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钱钟书和杨绛:夫妻应当是朋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钱钟书和杨绛:夫妻应当是朋友

半个世纪来,钱氏夫妇相濡以沫,琴瑟和谐,苦中寻乐,淡薄名利,铸就一段佳话。究其秘诀,杨先生坦言: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

钱钟书(左)与杨绛。资料图

作者:亚太日报特约记者 刘莉莉

每年11月21日,是钱钟书的诞辰。

不过,钱先生即使在世,也是绝不做寿的。老人家早有言在先:不明不白的钱不必花,不三不四的人不必找,不痛不痒的话不必说。

钱钟书过世十几年,他的夫人杨绛一直坚持着“不做寿”的铁律,每逢生日,便躲到亲戚家,即使遇到熟人恭祝,不过笑着说一句:“那你替我吃碗面吧。”

“不做寿”,是宣言,是默契,更是承诺,值得夫妻二人一生恪守。有人说,钱钟书娶了杨绛,是痴人有痴福,一代才女,甘于整理手稿,作“灶下婢”,只为成就丈夫那一团“痴气”。

半个世纪来,钱氏夫妇相濡以沫,琴瑟和谐,苦中寻乐,淡薄名利,铸就一段佳话。究其秘诀,杨先生坦言: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

妻子说“不要紧”,他就安心了

钱钟书与杨绛相识于清华园,按照杨先生的说法,两人是因为酷爱文学、痴迷读书才走到一起的。钱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而在杨绛看来,这一点倒是与她志趣相投,便这样“嫁对郎”了。

新婚的钱钟书(左)和杨绛搭乘邮轮赴英留学。资料图

钱杨二人的婚姻,并非门当户对。杨家宽裕,钱家寒素,但杨绛并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一下,就成了钱家的媳妇。婚后,两人一同到英国牛津留学,从此相依为命。

钱钟书是无锡人。在江浙一带,有“大阿官”的说法,即“大公子”,钱先生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阿官”。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子一样一把抓……

婚后,杨绛才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上,知道丈夫是怎样的拙,于是成为了他的“保姆”。他打翻墨水,她说:“不要紧,我会洗”;他把台灯砸了,她说:“不要紧,我会修”;他颧骨上生了疔,她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不要紧”,是钱钟书的定心丸,妻子说“不要紧”,他就安心了。

所谓贤妻、“暖男”,无非是能够带给伴侣一种温暖踏实的感觉。生活中,大风大浪并非天天有,小问题、小麻烦、零碎琐事,才是时刻都会面对的,一句“有我呢”,便是秀恩爱的最高境界。

抗战时期,钱钟书夫妇沦陷上海,生活十分艰难。杨绛经历了从“大小姐”到“老妈子”的角色转换,不仅学会了用镊子从米里挑沙,还能将煤灰制作成煤饼。

这一段艰难的岁月,正是钱钟书创作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的时期。为了让丈夫专心写作,杨绛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甘当“灶下婢”,只是那握笔的手初干粗活,难免伤痕累累,一会被木柴剐破皮肉,一会又烫起水泡……就连杨家老父亲都看不过去了,埋怨亲家道,“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然而,“灶下婢”自己却不觉得委屈,为什么?因为对丈夫的爱。

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爱丈夫,胜过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越深,感情越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在生下独女之前,钱钟书就说,一定要个女儿。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钱先生说。杨绛也想要一个女儿,不过想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钱钟书(右)、杨绛(左)与女儿钱瑗。资料图

1937年,杨绛的“平生唯一杰作”钱瑗出生,“我们俩”,变成了“我们仨”。从那时起,“我们仨”相聚相守,相依相伴,不论什么苦涩艰辛事,都能变得甜蜜。

钟书先生被誉为“文化昆仑”,有着过人的智慧,却也十分“淘气”。一位鸿儒,博学多才,又风趣幽默,自然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钱钟书的幽默,在他的文章中俯拾皆是,例如,在《围城》中,他比喻那位张小姐“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他形容那孩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的彼此要害相思病”……

在日常谈话中,他的“俏皮话”也是脱口而出。1991年,国家18家省级电视台准备拍摄大型电视片《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自然名列其中,然而,任凭各大电视台磨破嘴皮,老先生婉言谢绝。别人对他说,入选者可以获得一大笔钱,钱钟书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作家钱先生的幽默,透着童趣和智慧,而父亲钱钟书的淘气,却含着殷殷爱意。阿瑗小的时候,父亲喜欢在她的被窝里“埋雷”,无论是玩具、镜子、刷子,还是砚台、毛笔,都一股脑儿藏进去,女儿大叫,他却大笑。

诗人辛迪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钱先生也常赞妻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文字是钱钟书手中的玩具,任他肆意发挥,在撰写《围城》的两年时间里,钱先生锱铢积累地写,妻子锱铢积累地读,完后,夫妻二人相视大笑。

当然,钱钟书和杨绛也有争吵的时候,往往是为了一个法语单词的读音,妻子说丈夫有口音,丈夫不服,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伤感情”……这件事以后,两人商议,以后有分歧,坚持求同存异,不应相互勉强,不过,在往后悠长岁月中,两人遇事商议而定,不全依他,也不全依她,于是再无争吵的必要了。

有烈酒,有清茶,夫复何求

钱钟书,现代著名作家、大文豪,淡泊名利,风趣幽默,自诩为杨绛的“丈夫、情人、朋友”;

杨绛,著名女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成名早于钱钟书,却甘当丈夫的“灶下婢”。

老两口互相理发,杨绛会用剪刀,钱钟书会用电推子。资料图

夫妻两人,相濡以沫半个世纪,却恩爱如初,后来又有了爱女钱瑗,一家人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相守一起。

然而,人世间,哪里有童话般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人世间,哪里有纯粹的欢乐,欢乐中总会夹杂着无奈与隐忧;

人世间,怎么会有永远的相守,生命如旅途,任何人都无法伴你走完全程,父母子女如此,爱人朋友亦如此。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总要有说再见的那一天,甚至于,连“挥挥手”、“抱一抱”、“吻一下”的机会都不一定有。

然而,这便是生活的考卷,你将如何作答?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早春,钱瑗罹患脊椎癌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三里河寓所,只剩下杨绛一人,从此,热热闹闹的家,不过是旅途上的客栈。

白发老妪,独居一室,如日暮途穷的倦客,茫茫然顾望徘徊……这在外人看来,颇为孤苦清冷,而杨绛的内心,却是平静而丰富的,每天依然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她已“走在人生边上”,“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晚年的杨绛。资料图

澄净,是杨绛先生一生的写照,无论遇到何种挫折,她都不急不躁,随遇而安,正如同,文革期间,红卫兵羞辱她,让她扫厕所,没想到杨绛将女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靠在旁边专心读书。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在三里河寓所里,杨绛一个人,怀念着丈夫女儿,并出版了《我们仨》,来追忆一家人共同生活的时光。

“我觉得我的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钱瑗曾说,父亲钱钟书的文章像烈酒,浓烈而过瘾,母亲杨绛的文章似清茶,一道道加水,依然清香四溢。

有烈酒,有清茶,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

刘莉莉,80后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样,心里装着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着大人走世界、看天下。从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新华社,从事的是国际新闻报导,用另一种方式来关联天下。

转眼“入行”已是第九个年头,自认为未虚掷光阴,忠实地履行着新闻记录者、历史见证者和故事倾听者的职责。2010年9月作为记者被派往墨西哥新华社拉美总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独》作者玛尔克斯笔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陆。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间,有机会到15个国家采访、游历,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曾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联合气候大会等国际会议和高端访谈中采访总统,也曾在毒枭出没的墨西哥城贫民窟与当地居民话家常,曾坐在地板上与环保主义者谈天说地,也曾到当地华侨家中做客,体味海外游子的冷暖……

丰富的采访经历使她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驻外两年,除了完成日常报道外,还为《环球》、《国际先驱导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等报刊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稿,将一个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2012年底结束任期回国,但心里依然眷恋着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余,也为报刊撰写特稿和专栏,并为央广“中国之声”担任特约评论员。如今在《亚太日报》开设专栏《山外青山》,希望利用这个新媒体聚合平台传递拉美及其他区域的文化讯息,讲述那些值得称道的历史和传奇,用自己的感悟,与读者构建心灵的共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钱钟书和杨绛:夫妻应当是朋友

半个世纪来,钱氏夫妇相濡以沫,琴瑟和谐,苦中寻乐,淡薄名利,铸就一段佳话。究其秘诀,杨先生坦言: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

钱钟书(左)与杨绛。资料图

作者:亚太日报特约记者 刘莉莉

每年11月21日,是钱钟书的诞辰。

不过,钱先生即使在世,也是绝不做寿的。老人家早有言在先:不明不白的钱不必花,不三不四的人不必找,不痛不痒的话不必说。

钱钟书过世十几年,他的夫人杨绛一直坚持着“不做寿”的铁律,每逢生日,便躲到亲戚家,即使遇到熟人恭祝,不过笑着说一句:“那你替我吃碗面吧。”

“不做寿”,是宣言,是默契,更是承诺,值得夫妻二人一生恪守。有人说,钱钟书娶了杨绛,是痴人有痴福,一代才女,甘于整理手稿,作“灶下婢”,只为成就丈夫那一团“痴气”。

半个世纪来,钱氏夫妇相濡以沫,琴瑟和谐,苦中寻乐,淡薄名利,铸就一段佳话。究其秘诀,杨先生坦言: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

妻子说“不要紧”,他就安心了

钱钟书与杨绛相识于清华园,按照杨先生的说法,两人是因为酷爱文学、痴迷读书才走到一起的。钱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而在杨绛看来,这一点倒是与她志趣相投,便这样“嫁对郎”了。

新婚的钱钟书(左)和杨绛搭乘邮轮赴英留学。资料图

钱杨二人的婚姻,并非门当户对。杨家宽裕,钱家寒素,但杨绛并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一下,就成了钱家的媳妇。婚后,两人一同到英国牛津留学,从此相依为命。

钱钟书是无锡人。在江浙一带,有“大阿官”的说法,即“大公子”,钱先生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阿官”。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子一样一把抓……

婚后,杨绛才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上,知道丈夫是怎样的拙,于是成为了他的“保姆”。他打翻墨水,她说:“不要紧,我会洗”;他把台灯砸了,她说:“不要紧,我会修”;他颧骨上生了疔,她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不要紧”,是钱钟书的定心丸,妻子说“不要紧”,他就安心了。

所谓贤妻、“暖男”,无非是能够带给伴侣一种温暖踏实的感觉。生活中,大风大浪并非天天有,小问题、小麻烦、零碎琐事,才是时刻都会面对的,一句“有我呢”,便是秀恩爱的最高境界。

抗战时期,钱钟书夫妇沦陷上海,生活十分艰难。杨绛经历了从“大小姐”到“老妈子”的角色转换,不仅学会了用镊子从米里挑沙,还能将煤灰制作成煤饼。

这一段艰难的岁月,正是钱钟书创作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的时期。为了让丈夫专心写作,杨绛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甘当“灶下婢”,只是那握笔的手初干粗活,难免伤痕累累,一会被木柴剐破皮肉,一会又烫起水泡……就连杨家老父亲都看不过去了,埋怨亲家道,“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然而,“灶下婢”自己却不觉得委屈,为什么?因为对丈夫的爱。

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爱丈夫,胜过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越深,感情越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在生下独女之前,钱钟书就说,一定要个女儿。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钱先生说。杨绛也想要一个女儿,不过想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钱钟书(右)、杨绛(左)与女儿钱瑗。资料图

1937年,杨绛的“平生唯一杰作”钱瑗出生,“我们俩”,变成了“我们仨”。从那时起,“我们仨”相聚相守,相依相伴,不论什么苦涩艰辛事,都能变得甜蜜。

钟书先生被誉为“文化昆仑”,有着过人的智慧,却也十分“淘气”。一位鸿儒,博学多才,又风趣幽默,自然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钱钟书的幽默,在他的文章中俯拾皆是,例如,在《围城》中,他比喻那位张小姐“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他形容那孩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的彼此要害相思病”……

在日常谈话中,他的“俏皮话”也是脱口而出。1991年,国家18家省级电视台准备拍摄大型电视片《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自然名列其中,然而,任凭各大电视台磨破嘴皮,老先生婉言谢绝。别人对他说,入选者可以获得一大笔钱,钱钟书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作家钱先生的幽默,透着童趣和智慧,而父亲钱钟书的淘气,却含着殷殷爱意。阿瑗小的时候,父亲喜欢在她的被窝里“埋雷”,无论是玩具、镜子、刷子,还是砚台、毛笔,都一股脑儿藏进去,女儿大叫,他却大笑。

诗人辛迪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钱先生也常赞妻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文字是钱钟书手中的玩具,任他肆意发挥,在撰写《围城》的两年时间里,钱先生锱铢积累地写,妻子锱铢积累地读,完后,夫妻二人相视大笑。

当然,钱钟书和杨绛也有争吵的时候,往往是为了一个法语单词的读音,妻子说丈夫有口音,丈夫不服,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伤感情”……这件事以后,两人商议,以后有分歧,坚持求同存异,不应相互勉强,不过,在往后悠长岁月中,两人遇事商议而定,不全依他,也不全依她,于是再无争吵的必要了。

有烈酒,有清茶,夫复何求

钱钟书,现代著名作家、大文豪,淡泊名利,风趣幽默,自诩为杨绛的“丈夫、情人、朋友”;

杨绛,著名女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成名早于钱钟书,却甘当丈夫的“灶下婢”。

老两口互相理发,杨绛会用剪刀,钱钟书会用电推子。资料图

夫妻两人,相濡以沫半个世纪,却恩爱如初,后来又有了爱女钱瑗,一家人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相守一起。

然而,人世间,哪里有童话般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人世间,哪里有纯粹的欢乐,欢乐中总会夹杂着无奈与隐忧;

人世间,怎么会有永远的相守,生命如旅途,任何人都无法伴你走完全程,父母子女如此,爱人朋友亦如此。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总要有说再见的那一天,甚至于,连“挥挥手”、“抱一抱”、“吻一下”的机会都不一定有。

然而,这便是生活的考卷,你将如何作答?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早春,钱瑗罹患脊椎癌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三里河寓所,只剩下杨绛一人,从此,热热闹闹的家,不过是旅途上的客栈。

白发老妪,独居一室,如日暮途穷的倦客,茫茫然顾望徘徊……这在外人看来,颇为孤苦清冷,而杨绛的内心,却是平静而丰富的,每天依然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她已“走在人生边上”,“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晚年的杨绛。资料图

澄净,是杨绛先生一生的写照,无论遇到何种挫折,她都不急不躁,随遇而安,正如同,文革期间,红卫兵羞辱她,让她扫厕所,没想到杨绛将女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靠在旁边专心读书。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在三里河寓所里,杨绛一个人,怀念着丈夫女儿,并出版了《我们仨》,来追忆一家人共同生活的时光。

“我觉得我的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钱瑗曾说,父亲钱钟书的文章像烈酒,浓烈而过瘾,母亲杨绛的文章似清茶,一道道加水,依然清香四溢。

有烈酒,有清茶,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

刘莉莉,80后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样,心里装着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着大人走世界、看天下。从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新华社,从事的是国际新闻报导,用另一种方式来关联天下。

转眼“入行”已是第九个年头,自认为未虚掷光阴,忠实地履行着新闻记录者、历史见证者和故事倾听者的职责。2010年9月作为记者被派往墨西哥新华社拉美总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独》作者玛尔克斯笔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陆。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间,有机会到15个国家采访、游历,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曾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联合气候大会等国际会议和高端访谈中采访总统,也曾在毒枭出没的墨西哥城贫民窟与当地居民话家常,曾坐在地板上与环保主义者谈天说地,也曾到当地华侨家中做客,体味海外游子的冷暖……

丰富的采访经历使她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驻外两年,除了完成日常报道外,还为《环球》、《国际先驱导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等报刊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稿,将一个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2012年底结束任期回国,但心里依然眷恋着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余,也为报刊撰写特稿和专栏,并为央广“中国之声”担任特约评论员。如今在《亚太日报》开设专栏《山外青山》,希望利用这个新媒体聚合平台传递拉美及其他区域的文化讯息,讲述那些值得称道的历史和传奇,用自己的感悟,与读者构建心灵的共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