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农村住校生霸凌、抑郁倾向严重 回流儿童最弱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农村住校生霸凌、抑郁倾向严重 回流儿童最弱势

教育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存在霸凌、抑郁倾向严重现象。

图片来源:歌路营网站。

教育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日前发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小学学生存在霸凌、抑郁倾向严重现象。

该调查由歌路营委托北京大学联合课题组,于2015年10月起在华北和西部两省展开。在接受调查的17,000多名住校小学生中,31.7%的学生表示自己每月至少有2-3次被人欺负,而16.5%的学生甚至表示自己是每周至少1次被人欺负。作为旁观者,看到同学被别人每月至少欺负2-3次的人多达48.2%,而看到被严重欺负的则有27.5%。

受访学生来自137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学生。其中,36%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以上)。若把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也计算进来,则父母任意一方有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学生比例将达到60%。以寄宿比例来看,也有6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住宿。报告指出,最值得关注的是低龄住宿。数据显示,45%的学生属于低龄住校生,住宿低龄化倾向比较明显。

研究者指出,此次调研发现的校园霸凌现象堪忧。

研究者将上述校园霸凌发展率与WHO于2006年公布的40国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样本中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校园霸凌现象远高于国际青少年的比例。40国学生受害者占比平均值为12.6%,而此次受访的学生中,受害者比例为17.8%。

报告指出,留守将会显著增加农村学生遭受霸凌的风险。

该调查数据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每月至少2-3次遭到别人欺负的学生占了36.3%,而看到别人被欺负的则有48.6%。留守儿童沦为校园霸凌受害者的情况达20.2%。“从数据上,我们同样能看到留守对校园霸凌行为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让儿童成为被欺负者的可能性会更高。”

此外,研究者指出,样本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根据抑郁量表的计分结果评判,得分大于等于15分的,从一般经验意义上可以认为抑郁情况是比较严重的。而在本次调研的样本学生中,超过15分的学生比例高达65.7%,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2倍。

调查显示,留守将会显著增加农村学生的抑郁风险,且随着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增加。儿童抑郁风险的比率呈现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仅母亲外出打工”>“仅父亲外出打工”>“父母双方在家”的趋势。

报告指出:“这里也可以看出,母亲外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要大于父亲外出的。”

除了留守这一因素,寄宿也会增加农村学生的抑郁风险。

通过比较住校生和走读生各方面的情况,研究者发现,在校园关系上,住校生也会更多地观察到别人被欺负的情况,以及更大可能的沦为校园霸凌中受害者,其学业成绩也将显著的低于走读生。而且,住校生在身体发育上及自尊心上也落后于走读生。尤其是低龄住校,对学生的抑郁和校园霸凌行为都会带来比较显著地的负面影响。

报告还特别指出了“回流儿童”这一群体遇到的问题似乎比一般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更为严重。

回流儿童,即曾经跟父母到外县上过学,而后回到家乡留守的儿童。在此次调研中,回流儿童约占留守儿童的三成。

分析结果显示,回流似乎会增加儿童的抑郁风险,降低其自尊水平和抗逆力水平,并且在校园霸凌中,更大可能成为受害者和欺负-受害者。另外,对阅读能力也有比较显著的负面影响;在留级的问题上,回流儿童留级的比率(22.8%)显著高于一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

报告得出结论:“很显然,在寄宿制学校中的回流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

早在2014年底,歌路营还曾发布国内唯一一份全面剖析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如果低龄小学生在寄宿环境中失去了父母这一主要依恋对象,在长期缺乏亲情抚慰和关怀的情况下, 会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焦虑、紧张,进而引发自闭、社交恐惧、对他人无信任感,产生被遗弃感等心理问题。但是在当下的中国,45% 的寄宿制学校里有1、2年级超低龄住校生,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离家住校。

在2014年的报告中,歌路营就指出,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偏低,负面情绪、孤独感强烈,低龄住校生适应问题突出,但这一突出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学校的特别重视。

为什么农村学校很难关注到住校生心理问题?

对此,歌路营的报告解释称,第一,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其次,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再者,住校生班主任既要负责教学又要负责学生生活,无法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农村住校生霸凌、抑郁倾向严重 回流儿童最弱势

教育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存在霸凌、抑郁倾向严重现象。

图片来源:歌路营网站。

教育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日前发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小学学生存在霸凌、抑郁倾向严重现象。

该调查由歌路营委托北京大学联合课题组,于2015年10月起在华北和西部两省展开。在接受调查的17,000多名住校小学生中,31.7%的学生表示自己每月至少有2-3次被人欺负,而16.5%的学生甚至表示自己是每周至少1次被人欺负。作为旁观者,看到同学被别人每月至少欺负2-3次的人多达48.2%,而看到被严重欺负的则有27.5%。

受访学生来自137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学生。其中,36%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以上)。若把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也计算进来,则父母任意一方有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学生比例将达到60%。以寄宿比例来看,也有6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住宿。报告指出,最值得关注的是低龄住宿。数据显示,45%的学生属于低龄住校生,住宿低龄化倾向比较明显。

研究者指出,此次调研发现的校园霸凌现象堪忧。

研究者将上述校园霸凌发展率与WHO于2006年公布的40国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样本中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校园霸凌现象远高于国际青少年的比例。40国学生受害者占比平均值为12.6%,而此次受访的学生中,受害者比例为17.8%。

报告指出,留守将会显著增加农村学生遭受霸凌的风险。

该调查数据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每月至少2-3次遭到别人欺负的学生占了36.3%,而看到别人被欺负的则有48.6%。留守儿童沦为校园霸凌受害者的情况达20.2%。“从数据上,我们同样能看到留守对校园霸凌行为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让儿童成为被欺负者的可能性会更高。”

此外,研究者指出,样本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根据抑郁量表的计分结果评判,得分大于等于15分的,从一般经验意义上可以认为抑郁情况是比较严重的。而在本次调研的样本学生中,超过15分的学生比例高达65.7%,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2倍。

调查显示,留守将会显著增加农村学生的抑郁风险,且随着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增加。儿童抑郁风险的比率呈现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仅母亲外出打工”>“仅父亲外出打工”>“父母双方在家”的趋势。

报告指出:“这里也可以看出,母亲外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要大于父亲外出的。”

除了留守这一因素,寄宿也会增加农村学生的抑郁风险。

通过比较住校生和走读生各方面的情况,研究者发现,在校园关系上,住校生也会更多地观察到别人被欺负的情况,以及更大可能的沦为校园霸凌中受害者,其学业成绩也将显著的低于走读生。而且,住校生在身体发育上及自尊心上也落后于走读生。尤其是低龄住校,对学生的抑郁和校园霸凌行为都会带来比较显著地的负面影响。

报告还特别指出了“回流儿童”这一群体遇到的问题似乎比一般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更为严重。

回流儿童,即曾经跟父母到外县上过学,而后回到家乡留守的儿童。在此次调研中,回流儿童约占留守儿童的三成。

分析结果显示,回流似乎会增加儿童的抑郁风险,降低其自尊水平和抗逆力水平,并且在校园霸凌中,更大可能成为受害者和欺负-受害者。另外,对阅读能力也有比较显著的负面影响;在留级的问题上,回流儿童留级的比率(22.8%)显著高于一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

报告得出结论:“很显然,在寄宿制学校中的回流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

早在2014年底,歌路营还曾发布国内唯一一份全面剖析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如果低龄小学生在寄宿环境中失去了父母这一主要依恋对象,在长期缺乏亲情抚慰和关怀的情况下, 会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焦虑、紧张,进而引发自闭、社交恐惧、对他人无信任感,产生被遗弃感等心理问题。但是在当下的中国,45% 的寄宿制学校里有1、2年级超低龄住校生,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离家住校。

在2014年的报告中,歌路营就指出,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偏低,负面情绪、孤独感强烈,低龄住校生适应问题突出,但这一突出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学校的特别重视。

为什么农村学校很难关注到住校生心理问题?

对此,歌路营的报告解释称,第一,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其次,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再者,住校生班主任既要负责教学又要负责学生生活,无法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