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图集丨在文昌,遇见文南老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图集丨在文昌,遇见文南老街

文南老街,有人称呼它为“侨胞的最后一站”,亦有人叫它“南洋的晴雨表”。

文丨史子杨 倪叶青

有人称呼它为“侨胞的最后一站”,有人叫它“南洋的晴雨表”,从这出去的人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混迹日子默默无闻。无数抱着赚取泼天富贵梦想的“打工人”和南洋式骑楼建筑构成了文南老街早期的雏形,在这里产生的交易,释放的讯息足以决定生意人财富的流向。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文昌县志》记载,文南老街在1920年拆城墙筑河堤建街道期间,一大批侨商回来,用水泥、钢筋、木材在四条新街建起了一间又一间高二三层的骑楼建筑。这些具有中西合璧的南洋风情建筑,随着富商财力的增长,从几幢变成连片,又演变成一条街。侨商们在这里开办经营各式样的商业店铺,毗邻的骑楼商业街连绵千余米,与周边往来频繁,影响力与日俱增,是文城成为繁华商埠的见证。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凤凰树下的“海外赤子亭”,是游人停留休憩之处,其对面是文南老街的起始点——一幢三层式骑楼建筑“望城楼”。望城楼初建之时,是文南老街上最高的建筑,站在望城楼最高层,可以远眺整个文城,故而人们称之为“望城楼”。

图片来源:倪叶青/摄

作为华侨建设家乡的见证之一,文南老街记录着海南无数“番客”人生的起伏跌宕、家业兴衰。怀揣发财梦想的侨客从这里离开,又在这里聚集,他们下南洋,开饭店、造船修路、采割橡胶……这些人攒足积蓄后便会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投资置业,待到合适的时机又会再次下南洋经商谋生。

图片来源:倪叶青/摄

这一组铜像形象表现出文昌侨胞浓厚的故土情怀,年少的“番客”飘洋过海打拼,年迈之时选择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拄着拐杖的侨客远望沉思,眼中满是眷念;其子孙辈紧随其后,挑着行李、牵着马匹……这组铜像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走出文南老街,得见始建于宋代的文昌攻关桥。古时,运货载人的船只往来其上,一为便捷商旅,二来惠泽百姓,繁忙的水路为往昔的文南街道带来了繁华。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这里曾是文昌的老戏院,一到夜晚便人山人海。老戏院不仅可放电影,还有歌舞演出与戏剧表演;老街的小吃生意也因老戏院而风生水起,小摊贩的公仔画和旧书摊也丰富着老街面貌。在那个精神文化贫瘠的年代里,老戏院是小镇居民记忆中的“白月光”。戏院被拆除后,原址盖上商业大楼,老戏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如今的文南老街服饰、鞋店林立,故被文昌市民称为“衣裤街”,文南老街经过修缮,不断涌入新业态。一位刘姓商户表示:文南街是时代更迭的活化石,也是见证着往来侨胞的故事。这座小城起起落落,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生,财富或成败的意义,尽在不言之中。

图片来源:倪叶青/摄

岁月变迁,但文昌市对于文南老街的保护与维护从未中断。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文南老街的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与海南其他特色南洋老街一样,文南老街成为南洋历史建筑持续发展的“样板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图集丨在文昌,遇见文南老街

文南老街,有人称呼它为“侨胞的最后一站”,亦有人叫它“南洋的晴雨表”。

文丨史子杨 倪叶青

有人称呼它为“侨胞的最后一站”,有人叫它“南洋的晴雨表”,从这出去的人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混迹日子默默无闻。无数抱着赚取泼天富贵梦想的“打工人”和南洋式骑楼建筑构成了文南老街早期的雏形,在这里产生的交易,释放的讯息足以决定生意人财富的流向。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文昌县志》记载,文南老街在1920年拆城墙筑河堤建街道期间,一大批侨商回来,用水泥、钢筋、木材在四条新街建起了一间又一间高二三层的骑楼建筑。这些具有中西合璧的南洋风情建筑,随着富商财力的增长,从几幢变成连片,又演变成一条街。侨商们在这里开办经营各式样的商业店铺,毗邻的骑楼商业街连绵千余米,与周边往来频繁,影响力与日俱增,是文城成为繁华商埠的见证。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凤凰树下的“海外赤子亭”,是游人停留休憩之处,其对面是文南老街的起始点——一幢三层式骑楼建筑“望城楼”。望城楼初建之时,是文南老街上最高的建筑,站在望城楼最高层,可以远眺整个文城,故而人们称之为“望城楼”。

图片来源:倪叶青/摄

作为华侨建设家乡的见证之一,文南老街记录着海南无数“番客”人生的起伏跌宕、家业兴衰。怀揣发财梦想的侨客从这里离开,又在这里聚集,他们下南洋,开饭店、造船修路、采割橡胶……这些人攒足积蓄后便会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投资置业,待到合适的时机又会再次下南洋经商谋生。

图片来源:倪叶青/摄

这一组铜像形象表现出文昌侨胞浓厚的故土情怀,年少的“番客”飘洋过海打拼,年迈之时选择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拄着拐杖的侨客远望沉思,眼中满是眷念;其子孙辈紧随其后,挑着行李、牵着马匹……这组铜像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走出文南老街,得见始建于宋代的文昌攻关桥。古时,运货载人的船只往来其上,一为便捷商旅,二来惠泽百姓,繁忙的水路为往昔的文南街道带来了繁华。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这里曾是文昌的老戏院,一到夜晚便人山人海。老戏院不仅可放电影,还有歌舞演出与戏剧表演;老街的小吃生意也因老戏院而风生水起,小摊贩的公仔画和旧书摊也丰富着老街面貌。在那个精神文化贫瘠的年代里,老戏院是小镇居民记忆中的“白月光”。戏院被拆除后,原址盖上商业大楼,老戏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图片来源:史子杨/摄

如今的文南老街服饰、鞋店林立,故被文昌市民称为“衣裤街”,文南老街经过修缮,不断涌入新业态。一位刘姓商户表示:文南街是时代更迭的活化石,也是见证着往来侨胞的故事。这座小城起起落落,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生,财富或成败的意义,尽在不言之中。

图片来源:倪叶青/摄

岁月变迁,但文昌市对于文南老街的保护与维护从未中断。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文南老街的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与海南其他特色南洋老街一样,文南老街成为南洋历史建筑持续发展的“样板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