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国家发改委提出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化分时电价信号。
7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峰谷电价的基础上推行尖峰电价机制。
《通知》要求优化目前的峰谷电价机制,各地结合当地情况,统筹考虑当地电力供需状况、新能源装机占比等因素,科学划分峰谷时段,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
此外,要求各地在峰谷电价的基础上推行尖峰电价机制,主要基于系统最高负荷情况合理确定尖峰时段,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可参照尖峰电价机制建立深谷电价机制。
对于是否会增加企业的用电成本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电网企业不会因此“多收钱”。
具体而言,由于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能够错峰用电、在低谷时段多用电的用户用电成本会下降,在高峰时段用电的用户用电成本会有所上升,即需要承担高峰时段增加的供电成本,这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对于是否会对居民用电价格有影响,国家发改委表示,目前有14个省份出台了居民峰谷电价政策,峰谷电价价差相对较小,一些地方仅设定平段电价和谷段电价,未设定高峰电价,且多数地方允许居民用户自行选择是否执行峰谷电价。总的来看,对居民用电价格的影响较小。
国家发改委还提及,分时电价机制的实施,可有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输配电、发电资源投入,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经济性,有利于从总体上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
因电能无法大规模存储,不同用电时段所耗用的电力资源不同,供电成本差异很大。在集中用电的高峰时段,电力供求紧张,供电成本相对较高;反之,在用电较少的低谷时段,电力供求宽松,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分时电价机制是基于电能时间价值设计的,是引导电力用户削峰填谷、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机制安排。分时电价机制又可进一步分为峰谷电价机制、季节性电价机制等。
其中,峰谷电价机制是将一天划分为高峰、平段、低谷;季节性电价机制是将峰平谷时段划分进一步按夏季、非夏季等作差别化安排,对各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使分时段电价水平更加接近电力系统的供电成本,引导电力用户尽量在高峰时段少用电、低谷时段多用电。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对界面新闻表示,分时电价和尖峰电价,主要目的都是通过价格手段,解决电力系统负荷曲线峰谷差过大的问题,使得负荷曲线平缓,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和经济。
曾鸣指出,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将纳入大量的风电和光伏,供应侧调节需求侧的能力将下降,需要负荷曲线平滑,减轻供应侧的调峰调频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分时电价和尖峰电价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是有好处的。
今年3月,中国首次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未来电力系统将更多地以风电、光伏为主导增量。
“新型电力系统,还需要灵活性资源进行调节,建立灵活性资源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解决风光大量纳入电网的波动问题。”曾鸣补充道。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逐步在各地推行分时电价机制。截至目前,已有29个省份实施了分时电价机制,各地分时电价机制在具体执行上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夜间居民睡觉时间为低谷时段,早晨和黄昏为峰值时段。
当前,国内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电力消费结构加快变化,用电负荷呈现冬夏“双高峰”特性,电力生产侧与消费侧双向大幅波动,保障电力安全经济运行面临更大挑战,对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提出了迫切要求。
7月中旬,江苏、浙江等多省电力负荷创新高,多地出现电力缺口。为此,多省已提出合理扩大分时电价峰谷价差,以对各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削峰填谷,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家发改委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各地现行分时电价机制已实施多年,在形势明显变化后,存在时段划分不够准确、峰谷电价价差仍有拉大空间、尖峰电价机制尚未全面建立,以及分时电价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与电力市场建设发展衔接不够等问题。
国家发改委称,上述安排既可确保电力系统峰谷差大、安全稳定运行保障难度大的地方,能够形成有效的峰谷电价价差,并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系统调节能力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促进新能源的生产和消纳。
同时,也兼顾到了系统峰谷差相对小的地方的实际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拉大峰谷电价价差,影响用户正常用电。
《通知》还提出,建立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和丰枯电价机制。要求日内用电负荷或电力供需关系具有明显季节性差异的地方,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大的地方,建立健全丰枯电价机制,合理确定时段划分、电价浮动比例。
此外,《通知》明确了分时电价机制执行范围,要求各地加快将分时电价机制执行范围扩大到除国家有专门规定的电气化铁路牵引用电外的执行工商业电价的电力用户;对部分不适宜错峰用电的一般工商业电力用户,可研究制定平均电价,由用户自行选择执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