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大卫·克里斯蒂安: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述人类的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大卫·克里斯蒂安: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述人类的故事

以国家为重心的历史关注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相似之处,这是很危险的。他的“大历史”是对前者的一种反抗,着眼的是全人类的历史。

《极简人类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图片来源:TED

当我们讲述世界史时,我们应该从何开始?如何从浩瀚纷繁的史实中找到一条主线,阐释人类历史走向的背后逻辑?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e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们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述人类的故事吧。

克里斯蒂安找到了名为“大历史”(Big History)的历史叙述方式:不受限于某一具体历史议题,将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宇宙学等诸多学科融入全球通史研究,构成一个单一的、连贯清晰的历史叙事,为所有的人类知识提供统一框架。

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黄仁宇的“大历史”(macro history)。后者的大历史其实应该被翻译成“宏观历史”,指的是探寻世界史的宏观、长期趋势,通过比较历史的内在逻辑找到解释历史现象的脉络。宏观历史观认为,事件与现象是可以用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理念与制度发展阐释的。

杰出的宏观历史学家包括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和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前者认为历史只是若干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会像有机体一样最终走向消亡;后者通过12卷历史长篇巨作《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阐释希腊、中国和犹太等文明的主要特征,提出人类文明兴衰的基本规律。秉持宏观历史的研究方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亦有精彩论述。

就某种程度而言,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用一种更为新颖的尺度来丈量历史。

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概念承袭法国年鉴学派的精神。年鉴学派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学派,主张历史应该跳出政治史的范畴,融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讲述社会的“总体史”(histoire totale)。

但即使是年鉴学派翘楚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应该也没有预料到,人类社会的“总体史”可以从宇宙的开端算起。克里斯蒂安将人类史划分了8个门槛:宇宙大爆炸、星系的出现、新化学元素的出现、地球与太阳系的诞生、地球生物的出现、智人的起源、农业的出现以及现代世界的起源。

从断代史的角度看历史时间轴,克里斯蒂安以技术的根本变革为基础构建了人类史的3大主要时代:采集狩猎时代(距今25万至10万年前)、农耕时代(公元前8000至公元1750年)和近现代(1750年至今)。

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很难不为如此雄心勃勃却又简单得出乎意料的历史叙述方式心动,比尔·盖茨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盖茨在跑步机上锻炼时看到了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讲座视频,深感兴趣。他联系了克里斯蒂安并资助他于2011年创立了“大历史项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高中和大学推广。

《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写于2007年,最初为《宝库山世界历史百科全书》(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的前三章概述,因太受读者欢迎单独成册。这本只有短短200页的小书,号称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读懂人类10万年发展进程”。

然而用如此广博的尺度描述历史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大历史框架中的人类史将生产与社会组织形式视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驱动力量,却对宗教、文化、道德等制约人类意识与行动的精神力量着墨甚少。虽然克里斯蒂安认为人类的“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能力是人类得以开创历史的核心,但没有在书中阐释集体学习的进度何以有快有慢,欧洲何以习得新知、率先进入工业社会。

克里斯蒂安并不否认《极简人类史》的局限性。在本书序中,他说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读者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提供一套导航工具,让他们在学习具体史实的时候”脑海中始终存有更大的历史背景“。

在接受界面新闻的专访时,克里斯蒂安再三强调大历史观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以国家为重心的传统史学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无用了”。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全球性问题时,国家或民族历史无益于创造一种全球共识,而这正是大历史的目标。

据宝库山出版社首席执行官沈凯伦(Karan Christensen)介绍,《极简人类史》的英文书名(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来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可以说是这本力求理性、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最感性的地方。在地球45.6亿年历史中,人类的存在的确短暂得如梦幻泡影,而仅以人类自身为尺度认知过去和万物是一种危险的自负。对世间无常心存敬畏、直面人类的共同命运,或许正是大历史观的隐含期许。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界面:你是如何想到“大历史”这个概念的?曾经有报道说你受到致力于书写“总体史”的法国年鉴派历史学者的启发。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你的历史叙述中包含了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诸多跨学科的内容。你是否预见过这部作品会如此包罗万象?

大卫·克里斯蒂安:是的,我的确受到了年鉴学派的启发,这一学派主张将科学研究与人文研究一同置于人类历史的整体图景中。我深受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影响,他认为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过去,但即使是他也没有料到我们其实应该从宇宙出发去研究我们的过去。

我在读他的作品时想,既然从不同角度研究过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所有的角度研究过去,这其中就包括宇宙学的角度,因为这将帮助我们看到,人类史实际上是这个行星、甚至这个宇宙的宏大历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这能告诉我们现代科学中实际上存在着某种起源故事,它能帮助人们看到所有的现代知识彼此间的联系,就如同古代文明的起源故事能够为历史的所有前因后果提供完整解释一样。

界面:把人类史放置到更广阔的宇宙史中的目的是什么?

大卫·克里斯蒂安: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史的重要,探明人类史的方向。如果你把人类史放到生物圈中考量,一个直观感受就是人类是地球45.6亿年历史中第一个能够不断收集积累周围环境的信息的生物,并且因为这个能力,人类得以通过农业和工业化控制我们的环境。

实际上,我们是45.6亿年以来第一个如此强大的生物,我们如今已经掌控了整个生物圈。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我们能够用这种力量让未来的人们受益、让我们的孙辈受益吗?我们迫切地需要理解这个,如果对此缺乏认识,我们当下的行动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全球性生态灾难。

界面:一些社会理论家——比如克雷格·卡尔霍恩(Craig Calhoun)——认为历史学科实际上是民族国家建设的一部分。然而大历史讲述的是宏观的世纪性趋势而非个体国家的历史,因此大历史看上去似乎更加推崇世界主义。在你看来,大历史是对国家历史的补充还是颠覆?

大卫·克里斯蒂安:国家历史曾经很重要。然而在部分国家“拥核自重”的当下,国家历史越来越无用了。它们鼓励我们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相似之处。在今天这样全球化的时代里,人类面临的大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和全球贫困,是无法通过单独的国家来解决的。它们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通力合作。如果我们还是只在学校里教国家历史,我们就很难让学生们看到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此,我相信在学校里教授人类史是至关重要的。说到这个,我深受杰出的全球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的启发。他同样相信我们应该研究并教授全人类的通史——从几千万年前的历史源头一直到现在。

界面:为什么大历史的框架如此强调生产和社会组织形式并将它们视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驱动力量,却对宗教、文化、道德等其他方面言之寥寥?

大卫·克里斯蒂安:这应该算是我的错误。我认为宗教和文化也许应该在书中占据更大的篇幅。我希望最终很多人能够讲述大历史,他们当中的部分人会比我讲得更好!

尽管如此,我相信将人类和所有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是我们能够收集积累周围环境的信息和知识。这给予人类越来越多掌控环境和彼此的能力,这也是人口增长、国家和帝国的建立,以及当下的全球化的原点,我们正是这样一步步主宰了整个生物圈。这是为什么我将“集体学习”作为人类史的核心。

界面:你在书中的核心观点是,集体学习的能力将人类和其他生物区分开来,并让我们能够开创历史,但你并没有详细叙述集体学习这一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在大历史的框架中,你如何理解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大卫·克里斯蒂安:详细叙述集体学习会非常复杂,而且我们可以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叙述。比如说我们写电子邮件就是集体学习在今天如何运作的一个例子。我们知道,集体学习起源于人类语言,有了固定的交流方式,信息交流就会非常便利,并储存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黑猩猩几乎和我们拥有相等的智力,他们也能够交流,然而他们似乎无法积累新信息并将它们传递给后代。我们通过交谈、神话、宗教、仪式、科学、写作甚至是丝绸之路的贸易来分享信息,因此集体学习是有非常多种形式的。

界面:以当下的中国人为例,你觉得人们应该如何理解学习大历史?

大卫·克里斯蒂安:我相信所有人都在寻求一种故事叙述方式来阐释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今天的世界各个区域已经如此息息相关,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有了一种能够有跨文化、跨地域的单一历史叙述。这就是我试图通过大历史和《极简人类史》叙述的故事。我相信这对所有国家的人都是有益的,因为现代全球社会面临的是全球性的问题与挑战。如果你生活在当下,无论你来自中国、澳大利亚还是埃塞俄比亚,这都是你应该知道的故事。

界面:中国读者总是为这个问题着迷:为什么可持续的工业增长起源于欧洲?你与《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起源》的作者彭慕兰(Ken Pomeranz)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贸易、绝佳的地理位置以及获取煤炭的便利给予了欧洲开启工业革命的优势。但你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世界其他地区没有在欧洲之前走上工业革命之路。你如何看东西方的强弱转移?你是否认为历史上存在通往工业化的其他道路?

大卫·克里斯蒂安:我非常喜欢彭慕兰的作品。在我看来,世界各地积累信息的速度是不同的。宋朝其实也有非常重要的工业革命,但在那时全球还没有一体化,所以没有流传到世界各地。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突破点,是找到化石燃料最高效的使用方法,这是从煤炭开始的。英国首先做出了这一突破,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从16世纪以来,因为欧洲商人首先建立了全球贸易网络,欧洲已经与全球各地相连。中国的商人与政府对此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因为中国本身资源丰富,无需向外探索。

全球连接为欧洲带来了新知识、新财富、新资源和新的思考方式,这是现代科学从欧洲起步的原因。另外,英国是一个岛国,木材有限,因此英国的企业家们从16世纪以来就对煤炭很感兴趣,而幸运的是英国恰好就有大量易开采的煤炭资源,而且它们离水路很近便于运输。在那之后,蒸汽机技术突然给予了欧洲和英国积累财富、实力和武装力量的巨大优势。它们凭借这点在19世纪建立了帝国。

但是在现代知识传遍全球后,我们已经看到了欧洲的优势并不持久。500年前,是中国、印度和奥斯曼帝国傲视群雄。如今,在两三百年的短暂缺席后,中国和印度正在回到她们原本的位置上。

界面:你是否能谈谈“大历史项目”的现状与未来规划?

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比尔·盖茨的慷慨资助下,我们创建了一个免费的在线大历史高中课程,如今正被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几百所学校使用。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两所中国的高中。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创建不同的课程版本,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支持的话,我们非常愿意将大历史课程翻译成中文,这样就能在所有的中国学校中教授了。但我们现有的资源不足以让我们做这件事。

悉尼麦考瑞大学大历史研究所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历史成为全球所有高中和大学的正式课程!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迫切需要一种全球性的历史叙述。

界面:近年来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希腊退欧危机、欧洲难民危机、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的传播等等)似乎让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保守势力有所抬头,并让人们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真实含义有了新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从大历史中学到什么?

大卫·克里斯蒂安:我个人的观点是,民族主义的复兴正是这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所不需要的。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形。如果我们足够愚蠢的话,人类有在24小时之内毁灭整个生物圈的能力。在当下,过度关注人与人的不同之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行为。

我将大历史视作反抗当前世界的一些危险趋势的方式,它将帮助年轻人理解全人类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让年轻一代认识到,我们不仅有国家历史,还有全人类的历史。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需要为了子孙后代通力合作,合理运用这份责任。

界面:《极简人类史》写于2007年,至今已经过去将近10个年头。在此期间是否有值得纳入大历史叙述的新趋势?

大卫·克里斯蒂安:这是个好问题!就和所有的科学叙事一样,随着我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大历史的细节将日趋完善。希格斯玻色子已经被证明存在了!我们也对气候变化的危险有了更好的理解。我相信包括我在内所有致力于书写大历史的人都在不断学习,用更新的方式、更多的细节来理解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大卫·克里斯蒂安: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述人类的故事

以国家为重心的历史关注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相似之处,这是很危险的。他的“大历史”是对前者的一种反抗,着眼的是全人类的历史。

《极简人类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图片来源:TED

当我们讲述世界史时,我们应该从何开始?如何从浩瀚纷繁的史实中找到一条主线,阐释人类历史走向的背后逻辑?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e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们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述人类的故事吧。

克里斯蒂安找到了名为“大历史”(Big History)的历史叙述方式:不受限于某一具体历史议题,将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宇宙学等诸多学科融入全球通史研究,构成一个单一的、连贯清晰的历史叙事,为所有的人类知识提供统一框架。

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黄仁宇的“大历史”(macro history)。后者的大历史其实应该被翻译成“宏观历史”,指的是探寻世界史的宏观、长期趋势,通过比较历史的内在逻辑找到解释历史现象的脉络。宏观历史观认为,事件与现象是可以用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理念与制度发展阐释的。

杰出的宏观历史学家包括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和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前者认为历史只是若干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会像有机体一样最终走向消亡;后者通过12卷历史长篇巨作《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阐释希腊、中国和犹太等文明的主要特征,提出人类文明兴衰的基本规律。秉持宏观历史的研究方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亦有精彩论述。

就某种程度而言,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用一种更为新颖的尺度来丈量历史。

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概念承袭法国年鉴学派的精神。年鉴学派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学派,主张历史应该跳出政治史的范畴,融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讲述社会的“总体史”(histoire totale)。

但即使是年鉴学派翘楚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应该也没有预料到,人类社会的“总体史”可以从宇宙的开端算起。克里斯蒂安将人类史划分了8个门槛:宇宙大爆炸、星系的出现、新化学元素的出现、地球与太阳系的诞生、地球生物的出现、智人的起源、农业的出现以及现代世界的起源。

从断代史的角度看历史时间轴,克里斯蒂安以技术的根本变革为基础构建了人类史的3大主要时代:采集狩猎时代(距今25万至10万年前)、农耕时代(公元前8000至公元1750年)和近现代(1750年至今)。

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很难不为如此雄心勃勃却又简单得出乎意料的历史叙述方式心动,比尔·盖茨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盖茨在跑步机上锻炼时看到了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讲座视频,深感兴趣。他联系了克里斯蒂安并资助他于2011年创立了“大历史项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高中和大学推广。

《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写于2007年,最初为《宝库山世界历史百科全书》(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的前三章概述,因太受读者欢迎单独成册。这本只有短短200页的小书,号称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读懂人类10万年发展进程”。

然而用如此广博的尺度描述历史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大历史框架中的人类史将生产与社会组织形式视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驱动力量,却对宗教、文化、道德等制约人类意识与行动的精神力量着墨甚少。虽然克里斯蒂安认为人类的“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能力是人类得以开创历史的核心,但没有在书中阐释集体学习的进度何以有快有慢,欧洲何以习得新知、率先进入工业社会。

克里斯蒂安并不否认《极简人类史》的局限性。在本书序中,他说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读者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提供一套导航工具,让他们在学习具体史实的时候”脑海中始终存有更大的历史背景“。

在接受界面新闻的专访时,克里斯蒂安再三强调大历史观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以国家为重心的传统史学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无用了”。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全球性问题时,国家或民族历史无益于创造一种全球共识,而这正是大历史的目标。

据宝库山出版社首席执行官沈凯伦(Karan Christensen)介绍,《极简人类史》的英文书名(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来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可以说是这本力求理性、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最感性的地方。在地球45.6亿年历史中,人类的存在的确短暂得如梦幻泡影,而仅以人类自身为尺度认知过去和万物是一种危险的自负。对世间无常心存敬畏、直面人类的共同命运,或许正是大历史观的隐含期许。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界面:你是如何想到“大历史”这个概念的?曾经有报道说你受到致力于书写“总体史”的法国年鉴派历史学者的启发。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你的历史叙述中包含了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诸多跨学科的内容。你是否预见过这部作品会如此包罗万象?

大卫·克里斯蒂安:是的,我的确受到了年鉴学派的启发,这一学派主张将科学研究与人文研究一同置于人类历史的整体图景中。我深受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影响,他认为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过去,但即使是他也没有料到我们其实应该从宇宙出发去研究我们的过去。

我在读他的作品时想,既然从不同角度研究过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所有的角度研究过去,这其中就包括宇宙学的角度,因为这将帮助我们看到,人类史实际上是这个行星、甚至这个宇宙的宏大历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这能告诉我们现代科学中实际上存在着某种起源故事,它能帮助人们看到所有的现代知识彼此间的联系,就如同古代文明的起源故事能够为历史的所有前因后果提供完整解释一样。

界面:把人类史放置到更广阔的宇宙史中的目的是什么?

大卫·克里斯蒂安: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史的重要,探明人类史的方向。如果你把人类史放到生物圈中考量,一个直观感受就是人类是地球45.6亿年历史中第一个能够不断收集积累周围环境的信息的生物,并且因为这个能力,人类得以通过农业和工业化控制我们的环境。

实际上,我们是45.6亿年以来第一个如此强大的生物,我们如今已经掌控了整个生物圈。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我们能够用这种力量让未来的人们受益、让我们的孙辈受益吗?我们迫切地需要理解这个,如果对此缺乏认识,我们当下的行动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全球性生态灾难。

界面:一些社会理论家——比如克雷格·卡尔霍恩(Craig Calhoun)——认为历史学科实际上是民族国家建设的一部分。然而大历史讲述的是宏观的世纪性趋势而非个体国家的历史,因此大历史看上去似乎更加推崇世界主义。在你看来,大历史是对国家历史的补充还是颠覆?

大卫·克里斯蒂安:国家历史曾经很重要。然而在部分国家“拥核自重”的当下,国家历史越来越无用了。它们鼓励我们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相似之处。在今天这样全球化的时代里,人类面临的大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和全球贫困,是无法通过单独的国家来解决的。它们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通力合作。如果我们还是只在学校里教国家历史,我们就很难让学生们看到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此,我相信在学校里教授人类史是至关重要的。说到这个,我深受杰出的全球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的启发。他同样相信我们应该研究并教授全人类的通史——从几千万年前的历史源头一直到现在。

界面:为什么大历史的框架如此强调生产和社会组织形式并将它们视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驱动力量,却对宗教、文化、道德等其他方面言之寥寥?

大卫·克里斯蒂安:这应该算是我的错误。我认为宗教和文化也许应该在书中占据更大的篇幅。我希望最终很多人能够讲述大历史,他们当中的部分人会比我讲得更好!

尽管如此,我相信将人类和所有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是我们能够收集积累周围环境的信息和知识。这给予人类越来越多掌控环境和彼此的能力,这也是人口增长、国家和帝国的建立,以及当下的全球化的原点,我们正是这样一步步主宰了整个生物圈。这是为什么我将“集体学习”作为人类史的核心。

界面:你在书中的核心观点是,集体学习的能力将人类和其他生物区分开来,并让我们能够开创历史,但你并没有详细叙述集体学习这一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在大历史的框架中,你如何理解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大卫·克里斯蒂安:详细叙述集体学习会非常复杂,而且我们可以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叙述。比如说我们写电子邮件就是集体学习在今天如何运作的一个例子。我们知道,集体学习起源于人类语言,有了固定的交流方式,信息交流就会非常便利,并储存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黑猩猩几乎和我们拥有相等的智力,他们也能够交流,然而他们似乎无法积累新信息并将它们传递给后代。我们通过交谈、神话、宗教、仪式、科学、写作甚至是丝绸之路的贸易来分享信息,因此集体学习是有非常多种形式的。

界面:以当下的中国人为例,你觉得人们应该如何理解学习大历史?

大卫·克里斯蒂安:我相信所有人都在寻求一种故事叙述方式来阐释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今天的世界各个区域已经如此息息相关,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有了一种能够有跨文化、跨地域的单一历史叙述。这就是我试图通过大历史和《极简人类史》叙述的故事。我相信这对所有国家的人都是有益的,因为现代全球社会面临的是全球性的问题与挑战。如果你生活在当下,无论你来自中国、澳大利亚还是埃塞俄比亚,这都是你应该知道的故事。

界面:中国读者总是为这个问题着迷:为什么可持续的工业增长起源于欧洲?你与《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起源》的作者彭慕兰(Ken Pomeranz)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贸易、绝佳的地理位置以及获取煤炭的便利给予了欧洲开启工业革命的优势。但你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世界其他地区没有在欧洲之前走上工业革命之路。你如何看东西方的强弱转移?你是否认为历史上存在通往工业化的其他道路?

大卫·克里斯蒂安:我非常喜欢彭慕兰的作品。在我看来,世界各地积累信息的速度是不同的。宋朝其实也有非常重要的工业革命,但在那时全球还没有一体化,所以没有流传到世界各地。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突破点,是找到化石燃料最高效的使用方法,这是从煤炭开始的。英国首先做出了这一突破,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从16世纪以来,因为欧洲商人首先建立了全球贸易网络,欧洲已经与全球各地相连。中国的商人与政府对此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因为中国本身资源丰富,无需向外探索。

全球连接为欧洲带来了新知识、新财富、新资源和新的思考方式,这是现代科学从欧洲起步的原因。另外,英国是一个岛国,木材有限,因此英国的企业家们从16世纪以来就对煤炭很感兴趣,而幸运的是英国恰好就有大量易开采的煤炭资源,而且它们离水路很近便于运输。在那之后,蒸汽机技术突然给予了欧洲和英国积累财富、实力和武装力量的巨大优势。它们凭借这点在19世纪建立了帝国。

但是在现代知识传遍全球后,我们已经看到了欧洲的优势并不持久。500年前,是中国、印度和奥斯曼帝国傲视群雄。如今,在两三百年的短暂缺席后,中国和印度正在回到她们原本的位置上。

界面:你是否能谈谈“大历史项目”的现状与未来规划?

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比尔·盖茨的慷慨资助下,我们创建了一个免费的在线大历史高中课程,如今正被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几百所学校使用。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两所中国的高中。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创建不同的课程版本,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支持的话,我们非常愿意将大历史课程翻译成中文,这样就能在所有的中国学校中教授了。但我们现有的资源不足以让我们做这件事。

悉尼麦考瑞大学大历史研究所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历史成为全球所有高中和大学的正式课程!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迫切需要一种全球性的历史叙述。

界面:近年来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希腊退欧危机、欧洲难民危机、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的传播等等)似乎让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保守势力有所抬头,并让人们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真实含义有了新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从大历史中学到什么?

大卫·克里斯蒂安:我个人的观点是,民族主义的复兴正是这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所不需要的。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形。如果我们足够愚蠢的话,人类有在24小时之内毁灭整个生物圈的能力。在当下,过度关注人与人的不同之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行为。

我将大历史视作反抗当前世界的一些危险趋势的方式,它将帮助年轻人理解全人类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让年轻一代认识到,我们不仅有国家历史,还有全人类的历史。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需要为了子孙后代通力合作,合理运用这份责任。

界面:《极简人类史》写于2007年,至今已经过去将近10个年头。在此期间是否有值得纳入大历史叙述的新趋势?

大卫·克里斯蒂安:这是个好问题!就和所有的科学叙事一样,随着我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大历史的细节将日趋完善。希格斯玻色子已经被证明存在了!我们也对气候变化的危险有了更好的理解。我相信包括我在内所有致力于书写大历史的人都在不断学习,用更新的方式、更多的细节来理解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