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包比
来源 | 一夜美学
最近我们在传统民艺民俗的设计上多了些关注,国内在这个方向上的创作大多以手工艺、特色风俗为主题,而对于民俗中比较神秘的祭祀、神明、庙宇文化等内容,则少有人涉猎。不过在宗教氛围浓厚,拜拜更安心的台湾地区,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重新设计传统民俗里更失落、更神秘一些的东西,大刀阔斧地把它们变成时髦亮眼的“阴间设计”,带来另类的视觉美学。
01 寿桃塔再设计
寿塔美学Tribute to the gods
“寿塔”本来是传统礼俗里给老人和神明贺寿的用品,严格遵循传统礼节的老人慢慢减少,寿塔也日渐没落。但擅长恶搞的年轻人们让寿塔迎来了二度春光,年轻人之间过生日送寿塔成为一种恶趣味,台湾正修科技大学的 3 位毕业生突发奇想,为寿塔制定出年轻世代的美学标准,他们的作品就取名“寿塔美学 Tribute to the gods”。
3 位年轻的设计师走访了很多宫庙祭祀活动,在现场遗留下来的大量塑胶寿塔中构思出现在的可以层层堆叠的卡榫结构,方便收纳、方便安装也环保。道教文化里的八卦也是造型灵感,整个寿塔是八角柱形,台面(同时也是收纳盒盖)也是八边形。
用几何图形的方式呈现 17 尊在祝寿中最常请的神明
八仙奏乐团&寿桃塔图样
整体造型确定后,寿塔上的文字、纹样也被重新设计。传统的神明形象转化成现代简约几何风格,庙宇彩绘中比较常见的几个颜色则成为主色调,合理地平衡着“传统”与“更新”,最后整体看来新颖又喜庆。
这些花费了不少心思的图样做成横竖两版海报,效果也很惊喜,几何图形样式的神明与鲜亮的粉色带来的视觉效果惊艳,像是将寿塔平面化,变成民俗文化宣传的好物件。
作为年轻人玩乐意味的新式寿塔,这套寿塔也藏了一些好玩的小东西在盒中。美学体系一脉相承的寿塔知识小册向大众科普了寿塔相关知识,即使是出于好玩买来寿塔的年轻世代也能从中有所收获。另一个神明小立牌藏在手册后面,可以自己 DIY。还有一些现在流行的“丧言丧语”的贴纸可以贴在贺条上,满足年轻人的小乐趣。
02 帮神明“虎爷”做品牌
虎爷Ti-God
下茄萣金銮宫的「平安虎爷」、松山霞海城隍庙虎「求财虎爷」、台南祀典兴济宫「健康虎爷」、台北霞海城隍庙「除恶虎爷」
去年 7 月,台湾疫情还没有这么严重的时候,国立台中教育大学文创系的 3 位毕业生黄亭瑀、赖亭妤、徐筠利用暑假的时间走访了 40 间庙宇,去寻找同一个神明——虎爷。
在台湾几乎每间庙宇都能看到“虎爷”这个守护神,有的虎爷造型威武,能镇住凶神恶煞,有的则能保平安健康,但如此常见的虎爷却极少被关注。
“台湾庙宇信仰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我们发现台湾有如此丰富且大量的信仰文化特色,却常常不被重用或被了解,引发我们思考并寻找到底什么才是台湾文化。”3 位年轻的设计师因此决定将虎爷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主角。
从拜访的众多虎爷里,3 位设计师选出了 20 尊代表,以他们为原型创作出四种虎爷的形象——满级平安、超级有钱、终级健康、特级避邪。
平安虎爷有着突出的草莓鼻,这是根据下茄萣金銮宫的虎爷鼻子创作的;求财虎爷的金元宝很明显,松山霞海城隍庙的虎爷就很明显在咬钱币;健康虎爷坐得端端正正,也有原型;除恶虎爷气势汹汹而来,参考了台北霞海城隍庙的虎爷造型。
海报上萤光色的油墨、孔版印刷上的有趣错位、Riso Museum 专页印刷技术和具有手感的美禾纸,细节丰富,这些细节搭配在一起,都让虎爷有趣起来。
除了海报,团队还用心制作了《台湾虎爷图鉴》,将有关虎爷的故事、节庆活动、实际拍摄的照片等收录在其中。
虎虎贴纸
「虎爷Ti-God」糕饼礼盒
「虎爷Ti-God」果酱
虎爷 Ti-God 的周边商品糕饼和果酱的设计也有深意,“联想自乩童降驾时,将香灰余烬画在乩身的意象,转化为‘抹’酱动作”。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虎爷的我们来说,看完、了解过这一系列设计后,也认识了虎爷,并产生了兴趣,这种有趣的、跳脱信仰的设计科普,确实做到了“将庙宇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03 关公online!
大溪大禧平安福袋
大溪大禧是为关圣帝君(关公)圣诞日展开的为期13 天的暖寿活动,去年因疫情来袭,整个活动线上线下并行,便也在线上部分投入了不少精力。知名的设计师廖小子担任了去年大溪大禧的主视觉设计,他把整座城市如普济堂、神将、神兽与城里的人们......都收进了关公的盔甲战袍里。
值得借鉴的重头戏是联合在地品牌推出的“平安福袋”周边,关公图案的红色纯棉织布包福袋内装着大溪豆干+大禧梅糕组、大溪大禧特别版维大力汽水、大溪豆干平安粥、2020 大溪大禧纪念平安符、关公长寿面。
大溪大禧这是首次和“维大力”推出联名汽水,金晃晃的瓶身和色彩丰富的卡通关公十分契合,维大力也在这次联名中成为“老品牌变年轻俱乐部”的一员。
第二弹周边则是从生活方式出发,把关公图案用在毛巾、两用靠枕、帽子上。
最后不得不说线上绕境的“关公online!”也很有趣,网站邀请了插画家廖国成加入,用卡通插画的形式呈现了绕境会路过的大溪山城、农田与老街等,让网络世界也有了参与感。
在疫情严重的当下,用这样的方式完成拜拜活动,也是很有趣的尝试。
04 妈祖变成木质八音盒
《妈祖巡福》动画
与“大溪大禧”类似的“妈祖绕境”去年也因疫情暂缓,动画工作室 Knock-Knock Animation 的庄绚淳与黄宏翔便创作了一分钟的动画《妈祖巡福》,重现迎神时的热闹景象,传递爱与和平,为世界祈福。
主创团队用这个短片,将一年一度的盛事结合音乐盒方式的演出,透过掷杯的方式开启机关,妈祖从黑暗中挺出光明,人们卖力地抬轿与欢呼。他们希望透过这样简单的动画抚慰人心,让大家在家防疫也不忘妈祖保佑, 一起挺过疫情黑暗期。
对于全片的原木色调,主创团队表示:“原木色拥有原始、未被加工的意象,很能代表祈福时的真诚感。”细看影片里的细节,都真实地还原了木质八音盒的质感,很是用心,简单却直捣人心的动画带来的治愈力是无穷的。
05 众神归潮
众神潮—解开版画神祇的封印
收藏了近 600 件民俗版画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去年在闭馆整修期间请出了典藏的神明们遛遛弯,在“众神潮—解开版画神祇的封印”展览中,黄国瑜、颜伯骏、大象设计等 9 组设计师将财神、菩萨、妈祖们变成滑板、扭蛋、糕点模具……
擅长品牌包装的黄国瑜(Transform Design)把灶神和食物的方向结合,在木板上雕刻出灶神形象,创造出专属的灶神的糕点模具,民俗文化融入到餐桌之上。这件作品特别邀请了雕刻老品牌“陈雕刻处”70 岁高龄的陈文才亲手刻制,我们曾分享过“陈雕刻处”,也是将传统老手艺年轻化的代表。
相传白象和青狮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驯服成为坐骑,只是(ZISHI Art)在这个传说中获得灵感,把它们印在了同样是“交通移动工具”的滑板上,让传统文化跨越时代有了新的意想不到的表现形式。
雾室(mistroom)似乎从过年贴窗花的动态中找到灵感,将门神印花以版画分色的绘制技巧,分层印在玻璃酒杯上。朋友相聚时,一人分取一层,杯子叠在一起,又是完整的印花。
而在“扭蛋转好运区”,众神变成护身符,进入扭蛋中,用当下流行好玩的方式让看展的人随机带走好运。
杨维纶|女马⺭且
颜伯骏|扣合。和合
大象設計|尪仔標
这些设计都以神祇版画为灵感,把传统元素玩转到当代生活物件之中,即使“传统神明变潮”这个思路已经被玩了很多遍,这些文物藏品与当代的对话还是颇让人眼前一亮。
06 绣一本神明衣
《衣袍由来》《刺绣秘笈》
在分享这组作品前,也许要先聊聊“神明衣”。一般来说雕刻师傅都是直接在神像和佛像上雕刻服饰图案,在 1960 年之前,神明衣并不存在。但随着经济富裕和“还愿”风潮开始,神明便都披上了神明衣。
事实上,神明衣的刺绣纹样与绣工在台湾传统技艺文化中是非常有魅力的部分,但如今被现代文明冲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组关于神明衣的作品就是为了让神明衣文化重回大众视野。
以对神明的衣袍纹样与刺绣技艺之形制与风格作为创作题材,中国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的 6 个年轻设计师用神明衣的刺绣技法加上现代抽象的美学视角,制作了《衣袍由来》和《刺绣秘笈》两本图解书册。
为了让大家切实体验到神明衣的精工巧制,激发起兴趣,他们还制作了模拟师傅刺绣组的体验式工具,让人们有机会透过手作乐趣,真正对这种失落的民俗文化产生兴趣。
来源:一夜美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