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增香
小编不得不说近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程度,不仅引发了娱乐圈的广泛关注,也成为资本界的焦点。先是票房造假,掀起了一场“票房数据成为数字游戏”的风暴,接下来对明星“空壳公司”的一系列高额收购,而这场资本游戏真的好玩吗?
Part1:娱乐界和投资界的焦点
影视公司估值泡沫化到底有多严重?
在2015年迅速增长至440.69亿元票房的背后,资本市场忽略了大部分未盈利作品并持续注入资本。2015年涉及影视领域的并购达76起,涉及资本2000亿元。对于今年来讲,在投资界最热烈的话题无非是对“明星空壳公司”高溢价收购,而后它的未来又是怎样的呢?
近日唐德影视宣布收购范冰冰下属公司爱美神51%股权,一个注册资本300万的空壳公司竟估值8到14亿?虽然高溢价背后是范冰冰所带来的巨额价值,但唐德影视此次收购所用资金将近公司净资产的五成,难免让投资者忧虑重重。就连深交所也发出《问询函》,要求唐德影视在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时,重点对爱美神的估值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进行重大风险提示。
同样之前还有暴风科技高溢价收购稻草熊影业的先例,去年12月22日,吴奇隆将稻草熊影业20%的股份以200万转让给刘诗诗,但暴风科技为账面价值仅有3835万的稻草熊影业60%股权开出了10.8亿的天价。仅3个月时间,刘诗诗就已经获得了6480万元的现金以及价值1.51亿元的暴风科技股份。此次交易同样引发监管关注,深交所称,标的公司经营历史均较短,而盈利预测的金额均为大幅增长,要求暴风科技就标的公司盈利预测的可实现性进行重大风险提示。
明星个人成立的公司一夜之间也成为市场话题热点。通过查阅相关工商资料发现,为数不少的娱乐圈艺人,已纷纷拥有自己的公司,这些公司多以影视文化信息咨询、艺人经纪等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且注册资本普遍不高,注册程序也极为简单。
Part2: 联合玩转“资本游戏”
1.“空壳入股”成明星套现新玩法
中国的艺人导演们如今都借助资本市场把自己的价值放大并提前兑现,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一个个都成了“金融高手”,令人不解的是业界都在摩拳跃跃欲试,而背后的风险一旦显露,有想过整个利益链的各方能承受不可预估的损失吗?
他们的玩法:明星和导演成立公司或者入股影视公司,把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远超过正常经纪公司分成比例)转变为公司的收入。这部分额外的收入几乎可以直接转化为利润,利润在资本市场上又立即被市盈率倍数放大了很多倍卖给A股公司或投资人。
就艺人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卖掉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股份完成自我价值的放大和提前回收。付出了一两年的劳动拿回了六到十年的钱,虽然后面还会有一些绑定的义务,但那些都是未来,在他们看来,眼前的利益才是王道。
而对影视公司来说,本来的成本不仅不再是成本,而且变成了收入,这一进一出,亏的转为盈利,盈利的变成赚疯,一份漂亮的报表就出来了。

如此一来,最终带来的是股民的大量涌入,股价的持续上涨,对于这桩生意,影视公司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2.高估值使投资风险加大
虽然通过类似方式绑定明星即使让上市公司得利,但也会损害资本市场,最终是让众多投资者来买单,利益的牺牲又辐射出什么呢?上市公司的大手笔收购产生了市场泡沫,优质标的公司越来越少成为稀缺资源,投资风险的进一步加剧投资界又将如何应对?
从近来的实例来言,真人秀“限孩令”就让此前大手笔收购《爸爸去哪儿》冠名运作方、出品方蓝色火焰华录百纳受到关注。2014年11月,华录百纳以25亿元收购蓝色火焰全部股权,溢价超过671%。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蓝色火焰曾为华录百纳带来过不菲的商业利润,如今“限孩令”的发布却令华录百纳躺枪。虽然华录百纳立刻发表声明,称《爸爸去哪儿》的停播对蓝色火焰后续年度的业绩没有任何影响,“限孩令”将有利于其他题材的综艺节目扩大市场份额。但投资者却并不买单,华录百纳股价从4月14日最高的26.36元一路跌至周三最低的22.33元,跌幅达15%。
对于高估值背后蕴藏的风险,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影视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对于明星持股公司来说,艺人在前期套现后,还有股权利益的驱动,双方利益捆绑更为紧密,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业务层面的合作;而对于电影作品、作家等的投资,市场前景很难预期。
3.即使电影金融创新,也要有“规矩”
自2016年以来,“金融创新”已成为整个娱乐行业的关键词,由此看来资本进入到电影行业是必然的,而如今最重要的是电影监管和金融监管如何协商,共同解决电影金融创新中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挑战。
电影金融创新必须警惕一系列的法律风险,以不久前爆出“票房丑闻”的《叶问3》为例,在P2P市场,快鹿的一系列做法可能已经触到了银监会的监管红线,包括不能做资金池,不能自融自担等等。此外《叶问3》的投资方通过自买自卖或是虚假排场制造了高票房,接着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获得不正当利益,可能涉嫌跨市场操纵。
Last:由此我们认识到
明星是中国当前市场最大受益者,因为市场不成熟,三四线城市崛起的观众更喜欢偶像,因此,偶像剧以及喜剧等商业片想要受欢迎必须用特定的明星,这导致一部片子的能够成功,取决于当红的明星。因此,明星不仅要高额的薪酬,有些还要提前锁定无风险的股份收益,财大气粗的公司直接收购明星公司,独占资源。
以演员徐峥为例,2012年其自编自导自演的《泰囧》,以自己的公司真乐道拿到47.5%的票房净收入,其他投资者只能拿真金白银跟投,而徐峥贡献的是知识产权及个人服务(剧本写作、导演及演出工作)。喜剧演员王宝强现在也开始如此操作,自己主导作品并且是大股东。
中国明星身价如此高,除了市场价值之外,主要是中国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太少,一般不敢用新人,只能依靠明星,而投资者为了降低风险也必须如此选择。这样的局面导致培养演员的数量少,稀缺导致高价。这也会制造透支明星(烂片用明星)的现象,而明星也会趁自己红的时候提高要价,价高就拍。在中国商业片领域,目前敢于用新人的导演只有张艺谋(谋女郎)与周星驰(星女郎),因为他们自身就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目前中国影视业已经高度金融化了,过于注重短期回报,不利于影视业的进步。过多的资本追逐导致人的价格虚高。明星成为第一生产力,IP或好的故事其次,资本处境最劣。目前一个好的影视项目,资本想参与投资大部分只能拿二手额度,一手的股份主要分给制片人、导演、演员等,他们至少溢价20%转让给投资者。膨胀的市场规模、紧张且低质的供给以及泛滥的资本,共同制造了结构性的泡沫,而且这个泡沫可能还要持续好长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