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周五公布的全球制造业PMI指数(简称为CFLP-GPMI)显示,7月该指数录得56.3%,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环比回落。
IHS Markit上周公布的7月份J.P.Morgan全球制造业PMI也出现了相似的变化,下降0.1个百分点至55.4%,连续第二个月下降。
从国别来看,制造业扩张速度下降的国家数量持续增加。在中采监测的22个主要经济体中,7月份制造业PMI出现下降的有16个,连续第二个月增加,此前的5月份和4月份,制造业PMI环比下降的经济体分别为13个和8个。
制造业处于扩张区间的国家数量也有所减少。3、4月份,中采监测的22个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PMI都大于50%,5月份以来,陆续有经济体制造业出现收缩现象。土耳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在5、6、7月份出现收缩,越南和俄罗斯6、7月份以来均处于收缩区间。
需要指出的,中国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50.4%,低于其中18个经济体,有7个经济体甚至超过60%以上。但是,考虑到PMI反映的只是环比上月的变化,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增长形势更弱,与其他经济体生产情况相比较,我国制造业实际表现可以说是最好的。
我们可以对比七个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的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情况,这七个经济体及其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依次为中国27.7%、美国16.6%、日本7.4%、德国5.7%、韩国3.3%、印度2.9%、意大利2.3%(2018年按美元计算的现价比重)。
就产能利用率而言,目前,我国是唯一一个产能利用率明显超过疫情前的经济体(缺印度产能利用率数据),其他五个经济体产能利用率程度不等地低于疫情前(韩国一季度曾超过疫情前,二季度回落)。
就“工业生产指数-制造业”而言,韩国在综合考虑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后大体与疫情前相当,其他五个经济体仍落后于疫情前,我国还没有公开的工业生产指数,但从制造业增加值来看,生产的增长速度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工业生产指数是指以代表产品的生产量为基础,用报告期除以基期取得产品产量的个体指数,再加权计算总指数)。
服务业扩张速度放缓的程度更大
IHS Markit上周公布的7月份J.P.Morgan全球服务业PMI下降1.2个百分点至56.3%,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与5月份的59.6%相比已经减少了3.3个百分点。
在IHS Markit监测的11个主要经济体中,除日本和印度外,其他经济体的服务业都处于扩张区间。日本服务业PMI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小于50%,持续处于收缩区间,7月较6月下降0.6个百分点至47.4%;印度服务业PMI在2020年10月-2021年4月处于扩张区间,5月份以来受疫情影响再次处于收缩区间,7月较6月上升4.2个百分点至45.4%。
不过,最近两个月,服务业扩张速度下降的国家数量有所增加,环比上月减少的经济体数量从5月份的3个增加到7月的5个。
我国是唯一一个服务业PMI自2020年5月以来一直处于扩张区间的主要经济体,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服务业PMI在7月份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下降显著回升4.6个百分点至54.9%,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对7月的调查主要反映了6月下旬到7月中上旬的情况,期间暑期经济明显火热,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并没有反映本轮国内由南京禄口机场为起点的疫情对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冲击。
如果对比这些经济体服务业PMI和制造业PMI的变化,可以发现,服务业的波动更大,近期扩张程度高于制造业,但是,制造业比服务业更早开始恢复,进入扩张区间后,也明显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基本再未出现收缩,服务业却在去年底和今年一季度疫情反弹时期,相继出现持续时间不等的收缩。
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
从IHS Markit公布的企业反馈信息来看,全球都面临供应紧张、成本上升、招工困难等问题。
调查企业在7 月份的平均供应商交货时间延长到创纪录水平,他们还表示存在原材料短缺、物流问题和运输延误。制造商出现了产能受限、工作积压等问题,目前,服务业积压工作指数已经破纪录。
目前,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是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1.9倍,远期运费协议(FFA)收盘价已经是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1.4倍,中国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是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6倍。
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加大。7月份,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投入品价格和产出品价格均在进一步扩张,扩张速度也比较快,制造业和服务业投入价格指数扩张速度显著快于产出价格指数。IHS Markit编制的J.P.Morgan全球PMI指数显示,7月份,制造业PMI投入价格指数录得71.2%、制造业PMI产出价格指数录得60.3%;服务业PMI投入价格指数录得64.1%,服务业产出价格指数录得57.1%。
投入价格和产出价格之间的差距在7月份继续扩大,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7月份,制造业产出价格指数和投入价格指数之差扩大了1个百分点至10.9%,服务业产出价格指数和投入价格指数之差微幅扩大0.1个百分点至7%。
服务业的价格压力显著弱于制造业。从IHS Markit公布的细分行业来看,制造业各行业投入价格指数整体高于服务业各行业,其中,林业和纸制品行业投入价格的上涨压力最大,化学品、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业的投入价格涨势处于次高水平,通信服务业的投入价格上涨压力最小,银行投入价格指数略高于通信服务业,但其产出价格指数处于收缩区间。
尽管就业继续处于扩张区间,但J.P.Morgan全球服务业就业指数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7月录得52.6%,较4月份下降了1.2个百分点;制造业就业指数连续四个月在52.6%附近微幅波动,7月录得52.7%。
除了部分行业和企业受疫情影响减少招聘甚至裁员外,整体而言,当前就业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劳动力短缺,这一方面与疫情恢复后用工需求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力退出就业市场、新补充劳动力减少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短缺。比如在发达国家,因为防疫等需要,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人数显著减少。
美国非农职位空缺数自3月以来不断创下新高,到最新公布的5月份,已经超过了920万人,较疫情前最高值2018年11月757万,多近170万个空缺;职位空缺率也不断创下新的纪录,到5月份已升至6.5%。
疫情反弹让全球经济进一步分化
目前来看,德尔塔毒株应该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果对比主要经济体PMI与他们的每百人疫苗接种剂次,可以发现,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PMI都与每百人疫苗接种剂次中高度正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7月PMI与8月初每百人疫苗接种剂次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79)。
与疫苗接种情况相呼应的是,接种剂次不理想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制造业PMI整体表现继续不如发达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IHS Markit监测的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和缅甸PMI指数,均在收缩,他们中只有马来西亚每百人疫苗接种剂次超过60,其他接种情况都比较差。
尽管当前疫苗对德尔塔防护效果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疫苗仍然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能降低传播风险、减少感染者传播力、有效降低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不过,从全球来看,疫苗接种情况仍不理想,各经济体差异显著。截至8月8日,新冠疫苗接种人数(至少1剂)仅为23.4亿,每百人接种剂次仅为57.23,完全接种的人数仅为12亿,占全球人数比重15.47%。疫苗接种程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化程度也比较大,除了未统计接种剂次的地区外,每百人接种剂次中,最多的已经超过了170;接种最少的还不到3;已经完全接种的人数占比最高的将近90%,最低的不足2%。
在不同防疫机制和疫苗接种速度的背景下,不同经济体经济恢复的分化程度预计会进一步加大。
未来疫情会如何发展目前仍难以确定。另一个变异株“拉姆达”已经从拉美向外扩散,在更多的国家出现;德尔塔病毒也出现升级版 “德尔塔+”。这些毒株的传染性究竟如何,医学界仍在研究中。疫情仍然是未来经济复苏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