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庄建成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江苏与山东,再次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4月25日,徐州“十四五”规划发展论坛举行。节目中提到,徐州将在“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徐州东站至贾汪的S1线,而在徐州市“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将推动轨道交通S1号线向山东枣庄市延伸。
随着徐州地铁的跨省延伸从前期设想到被写入官方文件,沉寂许久的淮海经济区,能否“涅槃重生”,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高铁到地铁,轨道上的江苏与山东正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协同发展,而这也预示着,苏鲁两个经济大省间的互动,将愈加频繁。
“十四五”规划明确!徐州地铁拟延伸至枣庄
4月25日,徐州“十四五”规划发展论坛举行。其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徐州将加快谋划市域铁路的建设,重点服务徐州与萧县、贾汪等日常联系紧密圈层的客运联系,支撑徐州都市圈发展。
图片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具体内容中,则将开工建设徐州东站至贾汪的S1线(延伸至台儿庄)列入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州市政府官方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也在“建设中心城市 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一章中明确,“十四五”期间,徐州将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3号线二期、6号线一期工程,积极推进4号线、5号线和S1、S2、S4号线工程,启动轨道交通第三轮规划研究。
徐州市“十四五”规划中,还提到了“推动轨道交通S1号线向山东枣庄市延伸”,这也是官方口径中首次明确提出徐州地铁将延伸至山东省枣庄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徐州S1线起自徐州东站,终点为凤鸣海景区,线路全长33.4千米,总投资110亿元。
作为横跨江苏与山东两省的轨道交通线路,徐州S1号线已被纳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并已报国家发改委。
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串联起了苏鲁两个沿海经济大省,而作为线路起终点的徐州和枣庄,在两省联动过程中的支点作用,也愈加突出。
沉寂已久的淮海经济区,能否借此“涅槃重生”?
时间永远向前,时空却在拉近。
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而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的铜山县、贾汪区、邳州市为邻。同时,由于地处京沪铁路大动脉与陇海铁路大动脉的中间位置,也是一个交通节点城市。
地理位置上的相邻,为徐州与枣庄的携手提供了先天的基础,而近年来徐州与枣庄握指成拳的动作不断,也给两座城市的联动按下了“快进键”。
根据枣庄市台儿庄区政府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济南至枣庄铁路初步设计审查会于2020年10月26日至28日召开,会上针对台儿庄区高铁新区的建设提了诸多建议,其中包括了如何综合考虑连接枣菏高铁、徐州轨道交通S1号线、枣庄轻轨3号线,并预留连接新沂条件。可以看到,枣庄方面对于徐州S1号线秉持着积极推进的态度。
2021年1月21日,徐州市贾汪区副区长吴琼一行四人到台儿庄区会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时,双方便就密切关联的国道206改线、徐州轨道交通S1号线、省道231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城市“建群”发展的当下,徐州与枣庄的积极联动,让沉寂已久的淮海经济区迎来了“涅槃重生”的机遇。
早在1986年,淮海经济区首届市长专员会议就在徐州召开,会上通过了《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这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正式成立。彼时的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14个地区、市组成,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但相较徐州对于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的满腔热情,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对于淮海经济区却略显冷淡。
虽然早在2018年,徐州方面就提出要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但苦于自身经济实力稍显不足,缺乏辐射带动的能力,其他城市在寻求发展资源的过程中,更多还是向京津冀以及长三角两大国家级城市群寻找联动。
迫切寻求发展突破口的徐州,也多次在公开场合为淮海经济区发声。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就曾表态,“恳请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从而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的示范样板,实现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
“洼地”一词很好地概括了身处京津冀城市群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尴尬定位,尤其是对于这个横跨多个省份的经济区而言,想要打破省份之间的边界壁垒本就不容易。
城市携手,交通先行。对徐州而言,只有从交通项目切入,进一步拉近与其他城市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能级,并为淮海经济区后续的产业、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交流奠定基础。
于徐州和枣庄而言,在如今淮海经济区建设备受关注与期待的大背景下,两地距离愈加拉近可谓水到渠成。而从更大范围来看,这两座城市同样也是助推江苏与山东携手并进的关键支点。
图片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再添新支点,轨道上的苏鲁呼之欲出
江苏,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二;山东,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两个沿海经济大省如果可以实现联动发展,自然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近年来,山东与江苏也通过多条高铁项目,不断拉近距离。
2018年12月26日,青盐铁路运行开通,打开了青岛南下的通路,自此,通过铁路实现“青岛直达长三角”成为山东半岛共同的期待。而自2020年以来,连镇铁路、盐通高铁、连通高铁的相继开通,使山东与江苏各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
密集联动带来的最直观好处,无疑是让两个沿海经济大省大踏步地迈进了同城化阶段,使得文旅、商贸往来等更加便利。
高铁线网的不断加密,固然是一件好事,但相较而言,运行车次更多、利用效率更高的轨道交通,因为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显然是有意加强联动的江苏和山东之间更优的选择。
而徐州、枣庄两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相融,可以说是江苏与山东两省衔接的咽喉和重点。因此,以这两座城市作为联动的支点,修建轨道交通项目,显然是更加理想的选择。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苏鲁之间打通轨道交通线网,不仅意味着时空距离的拉近,更意味着在新发展阶段,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优质要素更为频繁的联动,这势必将对两省在更大范围内调配资源,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当然,在两个省份谋求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在愈加密切联动的过程中,避免其中一方被过度“虹吸”。
比如在青岛市“十四五”规划中就曾提到,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人的目标,这意味着五年间,青岛常住人口需要增加近100万人。而从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间,青岛一共增加了135.66万。
除依托自身所在的胶东经济圈之外,青岛还要努力寻找能够实现人口增量的目的地。
随着鲁南高铁的开通,临沂、枣庄等鲁南经济圈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将成为青岛未来实现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但未来南下的高铁、地铁等陆续开通后,意味着鲁南经济圈的常住人口流动将不再只有“北上青岛”一种选择。
因此,对于以青岛为代表的山东城市而言,在苏鲁两省加强联动的大背景下,不仅需要更好地互通有无,还要进一步修炼内功,从而在愈加激烈的城市竞逐中,占得优势。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江苏山东,再添支点城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