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为黑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霍金关于黑洞的奇点定理、面积定理、霍金辐射以及对信息疑难的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霍金辐射的提出则彻底改变了人类对黑洞的认识。
「霍金辐射」是霍金于1974年根据量子效应理论推测出来的一种黑洞现象。在提出霍金辐射的理论之前,物理界有一个难题——熵在宇宙中是只增不减的,如果把有很多熵的东西丢进黑洞,这意味着黑洞中会有很多熵,而有熵就会释放黑体辐射,那么黑洞也会释放黑体辐射吗?又会怎么释放呢?霍金辐射的提出解释了这一难题,这也改变了人类对黑洞的印象——黑洞并没有那么「黑」。根据霍金辐射,又可以推测出黑洞的质量会减小并最终蒸发消失,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观测不到宇宙诞生之初的微黑洞。
由于霍金辐射相当的微弱,霍金辐射还未被人类实际观测到。而且,黑洞蒸发殆尽后,落入黑洞的信息是不是也随之在宇宙中消失了?这就是所谓的「黑洞信息悖论」。
据外媒报道,去年,物理学教授Jeff Steinhauer在实验室模拟了黑洞的条件,并用通过声波来研究粒子在「洞」的边界的行为,这个边界就相当于事件视界。在试验中,他发现能量产生的声波与霍金预言的黑洞辐射相符。
而在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Chris Adami和渥太华大学的Kamil Bradler发展了一套新的模型来研究黑洞。他们将「霍金辐射」理论与数学工具和高性能计算机结合,建立了一个模型,展示了信息是何时进入和离开黑洞的。他们认为,事件视界内的信息并不会消失,而是在黑洞蒸发的后期慢慢泄露出来。这可以说是对黑洞信息悖论的一种解释。
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证实霍金辐射的存在,对黑洞的更深入的研究或许要用到「量子引力论」。如果霍金辐射被证实,霍金将很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或许,黑洞真的没那么「黑」!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