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创新乏力下,智能手机品牌如何建立品牌壁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创新乏力下,智能手机品牌如何建立品牌壁垒?

无论是三星手机,还是苹果手机,过往都是忽视的,可能是因为坚守自己原有的一些东西,也可能是对这种用户对手机的细分边界的把握可能带来的影响的预计不足。

假如没有了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品发布会,媒体圈和娱乐圈将会怎么样?一场接着一场的智能手机新品发布会,有时候还是同天的对台戏,让人看得都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面对各手机厂商在硬件配置上玩新材料、新设计造型、新术语,对于非相关专业的人士来说,无非就是多了一些新词。在个人看来,不管什么样的智能手机新品发布会,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种玩法,一种是以硬件为主的营销噱头,另一种是以“软实力”为依托的新打法。而从各家销量排名的变化来看,这种依靠“软实力”的打法越来越成为决定智能手机大战能够胜出以及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这样的“软实力”主要包括专利、用户使用手机的心理诉求(如分享欲望下的美图功能诉求)、消费升级下的心理需求变化等。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销量排名新局开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排名情况为:华为第一,出货量约1660万部,同比去年增长48%,市场份额达15.8%;OPPO第二,出货量为1320万部,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7.2%上升到增到今年的12.6%;小米第三,下滑一位。出货量为1280部;Vivo第四,发货量为1250部;iPhone第五,销量不佳;特别是,三星已经被挤出前五名。

似乎进入2016年,总是有更多的黑天鹅事件发生。面对这样的销量排名新格局,有些分析人士深感意外。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销量排名新局开。如果我们去推敲,可以发现,这种数据变化也是有迹可循,或者说曾经的强者优势不再,也是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心理变化缺乏足够的把握和应变造成的。

首先,智能手机市场总体上是趋向饱和的,2016年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总发货量约1.05亿部,较去年同期发货量下降5%。整个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占全球市场的量约为三分之一左右,国内主流品牌手机厂商的销量以中国市场为主,因此,凭借在手机整体制造水平的提升,对国外主要品牌形成了很好的补位替代效果。

其次,手机从奢侈品到普通的生活必备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一次国内高端品牌手机和国内低端模仿或者山寨手机并存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国外品牌如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还是国内的夏新、波导等,都上演了一幕幕从快速的辉煌到衰败的剧情。一方面是没有准确把握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没有把握手机市场的边界问题。其结果是把挣得的利润一味的放到产能的扩大方面,而忽视了自身“软实力”的储备投入上。

第三,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在屌丝经济盛行时期抓住屌丝的痛点,通过以低价方式快速获得了市场。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低价策略的路径依赖和品牌特性,使得当进入消费升级阶段,无法有效提供满足新的需求的手机产品。

总之,销量排名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智能手机功能本身的差异化在缩小,而在软实力的较量上在扩大的问题。

二、软实力的较量,在智能手机行业有那些经验总结?

首先,以华为为突出的代表,体现为手机专利的保护方面。华为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华为累计已授权专利30924件。华为2015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达92亿美元,超过苹果公司的85亿美元投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因此,华为的爆发从面上看是以mate7为代表的单款手机的突破,但实际上是一系列中高端手机产品组合的胜出。基础在于研发实力,包括在手机芯片上不受其他芯片厂商的制约。

其次,以Oppo和Vivo为代表的手机品牌,在某一些单项更加细分的功能上走极致线路。而这种细分功能又是基于对用户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为基础的。同样是面向年轻、新潮、时尚的年轻人。Oppo主打的是美拍等功能,Vivo手机主打的是音乐手机。因此,尽管Oppo和Vivo是同宗的两个手机品牌,但是仅仅是通过细分的极致,就形成了很强的差异化和品牌区隔。

第三,以APP应用能力为基础向手机领域切入的方式。这方面主要是基于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自拍晒图的心理。在智能手机开始还不太注重拍摄功能的时候,美图通过美颜和各种对图片渲染的方式,满足了自拍一族的诉求。从而成为类似像微信一样为数不多发展迅速且活跃度很高的APP应用。为进一步满足这种需求,美图手机顺势推出,主打精品化明星代言路线,以软件能力切入,并获得了市场的良好反响。而面对这样的消费心理,大部分手机厂商主要仍然是从硬件能力上提升自拍能力,如用更高像素的摄像头,华为甚至为此还与专业的相机品牌莱卡进行合作。此外,原有的手机厂商,在手机操作系统方面,也都加强了对照片的更多特效优化处理。

而在这方面,无论是三星手机,还是苹果手机,过往都是忽视的,可能是因为坚守自己原有的一些东西,也可能是对这种用户对手机的细分边界的把握可能带来的影响的预计不足。为此,连苹果在最新的手机上也都开始强调了类似自拍效果的改善。

至于小米手机,过去总结它的成功除了低价之外,还有所谓的营销能力,参与感等等。但在个人看来,核心还是特定消费阶段的低价策略。在消费升级的情况下,需要改变用户对小米的固有低端机的印象之外,新的中端机型则有存在软实力差异化不足的问题。如果这一关不能买过去,则如同小米的快速崛起一样,也会快速消退。

最后,我们再回到热热闹闹的各种手机发布会的话题上,单纯的靠一些硬件的优化和让人不明觉厉的大量技术术语的堆积,已经越来越难打动用户的心了。在这样的方式上玩的越多的手机品牌越危险。只要那些把精力和资源放到软实力提升的手机品牌,在智能手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创新乏力下,智能手机品牌如何建立品牌壁垒?

无论是三星手机,还是苹果手机,过往都是忽视的,可能是因为坚守自己原有的一些东西,也可能是对这种用户对手机的细分边界的把握可能带来的影响的预计不足。

假如没有了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品发布会,媒体圈和娱乐圈将会怎么样?一场接着一场的智能手机新品发布会,有时候还是同天的对台戏,让人看得都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面对各手机厂商在硬件配置上玩新材料、新设计造型、新术语,对于非相关专业的人士来说,无非就是多了一些新词。在个人看来,不管什么样的智能手机新品发布会,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种玩法,一种是以硬件为主的营销噱头,另一种是以“软实力”为依托的新打法。而从各家销量排名的变化来看,这种依靠“软实力”的打法越来越成为决定智能手机大战能够胜出以及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这样的“软实力”主要包括专利、用户使用手机的心理诉求(如分享欲望下的美图功能诉求)、消费升级下的心理需求变化等。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销量排名新局开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排名情况为:华为第一,出货量约1660万部,同比去年增长48%,市场份额达15.8%;OPPO第二,出货量为1320万部,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7.2%上升到增到今年的12.6%;小米第三,下滑一位。出货量为1280部;Vivo第四,发货量为1250部;iPhone第五,销量不佳;特别是,三星已经被挤出前五名。

似乎进入2016年,总是有更多的黑天鹅事件发生。面对这样的销量排名新格局,有些分析人士深感意外。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销量排名新局开。如果我们去推敲,可以发现,这种数据变化也是有迹可循,或者说曾经的强者优势不再,也是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心理变化缺乏足够的把握和应变造成的。

首先,智能手机市场总体上是趋向饱和的,2016年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总发货量约1.05亿部,较去年同期发货量下降5%。整个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占全球市场的量约为三分之一左右,国内主流品牌手机厂商的销量以中国市场为主,因此,凭借在手机整体制造水平的提升,对国外主要品牌形成了很好的补位替代效果。

其次,手机从奢侈品到普通的生活必备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一次国内高端品牌手机和国内低端模仿或者山寨手机并存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国外品牌如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还是国内的夏新、波导等,都上演了一幕幕从快速的辉煌到衰败的剧情。一方面是没有准确把握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没有把握手机市场的边界问题。其结果是把挣得的利润一味的放到产能的扩大方面,而忽视了自身“软实力”的储备投入上。

第三,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在屌丝经济盛行时期抓住屌丝的痛点,通过以低价方式快速获得了市场。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低价策略的路径依赖和品牌特性,使得当进入消费升级阶段,无法有效提供满足新的需求的手机产品。

总之,销量排名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智能手机功能本身的差异化在缩小,而在软实力的较量上在扩大的问题。

二、软实力的较量,在智能手机行业有那些经验总结?

首先,以华为为突出的代表,体现为手机专利的保护方面。华为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华为累计已授权专利30924件。华为2015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达92亿美元,超过苹果公司的85亿美元投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因此,华为的爆发从面上看是以mate7为代表的单款手机的突破,但实际上是一系列中高端手机产品组合的胜出。基础在于研发实力,包括在手机芯片上不受其他芯片厂商的制约。

其次,以Oppo和Vivo为代表的手机品牌,在某一些单项更加细分的功能上走极致线路。而这种细分功能又是基于对用户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为基础的。同样是面向年轻、新潮、时尚的年轻人。Oppo主打的是美拍等功能,Vivo手机主打的是音乐手机。因此,尽管Oppo和Vivo是同宗的两个手机品牌,但是仅仅是通过细分的极致,就形成了很强的差异化和品牌区隔。

第三,以APP应用能力为基础向手机领域切入的方式。这方面主要是基于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自拍晒图的心理。在智能手机开始还不太注重拍摄功能的时候,美图通过美颜和各种对图片渲染的方式,满足了自拍一族的诉求。从而成为类似像微信一样为数不多发展迅速且活跃度很高的APP应用。为进一步满足这种需求,美图手机顺势推出,主打精品化明星代言路线,以软件能力切入,并获得了市场的良好反响。而面对这样的消费心理,大部分手机厂商主要仍然是从硬件能力上提升自拍能力,如用更高像素的摄像头,华为甚至为此还与专业的相机品牌莱卡进行合作。此外,原有的手机厂商,在手机操作系统方面,也都加强了对照片的更多特效优化处理。

而在这方面,无论是三星手机,还是苹果手机,过往都是忽视的,可能是因为坚守自己原有的一些东西,也可能是对这种用户对手机的细分边界的把握可能带来的影响的预计不足。为此,连苹果在最新的手机上也都开始强调了类似自拍效果的改善。

至于小米手机,过去总结它的成功除了低价之外,还有所谓的营销能力,参与感等等。但在个人看来,核心还是特定消费阶段的低价策略。在消费升级的情况下,需要改变用户对小米的固有低端机的印象之外,新的中端机型则有存在软实力差异化不足的问题。如果这一关不能买过去,则如同小米的快速崛起一样,也会快速消退。

最后,我们再回到热热闹闹的各种手机发布会的话题上,单纯的靠一些硬件的优化和让人不明觉厉的大量技术术语的堆积,已经越来越难打动用户的心了。在这样的方式上玩的越多的手机品牌越危险。只要那些把精力和资源放到软实力提升的手机品牌,在智能手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