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又来中国授课了:电视剧将是未来“故事”的主要形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又来中国授课了:电视剧将是未来“故事”的主要形式

我明白在中国有审查方面的种种困难,因此剧作家必须想出一些有创造力的解决之道。

2011年12月4日,北京,“麦基中国行发布会”举行,麦基旁边是演员夏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出于对“原型”的绝对相信,罗伯特·麦基认为故事写作像弹钢琴和画画一样,是一门可以教授的手艺。

三十年来,他致力于传授故事写作之道。他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成为全世界剧作者,乃至小说作者、企划者的创作宝典。

罗伯特·麦基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故事》是编剧们进修的必读圣经。这个五月,他在中国开办的编剧培训班将再度开讲,课程价格不菲,报名十分火爆。

麦基认为,银幕上绝对没有藏拙之地。他残酷地撕碎了文学青年对“文学天才”的自恋:“仅有文学才华是不够的。如果不能讲述故事,你经年累月精雕细琢出来的美妙形象和微妙对白也只是浪费纸张。我们为世界创造的,世界要求于我们的,是故事。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如今,无论在文学、电影还是商业文化之中,讲故事的艺术都俨然成为主导的文化力量,而电影则是这一文化力量的最重要载体。一方面,故事在呈几何级数地膨胀。据麦基说,美国作家协会剧本登记服务处每年记录在案的剧本多达35万多个,这还仅仅是记录在案的剧本。全美国,每年跃跃欲试的剧本数以百万计。另一方面,真正能称为上品者却寥寥无几。麦基总结其终极原因:“如今想要成为作家的人,根本没有学好本行的手艺便已蜂拥到打字机前。”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一些大学开始相信,作家也需要接受类似于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的正规教育,来学习其手艺的原理。“从喧嚣的二十年代到暴烈的六十年代,正是这些作家们,把这半个世纪变成了银幕、小说和舞台上美国故事的黄金时代。”

1984年,罗伯特·麦基开始创办编剧培训班。两年后,他以自己的名字注册公司,“故事”培训班走上商业轨道。1997年,《故事》一书出版,他屡屡被评选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领袖、编剧导师”。

事实的确如此。迄今为止,他已在世界各地教授故事写作手艺30多年,学员超过10万,读者更不计其数。10万名学员中,有60多位奥斯卡得主、200多位美国电视艾美奖得主、100名美国编剧工会奖得主、50名美国导演协会奖得主,还有英国BAFTA奖获得者等等。在美国,他是super star。很多好莱坞名人,如彼得·杰克逊、朱莉娅·罗伯茨、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迈克尔·康奈利等,都曾是麦基的学生。也有人调侃说:好莱坞没上过麦基的故事研习班的,大概只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了。

已是满头白发的麦基希望能用生命中剩下的时间给更多人讲课。他“每天站10个小时”授课,同时也忙于写作和出版他的故事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对白》和《角色》。

然而,故事已从银幕和小说中走向了自身的衰竭。这恐怕要归咎于我们这个时代。在麦基看来,故事衰竭的原因是深层的:

“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要围绕着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作家和社会已经或多或少地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可是我们的时代却变成了一个在道德和伦理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时代——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

“这种价值观的腐蚀便带来了与之相应的故事的腐蚀。和过去的作家不同的是,我们无从假定观众的期待。我们必须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版本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向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们的解读。这绝非易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的腐蚀,“故事”的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放在中国的语境下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好故事的载体是否发生了迁移?其原理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界面》特约记者和罗伯特·麦基聊了聊关于“故事”的新问题。

“电视剧将是未来“故事”的主要形式“

界面:“故事”现在早已成了普通观众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今天的情况是,他们的要求变得更高,人却变得更懒,他们口口声声要求的“一个好故事”可能根本不好,而真正的好故事也可能不被他们喜欢。那么,至少在商业片领域,观众的态度是否是评判一个故事好坏的终极标准?

麦基:观众的数量当然不是艺术成就的评判标准。艺术和商业之争至少有一百年了。一方面,诸如卓别林、希区柯克这样的导演深受广大观众爱戴,而他们的作品也具有极其美妙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力图成为“艺术家”的导演则很可能搞砸,把故事讲得一塌糊涂。创作者没法预判观众,只能把自己的事做到最好,然后祈祷幸运的垂青。当然,一个电影会有预定的目标群体,比如中国第六代导演那样,可以为一小部分观众制作很好的片子,由于成本很小,最终也可以盈利。

界面:在今天,观众的生活更为风驰电掣,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他们希望电影能够像麻辣烫一样更为直白,更加火辣,在台词和场面上都是如此。而《故事》反复强调的是微妙,是调动观众自己的智力去补全故事。在何种程度上剧作者可以挑战观众,又不丧失观众呢?

麦基:我不认为作者可以预先想这么远。虽然作者写的时候会假想来自观众的目光,但他能做的只是把故事本身写得有意义,写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和世界,然后希望有足够多的观众也喜欢。如果想着我这里要写得微妙一些,要比过去的片子更高明,多给观众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这么做有些太机械了,也太难了。

界面:中国和美国有一个正好相反的地方:在中国,电视剧,尤其网剧,通常是粗制滥造的,但在美国,电视剧,包括网剧的水平很高。而且由于制片通常就是编剧本人,美国电视剧“讲故事”的能力似乎已经高于电影。从理论上来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重大差别么?

麦基:两者具有重大差别。因为电影只有两个小时,在人物和冲突数量、心理的深度和微妙程度上无法和电视剧相比,后者可能有一百个小时去发挥。不仅在美国,还有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色列,南美,都能出产很好的电视剧,电视剧将是未来“故事”的里程碑和主要形式,而我恐怕电影就像迷你画作一样,不再能像过去一样激起同等的情感回响。在我修订的新版《故事》中,会花很大的篇幅去讨论电视剧。

界面:故事和投资有怎样的关系?是否越大投资的电影出于保守的考虑总是倾向于越陈词滥调(比如《阿凡达》)?还是大投资是一个好机会,能把一些不可思议的故事搬上银幕?

麦基:大投资的一般总是固定的一些类型,比如动作片,或者科幻动作片之类的。陈词滥调已经构成一个自洽的体系,且不断被回收利用,观众已经看过千百次了,仍然乐此不疲。当然,也可以超越陈词滥调,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去表现,同样可以做出有深度和感人的东西。

界面:《故事》中说,剧作需要限制。而一个特殊的情况是,现在中国电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审查,故事因此可能变得残破或扭曲。您是否认为一个技术高超的剧作者能够弥补这种残缺,甚至反而可能把它往有利于艺术的方向转化?

麦基:好莱坞也经历过严厉的审查时期,严禁银幕上出现一些东西,特别是海斯法典。比如说,一对夫妻在一个房间里,他们要睡在两张床上。当时电影制作者必须想出办法来暗示,比如说用一些特别亲密的眼神,比如说中枪之后不流血直接倒地。我明白在中国有审查方面的种种困难,因此剧作家必须想出一些有创造力的解决之道,去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有什么阴暗的心理或做了什么可怕的坏事。

界面:想问些有趣的问题:您认为理论上来说是否可以把五六个超级英雄放进一部电影同时那还是一部好电影?一个IP招牌下是否能产出无限的续集?

麦基:对这一切问题的回答都是:可以。所有这些以“是否可以”开头的问题,答案都是“当然可以。”创造力是没有极限的。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做?世界上真的有作者可以写出复杂的超级英雄故事,并且一直把故事延续下去。

界面:自从那本经典的《故事》出版后,您久违的新书《对白》今年终于要出版了。为什么您选择“对白”作为主题,您认为剧本中最难写的是对话么?

麦基:我的新书《对白》今年也会由果麦在中国出版。它不仅讲电影中的对话,也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对话,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全面的讨论,各种作者都能从中受益。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话,确实是最难写的部分,除了像比如威廉·戈尔丁那样的作家,因为它需要很好的倾听能力。当然这个问题是很主观的,因人而异,其他部分也可能很难。我还会写一本新书《角色》,和我的《故事》以及《对白》组成三部曲,我希望它们是全世界作家学习的奠基教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又来中国授课了:电视剧将是未来“故事”的主要形式

我明白在中国有审查方面的种种困难,因此剧作家必须想出一些有创造力的解决之道。

2011年12月4日,北京,“麦基中国行发布会”举行,麦基旁边是演员夏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出于对“原型”的绝对相信,罗伯特·麦基认为故事写作像弹钢琴和画画一样,是一门可以教授的手艺。

三十年来,他致力于传授故事写作之道。他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成为全世界剧作者,乃至小说作者、企划者的创作宝典。

罗伯特·麦基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故事》是编剧们进修的必读圣经。这个五月,他在中国开办的编剧培训班将再度开讲,课程价格不菲,报名十分火爆。

麦基认为,银幕上绝对没有藏拙之地。他残酷地撕碎了文学青年对“文学天才”的自恋:“仅有文学才华是不够的。如果不能讲述故事,你经年累月精雕细琢出来的美妙形象和微妙对白也只是浪费纸张。我们为世界创造的,世界要求于我们的,是故事。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如今,无论在文学、电影还是商业文化之中,讲故事的艺术都俨然成为主导的文化力量,而电影则是这一文化力量的最重要载体。一方面,故事在呈几何级数地膨胀。据麦基说,美国作家协会剧本登记服务处每年记录在案的剧本多达35万多个,这还仅仅是记录在案的剧本。全美国,每年跃跃欲试的剧本数以百万计。另一方面,真正能称为上品者却寥寥无几。麦基总结其终极原因:“如今想要成为作家的人,根本没有学好本行的手艺便已蜂拥到打字机前。”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一些大学开始相信,作家也需要接受类似于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的正规教育,来学习其手艺的原理。“从喧嚣的二十年代到暴烈的六十年代,正是这些作家们,把这半个世纪变成了银幕、小说和舞台上美国故事的黄金时代。”

1984年,罗伯特·麦基开始创办编剧培训班。两年后,他以自己的名字注册公司,“故事”培训班走上商业轨道。1997年,《故事》一书出版,他屡屡被评选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领袖、编剧导师”。

事实的确如此。迄今为止,他已在世界各地教授故事写作手艺30多年,学员超过10万,读者更不计其数。10万名学员中,有60多位奥斯卡得主、200多位美国电视艾美奖得主、100名美国编剧工会奖得主、50名美国导演协会奖得主,还有英国BAFTA奖获得者等等。在美国,他是super star。很多好莱坞名人,如彼得·杰克逊、朱莉娅·罗伯茨、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迈克尔·康奈利等,都曾是麦基的学生。也有人调侃说:好莱坞没上过麦基的故事研习班的,大概只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了。

已是满头白发的麦基希望能用生命中剩下的时间给更多人讲课。他“每天站10个小时”授课,同时也忙于写作和出版他的故事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对白》和《角色》。

然而,故事已从银幕和小说中走向了自身的衰竭。这恐怕要归咎于我们这个时代。在麦基看来,故事衰竭的原因是深层的:

“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要围绕着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作家和社会已经或多或少地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可是我们的时代却变成了一个在道德和伦理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时代——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

“这种价值观的腐蚀便带来了与之相应的故事的腐蚀。和过去的作家不同的是,我们无从假定观众的期待。我们必须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版本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向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们的解读。这绝非易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的腐蚀,“故事”的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放在中国的语境下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好故事的载体是否发生了迁移?其原理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界面》特约记者和罗伯特·麦基聊了聊关于“故事”的新问题。

“电视剧将是未来“故事”的主要形式“

界面:“故事”现在早已成了普通观众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今天的情况是,他们的要求变得更高,人却变得更懒,他们口口声声要求的“一个好故事”可能根本不好,而真正的好故事也可能不被他们喜欢。那么,至少在商业片领域,观众的态度是否是评判一个故事好坏的终极标准?

麦基:观众的数量当然不是艺术成就的评判标准。艺术和商业之争至少有一百年了。一方面,诸如卓别林、希区柯克这样的导演深受广大观众爱戴,而他们的作品也具有极其美妙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力图成为“艺术家”的导演则很可能搞砸,把故事讲得一塌糊涂。创作者没法预判观众,只能把自己的事做到最好,然后祈祷幸运的垂青。当然,一个电影会有预定的目标群体,比如中国第六代导演那样,可以为一小部分观众制作很好的片子,由于成本很小,最终也可以盈利。

界面:在今天,观众的生活更为风驰电掣,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他们希望电影能够像麻辣烫一样更为直白,更加火辣,在台词和场面上都是如此。而《故事》反复强调的是微妙,是调动观众自己的智力去补全故事。在何种程度上剧作者可以挑战观众,又不丧失观众呢?

麦基:我不认为作者可以预先想这么远。虽然作者写的时候会假想来自观众的目光,但他能做的只是把故事本身写得有意义,写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和世界,然后希望有足够多的观众也喜欢。如果想着我这里要写得微妙一些,要比过去的片子更高明,多给观众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这么做有些太机械了,也太难了。

界面:中国和美国有一个正好相反的地方:在中国,电视剧,尤其网剧,通常是粗制滥造的,但在美国,电视剧,包括网剧的水平很高。而且由于制片通常就是编剧本人,美国电视剧“讲故事”的能力似乎已经高于电影。从理论上来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重大差别么?

麦基:两者具有重大差别。因为电影只有两个小时,在人物和冲突数量、心理的深度和微妙程度上无法和电视剧相比,后者可能有一百个小时去发挥。不仅在美国,还有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色列,南美,都能出产很好的电视剧,电视剧将是未来“故事”的里程碑和主要形式,而我恐怕电影就像迷你画作一样,不再能像过去一样激起同等的情感回响。在我修订的新版《故事》中,会花很大的篇幅去讨论电视剧。

界面:故事和投资有怎样的关系?是否越大投资的电影出于保守的考虑总是倾向于越陈词滥调(比如《阿凡达》)?还是大投资是一个好机会,能把一些不可思议的故事搬上银幕?

麦基:大投资的一般总是固定的一些类型,比如动作片,或者科幻动作片之类的。陈词滥调已经构成一个自洽的体系,且不断被回收利用,观众已经看过千百次了,仍然乐此不疲。当然,也可以超越陈词滥调,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去表现,同样可以做出有深度和感人的东西。

界面:《故事》中说,剧作需要限制。而一个特殊的情况是,现在中国电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审查,故事因此可能变得残破或扭曲。您是否认为一个技术高超的剧作者能够弥补这种残缺,甚至反而可能把它往有利于艺术的方向转化?

麦基:好莱坞也经历过严厉的审查时期,严禁银幕上出现一些东西,特别是海斯法典。比如说,一对夫妻在一个房间里,他们要睡在两张床上。当时电影制作者必须想出办法来暗示,比如说用一些特别亲密的眼神,比如说中枪之后不流血直接倒地。我明白在中国有审查方面的种种困难,因此剧作家必须想出一些有创造力的解决之道,去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有什么阴暗的心理或做了什么可怕的坏事。

界面:想问些有趣的问题:您认为理论上来说是否可以把五六个超级英雄放进一部电影同时那还是一部好电影?一个IP招牌下是否能产出无限的续集?

麦基:对这一切问题的回答都是:可以。所有这些以“是否可以”开头的问题,答案都是“当然可以。”创造力是没有极限的。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做?世界上真的有作者可以写出复杂的超级英雄故事,并且一直把故事延续下去。

界面:自从那本经典的《故事》出版后,您久违的新书《对白》今年终于要出版了。为什么您选择“对白”作为主题,您认为剧本中最难写的是对话么?

麦基:我的新书《对白》今年也会由果麦在中国出版。它不仅讲电影中的对话,也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对话,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全面的讨论,各种作者都能从中受益。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话,确实是最难写的部分,除了像比如威廉·戈尔丁那样的作家,因为它需要很好的倾听能力。当然这个问题是很主观的,因人而异,其他部分也可能很难。我还会写一本新书《角色》,和我的《故事》以及《对白》组成三部曲,我希望它们是全世界作家学习的奠基教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