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撤县(市)设区的背后,为何青睐无县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撤县(市)设区的背后,为何青睐无县化?

如何通过撤县(市)平衡各地区发展,聚合周边城市力量,构建胶东经济圈,俨然成为青岛区划调整需要实现的目标。

"城市发展,必然伴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完善。相比撤县设市,各地撤县(市)设区近些年来可谓动作频频,热度一直未有减退。随着城市竞争已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时代,撤县(市)设区作为一条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的“快车道”,已然走上了风口。近年来,青岛同样也在着力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自2017年即墨撤市设区后,青岛行政区划已由六区四市变为七区三市。目前,胶州仍在积极推进“撤市设区”的相关工作。接下来,如何通过撤县(市)平衡各地区发展,聚合周边城市力量,构建胶东经济圈,俨然成为青岛区划调整需要实现的目标。"

山东各市“撤县(市)设区”排排坐

图片来源:昌乐县人民政府

自1981年国务院提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开启大幕至今四十年间,已有超过200个撤县设区的案例,全国城镇化率也由20%左右上升至60%以上。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拉开城市框架,力求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

2021年以来,山东多地也传来了撤县设区、撤县设市进展。包括济宁、潍坊、临沂、菏泽四市明确推动撤县设区、撤县设市。

其中,潍坊昌乐县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昌乐县2021年工作安排作了阐述:昌乐将以“撤县设区”为统领,按照“东接西控、北优南进”的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完善城市功能和治理体系,建设潍坊西部新城。

早在2019年6月,昌乐县政府官网发布公告称,在撤县设区方面,2007年3月,昌乐县向市政府呈报《关于撤销昌乐县设立昌乐区的请示》,已经市政府转报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待批。

而临沂沂水撤县设市、莒南撤县设区也获得官方回应。

2020年12月30日,临沂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临沂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全力支持沂水县撤县设市、莒南县撤县设区。

2021年1月25日,临沂在2021年工作安排中提到:2021年,支持平邑、沂水、临港建设市域副中心,推进莒南“撤县设区”,布局市级重大平台和产业,打造城市发展新增长极。

与此同时,菏泽也在推动三县撤县设市。菏泽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推动成熟的县设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支持郓城县、单县、曹县撤县设市。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山东共涉及济南、青岛、济宁、威海、滨州、德州、菏泽、东营、聊城、烟台等市行政区划发生变化。

事实上,当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更改行政区划谋求更多资源,已成为城市发展“必选项”,而近年来不断拉开城市骨架,提升城市格局的青岛也在“撤市设区”上布局推进。

撤市设区浪潮已涌向青岛

近几年,青岛在撤市设区方面动作频频。

2012年以来,西海岸、即墨相继调整,青岛行政区划由六区四市变为七区三市。在此之后,大家把撤市设区的下一个目标投向了胶州湾畔的胶州市……

2019年12月25日,《中国社会报》刊文《齐鲁大地铺开温暖民政图景》,介绍了山东省民政系统推动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

报道提到了山东省民政厅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方面的工作,包括“指导青岛市按程序启动胶州撤市设区工作”。

2020年5月,胶州市长毕维准做客网谈时表示,胶州确有撤市设区的计划,但目前具体流程还需等待各级批复,目前尚无确切时间。

同年7月25日,胶州市政府为取消与青岛市区名字相同的道路,加速融入青岛,一次性调整全市89条道路名称。

根据最新进展,4月16日,有热心市民在胶州市政务网中咨询反映关于“胶州市撤市设区具体进度”。

对此,4月16日,据胶州市民政局回应,区划调整是国之大事,我市的区划调整工作,按照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依法依规开展。

从“尚无确切时间”,到“具体流程还需等待各级批复”,再到“按照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依法依规开展”,可以看出,胶州始终在积极推进“撤市设区”的相关工作。

此次胶州顺利设区后,又将为青岛、为自身发展带来怎样的利好?

为何都青睐“无县化”?

伴随着城市竞争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时代,聚集资源,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城镇化率相对较高的江苏为例,近十年来,江苏多地都曾进行撤市(县)设区相关的行政区划调整,重组城市格局。

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南通已是“江苏第四城”,但在人均GDP、城市能级、城区商业活跃度等多个指标上,南通和苏锡常还有着明显差距。意识到短板的南通,开始了打破“天花板”的第一步。

2020年7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设立新的南通市崇川区,以原崇川区、港闸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崇川区行政区域;撤销县级海门市,设立南通市海门区,以原海门市的行政区域为海门区行政区域。

单从人口上看,有了海门的“加持”后,南通市辖区常住人口将一举突破300万大关,面积则由原来1500多平方公里跃升至2700多平方公里,接近翻了一番。而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胶州人口90.75万,面积为1324平方公里。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海门管辖下的海永镇,坐落于崇明岛上,紧挨着上海市崇明区,南通可以就此实现城区和上海市辖区之间的接壤。

虽与海门地理位置不同,但胶州有着自己的优势。胶州市所处位置,与胶东五市中的潍坊相邻,在青潍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支点的角色,在撤市设区并升级为主城区后,将进一步拉近高密、诸城等周边县市与青岛城区间的距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

伴随着撤县设区的效应进一步显现,2020年南通也正式迈过了GDP“万亿俱乐部”门槛,正式迎来“大城时代”。

目前,除了串联起上海、苏州和南通的沪苏通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外,高铁、机场、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正加速推进,南通主城也可实现向江边、向上海方向进一步扩张和靠拢,长远来看,其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已不仅仅局限于“苏中”。

而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正是需要以“大城框架”打破“小城思维”。

作为山东半岛龙头城市的青岛,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带动区域周边协调发展的辐射能力,而有着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等多种战略机遇叠加交汇的胶州是最好的“利器”。

于青岛而言,胶州的顺利撤市划区,一方面可以使得土地面积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增大。另一方面,实施区划调整后,胶州可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极大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从外部来看,将有利于发挥青岛在胶东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元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对于胶州来说,首先,撤市划区后,基础设施建设将纳入市级统一规划建设,可借力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更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其次,市改区融入市区后,将获得城市名声、品牌效应延伸,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和买房置地者。

最重要的是,作为城市新增长极,借此机遇,胶州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新旧动能转换的潜力,实现区域价值的迅速提升。

综合来看,撤市设区作为一种行政区划调整方式,可以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要避免恶性竞争、以偏概全。

从区划上看,县市是一级行政机构,财权、人权相对独立,改成市辖区后,行政自主权、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社会管理权限都要归到青岛市,但青岛目前并没有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和杭州、武汉、成都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强大辐射力,所以可能会造成周边县市改区后,未得到来自中心城市的辐射,还会降低自身发展动力。

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撤市设区反而不利于发展。至于设区后,发展实力能否增强,更是充满不确定性。

回归到城市建设以及发展本身,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虽然可期,但在抓住契机的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并且自身不断努力。

 

来源:灯塔望海微信公号

原标题:青岛撤县(市)设区的背后,为何青睐无县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撤县(市)设区的背后,为何青睐无县化?

如何通过撤县(市)平衡各地区发展,聚合周边城市力量,构建胶东经济圈,俨然成为青岛区划调整需要实现的目标。

"城市发展,必然伴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完善。相比撤县设市,各地撤县(市)设区近些年来可谓动作频频,热度一直未有减退。随着城市竞争已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时代,撤县(市)设区作为一条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的“快车道”,已然走上了风口。近年来,青岛同样也在着力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自2017年即墨撤市设区后,青岛行政区划已由六区四市变为七区三市。目前,胶州仍在积极推进“撤市设区”的相关工作。接下来,如何通过撤县(市)平衡各地区发展,聚合周边城市力量,构建胶东经济圈,俨然成为青岛区划调整需要实现的目标。"

山东各市“撤县(市)设区”排排坐

图片来源:昌乐县人民政府

自1981年国务院提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开启大幕至今四十年间,已有超过200个撤县设区的案例,全国城镇化率也由20%左右上升至60%以上。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拉开城市框架,力求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

2021年以来,山东多地也传来了撤县设区、撤县设市进展。包括济宁、潍坊、临沂、菏泽四市明确推动撤县设区、撤县设市。

其中,潍坊昌乐县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昌乐县2021年工作安排作了阐述:昌乐将以“撤县设区”为统领,按照“东接西控、北优南进”的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完善城市功能和治理体系,建设潍坊西部新城。

早在2019年6月,昌乐县政府官网发布公告称,在撤县设区方面,2007年3月,昌乐县向市政府呈报《关于撤销昌乐县设立昌乐区的请示》,已经市政府转报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待批。

而临沂沂水撤县设市、莒南撤县设区也获得官方回应。

2020年12月30日,临沂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临沂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全力支持沂水县撤县设市、莒南县撤县设区。

2021年1月25日,临沂在2021年工作安排中提到:2021年,支持平邑、沂水、临港建设市域副中心,推进莒南“撤县设区”,布局市级重大平台和产业,打造城市发展新增长极。

与此同时,菏泽也在推动三县撤县设市。菏泽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推动成熟的县设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支持郓城县、单县、曹县撤县设市。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山东共涉及济南、青岛、济宁、威海、滨州、德州、菏泽、东营、聊城、烟台等市行政区划发生变化。

事实上,当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更改行政区划谋求更多资源,已成为城市发展“必选项”,而近年来不断拉开城市骨架,提升城市格局的青岛也在“撤市设区”上布局推进。

撤市设区浪潮已涌向青岛

近几年,青岛在撤市设区方面动作频频。

2012年以来,西海岸、即墨相继调整,青岛行政区划由六区四市变为七区三市。在此之后,大家把撤市设区的下一个目标投向了胶州湾畔的胶州市……

2019年12月25日,《中国社会报》刊文《齐鲁大地铺开温暖民政图景》,介绍了山东省民政系统推动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

报道提到了山东省民政厅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方面的工作,包括“指导青岛市按程序启动胶州撤市设区工作”。

2020年5月,胶州市长毕维准做客网谈时表示,胶州确有撤市设区的计划,但目前具体流程还需等待各级批复,目前尚无确切时间。

同年7月25日,胶州市政府为取消与青岛市区名字相同的道路,加速融入青岛,一次性调整全市89条道路名称。

根据最新进展,4月16日,有热心市民在胶州市政务网中咨询反映关于“胶州市撤市设区具体进度”。

对此,4月16日,据胶州市民政局回应,区划调整是国之大事,我市的区划调整工作,按照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依法依规开展。

从“尚无确切时间”,到“具体流程还需等待各级批复”,再到“按照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依法依规开展”,可以看出,胶州始终在积极推进“撤市设区”的相关工作。

此次胶州顺利设区后,又将为青岛、为自身发展带来怎样的利好?

为何都青睐“无县化”?

伴随着城市竞争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时代,聚集资源,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城镇化率相对较高的江苏为例,近十年来,江苏多地都曾进行撤市(县)设区相关的行政区划调整,重组城市格局。

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南通已是“江苏第四城”,但在人均GDP、城市能级、城区商业活跃度等多个指标上,南通和苏锡常还有着明显差距。意识到短板的南通,开始了打破“天花板”的第一步。

2020年7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设立新的南通市崇川区,以原崇川区、港闸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崇川区行政区域;撤销县级海门市,设立南通市海门区,以原海门市的行政区域为海门区行政区域。

单从人口上看,有了海门的“加持”后,南通市辖区常住人口将一举突破300万大关,面积则由原来1500多平方公里跃升至2700多平方公里,接近翻了一番。而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胶州人口90.75万,面积为1324平方公里。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海门管辖下的海永镇,坐落于崇明岛上,紧挨着上海市崇明区,南通可以就此实现城区和上海市辖区之间的接壤。

虽与海门地理位置不同,但胶州有着自己的优势。胶州市所处位置,与胶东五市中的潍坊相邻,在青潍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支点的角色,在撤市设区并升级为主城区后,将进一步拉近高密、诸城等周边县市与青岛城区间的距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

伴随着撤县设区的效应进一步显现,2020年南通也正式迈过了GDP“万亿俱乐部”门槛,正式迎来“大城时代”。

目前,除了串联起上海、苏州和南通的沪苏通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外,高铁、机场、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正加速推进,南通主城也可实现向江边、向上海方向进一步扩张和靠拢,长远来看,其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已不仅仅局限于“苏中”。

而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正是需要以“大城框架”打破“小城思维”。

作为山东半岛龙头城市的青岛,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带动区域周边协调发展的辐射能力,而有着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等多种战略机遇叠加交汇的胶州是最好的“利器”。

于青岛而言,胶州的顺利撤市划区,一方面可以使得土地面积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增大。另一方面,实施区划调整后,胶州可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极大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从外部来看,将有利于发挥青岛在胶东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元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对于胶州来说,首先,撤市划区后,基础设施建设将纳入市级统一规划建设,可借力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更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其次,市改区融入市区后,将获得城市名声、品牌效应延伸,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和买房置地者。

最重要的是,作为城市新增长极,借此机遇,胶州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新旧动能转换的潜力,实现区域价值的迅速提升。

综合来看,撤市设区作为一种行政区划调整方式,可以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要避免恶性竞争、以偏概全。

从区划上看,县市是一级行政机构,财权、人权相对独立,改成市辖区后,行政自主权、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社会管理权限都要归到青岛市,但青岛目前并没有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和杭州、武汉、成都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强大辐射力,所以可能会造成周边县市改区后,未得到来自中心城市的辐射,还会降低自身发展动力。

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撤市设区反而不利于发展。至于设区后,发展实力能否增强,更是充满不确定性。

回归到城市建设以及发展本身,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虽然可期,但在抓住契机的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并且自身不断努力。

 

来源:灯塔望海微信公号

原标题:青岛撤县(市)设区的背后,为何青睐无县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