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位小伙子用电钻10秒钟吃完一根玉米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近日,又有一个女生做直播,也跟风电钻吃玉米,结果头发缠到了电钻上,被卷走了额头上的头发,头皮都露了出来,吓死本宝宝了。
这件事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现在的互联网创业者,有多少在学别人用电钻吃玉米,这种复制抄袭,到底应该如何看待?
抄别人的商业模式成为流行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创业者的一种重要创业思路。抄商业模式的几个表现主要有,线上移植线下模式,国内照搬国外产品,大公司抄袭小团队创意,大公司与大公司互相眼红,小团队与小团队恶性抄袭。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同质化产品多到不可思议。例如,滴滴、一号专车、神州专车、易到用车、Uber等打车软件扎堆出现,美拍、秒拍等小视频软件傻傻分不清楚,开心消消乐、天天爱消除、宠物消消乐、星空消消乐、糖果消消乐等类似游戏多的不行,还有美丽说和蘑菇街,美柚和大姨吗,以及制造话题也要大战的电商们……
更多的是撞脸的美女网红,成为当前互联网经济下互抄商业模式一个最形象的缩影。
商业模式过于简单,并且没有高壁垒
为什么互联网创业,抄袭之风日盛?究其原因在于互联网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如实体店创业对选址场所,制造业、房地产业对资本和劳动力密集、高新科技的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等这些资源要素的高要求,互联网创业体量更轻,物质资源、技术的门槛更低,思路与创意成为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要素。而思路和创意则正是能够通过抄袭和复制快速得到的,无需前期高成本的投入,也普遍没有特殊资源如土地,从业资格、牌照等资源需要前期积累和获取,很多都是Idea和概念先行,很难形成非常高的行业壁垒。与此同时,互联网创业也是近几年才风靡的领域,先跑起来的公司中,也并没有太多公司能够通过长时间的运营等这种时间投入来构筑起自己的壁垒。
此外,很多互联网创业项目虽然模式新颖,但是简单易复制而且并非完善健全,往往容易被其他创业团队看穿本质,复制起来起来毫无难度,因此容易被抄,用户黏性不足,甚至分分钟被替代。所以形成了围绕一个Idea,大量同质化产品成堆,每天都有大量同类产品上线,又有同类产品死亡的创业现状。
恶性竞争加剧
因为同质化产品过多,要在同类竞争者中突出重围,避免被取代,恶性竞争已经成为这些互相复制模式的企业接下来的工作。
外卖、打车等O2O行业疯狂的烧钱补贴用户,形成用户粘性太弱,毫无忠诚度可言,谁补贴多就用谁的局面,最后导致国内O2O普遍严重亏损,投资烧完了就只能关门的恶果。
而又如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由于平台模式都是大同小异,没有差异化也没有细分精准用户,就用各种高息、大力度补贴、羊毛来吸引投资人在平台投资。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恶性竞争滋生了一批吸血鬼般羊毛党,让P2P投资变成了投机行为。与此同时,靠高息、补贴来留住投资者,助长了国内P2P投资者的贪婪与欲念,从根本上违背了投资规律,扰乱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投资秩序,最终平台产品收益降低之后,投资人鸟兽散,平台资金链断裂,跑路也成为无奈之举。
创新,复制之外还需要增量
复制,到底可不可以?赵予认为可以。但是复制之后必须要有增量,即需要创新和差异化。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被国内的团队复制,并且本土化后,往往能够在国内打开市场。这种复制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校内网复制Facebook模式引入国内风靡一时,微博复制推特模式火爆至今。
之所以如此,关键还是在于本土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复制再创新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外优质互联网公司如亚马逊被国内电商复制商业模式,而亚马逊自身入驻中国之后却反响平平;又如参考PayPal而诞生的支付宝市场份额反超了PayPal。
这个直播用电钻吃玉米的事件,本质上是视频内容创业。此前男版成功使用电钻吃玉米的视频火了,这个女版学人家吃玉米没吃好把自己坑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复制商业模式的创业行为?
可以说她没有金刚钻还学人家揽瓷器活,复制模式失败,但是反过来看,她是抄了别人用电钻吃玉米的创意,但是却“创新”了最后的结果,她是不是会比原来男版的更火还真不好说。
复制商业模式,是作大死还是火大了,创新元素的植入成为关键。
另外要提一句,对于大公司来说,借鉴小团队的商业模式倒是容易,但是眼红其他大公司的主营业务风生水起一定要权衡清楚了。例如马爸爸的来往就成为了鸡肋产品,而支付宝力图布局社交业务,却也一直一筹莫展,也足矣说明大公司之间的互相复制远比国外产品本土化和将小公司业务秋风扫落叶来的难得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