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查令十字街84往事,人生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查令十字街84往事,人生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让很多人都对冥冥中串联起两人命运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很好奇。

查令十字街,这个十字不是指十字路口,而是十字架的意思,事实上它是一道长约一公里许的蜿蜒市街,南端直抵泰晤士河,这里有最漂亮的查令十字街车站,如一个 美丽的句点,往北路经国家艺廊,穿过苏活区和唐人街,旁及柯芬园,至牛津街为止,再往下走就成了托登罕路,很快就可看到著名的大英博物馆。

——《查令十字街84号》

这就是查令街十字84号的马克-科恩书店

“爱都能做了,谁还去谈啊?”

——两个典型的嘻嘻哈哈在红尘里来回翻滚的饮食男女,从开始不遗余力戏谑嘲讽对方,到后来打开心扉,通过书信向彼此吐露内心的困惑和挫败,《查令街十字84号》里的故事无疑无形中影响着他们。正是因为不自觉的代入那个保守年代的价值观与情境,才能谈一场像他们一样的“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含蓄爱恋。

在这快节奏、一切都速食化的年代,人人拿着手机, 却依然孤独。各种信号在空气中汇合,却难以碰撞出一场用心交流的花火。真正成了“真正的爱情如鬼魂,人人谈论,但无人见过。”而在从前的年代,有心去等待一封漂洋过海的信,有时间横亘悠悠岁月去沉淀思念,见字如面的郑重,在今天又何尝不是一种奢侈。

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里海莲和弗兰克的故事并无确定的爱情情节,更多是关于书的情缘,关于书的眷恋,关于穿过漫长岁月的心灵共鸣。应了那句“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剧照

1949年初秋的纽约,33岁的女作家海莲·汉芙偶然看到一则关于绝版书店的广告,爱书如命的她想要几本英国文学的旧书,于是凭着一股冲动,她写信给位于伦敦的查令街十字84号的“马克斯-科恩书店”,并列出那些她搜遍纽约也没搜到的老书,希望他们帮她寻找,满足她“对书籍古老的胃口”。

年轻时候的海莲

没想到,才过了20天,海莲就收到该书店一位落款为FPD的店员的回信,表示她要的书都在路上。11月,海莲就收到了梦寐以求的书籍,她反复摩挲着这些旧书的封面,“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其实落款为FPD的店员就是书店的总经理弗兰克·德尔,就这样,海莲不断来函索书,弗兰克不停的找书寄书,两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

弗兰克·德尔

弗兰克所经营的“马科斯与科恩书店”,海莲的朋友曾这么描述它:“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和长年积尘的气息,再加上墙壁和地板,散发来的木头香……”

现实生活中,海莲是一个才华稍欠的剧作家,她长的不美貌,但却因为幽默感和对生命的热情让人觉得魅力四射。即使生活稍显困窘,一个人住在“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她最关注的仍是书籍,读书让她永葆一股纯粹和浪漫。

她喜欢看旧书:“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任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电影《查令街十字84号》剧照

单身的海莲浪漫而富于情趣,她告诉弗兰克“我要一本情诗集,不要济慈或雪莱,请寄给我一本不太煽情的情诗集,你自己挑选吧,要一本小开本的,可以放入裤兜中带到中央公园去”,为什么她心血来潮要看情诗集呢,也许是因为看到窗外成双成对的情侣,或许仅仅只是因为“春天到来了”。

而弗兰克是一个温暖的英国绅士,他有家室,身边的人都赞美他的谦逊与温和。他珍爱书籍,经常走遍英国拜访私人宅邸去搜寻好书。他饱富学识,和海莲有着相通的幽默感,他喜爱海莲那些酣畅淋漓、一针见血的充满灵性的书评,想必读的时候嘴角一定会浮起好看的微笑吧!渐渐的,他那略显古板的性格也被海莲感染,经常蹦出一些英国人的冷幽默。

他们几乎每封信里都在谈书。直脾气的海莲也会经常对弗兰克催促找书——“弗兰克·德尔,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我的利·亨特在哪里?我的《牛津诗集》在哪里?”

当她看到标致的书,竟感叹“它那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古雅的烫金书名,秀丽的印刷铅字,它实在应该置身于英国乡间的一幢木造宅邸;由一位优雅的老绅士坐在炉火前的皮制摇椅里,慢条斯理地轻轻展读……而不该委身在一间寒酸破公寓里,让我坐在蹩脚旧沙发上翻阅。”

图为弗兰克·德尔先生一九三六年所开发票

若非共同的对书的情有独钟,很难想象两个不曾谋面的人能隔着遥远的时空“笔谈”20年。一定是心有灵犀,不然,弗兰克如何总能找到汉芙属意的书?所以海莲说:“弗兰克,你是唯一了解我的人。”

通过交流书籍和思想让两人的情谊有了深度和广度,当海莲在公寓里来回踱步,朗读着她欣赏的英国诗人多恩的段落,仿佛在和弗兰克分享:

对弗兰克不遗余力的为她搜寻好书,海莲也给与了慷慨的回报。虽然她穷困潦倒,帮助起别人却像个神奇女侠一样侠肝义胆、毫无保留,在得知战后英国物资紧缺的状况后,为弗兰克和书店的同事们寄那些”只有在黑市上才能看到的“火腿、鸡蛋之类的食物,甚至给弗兰克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寄尼龙袜。慢慢的,两人不仅交流读书交流思想,也有了亲人般的感情,称呼从“汉芙小姐”也变成了“亲爱的海莲”。

如果放在如今的速食年代,或许海莲和弗兰克写不到一年的信,就彼此相见,甚至越界也毫不犹豫吧。然而因为彼此理解对方的精神世界,宁愿保持这份默契。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曾经一度(1951年),海莲也计划着去英国见一见弗兰克,顺便游览她热爱的英国文学所发源的国度,看看英国女王加冕。弗兰克甚至说:“我能说的只是,如果有一天你来伦敦,橡原巷37号永远会有一张床等待着你,你爱呆多久就呆多久”。但因为突发的治牙事件花掉她一大笔钱,她只好调侃“伊丽莎白只有在我缺席的情况下加冕了”。有着同样的幽默,弗兰克回信说,他们在享用海莲的食物时,只能“全体同仁举杯恭祝海莲和女王陛下都凤体康泰”了。

  两人的书信往来,让彼此关系有着难以言喻的厚重的感动。

“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能彼此通信二十年,弗兰克心里也不是没有触动,他也曾念着叶芝的诗《倘若我能拥有天堂的锦绣》,仿佛是对两人无法见面的幽怨,又像是委婉对海莲倾诉:

种种原因,二十年他们最终是没有见上一面。1969年的某一天,一封绝望的信件,宣告了这个一生夙愿永无可能实现,因为弗兰克因病突然去世了。只剩下海莲在公寓里整理弗兰克20年来为她搜集的爱书,悲痛不已。

后来海莲将20年来两人通信找出来,结集出了一本小书,就叫《查令街十字84号》,畅销或长销,这本书绝对属于后者。后来这本书在英国引发热潮,被英国人看做对英伦文化传统的致敬。

  海莲在书里写到: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藏书票

  老年时候的海莲

多年后,海莲终于去了英国,书店已经倒闭。不必感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两人从未越界一步,或许这种不相见也是心照不宣为了维持这永恒的默契?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个,名叫怀念。”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唯一可以表达这样无限遗憾的,只有那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来看一看世界上美好的书店,可以找个时间,像《查令街十字84号》,甚至是《不二情书》里的男女主角一样,坐在老书店里,在潋滟春光里,给懂你的人,写一封悠远的长信。

1.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Company)@ 巴黎

法国虽然没有莎士比亚,却有着全球知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从巴黎圣母院旁穿过一条小桥踏上左岸,置身于一条条很窄的小巷中,行人比较少,昏黄的路灯带来一种温暖的气氛,往前走就是莎士比亚书店。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 、费兹杰拉、斯坦因等 “ 迷惘的一代 ”都是书店主人西尔维亚 ·毕奇的座上客。这里收留过不计其数的文艺青年,可以在这里搭伙吃饭、寄宿,唯一的条件是每天必须读上一本书。

  许多的文艺片中都曾出现它的倩影,比如《午夜巴黎》

  还有那部感人至深的《爱在日落黄昏时》,分别九年之久的两人在这里重逢:

  2. Atlantis Books @ 圣托里尼

位于被称为世界上最浪漫的岛屿,自然与生俱来一股浪漫的气息,Atlantis Books 实在是文学爱好者的天堂。

站在书店阳台可俯视希腊桑托里尼火山岛全景,在这里还特别适合观海和绚丽的落日。书店由一群艺术家共同打理,因此时常组织话剧演出、放映露天电影,来访者甚至可以再书店提供的床铺上打个盹儿。在这里吹海风,喝啤酒,看书,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儿吗?

  3. Cafebreria El Pendulo(潘多拉书店)@墨西哥

这家书店的装饰完全以绿色为主,头顶是一片枝叶繁茂,连书上好似也长出了一片片绿叶,简直就是一个天然氧吧。这里采用的敞开式的设计,能使你恍若在大自然当中,单独享受一下午的清凉自由,而书店里的咖啡馆同样也非常受欢迎。

​ 

4. Livraria Lello &Irmao @葡萄牙,波尔图

1881年开张至今的老书店,中央有漂亮的木质阶梯,一路通往玻璃制的楼顶,被人誉为“天国的阶梯”。

5. 好样本事 VVG Something@台北

书店小小40多平方的空间洋溢书香及复古味道 ,曾有偶像剧、MV前往取景。空间利用的很巧妙但却充满了一种简单的旧世纪风情,这家店看上去有点像我们想象中的理想的复古旧式船舱。

6. Librera El Ateneo Grand Splendid@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一个雄伟的变身使它如同1920年电影城的剧院包厢,然后用来当做阅读的场所以及承载每年上千的游客。雅典人书店前身是大建筑师皮罗和托莱斯.阿蒙戈于1860年为阿根廷女王玛斯.格鲁克斯曼所建造的宫殿,穹顶壁画由意大利画家纳萨雷诺.奥兰迪绘制。书店共有3层,营业面积逾2000平方米,惊艳二字不足以形容她的美。

7. Ler Devagar@里斯本,葡萄牙

绝对是葡萄牙最有个性的书店,那空中飞车尤其给人以年轻的幻想。一二楼以铁丝网為扶手的X型楼梯相连,二楼设有展演厅,入口贴满摄影作品。二楼保存了过去的大型印刷机具,使得Ler Devagar沉浸在浓厚的工业氛围中,机具旁的座椅区是平日的讲座场地。从地板蔓延到天花板的数万册藏书被精心摆放,俨然就是巨型装置艺术。

8. Boekhandel Selexyz Dominicanen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由800年历史的教堂改建而成,让书店的氛围更显庄严。书店改建是依循古建筑风貌,只在内部装饰作些微调整,堪称是古迹活化的最好教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查令十字街84往事,人生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让很多人都对冥冥中串联起两人命运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很好奇。

查令十字街,这个十字不是指十字路口,而是十字架的意思,事实上它是一道长约一公里许的蜿蜒市街,南端直抵泰晤士河,这里有最漂亮的查令十字街车站,如一个 美丽的句点,往北路经国家艺廊,穿过苏活区和唐人街,旁及柯芬园,至牛津街为止,再往下走就成了托登罕路,很快就可看到著名的大英博物馆。

——《查令十字街84号》

这就是查令街十字84号的马克-科恩书店

“爱都能做了,谁还去谈啊?”

——两个典型的嘻嘻哈哈在红尘里来回翻滚的饮食男女,从开始不遗余力戏谑嘲讽对方,到后来打开心扉,通过书信向彼此吐露内心的困惑和挫败,《查令街十字84号》里的故事无疑无形中影响着他们。正是因为不自觉的代入那个保守年代的价值观与情境,才能谈一场像他们一样的“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含蓄爱恋。

在这快节奏、一切都速食化的年代,人人拿着手机, 却依然孤独。各种信号在空气中汇合,却难以碰撞出一场用心交流的花火。真正成了“真正的爱情如鬼魂,人人谈论,但无人见过。”而在从前的年代,有心去等待一封漂洋过海的信,有时间横亘悠悠岁月去沉淀思念,见字如面的郑重,在今天又何尝不是一种奢侈。

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里海莲和弗兰克的故事并无确定的爱情情节,更多是关于书的情缘,关于书的眷恋,关于穿过漫长岁月的心灵共鸣。应了那句“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剧照

1949年初秋的纽约,33岁的女作家海莲·汉芙偶然看到一则关于绝版书店的广告,爱书如命的她想要几本英国文学的旧书,于是凭着一股冲动,她写信给位于伦敦的查令街十字84号的“马克斯-科恩书店”,并列出那些她搜遍纽约也没搜到的老书,希望他们帮她寻找,满足她“对书籍古老的胃口”。

年轻时候的海莲

没想到,才过了20天,海莲就收到该书店一位落款为FPD的店员的回信,表示她要的书都在路上。11月,海莲就收到了梦寐以求的书籍,她反复摩挲着这些旧书的封面,“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其实落款为FPD的店员就是书店的总经理弗兰克·德尔,就这样,海莲不断来函索书,弗兰克不停的找书寄书,两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

弗兰克·德尔

弗兰克所经营的“马科斯与科恩书店”,海莲的朋友曾这么描述它:“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和长年积尘的气息,再加上墙壁和地板,散发来的木头香……”

现实生活中,海莲是一个才华稍欠的剧作家,她长的不美貌,但却因为幽默感和对生命的热情让人觉得魅力四射。即使生活稍显困窘,一个人住在“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她最关注的仍是书籍,读书让她永葆一股纯粹和浪漫。

她喜欢看旧书:“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任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电影《查令街十字84号》剧照

单身的海莲浪漫而富于情趣,她告诉弗兰克“我要一本情诗集,不要济慈或雪莱,请寄给我一本不太煽情的情诗集,你自己挑选吧,要一本小开本的,可以放入裤兜中带到中央公园去”,为什么她心血来潮要看情诗集呢,也许是因为看到窗外成双成对的情侣,或许仅仅只是因为“春天到来了”。

而弗兰克是一个温暖的英国绅士,他有家室,身边的人都赞美他的谦逊与温和。他珍爱书籍,经常走遍英国拜访私人宅邸去搜寻好书。他饱富学识,和海莲有着相通的幽默感,他喜爱海莲那些酣畅淋漓、一针见血的充满灵性的书评,想必读的时候嘴角一定会浮起好看的微笑吧!渐渐的,他那略显古板的性格也被海莲感染,经常蹦出一些英国人的冷幽默。

他们几乎每封信里都在谈书。直脾气的海莲也会经常对弗兰克催促找书——“弗兰克·德尔,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我的利·亨特在哪里?我的《牛津诗集》在哪里?”

当她看到标致的书,竟感叹“它那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古雅的烫金书名,秀丽的印刷铅字,它实在应该置身于英国乡间的一幢木造宅邸;由一位优雅的老绅士坐在炉火前的皮制摇椅里,慢条斯理地轻轻展读……而不该委身在一间寒酸破公寓里,让我坐在蹩脚旧沙发上翻阅。”

图为弗兰克·德尔先生一九三六年所开发票

若非共同的对书的情有独钟,很难想象两个不曾谋面的人能隔着遥远的时空“笔谈”20年。一定是心有灵犀,不然,弗兰克如何总能找到汉芙属意的书?所以海莲说:“弗兰克,你是唯一了解我的人。”

通过交流书籍和思想让两人的情谊有了深度和广度,当海莲在公寓里来回踱步,朗读着她欣赏的英国诗人多恩的段落,仿佛在和弗兰克分享:

对弗兰克不遗余力的为她搜寻好书,海莲也给与了慷慨的回报。虽然她穷困潦倒,帮助起别人却像个神奇女侠一样侠肝义胆、毫无保留,在得知战后英国物资紧缺的状况后,为弗兰克和书店的同事们寄那些”只有在黑市上才能看到的“火腿、鸡蛋之类的食物,甚至给弗兰克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寄尼龙袜。慢慢的,两人不仅交流读书交流思想,也有了亲人般的感情,称呼从“汉芙小姐”也变成了“亲爱的海莲”。

如果放在如今的速食年代,或许海莲和弗兰克写不到一年的信,就彼此相见,甚至越界也毫不犹豫吧。然而因为彼此理解对方的精神世界,宁愿保持这份默契。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曾经一度(1951年),海莲也计划着去英国见一见弗兰克,顺便游览她热爱的英国文学所发源的国度,看看英国女王加冕。弗兰克甚至说:“我能说的只是,如果有一天你来伦敦,橡原巷37号永远会有一张床等待着你,你爱呆多久就呆多久”。但因为突发的治牙事件花掉她一大笔钱,她只好调侃“伊丽莎白只有在我缺席的情况下加冕了”。有着同样的幽默,弗兰克回信说,他们在享用海莲的食物时,只能“全体同仁举杯恭祝海莲和女王陛下都凤体康泰”了。

  两人的书信往来,让彼此关系有着难以言喻的厚重的感动。

“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能彼此通信二十年,弗兰克心里也不是没有触动,他也曾念着叶芝的诗《倘若我能拥有天堂的锦绣》,仿佛是对两人无法见面的幽怨,又像是委婉对海莲倾诉:

种种原因,二十年他们最终是没有见上一面。1969年的某一天,一封绝望的信件,宣告了这个一生夙愿永无可能实现,因为弗兰克因病突然去世了。只剩下海莲在公寓里整理弗兰克20年来为她搜集的爱书,悲痛不已。

后来海莲将20年来两人通信找出来,结集出了一本小书,就叫《查令街十字84号》,畅销或长销,这本书绝对属于后者。后来这本书在英国引发热潮,被英国人看做对英伦文化传统的致敬。

  海莲在书里写到: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藏书票

  老年时候的海莲

多年后,海莲终于去了英国,书店已经倒闭。不必感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两人从未越界一步,或许这种不相见也是心照不宣为了维持这永恒的默契?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个,名叫怀念。”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唯一可以表达这样无限遗憾的,只有那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来看一看世界上美好的书店,可以找个时间,像《查令街十字84号》,甚至是《不二情书》里的男女主角一样,坐在老书店里,在潋滟春光里,给懂你的人,写一封悠远的长信。

1.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Company)@ 巴黎

法国虽然没有莎士比亚,却有着全球知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从巴黎圣母院旁穿过一条小桥踏上左岸,置身于一条条很窄的小巷中,行人比较少,昏黄的路灯带来一种温暖的气氛,往前走就是莎士比亚书店。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 、费兹杰拉、斯坦因等 “ 迷惘的一代 ”都是书店主人西尔维亚 ·毕奇的座上客。这里收留过不计其数的文艺青年,可以在这里搭伙吃饭、寄宿,唯一的条件是每天必须读上一本书。

  许多的文艺片中都曾出现它的倩影,比如《午夜巴黎》

  还有那部感人至深的《爱在日落黄昏时》,分别九年之久的两人在这里重逢:

  2. Atlantis Books @ 圣托里尼

位于被称为世界上最浪漫的岛屿,自然与生俱来一股浪漫的气息,Atlantis Books 实在是文学爱好者的天堂。

站在书店阳台可俯视希腊桑托里尼火山岛全景,在这里还特别适合观海和绚丽的落日。书店由一群艺术家共同打理,因此时常组织话剧演出、放映露天电影,来访者甚至可以再书店提供的床铺上打个盹儿。在这里吹海风,喝啤酒,看书,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儿吗?

  3. Cafebreria El Pendulo(潘多拉书店)@墨西哥

这家书店的装饰完全以绿色为主,头顶是一片枝叶繁茂,连书上好似也长出了一片片绿叶,简直就是一个天然氧吧。这里采用的敞开式的设计,能使你恍若在大自然当中,单独享受一下午的清凉自由,而书店里的咖啡馆同样也非常受欢迎。

​ 

4. Livraria Lello &Irmao @葡萄牙,波尔图

1881年开张至今的老书店,中央有漂亮的木质阶梯,一路通往玻璃制的楼顶,被人誉为“天国的阶梯”。

5. 好样本事 VVG Something@台北

书店小小40多平方的空间洋溢书香及复古味道 ,曾有偶像剧、MV前往取景。空间利用的很巧妙但却充满了一种简单的旧世纪风情,这家店看上去有点像我们想象中的理想的复古旧式船舱。

6. Librera El Ateneo Grand Splendid@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一个雄伟的变身使它如同1920年电影城的剧院包厢,然后用来当做阅读的场所以及承载每年上千的游客。雅典人书店前身是大建筑师皮罗和托莱斯.阿蒙戈于1860年为阿根廷女王玛斯.格鲁克斯曼所建造的宫殿,穹顶壁画由意大利画家纳萨雷诺.奥兰迪绘制。书店共有3层,营业面积逾2000平方米,惊艳二字不足以形容她的美。

7. Ler Devagar@里斯本,葡萄牙

绝对是葡萄牙最有个性的书店,那空中飞车尤其给人以年轻的幻想。一二楼以铁丝网為扶手的X型楼梯相连,二楼设有展演厅,入口贴满摄影作品。二楼保存了过去的大型印刷机具,使得Ler Devagar沉浸在浓厚的工业氛围中,机具旁的座椅区是平日的讲座场地。从地板蔓延到天花板的数万册藏书被精心摆放,俨然就是巨型装置艺术。

8. Boekhandel Selexyz Dominicanen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由800年历史的教堂改建而成,让书店的氛围更显庄严。书店改建是依循古建筑风貌,只在内部装饰作些微调整,堪称是古迹活化的最好教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