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知乎想到了赚钱的新办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知乎想到了赚钱的新办法

周源公布了知乎的商业化方向,即原生广告和付费实时问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4日,一年一度的知乎社区活动“盐club”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举行。现场颇为热闹,除了包括Zealer王自如在内的知乎“大V”15分钟演讲环节外,知友分享环节“知乎Live”,以及哔哩哔哩、网易云音乐等展商均吸引了不少观众。

与此同时,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也在现场举办媒体发布会,介绍了知乎发展最新情况并公布核心数据。

据周源介绍,知乎在过去一年时间内保持了稳定的高速成长。截至2016年5月,知乎已拥有5000万注册用户,平均日活跃用户量达1300万,人均日访问时长33分钟,月PV(页面访问量)超过50亿。全站目前累计产生了1000万个问题,3400万个回答及3500万赞同。

“这样一个变化并不是一个疯狂的增长,但整体的增长态势给整个社区带来了很多变化,它象征着知乎正变成一个问与答不断延伸的舞台。”周源说。

他举例,随着新用户的加入和原有长尾话题的成长、裂变,知乎所覆盖的话题内容相比2015年初又有了大幅扩充。例如,临床医学、交通规划、丁克、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航空航天等原本的小众领域的讨论都成长迅速。过去一年知乎站内热门话题的增长量已是过往所有热门话题量的2.5倍。

在平台内容日益丰富的同时,内容抄袭、软文营销、抱团点赞等违规行为也开始出现。

面对知乎用户频繁被侵权,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知乎与微信达成合作,并在2016年初正式上线“微信公众号侵权投诉产品”。微信公众号抄袭问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得到微信运营方面的快速处理,同时知乎六月份还将上线付费授权功能,满足高质量原创内容的变现需求。

此外,为了打击抱团点赞等扰乱社区正常秩序的违规行为,知乎持续改善反作弊系统“悟空”,每个月拦截刷赞1320000次,每月处理作弊账号572174个。

“在某电商平台上,知乎账号的价钱水涨船高。”周源笑道。

然而所有的这些工作,依然没有解决一个社交网站的“终极问题”:知乎靠什么盈利?

一直以来,知乎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人们普遍认为知乎走的还是互联网产品“先圈用户再考虑怎么赚钱”的路线。

事实上,知乎在盈利模式上做过不少探索。一方面,知乎以社区聚合的方式出版了不少电子书,出版的“盐系列”等电子书已累计售出2100万本。

另一方面,今年开始知乎通过“职人介绍所”这个节目开始制作短视频,累计播放1500万次,未来该节目存在与企业和品牌合作的多种可能。

然而知乎最早跟“知识变现”直接关联的产品,是今年4月1号愚人节推出的H5产品“值乎”。通过“值乎”,用户可以发布被屏蔽部分信息的知识,其他人通过微信支付得以查看完整内容。

“值乎”一经推出,便因为天然存在的趣味性在朋友圈得到病毒式传播,不少人猜测这是知乎未来可能将采用的变现模式之一。

然而在发布会现场,周源对此进行了澄清。他表示,“值乎”只是黑客马拉松的项目,是知乎实验室的一次尝试。

针对用户和媒体都十分关心的社区营销及商业化问题,周源公布了答案:原生广告和付费实时问答。

据记者了解,知乎在4月初已经上线了独立开发的原生广告系统,首批合作方包含索尼、Kindle等国际知名品牌。从现场展示的广告形式来看,标示着“推广”的广告模式跟微信朋友圈的推广广告极为相似。

“商业化不应当建立在对社区核心价值破坏的基础上,在目前消费升级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来帮助完成消费决策。好的广告应该帮助人们链接和了解那些有趣、有用和有价值的商品及服务。”周源表示,要做堂堂正正、明明白白的广告,在收获用户口碑和互动反馈的同时,为知乎创造快速增长的收入。

除了原生广告之外,周源在现场还正式发布了付费实时问答新产品:“知乎Live”。

作为知乎客户端的新产品功能,“知乎Live”在个人首页顶部以入口形式出现,以实时问答形式为用户搭建知识分享的新桥梁。

公测初期,用户需要通过申请和审核,方能成为“分享者”;继而自主决定发起时间,在单独的Live内围绕所擅长话题进行答疑、分享。“听众”则需要通过购票获取参与资格,以AMA的文字提问形式与嘉宾进行互动。

比起“玩票”性质的“值乎”,“知乎Live”建立在更具体的场景化需求之上,似乎更靠谱一些。

周源认为,“知乎Live”能够推动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变现:“在知乎上,承载人们认知盈余的形态很多,无论是AMA、问答悬赏,还是值乎,都是其中一种形态,知乎希望借知乎Live将知识的供求双方更好的连接,借助移动端的丰富场景进一步推动知识共享,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经验。”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知乎

3.6k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幅扩大至3%
  • 首次实现单季度全面盈利后,AI浪潮下的知乎迎来更多商业想象空间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知乎想到了赚钱的新办法

周源公布了知乎的商业化方向,即原生广告和付费实时问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4日,一年一度的知乎社区活动“盐club”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举行。现场颇为热闹,除了包括Zealer王自如在内的知乎“大V”15分钟演讲环节外,知友分享环节“知乎Live”,以及哔哩哔哩、网易云音乐等展商均吸引了不少观众。

与此同时,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也在现场举办媒体发布会,介绍了知乎发展最新情况并公布核心数据。

据周源介绍,知乎在过去一年时间内保持了稳定的高速成长。截至2016年5月,知乎已拥有5000万注册用户,平均日活跃用户量达1300万,人均日访问时长33分钟,月PV(页面访问量)超过50亿。全站目前累计产生了1000万个问题,3400万个回答及3500万赞同。

“这样一个变化并不是一个疯狂的增长,但整体的增长态势给整个社区带来了很多变化,它象征着知乎正变成一个问与答不断延伸的舞台。”周源说。

他举例,随着新用户的加入和原有长尾话题的成长、裂变,知乎所覆盖的话题内容相比2015年初又有了大幅扩充。例如,临床医学、交通规划、丁克、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航空航天等原本的小众领域的讨论都成长迅速。过去一年知乎站内热门话题的增长量已是过往所有热门话题量的2.5倍。

在平台内容日益丰富的同时,内容抄袭、软文营销、抱团点赞等违规行为也开始出现。

面对知乎用户频繁被侵权,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知乎与微信达成合作,并在2016年初正式上线“微信公众号侵权投诉产品”。微信公众号抄袭问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得到微信运营方面的快速处理,同时知乎六月份还将上线付费授权功能,满足高质量原创内容的变现需求。

此外,为了打击抱团点赞等扰乱社区正常秩序的违规行为,知乎持续改善反作弊系统“悟空”,每个月拦截刷赞1320000次,每月处理作弊账号572174个。

“在某电商平台上,知乎账号的价钱水涨船高。”周源笑道。

然而所有的这些工作,依然没有解决一个社交网站的“终极问题”:知乎靠什么盈利?

一直以来,知乎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人们普遍认为知乎走的还是互联网产品“先圈用户再考虑怎么赚钱”的路线。

事实上,知乎在盈利模式上做过不少探索。一方面,知乎以社区聚合的方式出版了不少电子书,出版的“盐系列”等电子书已累计售出2100万本。

另一方面,今年开始知乎通过“职人介绍所”这个节目开始制作短视频,累计播放1500万次,未来该节目存在与企业和品牌合作的多种可能。

然而知乎最早跟“知识变现”直接关联的产品,是今年4月1号愚人节推出的H5产品“值乎”。通过“值乎”,用户可以发布被屏蔽部分信息的知识,其他人通过微信支付得以查看完整内容。

“值乎”一经推出,便因为天然存在的趣味性在朋友圈得到病毒式传播,不少人猜测这是知乎未来可能将采用的变现模式之一。

然而在发布会现场,周源对此进行了澄清。他表示,“值乎”只是黑客马拉松的项目,是知乎实验室的一次尝试。

针对用户和媒体都十分关心的社区营销及商业化问题,周源公布了答案:原生广告和付费实时问答。

据记者了解,知乎在4月初已经上线了独立开发的原生广告系统,首批合作方包含索尼、Kindle等国际知名品牌。从现场展示的广告形式来看,标示着“推广”的广告模式跟微信朋友圈的推广广告极为相似。

“商业化不应当建立在对社区核心价值破坏的基础上,在目前消费升级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来帮助完成消费决策。好的广告应该帮助人们链接和了解那些有趣、有用和有价值的商品及服务。”周源表示,要做堂堂正正、明明白白的广告,在收获用户口碑和互动反馈的同时,为知乎创造快速增长的收入。

除了原生广告之外,周源在现场还正式发布了付费实时问答新产品:“知乎Live”。

作为知乎客户端的新产品功能,“知乎Live”在个人首页顶部以入口形式出现,以实时问答形式为用户搭建知识分享的新桥梁。

公测初期,用户需要通过申请和审核,方能成为“分享者”;继而自主决定发起时间,在单独的Live内围绕所擅长话题进行答疑、分享。“听众”则需要通过购票获取参与资格,以AMA的文字提问形式与嘉宾进行互动。

比起“玩票”性质的“值乎”,“知乎Live”建立在更具体的场景化需求之上,似乎更靠谱一些。

周源认为,“知乎Live”能够推动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变现:“在知乎上,承载人们认知盈余的形态很多,无论是AMA、问答悬赏,还是值乎,都是其中一种形态,知乎希望借知乎Live将知识的供求双方更好的连接,借助移动端的丰富场景进一步推动知识共享,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经验。”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