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兰蔻的这11美元 国产品牌不赚也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兰蔻的这11美元 国产品牌不赚也罢

兰蔻推出定制彩妆也肯定不是想要赚这11美元的差价,表现出它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视的同时,也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展示品牌技术创新的实力,顺便再造一点噱头来吸引眼球。

近日,兰蔻推出的名为Le Teint Particulier定制肤色粉底项目,该项目已在位于美国西雅图和洛杉矶的Nordstrom百货内启动,今年将再增设9个试点,明年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地区。这款粉底售价80美元,兰蔻其他粉底产品售价约69美元,相差仅11美元。

而在此前,雅诗兰黛旗下彩妆品牌Prescriptives首创在门店内现场制作粉底和粉饼,韩国政府也在3月放开了“定制化妆品”的销售,将允许美容商店现场调配和出售不同产品或配料。

外国品牌纷纷发力,而国内品牌在这块却并没有多大的动作。面对定制彩妆这个大噱头,国内品牌却并没有纷纷跟风,难道是集体反应迟钝了?还是说在化妆品上做私人定制,只是看起来很美?

1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要做私人订制,到底难不难?

据WWD报道,兰蔻的Le Teint Particulier定制肤色粉底项目是兰蔻母公司欧莱雅集团科技孵化器的孵化项目,而Le Teint Particulier所应用的技术源于加州定制美妆品牌Sayuki Custom Cosmetics,该品牌在2014年被欧莱雅收购。

Sayuki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开发了一款扫描仪器,它可以沿着下颌线识别消费者的肤色,进而配制出适合消费者肤色的遮瑕膏或者有色面霜。而据Sayuki品牌网站有关于品牌创意来源的介绍,这项技术从2013年就开始进行研究。由此可见,要进行定制彩妆,在技术上的难度不低。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高级定制化妆品?”。在上海毕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知乎网友@慕容七表示,自己曾和朋友做过实验室级别的护肤品,对其中的不可操作性深有体会,如果是商业行为,主要受制于成本,“设备、原料、包装、时间、加工条件等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并且,化妆品的私人定制会对美导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兰蔻为例,这次推行Le Teint Particulier,美导就要接受为期四天的专业培训,内容除了学会扫描顾客皮肤以外,还要询问她们对于滋润度和遮瑕度的个性化需求,在制作产品时做相应配方调整。

同时,想在中国售卖私人定制的化妆品,在法律法规上也面临诸多风险。原广东省疾控中心理化研究所所长杜达安表示,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关于印发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2014年6月30日之后生产的未经备案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一律不得上市销售。私人定制甚至现场制作的化妆品,产品成分变化多样,难道每一瓶都去进行备案吗?这显然不现实。

2

其次,就算做了私人订制,会有盈利吗?

欧莱雅联合研发孵化项目全球总监Guive Balooch表示,兰蔻只想为顾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相信有需求的顾客会为此买单。那么在中国呢?

广州品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锟表示,利用智能终端来进行一人一方的定制,在基础护理产品中,例如水乳霜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人一方”的私人定制化妆品有可能慢慢地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因为其私人定制的形式,所以现在它的受众还算是比较小众。

并且,由于法规上的限制,对于商家而言,在中国未经过备案的私人定制产品只能够以互动与体验等赠送的方式进入市场,而不能直接售卖。用赵锟的话说,就是“目前来说定制化妆品是烧钱的项目,想要盈利得等到好多年以后。”

如上所述,技术难度高,成本高,法律方面的风险也高,并且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做出来的东西未必能够带来盈利。一句话概括就是“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所以国产品牌才会集体“反应迟钝”。

诚然,兰蔻推出定制彩妆也肯定不是想要赚这11美元的差价,表现出它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视的同时,也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展示品牌技术创新的实力,顺便再造一点噱头来吸引眼球。

不过,如此大的代价去赌一个趋势,国产品牌大可不必跟风。兰蔻的这11美元,咱们不赚也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兰蔻的这11美元 国产品牌不赚也罢

兰蔻推出定制彩妆也肯定不是想要赚这11美元的差价,表现出它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视的同时,也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展示品牌技术创新的实力,顺便再造一点噱头来吸引眼球。

近日,兰蔻推出的名为Le Teint Particulier定制肤色粉底项目,该项目已在位于美国西雅图和洛杉矶的Nordstrom百货内启动,今年将再增设9个试点,明年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地区。这款粉底售价80美元,兰蔻其他粉底产品售价约69美元,相差仅11美元。

而在此前,雅诗兰黛旗下彩妆品牌Prescriptives首创在门店内现场制作粉底和粉饼,韩国政府也在3月放开了“定制化妆品”的销售,将允许美容商店现场调配和出售不同产品或配料。

外国品牌纷纷发力,而国内品牌在这块却并没有多大的动作。面对定制彩妆这个大噱头,国内品牌却并没有纷纷跟风,难道是集体反应迟钝了?还是说在化妆品上做私人定制,只是看起来很美?

1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要做私人订制,到底难不难?

据WWD报道,兰蔻的Le Teint Particulier定制肤色粉底项目是兰蔻母公司欧莱雅集团科技孵化器的孵化项目,而Le Teint Particulier所应用的技术源于加州定制美妆品牌Sayuki Custom Cosmetics,该品牌在2014年被欧莱雅收购。

Sayuki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开发了一款扫描仪器,它可以沿着下颌线识别消费者的肤色,进而配制出适合消费者肤色的遮瑕膏或者有色面霜。而据Sayuki品牌网站有关于品牌创意来源的介绍,这项技术从2013年就开始进行研究。由此可见,要进行定制彩妆,在技术上的难度不低。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高级定制化妆品?”。在上海毕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知乎网友@慕容七表示,自己曾和朋友做过实验室级别的护肤品,对其中的不可操作性深有体会,如果是商业行为,主要受制于成本,“设备、原料、包装、时间、加工条件等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并且,化妆品的私人定制会对美导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兰蔻为例,这次推行Le Teint Particulier,美导就要接受为期四天的专业培训,内容除了学会扫描顾客皮肤以外,还要询问她们对于滋润度和遮瑕度的个性化需求,在制作产品时做相应配方调整。

同时,想在中国售卖私人定制的化妆品,在法律法规上也面临诸多风险。原广东省疾控中心理化研究所所长杜达安表示,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关于印发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2014年6月30日之后生产的未经备案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一律不得上市销售。私人定制甚至现场制作的化妆品,产品成分变化多样,难道每一瓶都去进行备案吗?这显然不现实。

2

其次,就算做了私人订制,会有盈利吗?

欧莱雅联合研发孵化项目全球总监Guive Balooch表示,兰蔻只想为顾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相信有需求的顾客会为此买单。那么在中国呢?

广州品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锟表示,利用智能终端来进行一人一方的定制,在基础护理产品中,例如水乳霜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人一方”的私人定制化妆品有可能慢慢地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因为其私人定制的形式,所以现在它的受众还算是比较小众。

并且,由于法规上的限制,对于商家而言,在中国未经过备案的私人定制产品只能够以互动与体验等赠送的方式进入市场,而不能直接售卖。用赵锟的话说,就是“目前来说定制化妆品是烧钱的项目,想要盈利得等到好多年以后。”

如上所述,技术难度高,成本高,法律方面的风险也高,并且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做出来的东西未必能够带来盈利。一句话概括就是“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所以国产品牌才会集体“反应迟钝”。

诚然,兰蔻推出定制彩妆也肯定不是想要赚这11美元的差价,表现出它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视的同时,也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展示品牌技术创新的实力,顺便再造一点噱头来吸引眼球。

不过,如此大的代价去赌一个趋势,国产品牌大可不必跟风。兰蔻的这11美元,咱们不赚也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