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旅观察|聊城拆旧仿古,新模式能否激活古城复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旅观察|聊城拆旧仿古,新模式能否激活古城复兴?

对古城原有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才是继承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发展特色文旅的原点。

文 | 胡丽晓

“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山东省提出将培育壮大“十强”产业。除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智能化产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词汇也位列其中。作为文化旅游大省,这是山东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征程上的决心。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2.3亿,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旅游市场复苏态势明显,古城游随之火热,成为亮点。

山东省内古城众多,围绕保护名城文化遗存与实现合理商业开发,打造千城千面,市场化运营的风险需要当地政府对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价值,有更深的理解与更广的视野。

而在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上,界面山东注意到,聊城东昌古城有这样的评价:“严格地说它是一个国风商业街”“城中有大片开发商建造的小别墅”“有种逛郊区县城的感觉”“跟所有的古镇一个性质,大体都一样。”

事实上,网友的这般观感,自有缘由。

拆真为假,看古城建筑增减后的得失

2019年,住建部发布《关于部分保护不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报》,其中点名批评山东省聊城市,“在古城内大规模拆建并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这也不是聊城第一次登上被通报批评名单。

随后聊城市政府立刻进行了态度诚恳,行之有效的整改工作。按照调研组意见,进一步完善整改方案,紧扣整改问题,列明三年任务清单,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兼顾近期项目落地和长效机制建立。同时为落实住建部的通知要求,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聊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2019-2021年)》。

关于古城拆旧仿古的问题,无独有偶。据人民日报文章指出,在早些年,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

拆旧仿古成一时热门风气,而便捷性开发模式与突击式整修,却并未成为古城焕发新生机的一条捷径。

东昌古城坐落于聊城市东昌府区,矗立在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中,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的格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以光岳楼为中心,九街十八巷构成东昌古城的均衡对称布局。古城内既有状元街、考院街、十县胡同、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等传统风貌街带来烟火气息,又有海源阁、山陕会馆、宋代铁塔等标志建筑极具人文情怀;古城的四城门楼高屋建瓴,重檐歇山,体现着宋代州府城池建筑的特点。

1994年,东昌古城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当地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确立了“保护古城,开发新城,新旧分开”的原则。

据相关报道介绍,2009年,为使古城发展接轨城市建设,一步到位重现古城繁华街景,聊城启动古城复建工作,大规模拆除古代建筑;2011年除了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和少量传统建筑,约1平方公里的古城建筑被拆光。“光岳府”、“东昌首府”、“东昌·御府”等中国传统庭院式别墅类房地产住宅项目在后续过审施工。

卫星地图能直观反映出东昌古城十年拆建变化之大,一栋栋崭新建筑后,却是一片文化的断壁残垣。而这种试图用中式庭院延续古城肌理,单纯以商业配套吸引旅游的做法,经短暂兴盛后,后劲不足,对焕活古城生机并未有明显成效。

其中原因在于古城不“古”。

一方面由于古建筑的拆改殆尽,让直接承载着审美意味与历史底蕴的景点消失;另一方面将原住民搬迁,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问题,却也让传承千年的民风习俗无形断裂。

可见,仅将古城视为商业改造对象,而不重视它的有机更新,实则是对古城物质形态文化与非物质形态文化的双重弃置。一系列拟照原貌的仿古建筑,在当地可以建,在别的地方也可以,打着照猫画虎的噱头,游客参观一次就兴致缺缺,对该类景点也有了免疫心理。

而类似东昌古城开发中建设的中式别墅群,未售出是空置,售出无人居住也是空置;加上原址居民的搬迁,人流量减少,难以显示古城日常运作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也让古城的“接地气”打了折扣,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像前段时间大热的古城经营类游戏,正是凭着古色古香的城池建筑和个性迥异的历史名人形象吸引大众,人与城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4月15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城市体检工作的通知》,其中将“风貌特色”作为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之一,而在这之中,城市历史风貌破坏负面事件数量又是底线指标。

中国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巧妙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体系、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富有装饰性的屋顶和衬托式建筑的巧妙运用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都是宝贵的物质形态财富。可以说,对古城原有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才是继承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发展特色文旅的原点。

做人文与商旅的乘法,实现古城的表里复兴

让古城文旅实现高效运营,商业性的开发在所难免。

而推动古城由单纯的形态更新到整体的业态完善,妥善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存与新建服务设施的关系,才能真正打造古城版本的“文商旅”综合体,实现宜居、宜商、宜游。

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吴良墉曾提出“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

古城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感的公共空间,已经不能单靠拆建行为去定性它的空间、文化和视觉意义,“文商旅”的多维融合,始终是“文”字当头。

以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街区的文商旅融合发展,实现市场运作、多元发展是古城的重要发展路径,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就是这类的发展模式。

“风吹柳花满店香”“乌衣巷口夕阳斜”。南京夫子庙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街区。依托乌衣巷、考试院等文化名所和市井气息浓厚的东市西市,极具历史感的牌楼,古韵古香的店铺装潢,周边的美食街、影院、酒店构成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俨然是一条成熟的文化街区——既保护了当地的文化遗存,又改进了旅游服务功能。因袭居住、商业、习读因素,南京夫子庙步行街的更新与整洁,为游客创造了一份古城独有的舒适体验。

而如何避免古城建筑的历史感与城市化建设的现代感的割裂,实现新旧界限处在合理范围之内,重视挖掘当地建成遗产的使用价值不失为一方良策。探索旧时建筑的当代新利用机制,进行职能用途的转变,古城的老建筑自有新活力。

除却静态化的场景观光,以古建筑的营造模式和技术经验为学习借鉴的思路,山西平遥古城借当地传统四合院式民居,打造现代民宿客栈,受到游客的青睐与好评。

实现古城与新城的协调兼容,如此才能带动周边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实现文化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在大众点评网站上,搜索古城景点为目的地,平遥古城附近商户中的酒店选项下,是诸如古民宿客栈、古风文化主题客栈、特色会馆的清一色特色民居,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名号响亮的住宿矩阵,在当代酒店强调标准化的背景下,别具竞争力。

而将境况衰败的民居变为古朴敦厚的窑洞深宅,新旧调和,也促成了平遥文化体验的独特味道。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指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在文化基因语境下,探讨古城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独特意义。由宋至清的百年建筑,其实也反映着当地民众更迭的风习观念。人文与商旅的公式下,人的因素始终是最灵活、最突出的的变量。增强民众的认同感,由此才能真正推动古城的文化复兴。

聊城的古城复建工程效果未达到预期,一开始是始料未及的。

据了解,该项工程也是在进行民意调查后着手实施的。而古城推倒重建后,人气下滑,商户难留,东昌古城的人文味道失散良多。

以传统生活秩序为古城文旅打上特色标签,云南丽江古城对纳西族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将旅游吸引力主体之一的“当地人”拉回中心视野。在主流短视频APP上,话题“云南丽江纳西族”达到900W+的播放量。当地居民身着民族特色服饰,载歌载舞,体现出当地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而游客的打卡动态,也都“入乡随俗”,很多是创意的舞蹈卡点视频,

以特色民俗活动,开展创意营销,不仅让实现持续的旅游客群吸引,对游客来说,实现动态化的文化体验,有趣活泼,同时也表现出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和生活的多姿多彩。

如果说重视古城的有机更新是古城经营者从专业性出发,自上而下的改造,那么公众文化意识则是一种由四周向中心的辐射。凝心聚气,古城的整体复兴离不开古城居民的众人拾柴。

“百千家似围棋局”。实现一座城的良好运转从来都是复杂的。古城在历史长河中经风浪打磨,古城开发的整体复兴之路,前途光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旅观察|聊城拆旧仿古,新模式能否激活古城复兴?

对古城原有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才是继承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发展特色文旅的原点。

文 | 胡丽晓

“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山东省提出将培育壮大“十强”产业。除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智能化产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词汇也位列其中。作为文化旅游大省,这是山东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征程上的决心。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2.3亿,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旅游市场复苏态势明显,古城游随之火热,成为亮点。

山东省内古城众多,围绕保护名城文化遗存与实现合理商业开发,打造千城千面,市场化运营的风险需要当地政府对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价值,有更深的理解与更广的视野。

而在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上,界面山东注意到,聊城东昌古城有这样的评价:“严格地说它是一个国风商业街”“城中有大片开发商建造的小别墅”“有种逛郊区县城的感觉”“跟所有的古镇一个性质,大体都一样。”

事实上,网友的这般观感,自有缘由。

拆真为假,看古城建筑增减后的得失

2019年,住建部发布《关于部分保护不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报》,其中点名批评山东省聊城市,“在古城内大规模拆建并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这也不是聊城第一次登上被通报批评名单。

随后聊城市政府立刻进行了态度诚恳,行之有效的整改工作。按照调研组意见,进一步完善整改方案,紧扣整改问题,列明三年任务清单,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兼顾近期项目落地和长效机制建立。同时为落实住建部的通知要求,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聊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2019-2021年)》。

关于古城拆旧仿古的问题,无独有偶。据人民日报文章指出,在早些年,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

拆旧仿古成一时热门风气,而便捷性开发模式与突击式整修,却并未成为古城焕发新生机的一条捷径。

东昌古城坐落于聊城市东昌府区,矗立在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中,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的格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以光岳楼为中心,九街十八巷构成东昌古城的均衡对称布局。古城内既有状元街、考院街、十县胡同、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等传统风貌街带来烟火气息,又有海源阁、山陕会馆、宋代铁塔等标志建筑极具人文情怀;古城的四城门楼高屋建瓴,重檐歇山,体现着宋代州府城池建筑的特点。

1994年,东昌古城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当地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确立了“保护古城,开发新城,新旧分开”的原则。

据相关报道介绍,2009年,为使古城发展接轨城市建设,一步到位重现古城繁华街景,聊城启动古城复建工作,大规模拆除古代建筑;2011年除了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和少量传统建筑,约1平方公里的古城建筑被拆光。“光岳府”、“东昌首府”、“东昌·御府”等中国传统庭院式别墅类房地产住宅项目在后续过审施工。

卫星地图能直观反映出东昌古城十年拆建变化之大,一栋栋崭新建筑后,却是一片文化的断壁残垣。而这种试图用中式庭院延续古城肌理,单纯以商业配套吸引旅游的做法,经短暂兴盛后,后劲不足,对焕活古城生机并未有明显成效。

其中原因在于古城不“古”。

一方面由于古建筑的拆改殆尽,让直接承载着审美意味与历史底蕴的景点消失;另一方面将原住民搬迁,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问题,却也让传承千年的民风习俗无形断裂。

可见,仅将古城视为商业改造对象,而不重视它的有机更新,实则是对古城物质形态文化与非物质形态文化的双重弃置。一系列拟照原貌的仿古建筑,在当地可以建,在别的地方也可以,打着照猫画虎的噱头,游客参观一次就兴致缺缺,对该类景点也有了免疫心理。

而类似东昌古城开发中建设的中式别墅群,未售出是空置,售出无人居住也是空置;加上原址居民的搬迁,人流量减少,难以显示古城日常运作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也让古城的“接地气”打了折扣,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像前段时间大热的古城经营类游戏,正是凭着古色古香的城池建筑和个性迥异的历史名人形象吸引大众,人与城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4月15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城市体检工作的通知》,其中将“风貌特色”作为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之一,而在这之中,城市历史风貌破坏负面事件数量又是底线指标。

中国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巧妙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体系、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富有装饰性的屋顶和衬托式建筑的巧妙运用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都是宝贵的物质形态财富。可以说,对古城原有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才是继承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发展特色文旅的原点。

做人文与商旅的乘法,实现古城的表里复兴

让古城文旅实现高效运营,商业性的开发在所难免。

而推动古城由单纯的形态更新到整体的业态完善,妥善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存与新建服务设施的关系,才能真正打造古城版本的“文商旅”综合体,实现宜居、宜商、宜游。

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吴良墉曾提出“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

古城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感的公共空间,已经不能单靠拆建行为去定性它的空间、文化和视觉意义,“文商旅”的多维融合,始终是“文”字当头。

以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街区的文商旅融合发展,实现市场运作、多元发展是古城的重要发展路径,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就是这类的发展模式。

“风吹柳花满店香”“乌衣巷口夕阳斜”。南京夫子庙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街区。依托乌衣巷、考试院等文化名所和市井气息浓厚的东市西市,极具历史感的牌楼,古韵古香的店铺装潢,周边的美食街、影院、酒店构成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俨然是一条成熟的文化街区——既保护了当地的文化遗存,又改进了旅游服务功能。因袭居住、商业、习读因素,南京夫子庙步行街的更新与整洁,为游客创造了一份古城独有的舒适体验。

而如何避免古城建筑的历史感与城市化建设的现代感的割裂,实现新旧界限处在合理范围之内,重视挖掘当地建成遗产的使用价值不失为一方良策。探索旧时建筑的当代新利用机制,进行职能用途的转变,古城的老建筑自有新活力。

除却静态化的场景观光,以古建筑的营造模式和技术经验为学习借鉴的思路,山西平遥古城借当地传统四合院式民居,打造现代民宿客栈,受到游客的青睐与好评。

实现古城与新城的协调兼容,如此才能带动周边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实现文化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在大众点评网站上,搜索古城景点为目的地,平遥古城附近商户中的酒店选项下,是诸如古民宿客栈、古风文化主题客栈、特色会馆的清一色特色民居,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名号响亮的住宿矩阵,在当代酒店强调标准化的背景下,别具竞争力。

而将境况衰败的民居变为古朴敦厚的窑洞深宅,新旧调和,也促成了平遥文化体验的独特味道。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指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在文化基因语境下,探讨古城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独特意义。由宋至清的百年建筑,其实也反映着当地民众更迭的风习观念。人文与商旅的公式下,人的因素始终是最灵活、最突出的的变量。增强民众的认同感,由此才能真正推动古城的文化复兴。

聊城的古城复建工程效果未达到预期,一开始是始料未及的。

据了解,该项工程也是在进行民意调查后着手实施的。而古城推倒重建后,人气下滑,商户难留,东昌古城的人文味道失散良多。

以传统生活秩序为古城文旅打上特色标签,云南丽江古城对纳西族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将旅游吸引力主体之一的“当地人”拉回中心视野。在主流短视频APP上,话题“云南丽江纳西族”达到900W+的播放量。当地居民身着民族特色服饰,载歌载舞,体现出当地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而游客的打卡动态,也都“入乡随俗”,很多是创意的舞蹈卡点视频,

以特色民俗活动,开展创意营销,不仅让实现持续的旅游客群吸引,对游客来说,实现动态化的文化体验,有趣活泼,同时也表现出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和生活的多姿多彩。

如果说重视古城的有机更新是古城经营者从专业性出发,自上而下的改造,那么公众文化意识则是一种由四周向中心的辐射。凝心聚气,古城的整体复兴离不开古城居民的众人拾柴。

“百千家似围棋局”。实现一座城的良好运转从来都是复杂的。古城在历史长河中经风浪打磨,古城开发的整体复兴之路,前途光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