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最早的汉译本《堂吉诃德》重新译回西班牙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最早的汉译本《堂吉诃德》重新译回西班牙语

从西班牙语到英语,从英语到中文,再从中文回到西班牙语,在林纾和雷林克跨时空的合作下,堂吉诃德走完了一个圆满的闭环。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实习生 姚冰淳

编辑 | 林子人

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堂吉诃德》的首个中文译本《魔侠传》。不了解任何西方语言的译者林纾在好友陈家麟口述翻译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部西语文学经典的中文翻译工作。陈家麟读的是英译本,因此林纾半是转译、半是创作,在重重错误间以文言文“重写”了《堂吉诃德》,而且他只“重写”了上半部的内容,把讲述堂吉诃德两次出走的前55章整合为四段。

百年之后,西班牙汉学家阿莉西亚·雷林克将这部中文版《堂吉诃德》重新译回西班牙语,《奇思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原书全名)从17世纪的西班牙出走,又以《魔侠传》的面貌自中国归返西班牙,完成了一次圆满的冒险之旅。日前,塞万提斯学院在马德里、上海和北京三地同时发布了汉西版《魔侠传》。该版本包含了林纾原著以及雷林克的西班牙语译本,并附有大量译者注释和详细导读。

这段语言探索之旅开始于八年前。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驻北京机构展出过一些塞万提斯著作的中译本,这是中国收藏家刘瑞明坚持20年搜遍市场和书店的成果。塞万提斯学院驻上海机构的负责人易玛·孔萨雷斯·布依表示,那次展览的展品就包括1934年版林纾的《魔侠传》——“它看起来就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却是展品中最璀璨的一颗珠宝。”她率先提出了这一回译的项目,着手抢救这部被遗忘的中译本,在雷林克的不懈努力下,西语版《魔侠传》问世。

易玛的初衷是想知道,林纾在何种程度上转变了主人公的原始形象,借此窥见堂吉诃德这一文学人物在当时的中国是如何被接受的。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院长路易斯·加西亚·蒙特罗在活动现场也表示,读者能够通过堂吉诃德在中文和西语之间的形象变化来感受中西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

“林译小说”的使命:开眼看世界

1897年,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有人认为,这是第一部由国人翻译的西方名著,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福建文人林纾也由此开始了他迟来但丰硕的著译生涯。林纾一生以文言文翻译了英、法,美、比、俄等十几个国家的作家作品约180种。《清史稿·林纾传》中说:“(纾)所译欧西说部至百十种。然纾故不习欧文,皆待人口达而笔述之。”“林译小说”的出炉其实是由精通外文者先阅读原文,口述内容,再通过林纾译成古文。虽然林纾不通晓任何西方语言,但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到,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自己就是读了他的译作后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的。

《魔侠传》是“林译小说”中的一部。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堂吉诃德》的首个中文译本《魔侠传》,两年后,林纾因病辞世,这部《魔侠传》成为他最后一部文学译作。《魔侠传》并非是对《堂吉诃德》的简单翻译,而是林纾对《堂吉诃德》英译版的个人诠释。首先,他没接触过西语原文;其次,他并非直接阅读英译文,而是由好友陈家麟念给他;最后,他没有逐字逐句地撰写,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写,将自己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紧张而失衡状况的思考融入文本。他似乎三次“背叛”了原文,以致招来许多批评,被钱钟书先生称为“老笔颓唐”,而且“态度显得随便”,甚至有些“漠不关心”,将“塞万提斯的生气勃勃、浩瀚流走的原文”译得“死气沉沉、支离纠绕”。

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抱着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目的,晚清知识界开始呼吁译介先进国家的政治小说、科学小说,于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域外小说输入的高潮兴起。林纾认为自己有使命帮助中国“开眼看世界”,接受新思想和来自别国文化的知识。

郁达夫曾经指出中国的现代小说就是“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正是从阅读翻译小说开始,中国小说家才开始拥有世界文学的视野,开始自觉学习借鉴其艺术经验。事实上,正是晚清的翻译小说培养了五四一代作家对外国文学的兴趣与素养。而对于晚清翻译小说贡献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林纾。胡适曾经说过,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林译小说“为新文学探出一条外国的通路”。

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斐尔·德斯卡娅在为汉西版《魔侠传》所做的序中写道:“他的国家与16世纪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大不相同。然而,凭借《堂吉诃德》和他自身的伟大,在彼时屈辱的岁月里,林纾找到了堂吉诃德的梦想和自己强国梦想之间的契合点和可借鉴之处。”雷林克也表示,林纾既要创作自己的作品,也热衷于传播外国文学作品,他承担了翻译的艰巨任务。同时,林纾对堂吉诃德的再创作,造就了“魔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当时中国对西班牙的了解。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认为,即使《魔侠传》总体上说很不成功,但基本上译出了原著上部的故事情节;而且即使林纾手握“老笔”,他的文字依旧简洁洗练,往往几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雷林克在回译的过程中也发现,林纾对成语有着熟练的掌握,用典甚广且格外精确,使得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而言,《魔侠传》几乎变成他们自身传统里的作品,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发生的场景。

《魔侠传》(汉西版)
[西]西万提司 著 林纾 陈家麟 译 雷林克 西译
商务印书馆 2021-3

西语版《魔侠传》:双向的回归故里

雷林克是专治中国古典文学的西班牙汉学家和翻译家,曾将《西游记》《牡丹亭》《文心雕龙》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介到西班牙。最初,易玛知晓她非常重视中西文化交流而找到她做《魔侠传》的翻译,她稀里糊涂地就答应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接下的是一个多么艰辛的工作,她在活动现场的连线对谈中称:“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想要放弃。”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雷林克需要参考、核对和比较四个版本:塞万提斯的原著,莫妥版和热瓦斯版的英译,以及林纾、陈家麟二人的中译本。回译的一大难题就是将文言文版的《堂吉诃德》翻译成什么风格的西班牙语:如果完全模仿塞万提斯的风格会显得不合时宜,过于现代又会造成语言的时空倒错问题,同时还要尽可能贴近林纾的原意以凸显林纾是如何处理塞万提斯的文本的。最终雷林克选择了一种中庸的语体风格,并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古语表达法,把握整体文雅的风格。而在她热忱追求忠实于原文的驱使下,有时古代汉语的节奏韵律也能进入到西班牙语的译本中。

雷林克在汉西版《魔侠传》中加了大量的注释,除了指明内容或词汇上林译本与塞万提斯原文的区别,以及对林纾所用成语的解释外,她还加入了大量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希望给今天的西班牙读者提供一些知识点,他们或许会“因为彼此的相似或不同而感到着迷、惊讶或至少有一点好奇”。

西语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赵振江也表示,汉西版《魔侠传》是一件困难而有意义的工作,有助于西班牙和拉美地区的汉学研究。对易玛来说,最新版本的《魔侠传》代表了两趟旅程的完结。不仅堂吉诃德在中国逗留了一个世纪后回到了西班牙,林纾的译作也得以再次在中国出版发行——与雷林克的西班牙文译本合编为一部书籍。而且这次在中国的出版机构也和1922年时一样。易玛说:“这是一种双向的回归故土。”从西班牙语到英语,从英语到中文,再从中文回到西班牙语,在林纾和雷林克跨时空的合作下,堂吉诃德走完了一个圆满的闭环。

伟大的文学作品最终会脱离作者走上自己的道路,雷林克希望自己翻译的林纾译作能够成为一条漫长而古老的链条上的最新一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分享一部同时深刻反映了17世纪西班牙和20世纪初中国现实的作品。“我觉得这让我们能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这是真正的语言宝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最早的汉译本《堂吉诃德》重新译回西班牙语

从西班牙语到英语,从英语到中文,再从中文回到西班牙语,在林纾和雷林克跨时空的合作下,堂吉诃德走完了一个圆满的闭环。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实习生 姚冰淳

编辑 | 林子人

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堂吉诃德》的首个中文译本《魔侠传》。不了解任何西方语言的译者林纾在好友陈家麟口述翻译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部西语文学经典的中文翻译工作。陈家麟读的是英译本,因此林纾半是转译、半是创作,在重重错误间以文言文“重写”了《堂吉诃德》,而且他只“重写”了上半部的内容,把讲述堂吉诃德两次出走的前55章整合为四段。

百年之后,西班牙汉学家阿莉西亚·雷林克将这部中文版《堂吉诃德》重新译回西班牙语,《奇思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原书全名)从17世纪的西班牙出走,又以《魔侠传》的面貌自中国归返西班牙,完成了一次圆满的冒险之旅。日前,塞万提斯学院在马德里、上海和北京三地同时发布了汉西版《魔侠传》。该版本包含了林纾原著以及雷林克的西班牙语译本,并附有大量译者注释和详细导读。

这段语言探索之旅开始于八年前。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驻北京机构展出过一些塞万提斯著作的中译本,这是中国收藏家刘瑞明坚持20年搜遍市场和书店的成果。塞万提斯学院驻上海机构的负责人易玛·孔萨雷斯·布依表示,那次展览的展品就包括1934年版林纾的《魔侠传》——“它看起来就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却是展品中最璀璨的一颗珠宝。”她率先提出了这一回译的项目,着手抢救这部被遗忘的中译本,在雷林克的不懈努力下,西语版《魔侠传》问世。

易玛的初衷是想知道,林纾在何种程度上转变了主人公的原始形象,借此窥见堂吉诃德这一文学人物在当时的中国是如何被接受的。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院长路易斯·加西亚·蒙特罗在活动现场也表示,读者能够通过堂吉诃德在中文和西语之间的形象变化来感受中西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

“林译小说”的使命:开眼看世界

1897年,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有人认为,这是第一部由国人翻译的西方名著,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福建文人林纾也由此开始了他迟来但丰硕的著译生涯。林纾一生以文言文翻译了英、法,美、比、俄等十几个国家的作家作品约180种。《清史稿·林纾传》中说:“(纾)所译欧西说部至百十种。然纾故不习欧文,皆待人口达而笔述之。”“林译小说”的出炉其实是由精通外文者先阅读原文,口述内容,再通过林纾译成古文。虽然林纾不通晓任何西方语言,但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到,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自己就是读了他的译作后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的。

《魔侠传》是“林译小说”中的一部。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堂吉诃德》的首个中文译本《魔侠传》,两年后,林纾因病辞世,这部《魔侠传》成为他最后一部文学译作。《魔侠传》并非是对《堂吉诃德》的简单翻译,而是林纾对《堂吉诃德》英译版的个人诠释。首先,他没接触过西语原文;其次,他并非直接阅读英译文,而是由好友陈家麟念给他;最后,他没有逐字逐句地撰写,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写,将自己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紧张而失衡状况的思考融入文本。他似乎三次“背叛”了原文,以致招来许多批评,被钱钟书先生称为“老笔颓唐”,而且“态度显得随便”,甚至有些“漠不关心”,将“塞万提斯的生气勃勃、浩瀚流走的原文”译得“死气沉沉、支离纠绕”。

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抱着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目的,晚清知识界开始呼吁译介先进国家的政治小说、科学小说,于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域外小说输入的高潮兴起。林纾认为自己有使命帮助中国“开眼看世界”,接受新思想和来自别国文化的知识。

郁达夫曾经指出中国的现代小说就是“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正是从阅读翻译小说开始,中国小说家才开始拥有世界文学的视野,开始自觉学习借鉴其艺术经验。事实上,正是晚清的翻译小说培养了五四一代作家对外国文学的兴趣与素养。而对于晚清翻译小说贡献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林纾。胡适曾经说过,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林译小说“为新文学探出一条外国的通路”。

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斐尔·德斯卡娅在为汉西版《魔侠传》所做的序中写道:“他的国家与16世纪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大不相同。然而,凭借《堂吉诃德》和他自身的伟大,在彼时屈辱的岁月里,林纾找到了堂吉诃德的梦想和自己强国梦想之间的契合点和可借鉴之处。”雷林克也表示,林纾既要创作自己的作品,也热衷于传播外国文学作品,他承担了翻译的艰巨任务。同时,林纾对堂吉诃德的再创作,造就了“魔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当时中国对西班牙的了解。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认为,即使《魔侠传》总体上说很不成功,但基本上译出了原著上部的故事情节;而且即使林纾手握“老笔”,他的文字依旧简洁洗练,往往几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雷林克在回译的过程中也发现,林纾对成语有着熟练的掌握,用典甚广且格外精确,使得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而言,《魔侠传》几乎变成他们自身传统里的作品,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发生的场景。

《魔侠传》(汉西版)
[西]西万提司 著 林纾 陈家麟 译 雷林克 西译
商务印书馆 2021-3

西语版《魔侠传》:双向的回归故里

雷林克是专治中国古典文学的西班牙汉学家和翻译家,曾将《西游记》《牡丹亭》《文心雕龙》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介到西班牙。最初,易玛知晓她非常重视中西文化交流而找到她做《魔侠传》的翻译,她稀里糊涂地就答应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接下的是一个多么艰辛的工作,她在活动现场的连线对谈中称:“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想要放弃。”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雷林克需要参考、核对和比较四个版本:塞万提斯的原著,莫妥版和热瓦斯版的英译,以及林纾、陈家麟二人的中译本。回译的一大难题就是将文言文版的《堂吉诃德》翻译成什么风格的西班牙语:如果完全模仿塞万提斯的风格会显得不合时宜,过于现代又会造成语言的时空倒错问题,同时还要尽可能贴近林纾的原意以凸显林纾是如何处理塞万提斯的文本的。最终雷林克选择了一种中庸的语体风格,并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古语表达法,把握整体文雅的风格。而在她热忱追求忠实于原文的驱使下,有时古代汉语的节奏韵律也能进入到西班牙语的译本中。

雷林克在汉西版《魔侠传》中加了大量的注释,除了指明内容或词汇上林译本与塞万提斯原文的区别,以及对林纾所用成语的解释外,她还加入了大量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希望给今天的西班牙读者提供一些知识点,他们或许会“因为彼此的相似或不同而感到着迷、惊讶或至少有一点好奇”。

西语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赵振江也表示,汉西版《魔侠传》是一件困难而有意义的工作,有助于西班牙和拉美地区的汉学研究。对易玛来说,最新版本的《魔侠传》代表了两趟旅程的完结。不仅堂吉诃德在中国逗留了一个世纪后回到了西班牙,林纾的译作也得以再次在中国出版发行——与雷林克的西班牙文译本合编为一部书籍。而且这次在中国的出版机构也和1922年时一样。易玛说:“这是一种双向的回归故土。”从西班牙语到英语,从英语到中文,再从中文回到西班牙语,在林纾和雷林克跨时空的合作下,堂吉诃德走完了一个圆满的闭环。

伟大的文学作品最终会脱离作者走上自己的道路,雷林克希望自己翻译的林纾译作能够成为一条漫长而古老的链条上的最新一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分享一部同时深刻反映了17世纪西班牙和20世纪初中国现实的作品。“我觉得这让我们能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这是真正的语言宝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