,渝中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渝中区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汪洪表示:“‘公参民’改革很有必要、势在必行,必须通过改革下大力气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局,避免所有学校都大而全,集中有限的资源办好几所优质学校。”

九龙坡区在《2020年九龙坡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报告》提出规范和整治“公办学校派出在编教师、参与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公参民’学校招生入学与商品房挂钩”等突出问题。


沙坪坝区在《2020年沙坪坝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报告》“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一项中提到:按照规范办学要求,严格核定招生计划、落实学籍审核、实行公民同招、电脑随机摇号,全面取消招收推优生、保送生、特长生,4所“公参民”办学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由此可见,“公参民”改革是为了整治公办参与民办学校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是为了更好的梳理划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界限,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同时也是为了严控部分打着“学位房”、“学区房”名号恶意哄抬房价的开发商,对维护教育公平、稳定房价市场。
业主投资者在担心什么?
既然“公参民”改革是为维护教育公平、稳定房价市场,那业主们在担心什么?
在部分为了孩子的教育而购入学区房的家长看来,“公参民”改革后,担心的是原有学位指标是否还有保证、学校原有顶级师资如何归属的问题。
以鲁能巴蜀为例,家长们提出“学区房保卫战”,要“保卫”的不外乎是与商品房挂钩的鲁能巴蜀中学指标,家长们担心“巴蜀中学”的“金字招牌”移除后,孩子们今后所受的教育是否还有足够的“含金量”;之前为了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耗费精力和金钱买到的“学区房”,是否还值这个价?
而投资客担心的是,没有了 “名校”加持后,“学区房”概念炒作空间将变小,商品房的投资价值还有多大?
“改公”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公参民”改革到底会给业主、投资者带来多大的影响?
首先,对已购房业主而言,在购房时签订的合同内容不会改变,原有的学位指标不会受学校改为公立后的任何影响,依然为业主保留。
从政策面来看,“优化校点布局,避免所有学校都大而全”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改公后,原有学校的硬件设施不会“缩水”,绝大多数老师也依然会留在原校继续任职。就鲁能巴蜀中学来讲,改公后除了它的品牌变动外,其曾经承诺的60%以上的升学率目标并不会受影响。
从投资角度来看,根据安居客平台显示的4月份最新挂牌统计数据,
鲁能星城有8个街区挂牌均价均比3月同期下降了0.09%~1.74%,但同时三、四、五、六、九街区(A区)却仍出现0.22%—5.59%之间的涨幅。链家、贝壳等售房部门的中介人员认为,鲁能星城部分街区挂牌价格确实有所下降,看房咨询的顾客也比上个月稍微少些,但是总体看来降幅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


争夺“学区房”的风向需改变
事实上,重庆并非是首个实施“改公”政策的城市。
早在今年三月初,上海教委会就下发了《关于同意调整和建立五所学校的批复》报告,报告指出浦东新区五所学校将更名并且转为公立学校。而重庆此次的教育改革也是借鉴了上海的先例。近年来,无论是上海的转公改革、广州的租住同权还是北京的划片入学,都是政府在打击市场炒作的同时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重要体现。
因此,作为学生家长,应当避免一味追求所谓“学区房”、“学位房”。在未来教育平权化理念逐步开展的背景下,教育资源不会产生太大的差距,对孩子的教育可以适当提供最优的教育环境,但是过分追求所谓名校的“指标”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对看准了“学区房”这块“蛋糕”的投资者来说,政策的革新将进一步控制炒作的空间,当“学区房”不再成为学生家长争抢的稀有资源时,“囤房”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市场的动荡进而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