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点评打黑产,看中国互联网的“新战场”

战黑产,大众点评们拼了。

出门之前先网上约车、回家之前先网上买菜、想到什么立即通过电商下单、进店之前必看网上评论......这似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普遍最日常的动作。

在网络生态趋于完善的今天,衣食住行各方各面都在线上化。外卖、网约车、电子商务已然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线上业态在为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催生出了如刷单、刷量等灰黑色产业。今年上半年,针对平台上的刷单行为,亚马逊对涉嫌商家展开了近几年来最大规模的封号整治活动。这一整治再次将刷单等灰黑产业带回人们的视野中。

除亚马逊外,国内互联网平台同样备受其扰。已有18年历史的大众点评,正在与亚马逊同频出击刷单刷评灰黑产。

“从根本上看,商家刷单需求的背后是希望通过种种手段快捷获取流量,这种行业乱象与线下实体业态的发展共存共生。”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线下商家逐渐开始借助数字化向线上转型,这些乱象也慢慢变得‘线上化’。”

他在采访时强调,对于虚假点评和黑色产业链,大众点评一直严厉打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2019年4月,大众点评启动了平台治理专项“清风行动”,由大众点评的平台治理中心和公信力运营团队共同推动开展,全平台清查、打击违法违规内容。

截止过去1-5月,大众点评处罚“刷好评”用户账号5万个,处罚“刷单”“刷评”商户1万余家,协同执法机关打击29个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团伙。其中,协同各地市场监管局查处27家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公司,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协助各地公安打击2个刷单炒信团伙,刑事拘留11人。

打击刷评灰黑产是全行业共识,为何大众点评如此雷厉风行?究其原因来看,作为以优质评论为用户提供消费决策的内容平台,大众点评的评论内容直接观乎平台公信力,而以刷评方式生产的虚假评价直接破坏平台的内容生态,影响点评的存身之本,更严重的是加剧破坏线下实体商业公平的竞争环境。

治理灰黑产的行业困境

纵观业内,针对刷单刷评灰黑产的治理措施不可谓不全,AI算法监测、人工复核等举措多种多样,但灰黑产在全国范围内仍屡禁不止。

同时这类行为往往涉案金额较小,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在国内尚未有明确的刑事定性。尽管最高法将刷单炒信行为明确定性为灰黑产,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也曾表示将严厉打击暗刷流量、网络刷单等产业。但目前在刑事法律层面还没有对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打击依据做出专门界定,部分灰黑产的案件处于法律规则的模糊地带。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在平台规则内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限制成为当下最合理有效的举措。

“电商平台对于刷单刷评价的认定标准,是从虚假交易倒推评价。线上交易的订单,从支付账户到物流信息,均在平台的数据监测体系内,因此,平台可以通过对交易环节的实时监测来鉴别账户行为。”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但与其他平台相比,大众点评整治刷单刷评的难度要更大。

从本质上是看,大众点评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没有办法形成“交易”闭环,客人是否到店消费,在店里的消费体验如何,在写评价之前发生了哪些,这些信息作为信息服务平台难以完全掌握,客观上加大了对“虚假评价”的识别难度。

对于刷单刷评等灰黑产业来说,大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线上沟通、线下实施”,这就使得证据链条各环节割裂开来,相关证据也易被销毁,加大了监测与取证的难度。

为绕开平台的审核规则,灰黑产组织者会为“体验人员”提供完整的剧本——体验之前根据指定的路径在大众点评App搜索门店,按照要求购买套餐或者团单,到店之后报上组织者给的“暗号”接头,体验后发布已经准备好的“好评文案”。全套戏做足之后,体验人员还需通过截屏或者录视频的形式留下证明。组织者验收通过后,将套餐或者团单的费用全额退款给体验人员。

灰黑产越发“职业化”的背后,是商家对好评的急切渴望。业内一组调查显示,约7成的消费者在找店时会关注商户的评价内容。在自身产品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好的评价往往会吸引更多消费者,将流量的雪球越滚越大。为了换取更多的优质评价,部分商家铤而走险,通过网络灰黑产刷好评积累口碑和人气。

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认为,破除这一逻辑链条,关键的一环在于商家方面要打破唯好评论的观念,正确看待评价的价值。“好评固然有正向的引导,但差评也是对自我服务和产品的反馈机制。刷出来的评价,制造一时的虚假繁荣,更长远的是破坏互联网的信任基础。”上述负责人表示。

然而商家仅仅是灰黑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在违法成本较低、又不了解其危害的前提下,公众往往在不经意间为灰黑产推波助澜。

此前,一名微博用户发文称自己的账户遭遇大众点评禁言,而后续点评公布的信息显示,该用户在此前接受了一些刷评团队组织的免费吃换好评活动,被平台查实后进行了处罚。

以隔壁韩国为例,普通用户参与刷评的后果不仅仅是平台处罚而已,更面临锒铛入狱。近期韩国对多次在网上发布虚假评论的男子A某作出判决。此前该男子曾接受数十家餐厅的委托发表虚假评论,2年半时间里发布虚假评论达3.5万条。法院认为,A某的评价对后续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也给其他店主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判处其10个月有期徒刑。

这或许能给中国互联网突围治理困境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线上阻断、线下打击”

针对灰黑产线上线下结合、日渐隐蔽的特点,包含大众点评在内的诸多平台均发布了与自身业态相匹配的系列措施。

面对部分商家在“双十一”前刷好评、刷销量的行为,阿里巴巴曾回应表示,正在不断升级打击刷单行为的力度,运用社交群体反作弊算法、物流空包算法、刷单资金网络算法,从刷单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建立覆盖全链路的大数据实时风控与稽查系统。

腾讯则推出系列举措,针对游戏外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打击。通过数据加密、漏洞挖掘对游戏内的防护程序进行更新迭代,以此来应对外挂开发者;同时通过使用智能识别算法加强对“作弊”行为的监测、建立完善的游戏信用系统等手段,制止外挂使用者的行为,营造公平游戏环境。

由于存在前文中提到的特殊性,大众点评选择以“线上阻断、线下打击”的策略来应对其生态内滋生的灰黑产业。

与电商平台相比,大众点评的产品定位更倾向于本地生活领域的内容社区。为了提升内容质量、维系社区氛围,提升用户与商家两侧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刷单刷评等灰黑产会直接危害到大众点评这一内容根基。因此,近两年间,大众点评在完善平台规则方面不断进行着尝试。

2020年8月,大众点评对用户LV等级机制进行了更新,LV等级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大数据综合计算排名,并每周更新LV等级。此外,商家星级计算规则同样也有所调整,2021年2月大众点评宣布,商家评价达到10条后才计算星级,同时星级计算将更加注重用户发布评价的真实性和对其它用户的帮助。

除平台规则外,算法等技术手段也成为打击灰黑产的重要工具。首先,大众点评会通过后台大数据识别,对于可疑账号和可疑交易进行预警监控。

据了解,大众点评已针对历史上查处的虚假好评建立了数据库,进行语义分析和识别,目前已经迭代产生了包括语义识别、图像识别等在内的600多种算法,对虚假好评进行筛选。该系统会7X24小时全网动态监测,同时,风控团队会以周为单位对算法进行迭代,识别新出现的虚假点评。

但即便如此,仍然会存在难以辨别真伪的评论。对于此类模糊评论,大众点评选择根据争议的最严重程度,让用户或专家团介入进行评判。

当某条评价被其他用户投诉,认为评价内容存在凑字嫌疑、影响阅读体验,用户可向评审团发起投票,通过平台自治的机制来决定评价的处理。对于重大和疑难的争议纠纷,将通过美团公众评审体系的专家评审团进行判定和解决。

据大众点评内部人士所说,目前参与争议评论的大众评审团,最低投票总数达11票即不流局。自上线后,点评评审团目前已发起超过4000个评审案件,其中超过2000个争议评价因评审被处理,累积参与投票人次达60余万,有30余万用户参与到点评评审中来,有7万用户主动报名成为评审官。

线上分辨出真伪评论之后,反灰黑产的流程并未结束。一位风控行业从业人员曾透露,线下组织刷好评的团伙,往往还会从事类似于伪造证件、强迫交易、网络涉黑、网络洗钱等更多交易。这既意味着仅靠平台监督惩罚远远不能达到全面遏制黑产的目的,与各地市场监管局、网信、公安和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合作才是积极的应对之策。

“在定位这些团伙之后,点评平台会将线索证据保全,提交给执法机关,并协助执法机关进行查证,联动打击。”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1-5月,大众点评已协同执法机关打击29个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团伙。

战斗仍将持续

2017年6月,全国“刷单入刑”第一案在杭州宣判。

判决书内容显示,25岁的李某通过创建“零距网商联盟”网站和利用YY语音聊天工具建立刷单炒信平台,吸纳电商卖家成为会员,收取300元至500元不等的保证金和40元至50元的平台管理维护费及体验费,并组织会员通过该平台发布或接受刷单炒信任务,一年多非法获利90余万元。

最终,杭州市余杭区法院以非法经营罪一审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五年零六个月,连同原判有期徒刑九个月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五年零九个月,并处罚金92万元。

此案之后,国家对于对刷单炒信的态度日渐明确。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北京、杭州、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共新收一审等各类互联网案件217256件,审结208920件,其中,2018年收案15327件,审结12792件;2019年收案104714件,审结99405件; 2020年收案97215件,审结96723件。

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林广海更是在最高法发布会上强调,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将通过案件裁判严惩网络刷单炒作信用、身份盗用、“薅羊毛”等网络灰黑产业及不诚信行为。

但即便刷评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行业公害,刷单团伙仍然在电商开店招揽刷评生意。打开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搜索即可发现,目前仍存在着不少提供刷单、刷好评服务的店铺,部分店铺甚至能达到月销量上千单。

而灰黑产的手段也在不断进化中,由最早的“假机、假人、假行为”的运作方式逐步向更难监测的“真机、真人、真行为”转变。反灰黑产的难度不断加大,打击虚假好评等灰黑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完成,已经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共识。自2015年开始就在严厉打击虚假评论的亚马逊就曾公开表示,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打击虚假评价的工作。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曾在《电子商务营商环境建设与网络灰黑产治理报告》中指出,打击网络灰黑产业需要平台和政府合力共治,建议由政府监管部门统筹,企业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集结政企民三方力量,建立跨平台、多维度、全方位的灰黑产打击机制,形成协调统一、各施所长的反击灰黑产联盟。

报告中提及的企业平台就包含着淘宝、大众点评等大众熟知的平台。电子商务与本地生活赛道内的诸多玩家受刷单刷评等灰黑产影响深远,在反灰黑产这件事上自然也责无旁贷。

事实上,这种政企民三方结合的治理模式正逐步展现出威力。以大众点评为例,过去1-5个月,大众点评协同执法机关打击了29个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团伙。其中,协同各地市场监管局查处27家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公司,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协助各地公安打击2个刷单炒信团伙,刑事拘留11人。在法律诉讼层面,今年大众点评已对1家网络灰黑产业链公司启动法律诉讼。日前,法院分别判定南京、青岛两地的虚假刷量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其团伙头目被判赔偿大众点评50万元、30万元。

灰黑产团队狡猾多变的特性决定了针对灰黑产的打击必然是一场持久战,依靠短时间的突击很难全部消除。但好在诸多企业在这件事上都体现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大众点评针对用户与商家侧推出的平台规则改革,短期在用户与商家群体中会有不解和质疑,比如LV等级每周更新、商户星级计算规则调整等措施会影响到部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而影响到平台的运营数据。但在大众点评看来,打击灰黑产、营造良好内容保持社区氛围带来的长远影响远比短期效益更重要。

去伪与提真并举之间,一场大众点评掀起的中国互联网打击网络灰黑产、推进平台治理的新战事即将迎来新的转折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美团

7.3k
  • 美团魏巍:将发布AI助手、加速榜单出海、深度链接全球用户与商家
  • 美团创始人王兴清空微博?知情人士否认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从大众点评打黑产,看中国互联网的“新战场”

战黑产,大众点评们拼了。

出门之前先网上约车、回家之前先网上买菜、想到什么立即通过电商下单、进店之前必看网上评论......这似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普遍最日常的动作。

在网络生态趋于完善的今天,衣食住行各方各面都在线上化。外卖、网约车、电子商务已然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线上业态在为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催生出了如刷单、刷量等灰黑色产业。今年上半年,针对平台上的刷单行为,亚马逊对涉嫌商家展开了近几年来最大规模的封号整治活动。这一整治再次将刷单等灰黑产业带回人们的视野中。

除亚马逊外,国内互联网平台同样备受其扰。已有18年历史的大众点评,正在与亚马逊同频出击刷单刷评灰黑产。

“从根本上看,商家刷单需求的背后是希望通过种种手段快捷获取流量,这种行业乱象与线下实体业态的发展共存共生。”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线下商家逐渐开始借助数字化向线上转型,这些乱象也慢慢变得‘线上化’。”

他在采访时强调,对于虚假点评和黑色产业链,大众点评一直严厉打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2019年4月,大众点评启动了平台治理专项“清风行动”,由大众点评的平台治理中心和公信力运营团队共同推动开展,全平台清查、打击违法违规内容。

截止过去1-5月,大众点评处罚“刷好评”用户账号5万个,处罚“刷单”“刷评”商户1万余家,协同执法机关打击29个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团伙。其中,协同各地市场监管局查处27家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公司,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协助各地公安打击2个刷单炒信团伙,刑事拘留11人。

打击刷评灰黑产是全行业共识,为何大众点评如此雷厉风行?究其原因来看,作为以优质评论为用户提供消费决策的内容平台,大众点评的评论内容直接观乎平台公信力,而以刷评方式生产的虚假评价直接破坏平台的内容生态,影响点评的存身之本,更严重的是加剧破坏线下实体商业公平的竞争环境。

治理灰黑产的行业困境

纵观业内,针对刷单刷评灰黑产的治理措施不可谓不全,AI算法监测、人工复核等举措多种多样,但灰黑产在全国范围内仍屡禁不止。

同时这类行为往往涉案金额较小,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在国内尚未有明确的刑事定性。尽管最高法将刷单炒信行为明确定性为灰黑产,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也曾表示将严厉打击暗刷流量、网络刷单等产业。但目前在刑事法律层面还没有对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打击依据做出专门界定,部分灰黑产的案件处于法律规则的模糊地带。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在平台规则内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限制成为当下最合理有效的举措。

“电商平台对于刷单刷评价的认定标准,是从虚假交易倒推评价。线上交易的订单,从支付账户到物流信息,均在平台的数据监测体系内,因此,平台可以通过对交易环节的实时监测来鉴别账户行为。”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但与其他平台相比,大众点评整治刷单刷评的难度要更大。

从本质上是看,大众点评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没有办法形成“交易”闭环,客人是否到店消费,在店里的消费体验如何,在写评价之前发生了哪些,这些信息作为信息服务平台难以完全掌握,客观上加大了对“虚假评价”的识别难度。

对于刷单刷评等灰黑产业来说,大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线上沟通、线下实施”,这就使得证据链条各环节割裂开来,相关证据也易被销毁,加大了监测与取证的难度。

为绕开平台的审核规则,灰黑产组织者会为“体验人员”提供完整的剧本——体验之前根据指定的路径在大众点评App搜索门店,按照要求购买套餐或者团单,到店之后报上组织者给的“暗号”接头,体验后发布已经准备好的“好评文案”。全套戏做足之后,体验人员还需通过截屏或者录视频的形式留下证明。组织者验收通过后,将套餐或者团单的费用全额退款给体验人员。

灰黑产越发“职业化”的背后,是商家对好评的急切渴望。业内一组调查显示,约7成的消费者在找店时会关注商户的评价内容。在自身产品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好的评价往往会吸引更多消费者,将流量的雪球越滚越大。为了换取更多的优质评价,部分商家铤而走险,通过网络灰黑产刷好评积累口碑和人气。

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认为,破除这一逻辑链条,关键的一环在于商家方面要打破唯好评论的观念,正确看待评价的价值。“好评固然有正向的引导,但差评也是对自我服务和产品的反馈机制。刷出来的评价,制造一时的虚假繁荣,更长远的是破坏互联网的信任基础。”上述负责人表示。

然而商家仅仅是灰黑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在违法成本较低、又不了解其危害的前提下,公众往往在不经意间为灰黑产推波助澜。

此前,一名微博用户发文称自己的账户遭遇大众点评禁言,而后续点评公布的信息显示,该用户在此前接受了一些刷评团队组织的免费吃换好评活动,被平台查实后进行了处罚。

以隔壁韩国为例,普通用户参与刷评的后果不仅仅是平台处罚而已,更面临锒铛入狱。近期韩国对多次在网上发布虚假评论的男子A某作出判决。此前该男子曾接受数十家餐厅的委托发表虚假评论,2年半时间里发布虚假评论达3.5万条。法院认为,A某的评价对后续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也给其他店主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判处其10个月有期徒刑。

这或许能给中国互联网突围治理困境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线上阻断、线下打击”

针对灰黑产线上线下结合、日渐隐蔽的特点,包含大众点评在内的诸多平台均发布了与自身业态相匹配的系列措施。

面对部分商家在“双十一”前刷好评、刷销量的行为,阿里巴巴曾回应表示,正在不断升级打击刷单行为的力度,运用社交群体反作弊算法、物流空包算法、刷单资金网络算法,从刷单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建立覆盖全链路的大数据实时风控与稽查系统。

腾讯则推出系列举措,针对游戏外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打击。通过数据加密、漏洞挖掘对游戏内的防护程序进行更新迭代,以此来应对外挂开发者;同时通过使用智能识别算法加强对“作弊”行为的监测、建立完善的游戏信用系统等手段,制止外挂使用者的行为,营造公平游戏环境。

由于存在前文中提到的特殊性,大众点评选择以“线上阻断、线下打击”的策略来应对其生态内滋生的灰黑产业。

与电商平台相比,大众点评的产品定位更倾向于本地生活领域的内容社区。为了提升内容质量、维系社区氛围,提升用户与商家两侧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刷单刷评等灰黑产会直接危害到大众点评这一内容根基。因此,近两年间,大众点评在完善平台规则方面不断进行着尝试。

2020年8月,大众点评对用户LV等级机制进行了更新,LV等级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大数据综合计算排名,并每周更新LV等级。此外,商家星级计算规则同样也有所调整,2021年2月大众点评宣布,商家评价达到10条后才计算星级,同时星级计算将更加注重用户发布评价的真实性和对其它用户的帮助。

除平台规则外,算法等技术手段也成为打击灰黑产的重要工具。首先,大众点评会通过后台大数据识别,对于可疑账号和可疑交易进行预警监控。

据了解,大众点评已针对历史上查处的虚假好评建立了数据库,进行语义分析和识别,目前已经迭代产生了包括语义识别、图像识别等在内的600多种算法,对虚假好评进行筛选。该系统会7X24小时全网动态监测,同时,风控团队会以周为单位对算法进行迭代,识别新出现的虚假点评。

但即便如此,仍然会存在难以辨别真伪的评论。对于此类模糊评论,大众点评选择根据争议的最严重程度,让用户或专家团介入进行评判。

当某条评价被其他用户投诉,认为评价内容存在凑字嫌疑、影响阅读体验,用户可向评审团发起投票,通过平台自治的机制来决定评价的处理。对于重大和疑难的争议纠纷,将通过美团公众评审体系的专家评审团进行判定和解决。

据大众点评内部人士所说,目前参与争议评论的大众评审团,最低投票总数达11票即不流局。自上线后,点评评审团目前已发起超过4000个评审案件,其中超过2000个争议评价因评审被处理,累积参与投票人次达60余万,有30余万用户参与到点评评审中来,有7万用户主动报名成为评审官。

线上分辨出真伪评论之后,反灰黑产的流程并未结束。一位风控行业从业人员曾透露,线下组织刷好评的团伙,往往还会从事类似于伪造证件、强迫交易、网络涉黑、网络洗钱等更多交易。这既意味着仅靠平台监督惩罚远远不能达到全面遏制黑产的目的,与各地市场监管局、网信、公安和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合作才是积极的应对之策。

“在定位这些团伙之后,点评平台会将线索证据保全,提交给执法机关,并协助执法机关进行查证,联动打击。”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1-5月,大众点评已协同执法机关打击29个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团伙。

战斗仍将持续

2017年6月,全国“刷单入刑”第一案在杭州宣判。

判决书内容显示,25岁的李某通过创建“零距网商联盟”网站和利用YY语音聊天工具建立刷单炒信平台,吸纳电商卖家成为会员,收取300元至500元不等的保证金和40元至50元的平台管理维护费及体验费,并组织会员通过该平台发布或接受刷单炒信任务,一年多非法获利90余万元。

最终,杭州市余杭区法院以非法经营罪一审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五年零六个月,连同原判有期徒刑九个月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五年零九个月,并处罚金92万元。

此案之后,国家对于对刷单炒信的态度日渐明确。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北京、杭州、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共新收一审等各类互联网案件217256件,审结208920件,其中,2018年收案15327件,审结12792件;2019年收案104714件,审结99405件; 2020年收案97215件,审结96723件。

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林广海更是在最高法发布会上强调,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将通过案件裁判严惩网络刷单炒作信用、身份盗用、“薅羊毛”等网络灰黑产业及不诚信行为。

但即便刷评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行业公害,刷单团伙仍然在电商开店招揽刷评生意。打开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搜索即可发现,目前仍存在着不少提供刷单、刷好评服务的店铺,部分店铺甚至能达到月销量上千单。

而灰黑产的手段也在不断进化中,由最早的“假机、假人、假行为”的运作方式逐步向更难监测的“真机、真人、真行为”转变。反灰黑产的难度不断加大,打击虚假好评等灰黑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完成,已经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共识。自2015年开始就在严厉打击虚假评论的亚马逊就曾公开表示,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打击虚假评价的工作。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曾在《电子商务营商环境建设与网络灰黑产治理报告》中指出,打击网络灰黑产业需要平台和政府合力共治,建议由政府监管部门统筹,企业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集结政企民三方力量,建立跨平台、多维度、全方位的灰黑产打击机制,形成协调统一、各施所长的反击灰黑产联盟。

报告中提及的企业平台就包含着淘宝、大众点评等大众熟知的平台。电子商务与本地生活赛道内的诸多玩家受刷单刷评等灰黑产影响深远,在反灰黑产这件事上自然也责无旁贷。

事实上,这种政企民三方结合的治理模式正逐步展现出威力。以大众点评为例,过去1-5个月,大众点评协同执法机关打击了29个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团伙。其中,协同各地市场监管局查处27家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公司,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协助各地公安打击2个刷单炒信团伙,刑事拘留11人。在法律诉讼层面,今年大众点评已对1家网络灰黑产业链公司启动法律诉讼。日前,法院分别判定南京、青岛两地的虚假刷量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其团伙头目被判赔偿大众点评50万元、30万元。

灰黑产团队狡猾多变的特性决定了针对灰黑产的打击必然是一场持久战,依靠短时间的突击很难全部消除。但好在诸多企业在这件事上都体现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大众点评针对用户与商家侧推出的平台规则改革,短期在用户与商家群体中会有不解和质疑,比如LV等级每周更新、商户星级计算规则调整等措施会影响到部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而影响到平台的运营数据。但在大众点评看来,打击灰黑产、营造良好内容保持社区氛围带来的长远影响远比短期效益更重要。

去伪与提真并举之间,一场大众点评掀起的中国互联网打击网络灰黑产、推进平台治理的新战事即将迎来新的转折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