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豹变 潘涛
编辑 | 张洋
“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天花12个小时来面试”,集度汽车CEO夏一平透露,计划年底团队达到1000到1500人,而现在集度汽车只有100人的团队。
集度由百度和吉利联合创办,2021年加入造车行列,接着是小米、易车宣布造车,OPPO也被传出准备造车,更早之前还有富士康、华为、苹果,都准备切入智能汽车行业。
雷军亲自带队,首期投资100亿元,夏一平则表示集度5年投入500亿元。相比蔚来、理想、小鹏创业时资金紧缺,第二波造车势力兴起时,资金蜂拥而至,新势力们斥巨资到处挖人。
下场造车的公司太多,智能汽车人才已经不够用了。
约候选人约到半夜
“不需要,再见!”
对于候选人类似这样的粗暴反应,李科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被对方拉黑,在他看来也不过是汽车猎头这行的家常便饭。但面对上游源源不断过来的订单,即便偶尔碰壁,这种疯狂挖人的节奏也不会受到丝毫影响。
“我们电话不会断的,”汽车猎头黄凯,甚至都数不清自己一天到底打了多少个电话,“没数儿。”
除了应对连轴转的工作强度,一名成熟的汽车猎头还需要超长的“待机时间”。
为了照顾候选人的工作节奏,通常晚上9点以后,才是猎头和候选人沟通的黄金时间。这些候选人一般都在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白天没时间,到了晚上一般也得加班到9点或者10点以后。
“我每天都到晚上12点,我很忙。”李科说。
新能源的赛道有多热、人才需求有多大,除了汽车猎头们,被看上的候选人们或许更有话语权。在国内某造车新势力做自动驾驶研发的陈海,在这轮新能源造车爆火之前,他就时常接到猎头的电话。
“一个星期可能就有两三个吧。”陈海说,除了直接打电话的,还有在脉脉上面发信息的,“加了一两百个之后,我就全部屏蔽了,不加了。”
来自猎头的密集“轰炸”让候选人的态度一点一点开始变化。猎头们也清晰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从2016年开始,猎头戴晓君就将精力专注在智能汽车领域,几年过去,她明显感到候选人们“更难聊了”,“他们的心态或多或少心态会更高傲一些。”
这种反差的背景是:不止一位猎头向豹变透露,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传统车企或者造车新势力,几乎都在不遗余力地招人。传统车企正在加快进入智能汽车赛道的脚步,北汽新能源联合华为推出极狐、吉利推出高端智能汽车极氪、长城汽车正在准备“SL项目”,也是一个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李科回忆,“2019年的时候,大家还在抢单呢。”现在都爆单了。
2019年正值造车新势力最艰难的时刻,蔚来无处落地,融资出现困难,小鹏、理想都遭遇资金危机,新能源汽车一度被资本市场质疑。随着他们三家开始量产交付并赴美上市,新能源汽车行业触底反弹,更多的传统车企看到甜头,纷纷进入这条赛道。
李科发现,转机出现在2020年底,单子越来越多,为此,他一边要和候选人沟通,一边还要负责招牌猎头以扩增团队。据他透露,眼看行情火热,也有一些其他行业的猎头适时加入了进来。
猎头戴晓君告诉豹变,自己同时保持联系的候选人数量在500人左右,即使是高频联系的,数量也有一二百人。
以同样大热的芯片行业做对比,一个优质猎头,每月能满足的岗位需求在3到5个;但在新能源汽车最缺人的智能化方向,一个资深汽车猎头每个月能满足的订单需求仅有1到2个,或者两个月1个,对于某些稀缺岗位,甚至一年不出单也不奇怪。
订单很多,猎头们很忙,但订单满足的效率还远远够不上上游的需求。
教育部等三部门于2017年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曾预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总量将在2020年达到85万人,缺口68万人;2025年,这两项数据将进一步放大,达到120万人。
薪资百万随便开
“供需决定价格。”在汽车猎头李科看来,目前这个行业的人才争夺,已经陷入了一种非常态的状况。
“就跟开车一样,如果说你发现一半的人在逆行,那可能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但当你发现所有的车都在逆行的时候,那到底谁在逆行?”
另一位汽车猎头黄凯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今年的行情比去年还要更好。”
黄凯透露,即便是普通员工也能拿到不低于30%的涨幅,而对于级别更高的中层或者高层,50%的涨薪,double也都不稀奇。甚至对于部分稀有“猎物”,企业的态度更是诚意十足:“条件随便开。”
BOSS直聘在4月公开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特斯拉、蔚来、理想和小鹏等造车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以及求职者关注热度都在持续提升。特别是针对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销售、用户运营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接近2倍。
此外,薪酬方面也有明显提升。根据BOSS直聘数据,造车新势力给出的平均月薪同期上涨21.6%,已经达到了15367元。跟自动驾驶算法相关的职位,其年薪甚至可以达到百万以上。
其实,透过财务数据,也能看到车企对研发的重视。
以小鹏汽车为例,其2020年财报显示,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达到了17.26亿元,约占总营收3成的比重。再往前一年,由于对P7的研发投入,小鹏汽车全年研发投入更是超过20亿元。何小鹏此前预计到2021年底时,小鹏汽车的研发人员数量还将翻一番。
资本涌入,车企缺人,势必紧缺人才的价格水涨船高。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赛道前面已经有了成功先例。
特斯拉近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虽然很大程度得益于“碳排放额度”带来的收益。在此之前,特斯拉已经连续6个季度实现盈利。
“特斯拉已经跑通了,”李科说,“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愿意给高薪的原因。”毕竟,有谁能抵挡成为国产特斯拉的诱惑呢?
现在的问题是,新兴车企和传统车企都需要人才,也愿意给出下血本的价格,但市场上人才就那么多,缺口却还在逐步放大。寻找人才的车企焦虑,手握人才的车企同样焦虑。
一位就职于某造车新势力的员工透露,之前猎头给他的涨薪幅度就已经超过了50%,但今年年初,根据过去一年的工作绩效,公司也进行了一轮相当可观的调薪,调薪幅度最高可超过50%——他就是其中之一。
如此大幅度的调薪,让他几乎打消了跳槽的念头。
但他表示,今年以来,一些猎头给出的价码还在提高,去年的offer大概在50万左右,今年就涨到了70至100万。
造车不差钱
大厂们跨界造车,不惜高价挖人,背后是资本的鼎力支持。
据豹变不完全统计,2021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现新一轮的融资潮,合计融资额度超过500亿元。其中,恒大获得260亿港元战投,连濒临破产的FF都获得20亿美元的融资。
年初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股价飞升,刺激资本热情,再加上“碳中和”的政策导向,智能汽车成为最热门的风口,资本和大厂们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更为关键的是,新能源这块蛋糕还远远没有分完。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根据这份文件,到2025年时,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即使当前整体的汽车销量不再增长,按照2019年2576.9万辆的销售规模计算,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也将超过500万,几乎是当前的4到5倍。
2021年以来,巨头官宣造车的消息接连不断,百度、小米、滴滴先后进场,即便是再三喊话不造车的华为,也给自己留下了三年期限的余地,大家瞄准的都是另一片蓝海——智能汽车。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消息,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49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75%,同比增长约3成,比2019年增加11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40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比重超过8成。在国内的汽车市场,绝大部分的汽车依然是属于非新能源产品,而在这中间,更大部分的产品是非智能化的。
行业想要迈向智能化,就需要大量相关人才。“智能化相关项目正在200%,甚至是300%的速度在往上增长。”李科打了个比方,“对于猎头公司来讲,智能化项目的市场体量如果要打100分的话,那么传统汽车体量最多也就10分。”
对于汽车行业来讲,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围绕燃油车的发动机、底盘等核心部件工作的传统汽车人才,一类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而涌现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相关人才,另一类则是目前智能汽车所需要的,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细分领域的人才。
电池、电机和电控相关人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已经没有那么紧俏。一位猎头告诉豹变,“智能化工程师非常不好聊,因为他们的选择会很多。”
因为智能汽车人才是随着第一波造车新势力诞生的,能够提供这类的人才的公司大都集中在特斯拉、理想、蔚来、小鹏等少数几家做智能汽车的公司,而他们也会想尽办法不让稀缺人才外流。
当大厂下场造车时,不仅要在产品上更胜一筹,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争夺,谁能召集到强大的智能汽车人才团队,谁就多了一成胜算。
你最看好哪家造车新势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