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一个扎着丸子头,穿着灰色工装服,戴着白色手套的17岁女孩,正在车间里熟练地修理汽车。青春靓丽的形象与其所从事工作之间形成的反差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原来,这个名叫古慧晶的女孩是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2019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名学生。
2021年4月,古慧晶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在机电维修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不仅刷新了发动机拆装赛项目的全校记录,也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得一等奖的女生。
“职校生都是在混日子、女孩不能学汽修,这些都是刻板印象。”古慧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不希望被“标签化”,“我的人生我做主,其他的就让别人说去吧。” 颠覆性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表达,让这名职校女生迅速成为新晋 “网红”,也引发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讨论。
眼下正值“中考季”结束,莘莘学子将面临人生的第一道选择题。从2020年开始,有关未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被分流到中职学校的消息就受到热议,今年也不例外。职校学生是怎样一个被忽视的群体?当前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
在四川一所省级重点职业中学任教16年的沈红看来,目前中国正在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这让她和同事们倍感兴奋。除了教书,沈红还在这所学校先后担任过团委书记、招生办主任等职务,谙熟职业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遭遇的困境等。
教育部多年前就提出,到2020年各地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2019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份文件,职业教育受到空前重视。
沈红的求学和从教经历,赶上了职业教育的“一波三折”。在她初中毕业的1989年,正是中专生的“黄金时代”,但后来随着国家取消毕业分配制度,她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很长一段时期,中专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被社会“看不起”。如今在她退休前夕,又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
沈红认为,重视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免去学费,强制分流学生这么简单,而是应搭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支持体系,加大对职业学校的软硬件投入,这才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沈红对职业教育思考的讲述,内容经过了编辑调整。
职业教育的“一波三折”
我在职业学校工作了16年,还有5年就要退休了,没想到现在赶上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以前都是我们去求别人来读书,现在是别人来求我们要读书,完全反过来了。我们学校这几年都维持在一千一二百人的规模,今年招生下来总人数可能要突破1700人。学校放不下这么多人,正在扩建,老师也不够。现在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很好,但国家不能只是简单将初中毕业生分流到职业学校,还可以做得更全面一些。
我是1989年初中毕业的,正是中专生吃香的时候,因为毕业包分配,出来直接就有了铁饭碗,所以都是班上前一二名的学生才能考上中专。我那年没考上中专,所以读了高中,然后1992年又考大学,那时大学毕业也是包分配的。但1993年国家就酝酿取消大中专生包分配制度,到1996年实施时,中专生就不吃香了。后来,都是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才去职业学校。
我毕业时,本来可以被分配到一所中专学校,但那个时候中专开始走下坡路,我就想去普通高中,凡是好点的老师都不想去中专了。我本来可以去我们这里一所不错的普高,但因为一些原因没去成,就去了一所偏远的初中当老师。在那里教了十来年书,因为家庭等原因我一直想到城区来,所以被调到这所职业学校,一直工作到现在。
从初中学校调到职业学校,我的亲身感受是,社会对中专生,对职业学校和这里的老师都有点看不起,毕竟毕业不再包分配。即便我们是省重点职业中学,但接收的还是没考上高中的学生,每个班总有几个很难管的孩子,都是别的学校“淘汰”过来的。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些孩子虽然读书不太行,但是脑子并不笨,他们只是没法专注,不能把精力用在读书上面。
我原来教过一个学生,她在读书的时候就去社会上学“按摩”,学校要开除她,最后还是我把她保了下来。后来她顺利毕业,又读了电大,现在在一个大学找了一份非教学类的工作。这样的孩子,能走上正道就很成功了。她说我是她的再生父母。还有一个学生,不知道因为一件什么事我批评了他,他拿起一个空矿泉水瓶子要打我,这个动作性质很严重,学校也要开除他,他妈妈过来哭着求情,我又把他保下来了,处分都没有给,处分了就会留在档案里,关乎一辈子。他也很争气,现在还经常来看我。
对于这类孩子,我都是哄着他们,天热了给他们买个雪糕,他们高兴得不得了,这对老师来说不算什么,但学生可能一辈子都记住了,对你这个老师的认识也不同了。看到学生们成才,对一个老师来说,真是很感动,很骄傲。所以对这些孩子,你只要多一些耐心,多几次关心,多做几次工作,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我一直觉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师。
如果你问我那个时候的学生和现在的有什么差别,其实主要还是看父母。2005年左右读中专的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可能是“60后”,普遍应该只读到了初中甚至不到,但现在读中专的孩子的父母,应该很多都读到了高中,有些还是我们学校毕业的,社会观念变了,孩子父母的格局也变了,所以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同,认为孩子至少应读个高中,哪怕是职业高中,有能力尽量再读大学。
2005年前后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直接就业,基本上都去了工厂,考大学的是极少数。在我印象中,到厂里上班的孩子,部分吃不了苦回来了,但至少有4成的孩子能留下来,有些还干得很好。我听说,我们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中,还出了两个亿万富翁,这当然跟他们自己脑子灵活,会把握机会也有很大关系。但每个年级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最后的出路还是不错的。
职校学生质量不断提高
中专取消毕业包分配后,因为学费不比普通高中少,加上“铁饭碗”没有了,所以招生难度比较大。
尤其是2008年、2009年前后,我记得我们学校人数最少时,只有700多人,那时每到中考前后,学校老师都要被分配去招生,校长也要出面先去一些初中做工作,然后我们直接到学校去动员孩子,现场给他们报名。别的学校都是学生去学校报名,而我们是老师追着学生给他们报名。
为了招到生源,我们还要给他们说很多好话,都是哄着“幺儿幺儿”(四川话中对孩子亲昵的称呼——记者注)的叫,有些父母就说,“我们自己都没有这样喊过自己的娃儿”。但我们也不只是这么喊,对孩子也是真的好,当自己的孩子一样。
2012年,四川省率先对所有中职学生免收学费后,招生相对容易一些了。现在读我们这类公立职业学校,学费一分钱不出,只要一学期拿300元书本费,190元的住宿费就够了。宿舍24小时有管理员,其他的电费,水费都不用交。学生喝的都是桶装水,宿舍还有空调,费用也是学校承担,光电费每个月学校都要支出4万多元。
最近几年,来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愿意考大学的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家长的格局打开了,现在这批中专生的父母,多数都是1980年前后出生,多数都读了高中,他们希望孩子读更多的书,这是一个好现象;还有,前几年国家也出台政策,扩大高校对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当然他们一般不是跟普高的学生参加高考,而是参加每年4月份组织的“对口升学考试”(即国家从高校招生计划中选择部分专业,拿出专门指标,对希望继续深造的职教学生进行对口专业的高考,对口高考科目一般为语数外三门文化基础课程与对应专业课程,题目相对简单——记者注),考上的可继续读大专。
从去年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是毕业就进工厂,而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这个比例应该占90%以上。我们学校注意到这个趋势,专门给他们开了“高考班”进行培训。我记得去年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基本上都考上了。今年有300多人参加,只有6个人没有考上,应该说考得还是很不错的。
现在的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多读点书,不管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你去待几年眼界还是不一样。有些孩子觉得私立大学学费高,一年要一万多,我就给他们说,你学好了出来,一个月挣得都不止一万。还有个孩子,考的学校一年学费要2万多元,他的母亲还是残疾人,我都觉得学费有些高了,希望他能想办法申请一些救助,但他说不用,家里还是努力让他是去读了。
我们是职业学校,我就鼓励他们尽早进入社会,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很多学生考取大学后,暑假就去打工挣学费,哪怕是发传单,我都支持。
职业教育人才“青黄不接”
我们这里大概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读不了高中,只能来职业学校就读,这对职业学校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光把学生分流过来,没有校舍,没有老师是不行的。
我们学校往年一般都是招生300多人,去年招了500多人,今年估计要招700多人,如果放开招,估计能招1000多人。但是我们校舍不够用,有人建议将旁边的一所学校多余的校舍租下来使用,但不知道进展如何。我们学校想扩大校舍规模,但是手续一直没有批下来,施工总是受到干扰,这方面还需要政府加快配套政策的出台。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也是我最担忧的。现在有点能力的人都不愿意到公立学校来当老师,因为待遇相对还是低了一些。我工作了一辈子,现在是高级教师,每个月的工资是4400元,加上绩效考核600多元,也才5000元多一点。可是刚考进来的学生,工资才2000多元,加上绩效工资也才3000多,可能年底还有点目标考核工资,但是不一定能够拿得全。在现在这么高的消费水平下,你说这点钱能干什么呢?
现在人们的观念变了,优秀的人都不会进公立学校。我跟私立学校的老师交流过,他们根本不愿意考公立学校。我问他们,“公里学校退休了工资不是更高吗?”他们说,“退休了工资高有什么用?我们现在需要钱,要现在工资高。”
不仅年轻人,家长观念也变了。比如我孩子毕业后,按照她的能力完全可以进我们学校,但是她不愿意,自己在一个培训机构上班,我也很支持她,只要她觉得快乐,收入满意就好,进不进单位有啥区别?各种保险也可以自己买,还不是一样的。
我刚毕业的时候工资是230元,当时也不算高,但是那个时候对工资没概念,感觉有个正式工作,教师还是很有荣誉感的。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多,2000多元的工资,打个小工现在也不止这点钱。所以,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不愿意来。
不只是我,我的一些同事也都是这么想的。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成都一个私立学校教书,一个月工资一万五六。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是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本来考进入成都一所公立学校,但还是被私立学校挖走了。
还有一个问题,国家很重视乡村教师待遇问题,各种补贴很多,但是忽视了我们这种县城的老师。乡村老师过去确实很辛苦,但是客观的说,现在很多学生都转移到了城区读书,乡村老师的教学压力已经没以前那么大了。我原来教过的那个初中,学校30多个老师,学生八九十个,每个年级一个班级,你说能有多累?我们现在的学校总共有160多个老师,今年学生要达到1700多人,很多搞行政的老师也要上课,包括我。我们光住校生都有1000多人,还有早晚自习,单是安全问题都要费很多心思。
职业学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些专业课需要招聘专业老师,比如电子类专业的课程,需要招聘的老师也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的文凭。现在职业学校招聘老师的学历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了,但是有本科学历的这类专业人才,更倾向于去企业发展。有时候我们为某个专业招1个人,需要至少3个人报考才能开考,但报名的人都到达不到3个,我们还得另外找人来“陪考”,但往往连“陪考”的人都很难找到。
我们学校今年有7个老师退休,明年退休的有8个,后年退休的会达到14个,但前年只招进了1个老师,去年也只招进了1个,今年也只招了2个。按照这种节奏,人才“青黄不接”的形势会越来越严峻。
应完善职业教育支持体系
最近几年国家重视幼儿教育问题,很多女孩子也热衷于选择这类专业,我们学校今年也新开设了幼儿保育专业,可是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教师,想招聘也招聘不到,只能让一些别的专业老师来现学现教。
所以要真正发展职业教育,光把初中毕业生分流过来是不够的,我们的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架构还需要完善,我们应该向日本、德国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学习。
德国是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强国,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可以说德国制造的基础就是依赖强大的职业教育。很多奔驰、宝马车都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组装的。
德国很早就对孩子实施“分流”,我们有个领导去考察过,说德国孩子小学四年级就发展他的兴趣,能读大学的就往升学方向培养,适合职业教育的从小就往就业方向培养,你对电子感兴趣就学电子,你对汽车感兴趣就学汽车。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真正实现了不同人才的分流,因材施教,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双元制”,就是对职业教育的学生,一半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知识,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
但德国的实习跟中国有很大不一样,我们这里的实习阶段,很多学校是把所有学生不分专业,派到工厂同一个生产线做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赚取学生的劳务费,学生根本无法提高专业技能。德国很早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学校、企业、政府等在职业教育上不同的责任。现在,在德国除了特殊行业的工厂,其余企业都设有实习岗位,这才能很好的支撑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
德国社会也没有蓝领、白领的地位差异,很多蓝领的收入并不比白领差,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也很高,全社会真正重视“工匠精神”,才有了德国制造在全世界的名声。
所以,我们现在的确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国家非常重视,但不能仅仅是分流一部分学生这么简单,搭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支持体系,对职业教育的软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这些是必须要做的,可能暂时看不到明显效果,没有回报,但教育不就是为了“百年大计”吗?这些工作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不能省略的。
(应受访者要求,沈红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