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掀起的青春校园片热潮,近年来内地青春片市场也被引爆了,《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一部接一部,却都无一例外落入俗套的剧情,就连《谁的青春不迷茫》这部“没有堕胎,没有车祸,没有错爱”的三无励志小清新,也难逃“恋爱,打架,退学”三步曲的套路。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产青春片看起来比青春更迷茫?又是为什么,拍不出好片还要继续拍?到底怎样才能拍出叫好又叫座的青春片呢?
受近几年青春片出一部烂一部的影响,相信很多走进影院的观众都是怀着吐槽的想法去看这部《青茫》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已经没有勇气再直面这全是套路的国产青春片了。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比较干净还能看的国产青春片,没有堕胎,没有车祸,没有错爱。虽然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是收获到的好评大大高于差评,在微博电影热议榜周榜上高居第一名,微博点评也达到84%的好评率。但是,这些依然掩盖不了那俗套的剧情和搅扰造作的表演共同制造出来的浓浓的商业气息。
一、《青茫》真的很迷茫
1.讲不好故事一切都白搭
《青茫》逃过了堕胎、车祸与错爱,却躲不掉三角恋、打架、退学的套路,甚至还出现了新的套路,男主高翔,爸爸被抓,妈妈去世,仅剩下自己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还瞎了,怎一个“惨”字了得?试问:这样的青春能不迷茫吗?再看女主林天娇,妈妈专横霸道,爸爸善良懦弱,弟弟倒是还挺乖巧活泼的,却被安排喜欢上了自己姐姐的同学。这姐弟俩就卷进了两段三角恋里,这青春,够复杂的!爸妈背着孩子离了婚,却为了让林天娇考上清华而隐瞒不说,说白了也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这样的青春,能不迷茫吗?影片好不容易跳出了之前已被吐槽千万遍的俗套,却跳进了另一种俗套,还妄自制造新的俗套,在人物设定上依旧围绕“伤痛”做文章,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2、明星IP至少可以保证票房
试看《致青春》的7.2亿、《匆匆那年》的5.78亿和《同桌的你》的4.56亿,哪部不是票房收割机,尽管不断被吐槽,但是事实胜于雄辩,票房是最好的证据。当然,观众也不是傻子,持续缩水的票房同样说明了这一问题,滥于俗套的剧情看一遍两遍也就够了。观众之所以还会买账,无非冲着彭于晏们和倪妮们,林更新们和周冬雨们,以及幕后的王菲们和高晓松们,当然还有每个观众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青春已不再,透过大银幕看着自己喜爱的明星,演绎自己曾经在脑海里想了千万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也算是对青春的祭奠了。明星是票房的一种保障,如果对自己的故事没有十足的把握,明星IP至少可以让你在票房上获利。
3、一步三回头:没有大的突破
《青茫》试图摆脱近年来国产青春片的那些个狗血的俗套,想要尽可能还原青春的本来面貌,然而这显然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部根据作家刘同的亲身经历改编的影片已经很难找到原著的气息。没有了堕胎,没有了车祸,没有了错爱,没有了出国分手,但是,这些刻意的避免并没有从根本上拯救这部影片,影片中依然有三角恋,无论是高翔、林天娇和黄韬,还是陆田甜、欧小洋和林子傲,都没有逃出两个男生为争夺一个女生而费劲周折的套路,这不是我们的青春!陆田甜和欧小洋为了爱情,双双剃光头,引来一片叫好,这不是我们的青春!
然而,这都不是最大的俗套,最大的俗套非渣男和学霸的爱情故事莫属,这不是我们的青春!
《青茫》从原著作者到新生代导演和演员,都体现出了对于青春片的诚意,然而还是不可避免的落入了狗血的俗套,为什么近年来我们拍不出好的青春片?
二、为什么近年来我们拍不出好的青春片
1.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青春片的观众主要是年轻人,这也就决定了它是有明显的年代区别的,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青春是不同的。当前观影主力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的青春里充斥着升学考试,和处于社会转型期时对未来的焦灼,现实的青春里的压力多于快乐,成熟和责任多余幼稚和任性。然而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不仅没有面对这一现实,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反而避重就轻,去表达那些非常虚无的内容。反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文革时期生活在部队大院的一群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有爱情和性的冲动,有幼稚和失败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长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混乱和成长。真正做到了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2.国产电影市场泡沫加剧,人心浮躁
无论内地,还是香港和台湾,都曾出现大量经典的电影,其中不乏青春题材的作品。内地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十七岁的单车》、《我11》等,香港有《香港制造》、《烈火青春》、《古惑仔》、《围城》等, 台湾有《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青少年哪吒》等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变大,投资变多,机构增加,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评作品,青春片自然也不能幸免,出现了诸如《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栀子花开》等一众毫无特点的俗套青春片,这些影片的共性集中表现为:创作力下降;投资类型单一;过于重视营销,花大价钱用于宣传,制造噱头;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观众们几年前对于国产电影的温柔和体谅已经成为过去,电影人的浮躁导致电影市场出现的泡沫还需电影人自己买单,电影人终究要回到重视创作的道路上。
三、拍不好,为什么还要拍?
1.弥补青春,每拍必火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是当前的观影主力,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多年的青春情怀在影片里得以释放。哪怕只是雷同的校服和红领巾,都能让我们感动的痛哭流涕,更不必说那些我们在脑海里幻想过千万遍,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了,《致青春》中个性张扬的郑微,敢于做出女追男的勇敢举动;《同桌的你》中周小栀和林一更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同学到大学;《青茫》中陆田甜和欧小洋为了爱情,竟然双双剃了光头!这,都是我们的青春里不曾有过的!或许正是电影里的这些“离奇”的经历填补了我们苍白的青春!
2.受众群体庞大
《致青春》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匆匆那年》改编自九夜茴同名小说,《左耳》改编自饶雪漫同名小说,《青茫》改编自刘同同名小说…… 近年来的这些青春片无一不是在小说火爆之后的改编,小说的广大受众亦是电影的潜在受众和票房保障。
小说改编剧本,追忆似水年华,这些都没错,但是如果只看到了票房,只看到了市场,而至观众感受于不顾,观众也不会一味买账,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何况鸡肋!那么,青春片到底应该怎么拍?
四、青春片就该这么拍
1.《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大陆) 豆瓣评分:8.7
这是迄今为止被公认最好的一部内地青春片。它真实、热烈、躁动、妙趣横生、韵味十足。它用对青少年故事的描画,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它拍的是60年代北京大院子弟的青春,可今天给不同年龄的人看,依然能找到共鸣。
2.《香港制造》(中国香港) 豆瓣评分:8.1
《香港制造》是1997年最为特别、精彩与震撼的一部港产片,一部以青春反叛为主题的草根写实片,舍弃了《英雄本色》以来的黑帮英雄片的浪漫主义情怀,而以反英雄的方式展示黑帮小混混的看不到希望的明天。以“电影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创作理念,延续了香港电影当中的“社会阅读模式”的传统,再现了面临香港回归的当年猖狂一时的黑社会的挣扎与浮躁,更是再现了草根者在面对无望的明天时的悲凉。特别是影片所选取的公屋这一狭隘、压抑且黑帮横行的香港草根者的生活环境,浓缩了香港经济起飞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的历史,更是浓缩了一代青年人的成长的记忆与阵痛。
3.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国台湾) 豆瓣评分:8.6
时代的动荡反映到人的内心。人与历史狭路相逢,人想夺路而逃,历史寸步未让,最后两败俱伤。小四们的青春就像他们从片场偷来的手电筒,行夜路时能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不过是暴露出行路者自己的孤独与无助罢了。影片里的南腔北调,学校里那些老师,教官,卖红豆冰的本地女孩,在“少年杀人事件”发生的舞台上,大人和小孩儿一样历经着社会震荡带来的苦痛和挣扎,白色恐怖的社会背景若隐若现。
4.死亡诗社(美国) 豆瓣评分:8.8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影片所讲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现实,更多的是反映出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影片的结尾,学生们骄傲的站在课桌上,这才是精神的胜利。
5.《初恋这件小事》(泰国) 豆瓣评分:8.2
这是一场属于泰国的清新唯美式青春,但青春的共鸣却是可以跨越国别的,《初恋这件小事》所为人称道的并不在于其有多么高潮迭起,百转千回的故事,而就是将初恋最为美好的种种呈于了光影,以暗恋为引,以清新之风,徐徐道来的故事,那质朴而美好的情愫仿若让时光倒流,为人重归那最为美好的青葱岁月,初恋是一个很美的梦,电影作为造梦者,正是将这个至美的梦变作了一场银幕上光与影的童话,让每个人都于此中找到了属于自已,谁的青春不曾因初恋而美好。
6.《情书》(日本) 豆瓣评分:8.8
两个同名同姓的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岩井俊二的《情书》婉转动人地弹奏了一曲爱情的叙事诗。岩井俊二将故事的重心分散剥离,分别放置到故事的每一个阶段中去,用大量的细节串联着故事,使得细节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从而营造出宛如音乐般悠扬动人的叙事节奏,这是日本纯爱电影的一次伟大的革新,也是《情书》留给后世的最大财富。
7.《阳光姐妹淘》(韩国) 豆瓣评分:8.8
这部片子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韩国小清新,而是让你看完后会笑中带泪。它让你在这梦幻般的120分钟内重拾那本早已发黄的青春流水账,并细腻地表现出来,一次次地击中你心底最柔软的部位,让你不自觉地缅怀起久违的青春情怀,而更让人意外的是没想到男导演能拍出这么细腻的女子友情片来,实属难得。用怀旧的方式来处理人物关系,以青春为主线,同时对照中年妇女的生活状态,命运境遇各不相同,自然让人唏嘘不已。
综观这些高评分的经典青春片,给我们以后拍摄青春片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走心和接地气,讲好故事才是王道,要想讲好故事,就要使创作更有深度和内涵;
其次,要打破固有商业模式,摆脱文化快餐定位,摆脱浮躁,尽快回到创作的道路上来;
第三,要与现实接轨,影片要能够反应当下的时代特点;
第四,影片类型可以多样化,避免一种套路千年不变的现象;
第五,影片要能够担起社会责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小编有话说:
青春片每拍必火,导演们屡试不爽。究其原因,一方面搭载了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的顺风车,另一方面,青春里充斥着升学考试压力的80后90后如今已成为票房主力军,急需为自己那无处安放的情怀寻找一片栖身之所;再加上那一部部火爆了的言情小说和经过改编获得成功的《致青春》,使得导演们不顾一切的一致瞄准了青春片这块肥肉。然而,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温柔和体谅态度早已随着一部部让他们“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影片而烟消云散。中国影人,尤其内地影人,是时候从自己制造的虚假泡沫中回到创作的康庄大道了。事实证明,“内容为王”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期待内地影人的力作,期待中国电影的崛起。
本文作者:李秋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