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除了即将下线第25亿瓶产品,大宝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除了即将下线第25亿瓶产品,大宝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截止2015年年底,经典单品SOD蜜售出共计18亿瓶。从1990年至今的26年里,大宝经历了许多风雨。

如果问到大家使用的第一瓶护肤品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是大宝SOD蜜,经典的红瓶白盖与耳熟能详“大宝天天见”广告词,是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

在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前,大宝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宴”答谢客户,同时打出下线产品将突破25亿瓶的宣言。

截止2015年年底,经典单品SOD蜜售出共计18亿瓶。从1990年至今的26年里,大宝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大宝的出现 让连连亏损的福利厂营业额破亿

始建于1957年的北京市三露厂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安置残疾人就业而设立的国有残疾福利性质的工业企业。1985年5月,武宝信接任北京三露厂厂长。当时,这个残疾人占一半以上的小厂连年亏损,负债达280万元。

1986年年底,由于与石家庄三露厂的商标纠纷,北京三露厂只好重新注册商标,“大宝”品牌也因此正式诞生。

到了1988年,大宝的全年营业额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只用了4年的时间,大宝帮助一个负债达280万元的福利工厂成长为一个亿元级化妆品企业。

并且,相比其他国有企业,隶属北京民政工业总公司的大宝具有浓厚民政福利色彩,大宝作为当时的北京市民政局直属福利企业,也是全国明星福利企业,拥有多达35%的残疾职工。

新厂长上任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化妆品”

1989年,武宝信辞去了大宝化妆品厂厂长一职之后。仅隔 一年,在1990年,大宝陷入一场经营危机,工厂资金困难,滞销化妆品在库房大量堆积。上级管理单位紧急任命当时北京橡胶五金厂的厂长杜斌接下重担。

也就在这一年,大宝SOD蜜上市,1990年也成为了大宝的转折年。

杜斌上任后,对大宝的品牌定位、产品研发和销售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大宝定位为“老百姓用得起的化妆品”,在全国人均化妆品年消费不足10元的上世纪90年代,大宝凭借低价优势迅速打开市场。有趣的是, 26年过去了,大宝的售价依旧维持在10元/100ml左右。

除了定价策略,杜斌也确定了大宝的产品形象——主打温情牌,“全家都能用”。得益与低价与大众定位,自1997年开始,大宝连续8年保持全国护肤品市场销量第一。

外资品牌蚕食市场 SOD蜜孤掌难鸣

2000年以后,国际一线护肤品牌纷纷抢滩中国,迎合了彼时第一波消费升级的热潮,也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国产化妆品开始逐渐失去自己的市场份额与优势。

大宝也是如此,从2004年开始,大宝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在2003年至2005年两年间,虽然大宝年销售额一直在7亿-8亿徘徊,但在市值700亿元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它的占有率由17.79%逐渐下降至1%。

并且,在产品线上,除了SOD蜜,大宝虽然在不断推出新品,从身体护理、防晒到洗护等品类均有涉足——手足护理霜、大宝物理防晒霜、亮爽去屑洗发露、焗油香波,但是这些新品给大宝带来的收益并不可观,明星单品SOD蜜在总体销量中仍然占比过半。

强生收购大宝 其实是个高风险投资

2008年,大宝被强生以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而对于强生而言,这其实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

首先,大宝本身的管理团队不但希望这个民族品牌能够得以延续,而且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得到最好的安置。2008年,大宝全部1182名员工中有近400名残疾人,当时公司副总裁刘再军就是与大宝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名聋哑人。而强生给出的23亿,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安置残疾员工。

并且,当时大宝的品牌影响仅局限于大宝SOD蜜这一个核心产品,而作为一个护肤品品牌,应当有完善的产品线,例如“保湿”、“防晒”以及“美白”。虽然这些产品大宝都有,但是因为并没有做出名气,所以不能算作有完善的“产品线”。

还有一点就是,被收购之时,大宝的市场份额已经缩水得厉害。

而强生收购大宝能够得到的,一个是对大众产品线的补充,另一个就是原本大宝拥有的350个商场专柜和3000多个超市专柜的销售渠道。所以,强生23亿全资收购大宝,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财务回报风险很高的方案。

被“雪藏”的5年 大宝做了什么?

谈起被外资收购的本土日化品牌,大多都“不得善终”, 收购后被“雪藏”更是常见。小护士、舒蕾、丁家宜等驰名一时的本土日化品牌被外资收编后,销量均大幅下滑,甚至一度销声匿迹。

1994年,曾经在国内洗衣粉市场上风光无限的“熊猫”在与宝洁合资7年后,全国市场份额一落千丈;“美加净”在租给联合利华后,年销量由1994年的6000万支下滑到2000年的2000万支……

可是,在2008年被收购之后,大宝也有近5年时间没有大的动作,这5年大宝都做了些什么?

据强生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7月31日,强生与大宝原股东方完成最后的股权交割,收购大宝之后,强生首先缩减了大宝原有的产品序列,将100多种单品最终缩减为十几种,并且在配方、原料采购等方面开始按照强生的体系对大宝进行改造。同时招聘新员工,改善员工待遇与工作环境。

早在2008年收购大宝之后,当时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吴人伟就对外表示,“大宝是中国市场上非常优秀的品牌,也是强生尊重的一个品牌。我们计划借助强生在市场营销、研发和产品创新领域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大宝品牌。”

自2013年至今,大宝一直都在进行年轻化的尝试,试图摆脱“土气”。为此,大宝上线新版广告、请“小鲜肉”吴亦凡代言、启用新包装、推出“宣言瓶”……

据强生公共事务部人员介绍,今年大宝会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消费者进行更互动的沟通,同时大宝产品线也将推陈出新,更加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如何在保持原有的历史感与“温情”调性的同时被年轻人接纳,这是大宝现在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除了即将下线第25亿瓶产品,大宝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截止2015年年底,经典单品SOD蜜售出共计18亿瓶。从1990年至今的26年里,大宝经历了许多风雨。

如果问到大家使用的第一瓶护肤品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是大宝SOD蜜,经典的红瓶白盖与耳熟能详“大宝天天见”广告词,是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

在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前,大宝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宴”答谢客户,同时打出下线产品将突破25亿瓶的宣言。

截止2015年年底,经典单品SOD蜜售出共计18亿瓶。从1990年至今的26年里,大宝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大宝的出现 让连连亏损的福利厂营业额破亿

始建于1957年的北京市三露厂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安置残疾人就业而设立的国有残疾福利性质的工业企业。1985年5月,武宝信接任北京三露厂厂长。当时,这个残疾人占一半以上的小厂连年亏损,负债达280万元。

1986年年底,由于与石家庄三露厂的商标纠纷,北京三露厂只好重新注册商标,“大宝”品牌也因此正式诞生。

到了1988年,大宝的全年营业额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只用了4年的时间,大宝帮助一个负债达280万元的福利工厂成长为一个亿元级化妆品企业。

并且,相比其他国有企业,隶属北京民政工业总公司的大宝具有浓厚民政福利色彩,大宝作为当时的北京市民政局直属福利企业,也是全国明星福利企业,拥有多达35%的残疾职工。

新厂长上任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化妆品”

1989年,武宝信辞去了大宝化妆品厂厂长一职之后。仅隔 一年,在1990年,大宝陷入一场经营危机,工厂资金困难,滞销化妆品在库房大量堆积。上级管理单位紧急任命当时北京橡胶五金厂的厂长杜斌接下重担。

也就在这一年,大宝SOD蜜上市,1990年也成为了大宝的转折年。

杜斌上任后,对大宝的品牌定位、产品研发和销售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大宝定位为“老百姓用得起的化妆品”,在全国人均化妆品年消费不足10元的上世纪90年代,大宝凭借低价优势迅速打开市场。有趣的是, 26年过去了,大宝的售价依旧维持在10元/100ml左右。

除了定价策略,杜斌也确定了大宝的产品形象——主打温情牌,“全家都能用”。得益与低价与大众定位,自1997年开始,大宝连续8年保持全国护肤品市场销量第一。

外资品牌蚕食市场 SOD蜜孤掌难鸣

2000年以后,国际一线护肤品牌纷纷抢滩中国,迎合了彼时第一波消费升级的热潮,也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国产化妆品开始逐渐失去自己的市场份额与优势。

大宝也是如此,从2004年开始,大宝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在2003年至2005年两年间,虽然大宝年销售额一直在7亿-8亿徘徊,但在市值700亿元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它的占有率由17.79%逐渐下降至1%。

并且,在产品线上,除了SOD蜜,大宝虽然在不断推出新品,从身体护理、防晒到洗护等品类均有涉足——手足护理霜、大宝物理防晒霜、亮爽去屑洗发露、焗油香波,但是这些新品给大宝带来的收益并不可观,明星单品SOD蜜在总体销量中仍然占比过半。

强生收购大宝 其实是个高风险投资

2008年,大宝被强生以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而对于强生而言,这其实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

首先,大宝本身的管理团队不但希望这个民族品牌能够得以延续,而且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得到最好的安置。2008年,大宝全部1182名员工中有近400名残疾人,当时公司副总裁刘再军就是与大宝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名聋哑人。而强生给出的23亿,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安置残疾员工。

并且,当时大宝的品牌影响仅局限于大宝SOD蜜这一个核心产品,而作为一个护肤品品牌,应当有完善的产品线,例如“保湿”、“防晒”以及“美白”。虽然这些产品大宝都有,但是因为并没有做出名气,所以不能算作有完善的“产品线”。

还有一点就是,被收购之时,大宝的市场份额已经缩水得厉害。

而强生收购大宝能够得到的,一个是对大众产品线的补充,另一个就是原本大宝拥有的350个商场专柜和3000多个超市专柜的销售渠道。所以,强生23亿全资收购大宝,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财务回报风险很高的方案。

被“雪藏”的5年 大宝做了什么?

谈起被外资收购的本土日化品牌,大多都“不得善终”, 收购后被“雪藏”更是常见。小护士、舒蕾、丁家宜等驰名一时的本土日化品牌被外资收编后,销量均大幅下滑,甚至一度销声匿迹。

1994年,曾经在国内洗衣粉市场上风光无限的“熊猫”在与宝洁合资7年后,全国市场份额一落千丈;“美加净”在租给联合利华后,年销量由1994年的6000万支下滑到2000年的2000万支……

可是,在2008年被收购之后,大宝也有近5年时间没有大的动作,这5年大宝都做了些什么?

据强生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7月31日,强生与大宝原股东方完成最后的股权交割,收购大宝之后,强生首先缩减了大宝原有的产品序列,将100多种单品最终缩减为十几种,并且在配方、原料采购等方面开始按照强生的体系对大宝进行改造。同时招聘新员工,改善员工待遇与工作环境。

早在2008年收购大宝之后,当时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吴人伟就对外表示,“大宝是中国市场上非常优秀的品牌,也是强生尊重的一个品牌。我们计划借助强生在市场营销、研发和产品创新领域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大宝品牌。”

自2013年至今,大宝一直都在进行年轻化的尝试,试图摆脱“土气”。为此,大宝上线新版广告、请“小鲜肉”吴亦凡代言、启用新包装、推出“宣言瓶”……

据强生公共事务部人员介绍,今年大宝会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消费者进行更互动的沟通,同时大宝产品线也将推陈出新,更加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如何在保持原有的历史感与“温情”调性的同时被年轻人接纳,这是大宝现在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