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黄月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08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一部作品,讲述了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故事。与“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莉拉和埃莱娜不同,乔瓦娜的家境相对优越,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都是教师,希望女儿成为一个知书达理、自由独立、有地位的女性。然而,一件小事让乔瓦娜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充满谎言的环境的牺牲品。她开始反叛从前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寻找真实的自我。
费兰特曾表示,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她自身的成长经历。小时候,费兰特说谎成性,经常受惩罚,大约十四岁时,她下决心不再说谎。但长大后的她却发现,童年时的谎言并非一无是处,它造就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同时,她也看到那些反对孩子说谎的大人都镇静自若地对自己和别人说谎,试图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权威的榜样。书中的乔瓦娜也经历了这一切,她的反抗与自我解放为我们揭示了成长的残酷一面。
《迷路员》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21-07
作家沈大成曾凭借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和《小行星掉在下午》两次入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短名单,她笔下的故事往往看似荒诞,充满神奇,但又让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共鸣。新作《迷路员》收录了十五个失去导航的“宇宙人”的故事,再次展现出作家奇崛的构思和想象力。沈大成表示,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线索:走来走去。正如文中对“迷路员”的描述:“我们走来走去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当然也有点知道在干什么,说我们不占有任何身份也不对,我们起码是迷路员。迷路员就像一个工种,得认认真真地干好它。”
相比此前的作品,作家唐诺认为,沈大成的写作变得更自在了,“比之前更不怕进入那些难有答案的徒劳想象。”但想象力只是创作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仍保有几乎全部人的生命的基本细节,“因此,时时处处自成隐喻,给我们一种屡屡回首的感觉。”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梯·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08
在约翰·伯格90年的人生中,他曾变换过多种身份,有时也身兼多职。作为小说家,他凭借《G》获得1972年的布克奖;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作为政治活动家,他捍卫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的主题覆盖自然、政治和艺术,作品中的思潮如今仍在继续传播。与此同时,他也经常遭到误解和非议。
在这部关于约翰·伯格的传记中,作者乔书亚·斯珀林试图在传主本人的众多面貌中寻找统一性。通过审视伯格的生活和作品,斯珀林看到伯格所在的时代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巨大的政治压力、持续的文化战争和为了信仰的长期抗争,这使得伯格的作品超越了自身,呈现出多元、相互交叠的面貌。正如伯格所说:“我们所过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探索伯格的人生及作品就是在所有外延的方向上探索半个世纪的景观。
《浮生: 水上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中西书局 2021-06
本书的主题是居住在中国陆地社会边缘的“水上人”,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在海边、湖畔、河边生活的人。在广东,他们被称为“疍民”;在华中和华东一些地区,他们被称作“九姓渔户”;在福建福州一代,他们被叫做“科蹄”。在过去,“水上人”往往会与“贱民”这一标签相关联,与“陆上人”区分开来。但两者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水上人也曾从船上搬到浅滩修建木桩棚屋和房屋,意图永久居住,而有些人则被剥夺在陆地上居住的权利。20世纪的城市发展和技术变革推动水上人大规模上岸,极大地改变了濒水生计模式。
在过去的研究中,撰写水上人历史的几乎都是陆上人,采取的也是陆上人的眼光。本书试图从水上人的视角出发,从政治、经济、制度、礼仪等多个维度阐述他们的历史。书中汇集了一群学者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结合田野和文献考据的“历史人类学”。这些古往今来的水边居民的经验显示,他们追求的生存策略与陆地村庄不完全一致,其产生的结果至今仍可在地方习俗中找到痕迹。
《香蕉、沙滩与基地:国际政治中的女性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06
美国海外军事基地为女性提供了哪些工作?穿梭于世界各地旅游的女性遇到过哪些问题?女性主义研究者辛西娅·恩洛注意到,许多游离在大众视线之外女性都面临性别歧视,在全球化背景下,她们不为人知的生活揭示了女性可能对国际政治运作产生的影响。本书是当今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中的经典作品,恩洛试图挖掘出那些长期以来被忽视、被掩盖的女性声音。她们当中有为食品公司清洗香蕉的女性、嫁给美国中情局特工的女性、参加世界小姐大赛试镜的女性、在沙特阿拉伯擦洗地板的女性等。她们的故事、经历、困惑和发现,破除了国际关系研究中权力与社会性别无涉的偏见。
通过追踪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以及关于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的观念,恩洛发现父权制具有巧妙的适应性。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父权制的延续需要既得利益者进行大量的思考和调整,让特定形式的男性气概显得“现代”甚至“前沿”,同时让大多数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恩洛鼓励普通大众多去寻问“女性何在?”——她们为什么在那里,谁从她们身上受益,以及她们对自己的处境有何感想?这类寻问将使我们对性别问题更敏感,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构建了我们所知的国际政治体系,最终让国家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公正。
《中世纪之美》

译林出版社 2021-08
中世纪从5世纪末开始,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艺术阶段和风格,如早期基督教艺术、拜占庭艺术、加洛林艺术、罗马式艺术、哥特式艺术等。教堂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最突出的成就,此外,雕刻、镶嵌画、壁画、手抄本也在不同时期获得了繁荣。由于文艺复兴以及写实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艺术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被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直到19世纪,西方史学家们才开始重新审视中世纪艺术的地位和价值。
意大利美学家、中世纪学者翁贝托·艾柯认为,中世纪美学虽然始于对古典时代几乎不加批判地继承,但这份遗产依然有着焕然一新的精神。一种关于美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逐渐形成,最终诞生了“美是一种有机价值”的观点。这部论述中世纪美学理念和作品的专著不仅用翔实的文献考证和艺术实例颠覆了“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的陈旧观念,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庞大的美学体系:色彩的光之美,构图的比例之美,神性的超越之美,以及宇宙的有机体之美。
《别的国家都没有》

爱心树童书·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1-06
本书是华裔插画家陈志勇的短篇小说集,画家用炭笔画、油画、剪报、拼贴等多种形式,将奇幻元素嫁接到日常生活场景之中,结合梦境般的超现实画面,为读者讲述了15个有关现代城市生活的故事。陈志勇以淡然的口吻娓娓道出那些流失在时光中的幸福、诗意与温暖,书中许多图画直接参考了他曾到访或居住的地方。
陈志勇生于西澳大利亚州的海港城市费利曼图,十几岁时即开始为科幻小说和恐怖故事绘制插图,后成为自由插画师。他曾两次获得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美术奖,并凭借动画《失物招领》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他的绘本作品《抵岸》《夏天守则》《蝉》《绯红树》均已出版中译本。
《为什么相信达尔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06
达尔文学说认为,所有生命都是进化的产物,而自然选择是进化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在《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之后的十年间,达尔文的学说取代了已经被人们信奉了几千年的神话传说,但也有一些人因为进化论的出现而感到不安。他们认为,人类与其他物种完全不同,是神为了特别的目的而创造的。这种抗拒很大程度上滋生于宗教之中。尽管许多宗教信徒都找到了让进化论与他们的精神信仰相容共处的方式,但共存的前提是:他们不能死板地遵从神创论的“真理”。
在美国和土耳其,反对进化论的呼声最为高涨,因为这两个国家充斥着数量庞大的宗教激进主义者。除了与宗教激进主义的冲突,围绕进化论的还有不少困惑与误解。《为什么相信达尔文》一书将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线索编织在一起,严谨地证明了为什么进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接受进化论必然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然而正如书中所述,这并不意味着将一个人变成绝望的虚无主义者,更不会让人丧失道德或放弃宗教信仰。事实上,它能够加深并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了解我们所处的地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