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辆预订出去的model 3,都把特斯拉从成本陷阱的大坑里拉出了一点。而这次超级高铁的试验,不到2秒钟的实验,又一脚把马斯克踹了回去。
5月11日,美国内华达州干燥的沙漠中,一项时长仅1.9秒的测试引起世人瞩目。在这里,与特斯拉有着种种关联的美国创业公司Hyperloop One(超回路1号)对超级高铁技术进行了首次公开测试。取得成功后,该公司CEO自信地宣称,可能在2019年推出货运超级高铁,并在2021年实现客运。
这项不足2秒钟的测试包含Hyperloop One的梦想,它的愿望是让高铁实现超音速行进,时速达到1125千米以上。也就是说,一个小时就能把北京的乘客送到上海。于是,超级高铁迅速填充人们的想象空间。
从目前的专家解读来看,技术层面是可行的。“超级高铁是符合物理原理的。”但真空管道也是超级高铁最大的技术难点之一。真空管道之难,并不在于抽取真空,而在于保持真空。毕竟真空管道很长,高铁运营环境复杂,材料又有一定寿命,如何避免“漏气”是很大的难题。
铺设磁悬浮轨道和真空管道成本很高,对真空管道进行维护的成本也很高,而且由于现在超级高铁还处于概念验证和技术测试阶段,其真正实现后所面临的成本现在还难以估计。问题是,谁来为这些埋单?区区几轮融资的那些钱,只能是算作试验经费,如果真的要成为现实,难道没有人考虑投入产出?
越卖越亏弄啥嘞?
这正如眼下的特斯拉,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1.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净亏损为2.82亿美元,同比增加了83%。事实上,特斯拉已经连续多年亏损,消耗资金也已经达到几十亿美元。尽管如此,其股市表现优异,受到大量投资者的热捧。其市值约为320亿美元,约相当于通用汽车市值的三分之二,而特斯拉去年仅仅销售了5万辆车,通用则销售了1000万辆车。
让特斯拉陷入了销售量越大越亏的局面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特斯拉投入大于收入,一直处于一种输血式的商业模式中。
规模化量产是传统汽车工业的特色之一,一个新产品设计得再好,再叫座,如果没有规模化量产,一般的作为普通商品(非奢侈品)销售的汽车达不到一定的规模,那生产这个产品的企业注定爬不出成本陷阱。如此看来,横空出世的特斯拉也不能幸免这个规律。
规模化量产也是特斯拉爬出成本陷阱的唯一解决之道。特斯拉电动汽车只有量产才能够带来足够的现金流,但是,量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采购、生产等多个环节。
这好比一个圈,你需要盈利,就必须规模化量产,要规模化量产,必须添置必要的设备,组织招工生产等,要添置设备,扩大规模,就必须花费资金。
除了良性循环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如果没有“概念”,没有足够吸引人们视线的事件,市场上融不到资金,那垮台是分分钟的事。
而这个圈达到平衡点,就需要恰当的产品,笔者并不否认Model S、Model X车型是好产品,但它们的出货量还是与特斯拉圈的平衡点有差距。简而言之,并不能把特斯拉从成本陷阱中拯救出来,特斯拉需要的是一个恰当的产品。
特斯拉计划在2018年将年产量提高到50万辆,较原计划提前两年,其中包括10至 15万辆Model S和Model X,其余的是发布不久的Model 3。从公布的预订单来看,预计要到2017年年底才会发货,最低价只有3.5万美元的Model 3有40万辆之多,这还不止,特斯拉的马斯克还瞄准2020年生产100万辆的目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