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打破恶性循环,“替补上场”的国产芯片开始抢占供应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打破恶性循环,“替补上场”的国产芯片开始抢占供应链

“我们曾差点一无所有。”

图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姜菁玲 彭新

编辑 | 文姝琪

上海紫光展锐总部位于浦东新区的张江科技园区,从虹桥机场出发,大概要要在车水马龙中穿梭1个小时才到——还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

一进入展锐大楼,微妙的气氛就此悄悄升腾,大厅人来人往,看起来有条不紊,一副典型张江科技企业的样子,几年来半导体产业内外的惊涛骇浪仿佛似乎与之无关。但大部分人隐隐意识到,这家公司即将是未来整个半导体市场瞩目的焦点之一。

“我们曾差点一无所有。”紫光展锐CEO楚庆说,回忆起几年前刚接手这家公司的时候,不时感到心惊肉跳,那是家组织、研发混乱,核心大客户几乎丢失的公司,主要业务手机芯片几乎踏空了整个4G时代。无暇为接管烂摊子浪费太多情绪,当时他想到更多的词是“救亡”。

而现在的展锐,正是中国芯片产业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努力求生、奋斗、向上的缩影,成为了进入低潮的华为海思之后,手机芯片市场最大的黑马。根据紫光展锐发布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收入增长240%。

和海思相反,展锐设计的芯片大多用在中低端手机上,主要销往海外,国人很少知道。自从华为受压制,展锐开始向高端芯片扩展,去年发布了一款6纳米制程芯片,近期又传出消息,该芯片已经在流片测试,很快就会正式亮相。当前5纳米是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展锐能够研发设计出一款6纳米的芯片,实力不俗。

展锐,正是中国芯片产业加速跑时期自上而下的一道缩影。

时代变了

几年前连“门都敲不开”的家电公司,终于愿意和这家芯片创业公司坐下来谈谈。

汉能投资VP何晓锋接触过一家位于广深,主营家电类MCU(微控制器)的国产芯片公司。

这家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公司,创始人出身于海外芯片大厂,“技术上有足够实力”。但它拿下第一笔订单的道路,并不顺利。

起初它所瞄准的是家广东本地家电公司。“这颗芯片的实验室性能已经足以取代原有的芯片,甚至市场价格要有竞争力得多”。

如果顺利,这笔订单将会是他们开启市场的第一把钥匙,这家公司的产品就会得到初步验证,面向下一个客户就会有说服力的多。

可问题是,“谁愿意做小白鼠呢?” 几年前,实验室数据和更优惠的价格并不足以打动家电公司,给这家毫无成功经验的芯片公司提供一次试用机会。

对于家电公司来说,手头正在使用的这颗来自海外大厂的芯片,性能优秀、表现稳定、与产线良好适配。而更换一颗芯片所蕴含的机会成本和技术风险无法预知,它“完全没有动力”去冒险。

芯片这种经常藏在手机、电脑外壳下的东西,确实带有“基础设施”特性:它们就像道路和水电供应系统,虽然是维持生活运作的基础物件,却经常藏在表象之下难以察觉。

由于工艺精细复杂、开发难度高,高端芯片一向居于芯片产业链的顶端,这也是全球兼具资本和技术优势尖端企业必争之地。英特尔、高通的芯片席卷了全球电子消费市场,即使是更简单的存储、模拟芯片,也是美光、德州仪器等公司的天下。

长期以来,由产业相对起步较晚,中国内地在相当环节受制于人,国内中高端芯片市场长期被国外芯片厂商所把持,被称为“卡脖子”。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报告,中国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但不是芯主要生产国。

“全球化贸易环境下,一家商业公司必然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采购最成熟的产品。”盛宇投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副总经理彭晓波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国产方案规模小、价格不占优势、少有人知。

国内芯片产品整体的技术能力对比国外仍有差距,中国公司擅长的价格战发挥不了作用。正常来,企业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比如正常来说,小米它一定会选择高通而不是不知名通讯芯片公司。”彭晓波说。

“现在至少有一些通道和机会了。”耀途资本投资总监于光感叹。

于光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以往无论是在手机、汽车、工业领域场景,国内芯片厂商都难以切入。“因为,这些终端公司对新品的要求不仅是性价比,还有稳定性、可靠性、功耗等等方面。而在这些方面,海外芯片大厂要更加强大。”

IC Insights估计,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达到了1434亿美元,国内产值仅有15.9%,约227亿美元。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数据则显示,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

另一方面,中国却一直是芯片最大消费国,全球每产出3个芯片,就有1个芯片用于中国产业,在各种生产线上被装进手机、PC,以及各种智能硬件中。

尴尬市场环境下,国内芯片产品无法与已经发展多年、并且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具备优势的海外芯片大厂相抗衡。而即使如上述芯片公司一样,在性能上可以做到相差无几,但在海外大厂的挤压之下,得到使用机会十分困难。

“没有验证机会,就没有一切。”何晓锋提到,过去,许多国内芯片公司为了敲开大公司的门,进入他们的供应链,只能先不断地去做低端产品如MP3、功能机等,累积技术和出货量,才堪堪有了一块“敲门砖”。

但技术不够领先的内地芯片公司,仍很长时间无法获得市场的价值认可。“本来技术差就大,你好不容易做出来,但市场价格50块钱,你的生产成本是100块钱,人家只能付你市场价值50,你卖还是不卖?”中芯国际创始人之一谢志峰提到。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何晓锋说,芯片只有经过验证,才会客户采购,只有市场才会不断驱动芯公司进行技术升级,从产业链底部向上看,而不是始终停留在低毛利市场厮杀。

替补计划

更换一颗芯片意味着什么?

以上述芯片公司举例,对于家电公司来说,芯片成本占它的物料表比重很低。也就是说,单芯片1-2美金,但是整机1000~2000块,但芯片是核心部件,更换芯片,产品就要重新设计。“整机厂没有动力去更换。”

“大家都不想当小白鼠,都想用验证过的产品,想用得安全、明白。以前你拿着你的芯片产品去敲终端整机厂的门,人家不会开的,这是普遍现象。但是现在,开放了。你有新产品,这些公司可以允许拿来测试,变化非常大。”何晓锋称。

这些验证机会并非从天而降。

如何晓锋所说,中国芯片公司一直在发展,国产芯片替代趋势也一直在缓慢进行。但是,2018年以来,这个进程被按下了加速键。

全球缺芯背景下,经历中兴和华为事件,半导体产业已经是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之。

如今的国内终端公司所面临的局面,是全球性的缺芯危机下外部供应链稳定性与安全性难以保证,另一边则有政策和资本对芯片产业的强有力扶持。

也因此,随著国产化脚步加速,终端公司不约而同选择将目光对准了国内半导体公司,或者亲自下场,开始造芯。

首先是一线手机厂商。2014年小米发布澎湃S1后,今年3月小米又对外发布了其自研图像处理芯片澎湃C1;2020年,OPPO首次公开自研芯片的“马里亚纳”计划;今年7月,界面新闻曾独家报道,vivo首款自研芯片即将推出,内部代号为“悦影”。

其次,部分家电公司也开始从终端往上游方向尝试。格力高管在2020年6月对外介绍称,2018年格力电器的芯片开始投入实际使用,目前格力的室内机、室外机和遥控器的芯片使用了自己生产的芯片,并且很快格力几乎所有的空调产品都会用到自己生产的芯片。

越来越多的终端公司选择主动提升国产芯片使用率。国内最大面板公司京东方在2019年对外表示,京东方将在几年内,在种类和金额上,积极推进芯片国产化,2020年,京东方在国产芯片使用占比方面已快速提升了10%到20%。

也就是说,国内的芯片市场正在向国产芯片公司打开,尽管速度并不快,“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意味着,国内芯片公司将拥有市场空间去精进自己的技术,吸纳人才,向中高端市场进步。

于光也感同身受,在他的印象里,目前几乎所有的终端大厂都开始试图评估国内的芯片方案,国产芯片公司进入供应链更加容易。即使是一些高端方案,国内的终端公司也会将国产芯片公司作为备份参考。

彭晓波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许多国产芯片公司其实技术实力并不差,团队是由很多的大厂出身的有经验人士组成,尤其在设计能力上与国外大厂甚至相差无几。以往,这部分公司没有机会,是因为“它虽然有实力,但是不符合我的要求”。如今,许多终端公司会选择跟这部分公司一起打磨产品,设计公司自身成长了,同时公司也得到了适合的产品。

所有人都在想办法,思考如何让国产芯片获得更多信赖。

“下游担心国产芯片产品没有进行大规模验证,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我们采用金融保险手段,利用市场化的方式缓解上下游的焦虑,这个试点在国内是首创,以前没有针对国产汽车芯片上车应用保险。”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在南京世界半导体大会期间介绍称。

冰山破碎,资本涌入

芯片产业从未如此火热过。

转型做半导体产业的FA之前,何晓锋在半导体产业公司工作长达五年。

“半导体以前是很惨的。”在何晓锋眼里,几年前的国内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需要“靠信念苦苦支撑”的赛道。由于技术门槛高、回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在14-15年半导体相关的公司估值长期处于低位,圈子甚至小到创业者和投资人“一张桌子就可以坐下”。

而现在,资本以从未有过的速度涌进半导体产业。2019年,何晓锋离开半导体公司,正式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入资本圈当起了FA。

如果说此前半导体产业的增长仍然是水面下的暗流涌动,那么2020,就是冰山破碎的一年。火热来到了眼前。

这一年,国内芯片注册公司数量开始爆发式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芯片公司注册量达到了2.28万家,同比增幅达195%。而2019年,这一数字仅有7715。

一级市场半导体行业几年前的冷寂被迅速打破,企图在“万亿”半导体赛道分一杯羹的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往外涌。除了越来越多的财务投资机构,华为、小米等产业链公司也开始强势进军。

而各路投资人们对寻找半导体项目的主动性之强,以至于FA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过去都是FA努力推项目;而现在是投资人追着FA要项目要份额。

资本所向,人才所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芯片大厂高管开始投入一级市场,拿钱组班子创业。何晓锋感叹,早前的半导体赛道,即使有了好的想法,甚至可能也要费力组局,才能搭好人才班子。

肉眼可见的是,一级市场半导体赛道的钱越来越多了。根据云岫资本发布的《20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投资解读》统计,2020年,国内半导体行业股权投资案例共计413起,投资额超过1400亿元,相比于2019年的300亿,增长了近4倍。

相应的,创业项目的估值也水涨船高。曾有业内人士提到过一个芯片项目,“离谱到”在融资时甚至直接让投资人相互出价,最终该项目的估值从500亿叫价,到700亿、800亿。

2019年,科创板的开板让VC更加兴奋。

彭晓波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对VC来说,科创板的出现让带有强科技属性的半导体公司,拥有了更清晰且更短的退出路径,这加剧了VC对半导体项目的热情。

团队创立,融资,发展,继续融资。很快,大批半导体公司来到了科创板上市的门槛边。

中银证券的统计,截止7月11日,共有97家半导体企业申报IPO或开展上市辅导。而截至6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有302家,其中52家是半导体公司,占比达到17.22%。

一、二级市场对行业热度的感知是如此连贯一致,已经上市的芯片公司则在二级市场享受红利。同花顺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8日阶段性低点以来,同花顺芯片概念指数累计涨超37%,集成电路指数涨幅超65%。个股方面,明微电子、富满电子等14只个股年内累计涨幅超100%,30多只个股涨幅超过50%。

7月以来,A股半导体板块“满屏涨停”的奇观已多次出现。7月21-22日,物联网芯片设计公司芯海科技连续两天20%涨停;半导体设备公司芯源微21日涨停,22日继续大涨14%。7月26-27日,中芯国际带领A股半导体板块逆市走强,股价从51元涨至64元,整体涨幅超过25%。

国内半导体产业正在火热中迅速向前。多位投资人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近两年来,一级市场不少半导体相关项目营收增长迅速,“甚至翻倍”。

在产业链公司集聚的广深地区,彭晓波近年来常做的一件事是,对那些基本盘良好的中低端芯片公司进行游说,希望这些老板们能够接受自己的资金,提高技术水平,继续拓展新业务,向更高端的产能努力。

而对于已经相对成熟的公司,资金和相对空白的市场,就是一剂超级催化剂。2020年,国内芯片产业链中的制造、封测、设计公司都实现了不错的业绩增长,双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不算罕见。

有实力的国产公司会迅速攻城掠地。这一年,国产射频卓胜微开关龙头顺利抢占了原来海外大厂的市场,进入三星、小米、华为、vivo、OPPO等知名手机品牌商供应链。

二级市场上,卓胜微被看作又一只“妖股”。年报显示,2020年卓胜微实现营收27.92亿元,同比增长84.62%,实现归母净利润10.73亿元,同比增长115.78%。年报披露后,卓胜微股价一路上扬,并于4月8日创下历史新高722.88元,相比发行价35.29元高出了19倍。

多年冷遇之后,中国芯片公司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苦苦支撑的人终于获得了回报”,已经在这个赛道上沉浮了近十年的何晓锋很难不对此感到高兴。

但他同样苦恼的是,如今疯狂外扩的半导体行业拥有泡沫。

资本过快涌入芯片产业的过程,也引发了一些行业丑闻。近年最广为人知的是武汉弘芯,这个造芯项目成立于2017年,号称千亿投资、引进阿斯麦的光刻机,曾试图在芯片制造上弯道超车。直到项目烂尾无法收场,人们才意识到,从团队、资金再到技术背景,武汉弘芯“说不清道不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令人咋舌。

回看美国半导体发展史,数十年发展过后,如今龙头仅剩几家。“势必是5年之内会迎来洗牌的,只有技术和市场实力都强的公司,才会留下来且越来越大。”何晓锋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打破恶性循环,“替补上场”的国产芯片开始抢占供应链

“我们曾差点一无所有。”

图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姜菁玲 彭新

编辑 | 文姝琪

上海紫光展锐总部位于浦东新区的张江科技园区,从虹桥机场出发,大概要要在车水马龙中穿梭1个小时才到——还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

一进入展锐大楼,微妙的气氛就此悄悄升腾,大厅人来人往,看起来有条不紊,一副典型张江科技企业的样子,几年来半导体产业内外的惊涛骇浪仿佛似乎与之无关。但大部分人隐隐意识到,这家公司即将是未来整个半导体市场瞩目的焦点之一。

“我们曾差点一无所有。”紫光展锐CEO楚庆说,回忆起几年前刚接手这家公司的时候,不时感到心惊肉跳,那是家组织、研发混乱,核心大客户几乎丢失的公司,主要业务手机芯片几乎踏空了整个4G时代。无暇为接管烂摊子浪费太多情绪,当时他想到更多的词是“救亡”。

而现在的展锐,正是中国芯片产业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努力求生、奋斗、向上的缩影,成为了进入低潮的华为海思之后,手机芯片市场最大的黑马。根据紫光展锐发布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收入增长240%。

和海思相反,展锐设计的芯片大多用在中低端手机上,主要销往海外,国人很少知道。自从华为受压制,展锐开始向高端芯片扩展,去年发布了一款6纳米制程芯片,近期又传出消息,该芯片已经在流片测试,很快就会正式亮相。当前5纳米是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展锐能够研发设计出一款6纳米的芯片,实力不俗。

展锐,正是中国芯片产业加速跑时期自上而下的一道缩影。

时代变了

几年前连“门都敲不开”的家电公司,终于愿意和这家芯片创业公司坐下来谈谈。

汉能投资VP何晓锋接触过一家位于广深,主营家电类MCU(微控制器)的国产芯片公司。

这家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公司,创始人出身于海外芯片大厂,“技术上有足够实力”。但它拿下第一笔订单的道路,并不顺利。

起初它所瞄准的是家广东本地家电公司。“这颗芯片的实验室性能已经足以取代原有的芯片,甚至市场价格要有竞争力得多”。

如果顺利,这笔订单将会是他们开启市场的第一把钥匙,这家公司的产品就会得到初步验证,面向下一个客户就会有说服力的多。

可问题是,“谁愿意做小白鼠呢?” 几年前,实验室数据和更优惠的价格并不足以打动家电公司,给这家毫无成功经验的芯片公司提供一次试用机会。

对于家电公司来说,手头正在使用的这颗来自海外大厂的芯片,性能优秀、表现稳定、与产线良好适配。而更换一颗芯片所蕴含的机会成本和技术风险无法预知,它“完全没有动力”去冒险。

芯片这种经常藏在手机、电脑外壳下的东西,确实带有“基础设施”特性:它们就像道路和水电供应系统,虽然是维持生活运作的基础物件,却经常藏在表象之下难以察觉。

由于工艺精细复杂、开发难度高,高端芯片一向居于芯片产业链的顶端,这也是全球兼具资本和技术优势尖端企业必争之地。英特尔、高通的芯片席卷了全球电子消费市场,即使是更简单的存储、模拟芯片,也是美光、德州仪器等公司的天下。

长期以来,由产业相对起步较晚,中国内地在相当环节受制于人,国内中高端芯片市场长期被国外芯片厂商所把持,被称为“卡脖子”。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报告,中国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但不是芯主要生产国。

“全球化贸易环境下,一家商业公司必然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采购最成熟的产品。”盛宇投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副总经理彭晓波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国产方案规模小、价格不占优势、少有人知。

国内芯片产品整体的技术能力对比国外仍有差距,中国公司擅长的价格战发挥不了作用。正常来,企业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比如正常来说,小米它一定会选择高通而不是不知名通讯芯片公司。”彭晓波说。

“现在至少有一些通道和机会了。”耀途资本投资总监于光感叹。

于光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以往无论是在手机、汽车、工业领域场景,国内芯片厂商都难以切入。“因为,这些终端公司对新品的要求不仅是性价比,还有稳定性、可靠性、功耗等等方面。而在这些方面,海外芯片大厂要更加强大。”

IC Insights估计,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达到了1434亿美元,国内产值仅有15.9%,约227亿美元。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数据则显示,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

另一方面,中国却一直是芯片最大消费国,全球每产出3个芯片,就有1个芯片用于中国产业,在各种生产线上被装进手机、PC,以及各种智能硬件中。

尴尬市场环境下,国内芯片产品无法与已经发展多年、并且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具备优势的海外芯片大厂相抗衡。而即使如上述芯片公司一样,在性能上可以做到相差无几,但在海外大厂的挤压之下,得到使用机会十分困难。

“没有验证机会,就没有一切。”何晓锋提到,过去,许多国内芯片公司为了敲开大公司的门,进入他们的供应链,只能先不断地去做低端产品如MP3、功能机等,累积技术和出货量,才堪堪有了一块“敲门砖”。

但技术不够领先的内地芯片公司,仍很长时间无法获得市场的价值认可。“本来技术差就大,你好不容易做出来,但市场价格50块钱,你的生产成本是100块钱,人家只能付你市场价值50,你卖还是不卖?”中芯国际创始人之一谢志峰提到。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何晓锋说,芯片只有经过验证,才会客户采购,只有市场才会不断驱动芯公司进行技术升级,从产业链底部向上看,而不是始终停留在低毛利市场厮杀。

替补计划

更换一颗芯片意味着什么?

以上述芯片公司举例,对于家电公司来说,芯片成本占它的物料表比重很低。也就是说,单芯片1-2美金,但是整机1000~2000块,但芯片是核心部件,更换芯片,产品就要重新设计。“整机厂没有动力去更换。”

“大家都不想当小白鼠,都想用验证过的产品,想用得安全、明白。以前你拿着你的芯片产品去敲终端整机厂的门,人家不会开的,这是普遍现象。但是现在,开放了。你有新产品,这些公司可以允许拿来测试,变化非常大。”何晓锋称。

这些验证机会并非从天而降。

如何晓锋所说,中国芯片公司一直在发展,国产芯片替代趋势也一直在缓慢进行。但是,2018年以来,这个进程被按下了加速键。

全球缺芯背景下,经历中兴和华为事件,半导体产业已经是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之。

如今的国内终端公司所面临的局面,是全球性的缺芯危机下外部供应链稳定性与安全性难以保证,另一边则有政策和资本对芯片产业的强有力扶持。

也因此,随著国产化脚步加速,终端公司不约而同选择将目光对准了国内半导体公司,或者亲自下场,开始造芯。

首先是一线手机厂商。2014年小米发布澎湃S1后,今年3月小米又对外发布了其自研图像处理芯片澎湃C1;2020年,OPPO首次公开自研芯片的“马里亚纳”计划;今年7月,界面新闻曾独家报道,vivo首款自研芯片即将推出,内部代号为“悦影”。

其次,部分家电公司也开始从终端往上游方向尝试。格力高管在2020年6月对外介绍称,2018年格力电器的芯片开始投入实际使用,目前格力的室内机、室外机和遥控器的芯片使用了自己生产的芯片,并且很快格力几乎所有的空调产品都会用到自己生产的芯片。

越来越多的终端公司选择主动提升国产芯片使用率。国内最大面板公司京东方在2019年对外表示,京东方将在几年内,在种类和金额上,积极推进芯片国产化,2020年,京东方在国产芯片使用占比方面已快速提升了10%到20%。

也就是说,国内的芯片市场正在向国产芯片公司打开,尽管速度并不快,“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意味着,国内芯片公司将拥有市场空间去精进自己的技术,吸纳人才,向中高端市场进步。

于光也感同身受,在他的印象里,目前几乎所有的终端大厂都开始试图评估国内的芯片方案,国产芯片公司进入供应链更加容易。即使是一些高端方案,国内的终端公司也会将国产芯片公司作为备份参考。

彭晓波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许多国产芯片公司其实技术实力并不差,团队是由很多的大厂出身的有经验人士组成,尤其在设计能力上与国外大厂甚至相差无几。以往,这部分公司没有机会,是因为“它虽然有实力,但是不符合我的要求”。如今,许多终端公司会选择跟这部分公司一起打磨产品,设计公司自身成长了,同时公司也得到了适合的产品。

所有人都在想办法,思考如何让国产芯片获得更多信赖。

“下游担心国产芯片产品没有进行大规模验证,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我们采用金融保险手段,利用市场化的方式缓解上下游的焦虑,这个试点在国内是首创,以前没有针对国产汽车芯片上车应用保险。”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在南京世界半导体大会期间介绍称。

冰山破碎,资本涌入

芯片产业从未如此火热过。

转型做半导体产业的FA之前,何晓锋在半导体产业公司工作长达五年。

“半导体以前是很惨的。”在何晓锋眼里,几年前的国内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需要“靠信念苦苦支撑”的赛道。由于技术门槛高、回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在14-15年半导体相关的公司估值长期处于低位,圈子甚至小到创业者和投资人“一张桌子就可以坐下”。

而现在,资本以从未有过的速度涌进半导体产业。2019年,何晓锋离开半导体公司,正式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入资本圈当起了FA。

如果说此前半导体产业的增长仍然是水面下的暗流涌动,那么2020,就是冰山破碎的一年。火热来到了眼前。

这一年,国内芯片注册公司数量开始爆发式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芯片公司注册量达到了2.28万家,同比增幅达195%。而2019年,这一数字仅有7715。

一级市场半导体行业几年前的冷寂被迅速打破,企图在“万亿”半导体赛道分一杯羹的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往外涌。除了越来越多的财务投资机构,华为、小米等产业链公司也开始强势进军。

而各路投资人们对寻找半导体项目的主动性之强,以至于FA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过去都是FA努力推项目;而现在是投资人追着FA要项目要份额。

资本所向,人才所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芯片大厂高管开始投入一级市场,拿钱组班子创业。何晓锋感叹,早前的半导体赛道,即使有了好的想法,甚至可能也要费力组局,才能搭好人才班子。

肉眼可见的是,一级市场半导体赛道的钱越来越多了。根据云岫资本发布的《20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投资解读》统计,2020年,国内半导体行业股权投资案例共计413起,投资额超过1400亿元,相比于2019年的300亿,增长了近4倍。

相应的,创业项目的估值也水涨船高。曾有业内人士提到过一个芯片项目,“离谱到”在融资时甚至直接让投资人相互出价,最终该项目的估值从500亿叫价,到700亿、800亿。

2019年,科创板的开板让VC更加兴奋。

彭晓波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对VC来说,科创板的出现让带有强科技属性的半导体公司,拥有了更清晰且更短的退出路径,这加剧了VC对半导体项目的热情。

团队创立,融资,发展,继续融资。很快,大批半导体公司来到了科创板上市的门槛边。

中银证券的统计,截止7月11日,共有97家半导体企业申报IPO或开展上市辅导。而截至6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有302家,其中52家是半导体公司,占比达到17.22%。

一、二级市场对行业热度的感知是如此连贯一致,已经上市的芯片公司则在二级市场享受红利。同花顺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8日阶段性低点以来,同花顺芯片概念指数累计涨超37%,集成电路指数涨幅超65%。个股方面,明微电子、富满电子等14只个股年内累计涨幅超100%,30多只个股涨幅超过50%。

7月以来,A股半导体板块“满屏涨停”的奇观已多次出现。7月21-22日,物联网芯片设计公司芯海科技连续两天20%涨停;半导体设备公司芯源微21日涨停,22日继续大涨14%。7月26-27日,中芯国际带领A股半导体板块逆市走强,股价从51元涨至64元,整体涨幅超过25%。

国内半导体产业正在火热中迅速向前。多位投资人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近两年来,一级市场不少半导体相关项目营收增长迅速,“甚至翻倍”。

在产业链公司集聚的广深地区,彭晓波近年来常做的一件事是,对那些基本盘良好的中低端芯片公司进行游说,希望这些老板们能够接受自己的资金,提高技术水平,继续拓展新业务,向更高端的产能努力。

而对于已经相对成熟的公司,资金和相对空白的市场,就是一剂超级催化剂。2020年,国内芯片产业链中的制造、封测、设计公司都实现了不错的业绩增长,双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不算罕见。

有实力的国产公司会迅速攻城掠地。这一年,国产射频卓胜微开关龙头顺利抢占了原来海外大厂的市场,进入三星、小米、华为、vivo、OPPO等知名手机品牌商供应链。

二级市场上,卓胜微被看作又一只“妖股”。年报显示,2020年卓胜微实现营收27.92亿元,同比增长84.62%,实现归母净利润10.73亿元,同比增长115.78%。年报披露后,卓胜微股价一路上扬,并于4月8日创下历史新高722.88元,相比发行价35.29元高出了19倍。

多年冷遇之后,中国芯片公司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苦苦支撑的人终于获得了回报”,已经在这个赛道上沉浮了近十年的何晓锋很难不对此感到高兴。

但他同样苦恼的是,如今疯狂外扩的半导体行业拥有泡沫。

资本过快涌入芯片产业的过程,也引发了一些行业丑闻。近年最广为人知的是武汉弘芯,这个造芯项目成立于2017年,号称千亿投资、引进阿斯麦的光刻机,曾试图在芯片制造上弯道超车。直到项目烂尾无法收场,人们才意识到,从团队、资金再到技术背景,武汉弘芯“说不清道不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令人咋舌。

回看美国半导体发展史,数十年发展过后,如今龙头仅剩几家。“势必是5年之内会迎来洗牌的,只有技术和市场实力都强的公司,才会留下来且越来越大。”何晓锋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