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魔女"邓文迪:她只是更爱自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魔女"邓文迪:她只是更爱自己

邓文迪们,是不可能忠于男人们的人生的,更爱自己,才是王道!

邓文迪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亚太日报特约记者刘莉莉

最近,邓文迪又上了头条,被曝正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恋爱!虽然,大多数人把这则捕风捉影的消息当成了愚人节玩笑,但想必每个看客都在心里暗暗地较了一下劲——还有哪个男人是邓文迪搞不定的?

邓文迪长得粗枝大叶,不是女神,也不算“绿茶”,称她是“魔女”倒是恰当。也正因为此,邓文迪被顺理成章“妖魔化”了:嫁给传媒大亨默多克,是心机女求上位;“出轨”布莱尔,是红杏出墙、无情无义;而最终被甩,自然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邓文迪被曝正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约会。 网络截图

当人们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孜孜不倦地评判一个陌生的名女人时,邓文迪还是邓文迪,依然一身名牌招摇过市,依然坐着亿万富豪的私人游艇去度假,依然和那些或位高或多金的男人们传着绯闻……

这个女人怎么了?是无心、无脑,抑或无耻?或许,她只是更爱自己!

“老房子着火,没得救”

当邓文迪变成文迪·邓·默多克的时候,舆论可没给她“好脸”。

各路媒体很快扒出了她的前生今世。她出生于江苏徐州,原本拥有一个十分土气但时代色彩鲜明的名字邓文革。19岁那年,邓文革变成邓文迪,从此命运发生了改变。后来,她凭借一个名叫乔伊斯的美国女士提供的经济担保,前往美国留学。

之后发生的事情十分复杂,却可一言以蔽之。邓文迪撬走了恩人乔伊斯的丈夫,又在两年零七个月后劈腿另一个男人沃尔夫,两个男人都对她颇有用处,前者帮她拿到绿卡,后者为她支付了耶鲁大学MBA课程学费。

如果说,男人用双手打天下,那么像邓文迪这样的女人,就是在用双脚走天下。她们深知,在这个主导权依然掌握在男人手中的世界里,想要出人头地何其艰难,唯一的办法,只有一层一层往上爬,把一个又一个男人踩在高跟鞋下,将男人们坚实的肩膀,当作最坚固的阶梯。

在邓文迪们的世界里,男人分为两类,一类接受支配,一类指点江山,一类追逐颜好腿长的美女,一类却在以人格和才能的角度观察女性,以期找到非凡的灵魂伴侣。邓文迪遇到的那些男人们,如此快地没了利用价值,犹如钢梯成了豆腐渣……对于这个强悍的女人来说,这些人注定只是命里的匆匆过客,留不住半点涟漪,直到鲁珀特·默多克的出现。

1999年,默多克离婚协议生效日仅仅17天后与小他37岁的邓文迪结婚,婚礼在泊于纽约港的私人游艇Morning Glory号上举行。 资料图片

默多克非等闲之辈,从一家快倒闭的小报起家,成就庞大的新闻集团。感情方面,默多克在认识邓文迪前有过两次婚姻,第二任妻子是在新闻集团内地位颇高的安娜。从表面看,老默是个温和、安静的人,但《星期日泰晤士报》前主编安德鲁·内尔却说:“不要爱上鲁珀特,他会和情人为敌,将她们铲除。”

默多克和邓文迪,一个是有钱、有权、有影响的传媒大亨,一个是无名、无势、无背景的普通女子……这两个人为何能走到一起?看客们想要捅破窗户纸的八卦欲望被激起了,于是有了派对泼酒说、典礼质问说和陪同翻译说,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被邓文迪的蓄意勾引和叵测心机所推动着。

为什么不是爱情呢?

邓文迪说:“嫁给默多克,唯一的解释是爱情,虽然这样的解释太过于苍白无力,因为他不是一个卖菜的老头。”

而老默,抛下同甘共苦三十年的发妻,豁出十几亿美元家产,以近古稀之年,迎娶比自己年轻38岁的邓文迪,正是印证了钱钟书那句话,“老年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没得救!”

“虎妻”还是“泼妇”?

其实,以爱之名也好,“老房子着火”也罢,邓文迪和默多克在一起,无非就是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男人,只是由于老默的身家地位、权势财力,使这段你情我愿的私事,变成了一桩牵涉思想伦理、三观道德的公案。

自称“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的张学良少帅,曾发表过一番颇有哲学意味的评论:“男女这个事情,就是一张纸蒙住了脸,千万别把那张纸揭开,你要揭开了,那幕后就不一定是怎么回事了,你别揭开,就是仁义道德。”

但有着强烈八卦心和探究欲的公众,又怎么会讲仁义道德呢?别说撕掉“障目”的那片叶子,就是一棵大槐树,要是挡了好事者窥隐私、挖小料的步伐,也得被硬生生地扒皮掘根。

默多克、邓文迪与两个女儿。 资料图片

邓文迪和默多克的婚姻持续了14年,在这期间,媒体仰仗着“消息人士”的爆料,以及自身捕风捉影的本事,竭尽全力想要将这对知名男女的婚姻生活展现给大众,并且处心积虑地将“温暖”与“爱”从他们的关系中剥离……似乎,像邓文迪这样的女人,根本就不配拥有爱。

绝大多数“知情者”,将默多克描述成一位深陷爱河、安静温和的老派绅士。这位跨国公司的掌门人,长途跋涉飞到上海后,第一件事便是掏出一份写有鸡精、糖、中药等物品的购物清单,请雇员采购邓文迪要买的东西。而在大型电影节,他还甘当陪衬,亦步亦趋地走在太太身后,任由邓文迪在台前昂首阔步、大放异彩……

而相比之下,邓文迪倒是像个“霸道总裁”。在默多克家一名前保姆眼中,邓文迪是个庸俗小气、脾气暴躁、脏话连篇的女人,“她总是咆哮、哭号”,家里的秘书、厨师、管家、保姆、洗衣工、家庭教师,“没有一个不恨她,没有一个不怕她”。

正因为此,邓文迪比刚嫁入豪门那会儿更招人恨了,她利欲薰心、粗俗小气、猖狂放肆,还殴打老人——2011年,默多克入院接受紧急治疗,虽然他说自己是不小心摔倒,但有小道消息透露,真实情况是邓文迪在和默多克大吵时,推了他一把,老丈夫撞在钢琴上,倒地不起……

邓文迪(图中身着粉色衣服的女子)在听证会上掌掴袭击默多克的男子。 资料图片

邓文迪唯一一次“翻盘”是在2011年,在一起听证会上,一名男子将剃须膏扔向默多克,老默的眼镜被打飞,衣服上也沾上污渍,正当在场的其他人都愣住之时,邓文迪从椅子上跳起,向前扑去,右掌狠狠地掴向袭击者,随后,她回到丈夫身边,为他擦去脸上的泡沫。

虎妻挥拳护夫后,这个饱受小报诟病的女人终于获得“娶妻当娶邓文迪”的赞誉……然而,好景不长,两年以后,因为获悉邓文迪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绯闻,默多克在事先没有通知妻子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向纽约法庭提出离婚。

2008年邓文迪在纽约过40岁生日时,英国前首相布雷尔坐参加并坐在邓文迪旁边。 图片/英国《每日邮报》

也正是此时,看客们才松了一口气,似乎这才是故事应有的结局:本来嘛,灰姑娘入豪门,本就有“原罪”,如今,只是罪有应得!

愿赌服输,也是美德

莫泊桑曾说:“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同理可证,在如今这个崇尚金钱、男权的世界,一段豪门婚恋中,灰姑娘总是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于是,在这场牵涉到金钱、权力、谎言和背叛的婚变中,邓文迪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她那张“明显输了的狰狞脸”,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而与之相配的默多克却是面带笑容、一脸轻松,没人探究,这老头是不是一个先发制人、冷酷无情的李尔王……

离婚后的邓文迪与默多克。 资料图片

而值得八卦媒体幸灾乐祸的,还有她分得少得可怜的财产,纽约第五大道一座豪宅、北京紫禁城边一座四合院、1400万美元补偿金……任何一样,都值得一个普通人奋斗一生,如今却成了邓文迪的软肋,成了群众喜闻乐见、欢欣鼓舞的笑料!

不得不说,在如今这个世界里,绝大多数的女人争权事件,都与理想中的女权议题没什么关联。女人们,讨论房产证上的署名、为了分文财产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丧失了追求经济、情感独立的勇气和能力,却没有意识到,义正言辞地争取,并非死乞白赖地讨要。

由此看,邓文迪还算是个知趣的女人,至少“吃相”没那么难看。2013年11月20日,邓文迪和默多克在纽约州高等法院碰面,签署离婚文件,不到十分钟,一切就结束了,邓文迪走向她的前夫,亲吻他的脸颊,平静地说“谢谢你”,而默多克以微笑回应。两人的脸上,都无恨意。

如果说,爱会生恨,那么能掩饰恨的,只有教养和风度了。

离婚后,默多克和邓文迪,各自绚烂、各自精彩,前者梅开四度,牵手美国名模霍尔,后者更是在某个秀场,依在年轻自己17岁的小提琴家臂弯里浅笑……

默多克再婚不到一周,邓文迪与小自己17岁的查理·西恩一同现身巴黎。 资料图片

似乎,种种爱恨情仇、嬉笑怒骂,都伴随着那轻轻一吻灰飞烟灭……不然又能怎样呢?地球要自转,生活要继续……无论是老财阀还是邓文迪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纠缠过去是最愚蠢的行为,与其在往事中期期艾艾,不如接着赚钱、接着恋爱。

一直觉得,邓文迪是《飘》中斯嘉丽式的人物,极度势力,极度自私,却敢于表达自我、海阔天空,她们带着野心和欲望闯世界,深知江湖险恶、世事无常,却也冷暖自知,甘苦自明,旗开得胜,固然可喜,但愿赌服输,亦是美德。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就是忠于人生,并且爱它。邓文迪们,是不可能忠于男人们的人生的,更爱自己,才是王道!

责任编辑:李梦歌

作者简介:

刘莉莉,80后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样,心里装着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着大人走世界、看天下。从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新华社,从事的是国际新闻报导,用另一种方式来关联天下。

转眼“入行”已是第九个年头,自认为未虚掷光阴,忠实地履行着新闻记录者、历史见证者和故事倾听者的职责。2010年9月作为记者被派往墨西哥新华社拉美总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独》作者玛尔克斯笔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陆。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间,有机会到15个国家采访、游历,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曾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联合气候大会等国际会议和高端访谈中采访总统,也曾在毒枭出没的墨西哥城贫民窟与当地居民话家常,曾坐在地板上与环保主义者谈天说地,也曾到当地华侨家中做客,体味海外游子的冷暖……

丰富的采访经历使她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驻外两年,除了完成日常报道外,还为《环球》、《国际先驱导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等报刊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稿,将一个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2012年底结束任期回国,但心里依然眷恋着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余,也为报刊撰写特稿和专栏,并为央广“中国之声”担任特约评论员。如今在《亚太日报》开设专栏《山外青山》,希望利用这个新媒体聚合平台传递拉美及其他区域的文化讯息,讲述那些值得称道的历史和传奇,用自己的感悟,与读者构建心灵的共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魔女"邓文迪:她只是更爱自己

邓文迪们,是不可能忠于男人们的人生的,更爱自己,才是王道!

邓文迪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亚太日报特约记者刘莉莉

最近,邓文迪又上了头条,被曝正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恋爱!虽然,大多数人把这则捕风捉影的消息当成了愚人节玩笑,但想必每个看客都在心里暗暗地较了一下劲——还有哪个男人是邓文迪搞不定的?

邓文迪长得粗枝大叶,不是女神,也不算“绿茶”,称她是“魔女”倒是恰当。也正因为此,邓文迪被顺理成章“妖魔化”了:嫁给传媒大亨默多克,是心机女求上位;“出轨”布莱尔,是红杏出墙、无情无义;而最终被甩,自然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邓文迪被曝正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约会。 网络截图

当人们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孜孜不倦地评判一个陌生的名女人时,邓文迪还是邓文迪,依然一身名牌招摇过市,依然坐着亿万富豪的私人游艇去度假,依然和那些或位高或多金的男人们传着绯闻……

这个女人怎么了?是无心、无脑,抑或无耻?或许,她只是更爱自己!

“老房子着火,没得救”

当邓文迪变成文迪·邓·默多克的时候,舆论可没给她“好脸”。

各路媒体很快扒出了她的前生今世。她出生于江苏徐州,原本拥有一个十分土气但时代色彩鲜明的名字邓文革。19岁那年,邓文革变成邓文迪,从此命运发生了改变。后来,她凭借一个名叫乔伊斯的美国女士提供的经济担保,前往美国留学。

之后发生的事情十分复杂,却可一言以蔽之。邓文迪撬走了恩人乔伊斯的丈夫,又在两年零七个月后劈腿另一个男人沃尔夫,两个男人都对她颇有用处,前者帮她拿到绿卡,后者为她支付了耶鲁大学MBA课程学费。

如果说,男人用双手打天下,那么像邓文迪这样的女人,就是在用双脚走天下。她们深知,在这个主导权依然掌握在男人手中的世界里,想要出人头地何其艰难,唯一的办法,只有一层一层往上爬,把一个又一个男人踩在高跟鞋下,将男人们坚实的肩膀,当作最坚固的阶梯。

在邓文迪们的世界里,男人分为两类,一类接受支配,一类指点江山,一类追逐颜好腿长的美女,一类却在以人格和才能的角度观察女性,以期找到非凡的灵魂伴侣。邓文迪遇到的那些男人们,如此快地没了利用价值,犹如钢梯成了豆腐渣……对于这个强悍的女人来说,这些人注定只是命里的匆匆过客,留不住半点涟漪,直到鲁珀特·默多克的出现。

1999年,默多克离婚协议生效日仅仅17天后与小他37岁的邓文迪结婚,婚礼在泊于纽约港的私人游艇Morning Glory号上举行。 资料图片

默多克非等闲之辈,从一家快倒闭的小报起家,成就庞大的新闻集团。感情方面,默多克在认识邓文迪前有过两次婚姻,第二任妻子是在新闻集团内地位颇高的安娜。从表面看,老默是个温和、安静的人,但《星期日泰晤士报》前主编安德鲁·内尔却说:“不要爱上鲁珀特,他会和情人为敌,将她们铲除。”

默多克和邓文迪,一个是有钱、有权、有影响的传媒大亨,一个是无名、无势、无背景的普通女子……这两个人为何能走到一起?看客们想要捅破窗户纸的八卦欲望被激起了,于是有了派对泼酒说、典礼质问说和陪同翻译说,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被邓文迪的蓄意勾引和叵测心机所推动着。

为什么不是爱情呢?

邓文迪说:“嫁给默多克,唯一的解释是爱情,虽然这样的解释太过于苍白无力,因为他不是一个卖菜的老头。”

而老默,抛下同甘共苦三十年的发妻,豁出十几亿美元家产,以近古稀之年,迎娶比自己年轻38岁的邓文迪,正是印证了钱钟书那句话,“老年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没得救!”

“虎妻”还是“泼妇”?

其实,以爱之名也好,“老房子着火”也罢,邓文迪和默多克在一起,无非就是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男人,只是由于老默的身家地位、权势财力,使这段你情我愿的私事,变成了一桩牵涉思想伦理、三观道德的公案。

自称“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的张学良少帅,曾发表过一番颇有哲学意味的评论:“男女这个事情,就是一张纸蒙住了脸,千万别把那张纸揭开,你要揭开了,那幕后就不一定是怎么回事了,你别揭开,就是仁义道德。”

但有着强烈八卦心和探究欲的公众,又怎么会讲仁义道德呢?别说撕掉“障目”的那片叶子,就是一棵大槐树,要是挡了好事者窥隐私、挖小料的步伐,也得被硬生生地扒皮掘根。

默多克、邓文迪与两个女儿。 资料图片

邓文迪和默多克的婚姻持续了14年,在这期间,媒体仰仗着“消息人士”的爆料,以及自身捕风捉影的本事,竭尽全力想要将这对知名男女的婚姻生活展现给大众,并且处心积虑地将“温暖”与“爱”从他们的关系中剥离……似乎,像邓文迪这样的女人,根本就不配拥有爱。

绝大多数“知情者”,将默多克描述成一位深陷爱河、安静温和的老派绅士。这位跨国公司的掌门人,长途跋涉飞到上海后,第一件事便是掏出一份写有鸡精、糖、中药等物品的购物清单,请雇员采购邓文迪要买的东西。而在大型电影节,他还甘当陪衬,亦步亦趋地走在太太身后,任由邓文迪在台前昂首阔步、大放异彩……

而相比之下,邓文迪倒是像个“霸道总裁”。在默多克家一名前保姆眼中,邓文迪是个庸俗小气、脾气暴躁、脏话连篇的女人,“她总是咆哮、哭号”,家里的秘书、厨师、管家、保姆、洗衣工、家庭教师,“没有一个不恨她,没有一个不怕她”。

正因为此,邓文迪比刚嫁入豪门那会儿更招人恨了,她利欲薰心、粗俗小气、猖狂放肆,还殴打老人——2011年,默多克入院接受紧急治疗,虽然他说自己是不小心摔倒,但有小道消息透露,真实情况是邓文迪在和默多克大吵时,推了他一把,老丈夫撞在钢琴上,倒地不起……

邓文迪(图中身着粉色衣服的女子)在听证会上掌掴袭击默多克的男子。 资料图片

邓文迪唯一一次“翻盘”是在2011年,在一起听证会上,一名男子将剃须膏扔向默多克,老默的眼镜被打飞,衣服上也沾上污渍,正当在场的其他人都愣住之时,邓文迪从椅子上跳起,向前扑去,右掌狠狠地掴向袭击者,随后,她回到丈夫身边,为他擦去脸上的泡沫。

虎妻挥拳护夫后,这个饱受小报诟病的女人终于获得“娶妻当娶邓文迪”的赞誉……然而,好景不长,两年以后,因为获悉邓文迪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绯闻,默多克在事先没有通知妻子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向纽约法庭提出离婚。

2008年邓文迪在纽约过40岁生日时,英国前首相布雷尔坐参加并坐在邓文迪旁边。 图片/英国《每日邮报》

也正是此时,看客们才松了一口气,似乎这才是故事应有的结局:本来嘛,灰姑娘入豪门,本就有“原罪”,如今,只是罪有应得!

愿赌服输,也是美德

莫泊桑曾说:“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同理可证,在如今这个崇尚金钱、男权的世界,一段豪门婚恋中,灰姑娘总是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于是,在这场牵涉到金钱、权力、谎言和背叛的婚变中,邓文迪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她那张“明显输了的狰狞脸”,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而与之相配的默多克却是面带笑容、一脸轻松,没人探究,这老头是不是一个先发制人、冷酷无情的李尔王……

离婚后的邓文迪与默多克。 资料图片

而值得八卦媒体幸灾乐祸的,还有她分得少得可怜的财产,纽约第五大道一座豪宅、北京紫禁城边一座四合院、1400万美元补偿金……任何一样,都值得一个普通人奋斗一生,如今却成了邓文迪的软肋,成了群众喜闻乐见、欢欣鼓舞的笑料!

不得不说,在如今这个世界里,绝大多数的女人争权事件,都与理想中的女权议题没什么关联。女人们,讨论房产证上的署名、为了分文财产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丧失了追求经济、情感独立的勇气和能力,却没有意识到,义正言辞地争取,并非死乞白赖地讨要。

由此看,邓文迪还算是个知趣的女人,至少“吃相”没那么难看。2013年11月20日,邓文迪和默多克在纽约州高等法院碰面,签署离婚文件,不到十分钟,一切就结束了,邓文迪走向她的前夫,亲吻他的脸颊,平静地说“谢谢你”,而默多克以微笑回应。两人的脸上,都无恨意。

如果说,爱会生恨,那么能掩饰恨的,只有教养和风度了。

离婚后,默多克和邓文迪,各自绚烂、各自精彩,前者梅开四度,牵手美国名模霍尔,后者更是在某个秀场,依在年轻自己17岁的小提琴家臂弯里浅笑……

默多克再婚不到一周,邓文迪与小自己17岁的查理·西恩一同现身巴黎。 资料图片

似乎,种种爱恨情仇、嬉笑怒骂,都伴随着那轻轻一吻灰飞烟灭……不然又能怎样呢?地球要自转,生活要继续……无论是老财阀还是邓文迪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纠缠过去是最愚蠢的行为,与其在往事中期期艾艾,不如接着赚钱、接着恋爱。

一直觉得,邓文迪是《飘》中斯嘉丽式的人物,极度势力,极度自私,却敢于表达自我、海阔天空,她们带着野心和欲望闯世界,深知江湖险恶、世事无常,却也冷暖自知,甘苦自明,旗开得胜,固然可喜,但愿赌服输,亦是美德。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就是忠于人生,并且爱它。邓文迪们,是不可能忠于男人们的人生的,更爱自己,才是王道!

责任编辑:李梦歌

作者简介:

刘莉莉,80后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样,心里装着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着大人走世界、看天下。从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新华社,从事的是国际新闻报导,用另一种方式来关联天下。

转眼“入行”已是第九个年头,自认为未虚掷光阴,忠实地履行着新闻记录者、历史见证者和故事倾听者的职责。2010年9月作为记者被派往墨西哥新华社拉美总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独》作者玛尔克斯笔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陆。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间,有机会到15个国家采访、游历,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曾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联合气候大会等国际会议和高端访谈中采访总统,也曾在毒枭出没的墨西哥城贫民窟与当地居民话家常,曾坐在地板上与环保主义者谈天说地,也曾到当地华侨家中做客,体味海外游子的冷暖……

丰富的采访经历使她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驻外两年,除了完成日常报道外,还为《环球》、《国际先驱导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等报刊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稿,将一个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2012年底结束任期回国,但心里依然眷恋着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余,也为报刊撰写特稿和专栏,并为央广“中国之声”担任特约评论员。如今在《亚太日报》开设专栏《山外青山》,希望利用这个新媒体聚合平台传递拉美及其他区域的文化讯息,讲述那些值得称道的历史和传奇,用自己的感悟,与读者构建心灵的共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