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陈靖
5月22日,《2021上半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重磅发布。本次报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度量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变化,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与相关政策。
来源: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皓认为,当前阶段稳住或渐进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内在要求。
从数据看,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去年二季度达到高点后,已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尽管当前水平已低于去年同期,但仍然相对较高。随着疫苗接种加速推广,经济恢复有了保障时,防范风险会逐渐成主线,而只有稳住或渐进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才能从根本上守住底线。
周皓表示,从上半年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的主要发现,在宏观方面,中国2021年上半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没有触及重要的风险警戒线。
但在微观方面看,有多个风险点显现出来,其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债务的违约;二、政府融资平台“大而不倒”,能否打破刚兑的形势;三、主要是指银行业在新冠疫情之后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滞后到今年才显现在银行债务上;四,还有包括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业态的形式,包括像蚂蚁金服这些交易平台、基础交易设施作为大型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的要求;五、华融债务等的可能展期违约调整的风险。
他指出,今年的特点是宏观的风险基本上在警戒线之下,其中的原因就是宏观经济表现比较好,在消费和投资恢复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出口和房地产这两个轮子是现在支持宏观经济稳定复苏的支柱。
报告显示,最新测算结果表明:宏观层面上,中国金融体系的巨灾风险指标在疫情冲击以来多次触及短周期风险警戒阈,但趋势值在2021年一季度逐渐回落。微观层面上,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中枢的银行业中集聚明显,在2020年上半年迅速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但仍有反弹,以SRISK指标衡量,银行业风险总值仍处于较高水平。
报告认为,后疫情时代风险过度集聚在银行部门将产生一定的隐患,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都制约了风险出清分担的渠道。政策应对层面,首先应稳住或渐进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这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内在要求。其次应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这对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愈加重要,只有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才能持续化解与分散金融风险。
从具体潜在风险点看,报告指出,延后暴露不良贷款的规模是否可控、融资平台破产清算风险、产业债无序违约风险、弱资质房企风险、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均值得关注。
当前阶段,首先,应加快评级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披露,压实评级机构的中介责任,使评级结果能够充分发挥风险揭示的功能。其次,应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同时该类业务的合规性也需要银行机构充分重视,切忌以虚假方式掩盖风险。最后,应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当前银行资本快速消耗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市场化程度来看,吸引战略投资人进入,优化股权结构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因此,应鼓励优质银行参控股中小银行,实现业务发展的联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