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细支丛生,千亿眼镜市场的机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细支丛生,千亿眼镜市场的机遇

一众细分赛道的兴起,围绕眼睛可讲的故事,愈发丰富。

图片来源:pexels-asim alnamat

文|胖鲸头条

如果要配一副眼镜,你最先纳入考量范畴的是哪个因素?品牌、渠道、功能,亦或是以往购买惯例?

在各大社交平台,以配眼镜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从过去到现在,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人在思考上述问题。而同样的关键词在电商平台,例如淘宝,及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例如美团、高德上进行搜索,则可以体会到传统眼镜市场已经划分出两大江湖。

或许隐形眼镜、墨镜等又是另一大研究样本。前者依托测评、种草、拔草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后者屡屡化身时尚单品,与奢侈品直接挂钩。

中国超6亿的近视人群,撑起了一个大市场。外加一众细分赛道的兴起,围绕眼睛可讲的故事,愈发丰富。

传统眼镜市场的红与黑

2021年6月底,《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发布》,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近视发生率居亚洲首位,达48.5%,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已超6亿。

上述结论有两个重点,一是我国近视人口数较高;二是近视人群实际上已经可以被称作“患者”,这意味着,部分与眼睛相关的产品,属于医疗器械范畴。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视力表,属于第一类医疗器械;更为特殊一些的液晶视力表则属于第二类;配眼镜之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是测光,其所需的验光仪则同属第二类。

可惜这一点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被淡化,眼镜的商业含量,高得有些惊人。

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消费者或者外界对传统眼镜行业形成了其系暴利行业的印象,同时也为这一市场的乱象及困局埋下了伏笔。

外界对于眼镜行业暴利的起底,主要围绕一些传统眼镜行业姣姣品牌的招股书及财报,以及对于丹阳这一中国最大眼镜生产基地的报道这两点完成。

前者以博士眼镜及明月镜片作为最典型案例。在博士眼镜此前的招股书中明晃晃写着,其镜架毛利率达74%,镜片毛利率达82%。这尚是其2016年的数据,时至2019年,财报显示,博士眼镜全年镜框销售1.8亿,毛利率74%,而镜片销售2.5亿,毛利率达84%。不降反升。

明月镜片可谓国内较为知名且认可度较高的镜片品牌,而据其此前招股书显示,单只镜片成本自2017年到2020年以来,在5-7元范围内浮动。回忆一下购买价,单只明月镜片在2020年8月份最低为228元,最高可超2000元。

尽管上述数据曾引发轩然大波,招致消费者愈发激烈的讨论,但关于眼镜行业属于暴利行业的命题证伪,实际上也已经完成。

以丹阳眼镜市场为例,根据部分媒体报道,在丹阳配一副眼镜,最低不到50块。对比在眼镜店购买,的确便宜了许多。

但在自生产端来到经销商手上这一环节中,房租水电、门店装潢、验光设备、销售人员、验光师,笔笔都是成本。刨去这些,博士眼镜净利率只能保持在9.6%。更何况一副眼镜佩戴几年的消费者比比皆是,冷清才是眼镜店的常态。

电商渠道会好过吗?不然。在知乎、小红书、豆瓣等平台都有专门的教程贴,名字大差不差,核心几乎相似:避开配眼镜的坑,帮你省下xx元。

真的点开了这样一篇帖子,才知道所谓电商渠道配眼镜是一件多么繁琐的事。线下验光,注意事项可以写洋洋洒洒上千字。拉到最后,往往会告诫消费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验光,毕竟线下验光师鱼龙混杂,资质门槛极低。

尽管拿到一张准确验光单就已经足够耗尽耐心,但来到电商平台,让人眼花缭乱的界面又是一场硬仗。筛选一家符合要求又能实现低价目的的眼镜电商品牌,比在线下避开那些虚假眼镜品牌店更难。更何况戴眼镜比穿一双鞋更讲究适配度,拿在手上尚不能确定,隔着屏幕,更难。

除了以电商和线下实体店为标准分出纠缠不清,彼此竞争的两派之外,我国眼镜市场还存在另一大问题:本土眼镜品牌在整个市场上处于较为底层的地位,欧美大厂才是巨头。

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 Luxottica)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眼镜和镜片生产商,由法国依视路(Essilor)集团和意大利陆逊梯卡(Luxottica)集团于2018年合并组成。

再仔细拆分,依视路由玻璃镜片制造商依视(Essel)和树脂镜片制造商视路(Silor)两个眼镜品牌合并而成;陆逊梯卡则是全球最大的太阳眼镜公司,先后收购雷朋、Sunglasses Hut、Pearle Vision和亮视点(Lens Crafters)等品牌和渠道。同时统一代理包括Armani、Bulgari、Burberry、Chanel等多个奢侈品品牌眼镜的生产和销售。

在我国,依视路先后入并购了天鸿光学、奥天光学、优立光学、奥尔帝光学、尊龙光学、视悦光学、创天光学、暴龙眼镜、陌森眼镜等,并借此一举成为我国眼镜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厂商。

背后的原因不仅是欧美大厂有其浑厚的资金作为支撑,更是我国厂商在镜片加工工艺上的不成熟,以及日韩对于原材料的垄断,给了这些厂商在中国市场掌握高端眼镜定价的机会。

当眼镜成为时尚单品

2021年7月9日,开云集团旗下品牌开云眼镜宣布,正式收购丹麦奢侈眼镜品牌LINDBERG 100%的股本,欲通过此举完成自身扩大奢侈眼镜市场业务的目的。

实际上,对于矫正视力有要求,且多数需要日常佩戴的大多数人群来说,眼镜的时尚属性其实并不一定会排在首位。

但对于部分将眼镜当做装饰品的消费者来说,外观、设计、品牌当然成为了首要考虑因素。功能属性的不同使得眼镜行业划分出又一大赛道。而在这一赛道中,更为突出的自然是太阳镜。

先来看一众奢侈品品牌在眼镜领域打的算盘。以上文中提到的开云眼镜为例,早在2014年,开云集团就宣布创建Kering Eyewear开云眼镜,不断整合旗下奢侈品牌眼镜业务,将包括Yves Saint Laurent、Alexander McQueen、Stella McCartney以及Gucc等在内的眼镜业务收回。

而LVMH则与意大利眼镜制造商Marcolin成立了合资企业Thélios,并将Dior的授权收回,自2021年开始自行设计生产眼镜。

上文提到的依视路陆逊梯卡则自有或代理了包括Chanel、宝格丽(Bulgari)等在内的奢侈品眼镜品牌的设计、生产及分销权。但从开云集团和LVMH近年来的举措中可以看到,这些奢侈品品牌已经不再满足只赚取特许权使用费,而是逐步收回自身眼镜业务控制权,以获取更高的盈利。

实际上,无论是将自身眼镜业务外包给厂商,还是收回自己手中,奢侈品眼镜的高额盈利绝对首屈一指。

在中国,这些奢侈品眼镜的溢价极高。根据当下的奢侈品眼镜格局来看,拿到消费者手中的所谓奢侈品眼镜,很有可能就来自中国本土工厂。以此前电商在线的报道为例,在温州眼镜小镇,眼镜代工厂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高端品牌的订单。出厂价或许在20-50元不等,但品牌售价可飙升至2000-5000元。

也无怪乎会有奢侈品品牌不惜赔付违约金也要拿回自家眼镜业务的生产经营权,毕竟相较于特许经营费,直营暴涨百倍的利润可能更符合其要求。

当然,想要在所谓时尚单品中分一杯羹的不止是奢侈品品牌,更有一众较其稍显平价、亲民的品牌。对于这些品牌而言,墨镜才是主战场。

一到夏天,铺天盖地的墨镜广告充斥在各大平台。按照一般话术,太阳镜男女皆备、老少皆宜。不但护眼,更是成为了时尚标签。

打开小红书,以墨镜或太阳镜作为关键词,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笔记。细分话题标签,可以看到一众品牌:帕森、帕莎、暴龙、陌森、蕉下、Dior等。这些品牌主打年轻人的生意,相较于所谓实用功能,更执著于渲染自身修饰脸型、凹造型、穿搭必备等修饰功能。

在一众品牌中,借助明星代言出圈的也不少。以暴龙眼镜为例,自宣布王俊凯作为品牌代言人以来,挂着“王俊凯同款”标签的太阳镜屡屡占据推荐C位。

这些品牌的太阳镜较之主打奢侈品属性的眼镜而言,更为低价。在已经被年轻人占据76.9%市场消费总额的太阳镜市场更易受欢迎。

隐形眼镜、VR眼镜……小众市场亦有门道

撇开上述更为常见、广阔的两大赛道,眼镜的玩法还有很多。

首先就是兼具装饰及视力矫正功能的隐形眼镜。较之传统框镜,隐形眼镜的饰品属性似乎更为强烈。但实际上,其医疗器械所属级别较之框镜更高。

资料显示,隐形眼镜属于眼科矫治和防护器具一级产品大类,其相关护理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可以算作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接触到的级别最高的医疗器械。

也正因如此,隐形眼镜生产商需要具备相关注册证才能进行生产。很多品牌受限于自身资质,会选择代加工的形式。目前,整个隐形眼镜行业自主生产商以国际四大厂,即强生、博士伦、视康、爱尔康为首,而国内厂商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兴业证券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隐形眼镜市场上的大部分品牌并无自主生产能力,非自产品牌超过七成。同时,代生产工厂以中国台湾厂商为主,国内厂商占比极低。

同时,将隐形眼镜分为无色透明镜和彩瞳来看,前者呈现出市场竞争格局头部品牌占比较为稳定的态势,而后者屡屡出现爆款,品牌迭代速度快的特征。实际上,无度数彩瞳的爆款逻辑可与口红相提并论,无数细小颜色的变化,足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

尽管隐形眼镜受资质影响,入局具有一定门槛,但由于其兼具装饰及矫正视力两大功能,同时日抛、季抛这类短周期的消费习惯已伴随着卫生意识的提高深入人心。较之可佩戴几年的框镜而言,复购率更高。以上优势使得入局的品牌仍处于较为激烈的态势。

如果隐形眼镜市场尚处于小众与大众之间,那么一些更具科技含量的企业正在布局的VR眼镜,则可以看作眼镜市场的更细分赛道。

实际上,由于其所涉及的技术,VR眼镜往往被划分在智能可穿戴市场,而非眼镜市场。就市场格局来看,头部企业包括谷歌、微软、索尼等,而三星、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也涉足其中,专注于该领域的品牌则有VIVE、Oculus、Pico、影创等。

尽管目前真正能够送到消费者手上的产品较少,整个市场尚处于蛰伏发展阶段,但这已经能够代表未来智能眼镜的发展方向之一。

总的来看,围绕一双眼睛可讲的故事极为丰富。这不仅涉及着一众品牌的下场,更与背后的技术息息相关。整个行业的瞬息万变,更为其增添了一份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依视路

357
  • 依视路陆逊梯卡据悉将对尼康5.1%持股视为“长期金融投资”
  • Meta拟入股雷朋母公司依视路陆逊梯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细支丛生,千亿眼镜市场的机遇

一众细分赛道的兴起,围绕眼睛可讲的故事,愈发丰富。

图片来源:pexels-asim alnamat

文|胖鲸头条

如果要配一副眼镜,你最先纳入考量范畴的是哪个因素?品牌、渠道、功能,亦或是以往购买惯例?

在各大社交平台,以配眼镜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从过去到现在,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人在思考上述问题。而同样的关键词在电商平台,例如淘宝,及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例如美团、高德上进行搜索,则可以体会到传统眼镜市场已经划分出两大江湖。

或许隐形眼镜、墨镜等又是另一大研究样本。前者依托测评、种草、拔草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后者屡屡化身时尚单品,与奢侈品直接挂钩。

中国超6亿的近视人群,撑起了一个大市场。外加一众细分赛道的兴起,围绕眼睛可讲的故事,愈发丰富。

传统眼镜市场的红与黑

2021年6月底,《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发布》,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近视发生率居亚洲首位,达48.5%,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已超6亿。

上述结论有两个重点,一是我国近视人口数较高;二是近视人群实际上已经可以被称作“患者”,这意味着,部分与眼睛相关的产品,属于医疗器械范畴。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视力表,属于第一类医疗器械;更为特殊一些的液晶视力表则属于第二类;配眼镜之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是测光,其所需的验光仪则同属第二类。

可惜这一点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被淡化,眼镜的商业含量,高得有些惊人。

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消费者或者外界对传统眼镜行业形成了其系暴利行业的印象,同时也为这一市场的乱象及困局埋下了伏笔。

外界对于眼镜行业暴利的起底,主要围绕一些传统眼镜行业姣姣品牌的招股书及财报,以及对于丹阳这一中国最大眼镜生产基地的报道这两点完成。

前者以博士眼镜及明月镜片作为最典型案例。在博士眼镜此前的招股书中明晃晃写着,其镜架毛利率达74%,镜片毛利率达82%。这尚是其2016年的数据,时至2019年,财报显示,博士眼镜全年镜框销售1.8亿,毛利率74%,而镜片销售2.5亿,毛利率达84%。不降反升。

明月镜片可谓国内较为知名且认可度较高的镜片品牌,而据其此前招股书显示,单只镜片成本自2017年到2020年以来,在5-7元范围内浮动。回忆一下购买价,单只明月镜片在2020年8月份最低为228元,最高可超2000元。

尽管上述数据曾引发轩然大波,招致消费者愈发激烈的讨论,但关于眼镜行业属于暴利行业的命题证伪,实际上也已经完成。

以丹阳眼镜市场为例,根据部分媒体报道,在丹阳配一副眼镜,最低不到50块。对比在眼镜店购买,的确便宜了许多。

但在自生产端来到经销商手上这一环节中,房租水电、门店装潢、验光设备、销售人员、验光师,笔笔都是成本。刨去这些,博士眼镜净利率只能保持在9.6%。更何况一副眼镜佩戴几年的消费者比比皆是,冷清才是眼镜店的常态。

电商渠道会好过吗?不然。在知乎、小红书、豆瓣等平台都有专门的教程贴,名字大差不差,核心几乎相似:避开配眼镜的坑,帮你省下xx元。

真的点开了这样一篇帖子,才知道所谓电商渠道配眼镜是一件多么繁琐的事。线下验光,注意事项可以写洋洋洒洒上千字。拉到最后,往往会告诫消费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验光,毕竟线下验光师鱼龙混杂,资质门槛极低。

尽管拿到一张准确验光单就已经足够耗尽耐心,但来到电商平台,让人眼花缭乱的界面又是一场硬仗。筛选一家符合要求又能实现低价目的的眼镜电商品牌,比在线下避开那些虚假眼镜品牌店更难。更何况戴眼镜比穿一双鞋更讲究适配度,拿在手上尚不能确定,隔着屏幕,更难。

除了以电商和线下实体店为标准分出纠缠不清,彼此竞争的两派之外,我国眼镜市场还存在另一大问题:本土眼镜品牌在整个市场上处于较为底层的地位,欧美大厂才是巨头。

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 Luxottica)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眼镜和镜片生产商,由法国依视路(Essilor)集团和意大利陆逊梯卡(Luxottica)集团于2018年合并组成。

再仔细拆分,依视路由玻璃镜片制造商依视(Essel)和树脂镜片制造商视路(Silor)两个眼镜品牌合并而成;陆逊梯卡则是全球最大的太阳眼镜公司,先后收购雷朋、Sunglasses Hut、Pearle Vision和亮视点(Lens Crafters)等品牌和渠道。同时统一代理包括Armani、Bulgari、Burberry、Chanel等多个奢侈品品牌眼镜的生产和销售。

在我国,依视路先后入并购了天鸿光学、奥天光学、优立光学、奥尔帝光学、尊龙光学、视悦光学、创天光学、暴龙眼镜、陌森眼镜等,并借此一举成为我国眼镜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厂商。

背后的原因不仅是欧美大厂有其浑厚的资金作为支撑,更是我国厂商在镜片加工工艺上的不成熟,以及日韩对于原材料的垄断,给了这些厂商在中国市场掌握高端眼镜定价的机会。

当眼镜成为时尚单品

2021年7月9日,开云集团旗下品牌开云眼镜宣布,正式收购丹麦奢侈眼镜品牌LINDBERG 100%的股本,欲通过此举完成自身扩大奢侈眼镜市场业务的目的。

实际上,对于矫正视力有要求,且多数需要日常佩戴的大多数人群来说,眼镜的时尚属性其实并不一定会排在首位。

但对于部分将眼镜当做装饰品的消费者来说,外观、设计、品牌当然成为了首要考虑因素。功能属性的不同使得眼镜行业划分出又一大赛道。而在这一赛道中,更为突出的自然是太阳镜。

先来看一众奢侈品品牌在眼镜领域打的算盘。以上文中提到的开云眼镜为例,早在2014年,开云集团就宣布创建Kering Eyewear开云眼镜,不断整合旗下奢侈品牌眼镜业务,将包括Yves Saint Laurent、Alexander McQueen、Stella McCartney以及Gucc等在内的眼镜业务收回。

而LVMH则与意大利眼镜制造商Marcolin成立了合资企业Thélios,并将Dior的授权收回,自2021年开始自行设计生产眼镜。

上文提到的依视路陆逊梯卡则自有或代理了包括Chanel、宝格丽(Bulgari)等在内的奢侈品眼镜品牌的设计、生产及分销权。但从开云集团和LVMH近年来的举措中可以看到,这些奢侈品品牌已经不再满足只赚取特许权使用费,而是逐步收回自身眼镜业务控制权,以获取更高的盈利。

实际上,无论是将自身眼镜业务外包给厂商,还是收回自己手中,奢侈品眼镜的高额盈利绝对首屈一指。

在中国,这些奢侈品眼镜的溢价极高。根据当下的奢侈品眼镜格局来看,拿到消费者手中的所谓奢侈品眼镜,很有可能就来自中国本土工厂。以此前电商在线的报道为例,在温州眼镜小镇,眼镜代工厂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高端品牌的订单。出厂价或许在20-50元不等,但品牌售价可飙升至2000-5000元。

也无怪乎会有奢侈品品牌不惜赔付违约金也要拿回自家眼镜业务的生产经营权,毕竟相较于特许经营费,直营暴涨百倍的利润可能更符合其要求。

当然,想要在所谓时尚单品中分一杯羹的不止是奢侈品品牌,更有一众较其稍显平价、亲民的品牌。对于这些品牌而言,墨镜才是主战场。

一到夏天,铺天盖地的墨镜广告充斥在各大平台。按照一般话术,太阳镜男女皆备、老少皆宜。不但护眼,更是成为了时尚标签。

打开小红书,以墨镜或太阳镜作为关键词,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笔记。细分话题标签,可以看到一众品牌:帕森、帕莎、暴龙、陌森、蕉下、Dior等。这些品牌主打年轻人的生意,相较于所谓实用功能,更执著于渲染自身修饰脸型、凹造型、穿搭必备等修饰功能。

在一众品牌中,借助明星代言出圈的也不少。以暴龙眼镜为例,自宣布王俊凯作为品牌代言人以来,挂着“王俊凯同款”标签的太阳镜屡屡占据推荐C位。

这些品牌的太阳镜较之主打奢侈品属性的眼镜而言,更为低价。在已经被年轻人占据76.9%市场消费总额的太阳镜市场更易受欢迎。

隐形眼镜、VR眼镜……小众市场亦有门道

撇开上述更为常见、广阔的两大赛道,眼镜的玩法还有很多。

首先就是兼具装饰及视力矫正功能的隐形眼镜。较之传统框镜,隐形眼镜的饰品属性似乎更为强烈。但实际上,其医疗器械所属级别较之框镜更高。

资料显示,隐形眼镜属于眼科矫治和防护器具一级产品大类,其相关护理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可以算作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接触到的级别最高的医疗器械。

也正因如此,隐形眼镜生产商需要具备相关注册证才能进行生产。很多品牌受限于自身资质,会选择代加工的形式。目前,整个隐形眼镜行业自主生产商以国际四大厂,即强生、博士伦、视康、爱尔康为首,而国内厂商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兴业证券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隐形眼镜市场上的大部分品牌并无自主生产能力,非自产品牌超过七成。同时,代生产工厂以中国台湾厂商为主,国内厂商占比极低。

同时,将隐形眼镜分为无色透明镜和彩瞳来看,前者呈现出市场竞争格局头部品牌占比较为稳定的态势,而后者屡屡出现爆款,品牌迭代速度快的特征。实际上,无度数彩瞳的爆款逻辑可与口红相提并论,无数细小颜色的变化,足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

尽管隐形眼镜受资质影响,入局具有一定门槛,但由于其兼具装饰及矫正视力两大功能,同时日抛、季抛这类短周期的消费习惯已伴随着卫生意识的提高深入人心。较之可佩戴几年的框镜而言,复购率更高。以上优势使得入局的品牌仍处于较为激烈的态势。

如果隐形眼镜市场尚处于小众与大众之间,那么一些更具科技含量的企业正在布局的VR眼镜,则可以看作眼镜市场的更细分赛道。

实际上,由于其所涉及的技术,VR眼镜往往被划分在智能可穿戴市场,而非眼镜市场。就市场格局来看,头部企业包括谷歌、微软、索尼等,而三星、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也涉足其中,专注于该领域的品牌则有VIVE、Oculus、Pico、影创等。

尽管目前真正能够送到消费者手上的产品较少,整个市场尚处于蛰伏发展阶段,但这已经能够代表未来智能眼镜的发展方向之一。

总的来看,围绕一双眼睛可讲的故事极为丰富。这不仅涉及着一众品牌的下场,更与背后的技术息息相关。整个行业的瞬息万变,更为其增添了一份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