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盐改历经十五年七套方案最终敲定 这回能成功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盐改历经十五年七套方案最终敲定 这回能成功吗?

中国经历2700多年严格的食盐专营制度,以及近15年来的盐改方案博弈后,盐业管理即将向市场化迈出一大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经历2700多年严格的食盐专营制度,以及近15年来的盐改方案博弈后,盐业管理即将向市场化迈出一大步。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在国内,“盐业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说法。早在2001年以后,国内舆论对食盐专营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多次进行反思,推动盐业制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此前的15年里,国内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六套改革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无法落实。

中国的食盐专营制度见证了两千多年来的朝代兴衰。如今,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一锤定音,盐业将向市场化发展,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盐改实施后,中国现有的99家盐业定点生产企业是否面临着重新洗牌?盐改对老百姓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食盐专营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

食盐专营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乎伴随社会整个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食盐并不仅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还决定着国家发展的命脉。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便在齐国推行了食盐官营制度。“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管子·地数》中如是记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通过盐向全天下征税,盐成为齐国重要的财政来源。

此后,中国古代政府开始掌控了盐。除了西汉之后,食盐管制时兴时废,隋唐初期放任盐业,免除食盐征税,其他朝代大多都加强了盐业的管制,由盐业带来的税收甚至高达朝廷收入的一半。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国家对私营盐业工商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产、运、销、税统一由国家管理。1996年,中国发布《食盐专营办法》,要求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价格也由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我国现行的食盐专营制度便是建立在这部法规上。

随着《食盐专营制度办法》实施,食盐专营制度带来的争议也不断。多年来,我国财税收入已实现多元化,据央视报道,我国盐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百分比已由1950年的5.49%降到了2006年的0.04%,失去了财政主力军的作用。

食盐专营制度的所体现出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陈国卫分管盐业多年,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食盐专营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强化条块分割,维护垄断利益,寻租腐败严重。

为实现“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尽快普及碘盐,也是实施《食盐专营制度办法》的原因之一。但是到2010年,卫生部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指出,目前食盐中碘含量偏高,有约5个省区处于过量水平,16个省区市处于大于适宜量水平。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食盐加碘不必非要借助专营。”陈国卫说。2001年下半年,原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办公室开始对盐业体制进行调研,随后也提出了盐业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方案,拉开了盐改的序幕。

十五年六套盐改方案陆续搁浅

当年国家经贸委盐办提出的方案进一步指出了食盐专营制的弊端,称在政企合一体制下,盐政管理和盐业公司的行政和经营行为不规范,利用“政”为“企”谋利,垄断经营。

此外,食盐生产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不是真正的商品生产者;计划安排排斥市场竞争,不能实现优胜劣汰,食盐计划安排表现是吃大锅饭,实质是保护落后。

该方案主张,废除和修改过时的《盐业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实行盐业管理和经营的政企分开,管理职能从盐业公司中分离出。可惜这个方案没能进行下去,最终因国家经贸委被撤销被迫搁浅。

第二次盐改方案是由发改委盐办提出,指出制盐企业普遍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目前食盐管理体制流通环节多,效率低,同时需承担政府执法费用,导致流通成本偏高等问题。不过该方案却适逢SARS爆发,被“抢盐风潮”影响了进程,后来盐业管理职能划归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改革方案再度中断。

此后,国家审计署、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发改委经贸流通司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08年提出了3个方案,均因各种原因,3个方案都没能成功实施被迫停了下来。

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组成的盐业体制改革小组在第6个方案中说明:碘盐普及不会因取消食盐专营而降低,盐业市场监管不会因为政企分开而削弱,食盐应急保障能力不会因改革而下降,盐行业不会因改革而造成不稳定。

该方案明确提出,2011年取消食盐专营,实行食盐市场化。尽管该方案得到中央编办、财政部、商务部、卫生部等部门的赞同,但最终也没能实施下去。

“在过去十几年里,盐改一边在推动,一边在创造条件,过程中也存在利益集团不愿意改变的原因,导致很多该干的事情干不成。”陈国卫表示,之前的几个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侧重面不尽相同,有些方案制定者思想不解放,导致方案并未把问题说透。

陈国卫称,盐作为一种普通商品,生产盐的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应得到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可以依法依规经营,以前是按照计划走,现在仍需要审批,和市场经济地位不相称,盐改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新政明年实施 盐企或将重新洗牌

近两年来,取消食盐专营的呼声更加高涨。2014年,工信部对外称,正在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方向是取消食盐专营,改革后涉盐企业将可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食盐生产限额年度计划审批的取消引起了民众的关注。外界猜测,这或意味着长期被垄断的盐业即将破冰。

经过十五年的博弈,日前,《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终于由国务院颁布。《通知》中明确指出,将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

此外,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坚持批发专营制度,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产销一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食盐生产领域,与现有定点生产企业进行合作。

此举被学者认为是指向了盐业政企不分的痛点,盐业垄断的现状将被打破。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盐业制度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政企分离未能落实,盐业公司既是监管部门,有执法职能,又是生产经营部门,每个市都有营业公司,经营和执法监管同时在一个公司身上,就是垄断经营,导致问题的出现。

《通知》中还强调,鼓励国有食盐批发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基础上,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企业重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

李锦称,目前,全国取得食盐生产资质的企业有99家,在盐改方案实施后,盐业生产企业或将出现一轮洗牌,将来生产企业会进行自我淘汰,销售量差、质量不好的盐企将消失,一部分产能得以下降,另一方面,一批大的产销一体、跨区域的盐业集团将形成。

盐业产销市场化谁将受益?

一直以来,盐业被不少人称之为“暴利行业”之一。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称,为缓解制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决定食盐出厂(场)价格(含税)每吨提高80元。

界面新闻记者查阅发现,2010年以后,按照发改委的定价,含增值税的大包装碘盐出厂价一般在400元到600元每吨,即使是含增值税的碘盐产区批发价格,一般也为500元到700元每吨。

但在深圳超市里出售的碘盐一般为1.5元或2元一包,一包碘盐为250克,折算回吨的话,每吨碘盐的销售价格为6000元到8000元一吨,为什么出厂和销售价格之间会有这么大差距?

一名盐业生产企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部分高出来的利润最终落到了盐业管理部门和盐业公司的口袋里。

“生产企业并未能拿到多少好处,如果食盐市场化,实现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产销一体,生产企业可能会以比目前食盐零售价格低的价格销售。”该人士说,这样食盐生产企业也能增加利润。

对于食盐市场化之后的销售价格是否下降,专家们存在不同的意见。

李锦认为,食盐市场化后销售价格会经历“先涨后降”的过程,政府放开定价后,食盐生产企业自主定价,将更有动力提升价格。此外,之前商场不允许收取食盐的入场费、条码费等费用,一旦盐改落地,便要交纳多达28项的费用,成本或增加30%。

陈国卫则认为,如果实施盐改,生产企业得到好处后,会在盐的质量、品种上搞得更好,消费者也会受益。“在改革初期,价格只会降不会涨,现在食盐销售价格是生产成本的好几倍,去掉了流通环节将降低不少成本。

不过,从长期来看,专家们还是持着相同的看法,认为食盐市场化后,最终的销售价格会比目前的低,而且由于存在竞争关系,食盐的质量、品种会更好、更丰富。

今后异地卖盐有望不再被抓

近年来,国内多地出现“跨区域用盐被罚”事件。据《现代快报》报道,2014年11月,江苏徐州新沂市一大排档老板老陈用了2斤连云港的盐,被罚了5000元。

新沂市盐务管理局盐政稽查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根据江苏省有关规定,老陈的这种情况可以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因为之前老陈拒不接受,该局才向当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河南新郑龙湖镇一面馆老板也遇到这样荒诞的事情,其因搬家从郑州市区带回半箱盐,却被当地盐业部门以“跨区域用盐”为由罚款200元,并被提醒用完之后要买本地盐。新郑属于郑州,而龙湖距郑州市区仅11公里。

盐改实施后,异地买盐将不用再担心被抓,《通知》明确,改革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取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只能销售给指定批发企业的规定,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自主确定生产销售数量并建立销售渠道,以自有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或者委托有食盐批发资质的企业代理销售。

此外,还取消各地自行设立的两碱工业盐备案制和准运证制度,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销售的规定,允许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省级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省经营,省级以下食盐批发企业可在本省(区、市)范围内开展经营。

李锦表示,目前食盐产销区域还是有限制,省内不划区,区域内一体化,不过只有省级食盐批发企业才可开展跨省经营,市一级公司不能跨省,这将来还会逐步放开,取消产销区域限制将有利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

在《通知》中,还保留了“完善食盐专营制度”一条,让部分人感到改革不够彻底。李锦称,盐业制度改革还要解决民生问题,如食品问题和价格稳定问题,如果全取消食盐专营制度,可能会引起盐价动荡。

“从长期来说,食盐专营制度还是会被逐步取消,目前生产领域已经开放,但还保留着一定范围专营,如批发领域,形成专营和私营相结合的局面。”李锦说,目前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出来,预计会在下半年出台,到时才知道盐改的具体细则和该行业的准入条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盐改历经十五年七套方案最终敲定 这回能成功吗?

中国经历2700多年严格的食盐专营制度,以及近15年来的盐改方案博弈后,盐业管理即将向市场化迈出一大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经历2700多年严格的食盐专营制度,以及近15年来的盐改方案博弈后,盐业管理即将向市场化迈出一大步。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在国内,“盐业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说法。早在2001年以后,国内舆论对食盐专营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多次进行反思,推动盐业制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此前的15年里,国内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六套改革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无法落实。

中国的食盐专营制度见证了两千多年来的朝代兴衰。如今,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一锤定音,盐业将向市场化发展,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盐改实施后,中国现有的99家盐业定点生产企业是否面临着重新洗牌?盐改对老百姓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食盐专营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

食盐专营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乎伴随社会整个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食盐并不仅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还决定着国家发展的命脉。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便在齐国推行了食盐官营制度。“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管子·地数》中如是记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通过盐向全天下征税,盐成为齐国重要的财政来源。

此后,中国古代政府开始掌控了盐。除了西汉之后,食盐管制时兴时废,隋唐初期放任盐业,免除食盐征税,其他朝代大多都加强了盐业的管制,由盐业带来的税收甚至高达朝廷收入的一半。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国家对私营盐业工商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产、运、销、税统一由国家管理。1996年,中国发布《食盐专营办法》,要求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价格也由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我国现行的食盐专营制度便是建立在这部法规上。

随着《食盐专营制度办法》实施,食盐专营制度带来的争议也不断。多年来,我国财税收入已实现多元化,据央视报道,我国盐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百分比已由1950年的5.49%降到了2006年的0.04%,失去了财政主力军的作用。

食盐专营制度的所体现出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陈国卫分管盐业多年,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食盐专营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强化条块分割,维护垄断利益,寻租腐败严重。

为实现“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尽快普及碘盐,也是实施《食盐专营制度办法》的原因之一。但是到2010年,卫生部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指出,目前食盐中碘含量偏高,有约5个省区处于过量水平,16个省区市处于大于适宜量水平。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食盐加碘不必非要借助专营。”陈国卫说。2001年下半年,原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办公室开始对盐业体制进行调研,随后也提出了盐业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方案,拉开了盐改的序幕。

十五年六套盐改方案陆续搁浅

当年国家经贸委盐办提出的方案进一步指出了食盐专营制的弊端,称在政企合一体制下,盐政管理和盐业公司的行政和经营行为不规范,利用“政”为“企”谋利,垄断经营。

此外,食盐生产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不是真正的商品生产者;计划安排排斥市场竞争,不能实现优胜劣汰,食盐计划安排表现是吃大锅饭,实质是保护落后。

该方案主张,废除和修改过时的《盐业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实行盐业管理和经营的政企分开,管理职能从盐业公司中分离出。可惜这个方案没能进行下去,最终因国家经贸委被撤销被迫搁浅。

第二次盐改方案是由发改委盐办提出,指出制盐企业普遍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目前食盐管理体制流通环节多,效率低,同时需承担政府执法费用,导致流通成本偏高等问题。不过该方案却适逢SARS爆发,被“抢盐风潮”影响了进程,后来盐业管理职能划归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改革方案再度中断。

此后,国家审计署、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发改委经贸流通司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08年提出了3个方案,均因各种原因,3个方案都没能成功实施被迫停了下来。

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组成的盐业体制改革小组在第6个方案中说明:碘盐普及不会因取消食盐专营而降低,盐业市场监管不会因为政企分开而削弱,食盐应急保障能力不会因改革而下降,盐行业不会因改革而造成不稳定。

该方案明确提出,2011年取消食盐专营,实行食盐市场化。尽管该方案得到中央编办、财政部、商务部、卫生部等部门的赞同,但最终也没能实施下去。

“在过去十几年里,盐改一边在推动,一边在创造条件,过程中也存在利益集团不愿意改变的原因,导致很多该干的事情干不成。”陈国卫表示,之前的几个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侧重面不尽相同,有些方案制定者思想不解放,导致方案并未把问题说透。

陈国卫称,盐作为一种普通商品,生产盐的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应得到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可以依法依规经营,以前是按照计划走,现在仍需要审批,和市场经济地位不相称,盐改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新政明年实施 盐企或将重新洗牌

近两年来,取消食盐专营的呼声更加高涨。2014年,工信部对外称,正在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方向是取消食盐专营,改革后涉盐企业将可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食盐生产限额年度计划审批的取消引起了民众的关注。外界猜测,这或意味着长期被垄断的盐业即将破冰。

经过十五年的博弈,日前,《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终于由国务院颁布。《通知》中明确指出,将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

此外,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坚持批发专营制度,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产销一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食盐生产领域,与现有定点生产企业进行合作。

此举被学者认为是指向了盐业政企不分的痛点,盐业垄断的现状将被打破。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盐业制度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政企分离未能落实,盐业公司既是监管部门,有执法职能,又是生产经营部门,每个市都有营业公司,经营和执法监管同时在一个公司身上,就是垄断经营,导致问题的出现。

《通知》中还强调,鼓励国有食盐批发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基础上,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企业重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

李锦称,目前,全国取得食盐生产资质的企业有99家,在盐改方案实施后,盐业生产企业或将出现一轮洗牌,将来生产企业会进行自我淘汰,销售量差、质量不好的盐企将消失,一部分产能得以下降,另一方面,一批大的产销一体、跨区域的盐业集团将形成。

盐业产销市场化谁将受益?

一直以来,盐业被不少人称之为“暴利行业”之一。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称,为缓解制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决定食盐出厂(场)价格(含税)每吨提高80元。

界面新闻记者查阅发现,2010年以后,按照发改委的定价,含增值税的大包装碘盐出厂价一般在400元到600元每吨,即使是含增值税的碘盐产区批发价格,一般也为500元到700元每吨。

但在深圳超市里出售的碘盐一般为1.5元或2元一包,一包碘盐为250克,折算回吨的话,每吨碘盐的销售价格为6000元到8000元一吨,为什么出厂和销售价格之间会有这么大差距?

一名盐业生产企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部分高出来的利润最终落到了盐业管理部门和盐业公司的口袋里。

“生产企业并未能拿到多少好处,如果食盐市场化,实现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产销一体,生产企业可能会以比目前食盐零售价格低的价格销售。”该人士说,这样食盐生产企业也能增加利润。

对于食盐市场化之后的销售价格是否下降,专家们存在不同的意见。

李锦认为,食盐市场化后销售价格会经历“先涨后降”的过程,政府放开定价后,食盐生产企业自主定价,将更有动力提升价格。此外,之前商场不允许收取食盐的入场费、条码费等费用,一旦盐改落地,便要交纳多达28项的费用,成本或增加30%。

陈国卫则认为,如果实施盐改,生产企业得到好处后,会在盐的质量、品种上搞得更好,消费者也会受益。“在改革初期,价格只会降不会涨,现在食盐销售价格是生产成本的好几倍,去掉了流通环节将降低不少成本。

不过,从长期来看,专家们还是持着相同的看法,认为食盐市场化后,最终的销售价格会比目前的低,而且由于存在竞争关系,食盐的质量、品种会更好、更丰富。

今后异地卖盐有望不再被抓

近年来,国内多地出现“跨区域用盐被罚”事件。据《现代快报》报道,2014年11月,江苏徐州新沂市一大排档老板老陈用了2斤连云港的盐,被罚了5000元。

新沂市盐务管理局盐政稽查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根据江苏省有关规定,老陈的这种情况可以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因为之前老陈拒不接受,该局才向当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河南新郑龙湖镇一面馆老板也遇到这样荒诞的事情,其因搬家从郑州市区带回半箱盐,却被当地盐业部门以“跨区域用盐”为由罚款200元,并被提醒用完之后要买本地盐。新郑属于郑州,而龙湖距郑州市区仅11公里。

盐改实施后,异地买盐将不用再担心被抓,《通知》明确,改革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取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只能销售给指定批发企业的规定,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自主确定生产销售数量并建立销售渠道,以自有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或者委托有食盐批发资质的企业代理销售。

此外,还取消各地自行设立的两碱工业盐备案制和准运证制度,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销售的规定,允许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省级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省经营,省级以下食盐批发企业可在本省(区、市)范围内开展经营。

李锦表示,目前食盐产销区域还是有限制,省内不划区,区域内一体化,不过只有省级食盐批发企业才可开展跨省经营,市一级公司不能跨省,这将来还会逐步放开,取消产销区域限制将有利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

在《通知》中,还保留了“完善食盐专营制度”一条,让部分人感到改革不够彻底。李锦称,盐业制度改革还要解决民生问题,如食品问题和价格稳定问题,如果全取消食盐专营制度,可能会引起盐价动荡。

“从长期来说,食盐专营制度还是会被逐步取消,目前生产领域已经开放,但还保留着一定范围专营,如批发领域,形成专营和私营相结合的局面。”李锦说,目前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出来,预计会在下半年出台,到时才知道盐改的具体细则和该行业的准入条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