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获得苹果公司10亿美元融资,这也是滴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单笔投资。柳青称整个交易是“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的”,双方从初次会面到达成合作只用了22天的时间。
虽然滴滴已经在中国的专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Uber、易到和神州的大规模资本投入使得专车竞争依旧激烈。彭博社分析称,通过这笔交易获得的额外资本将帮助滴滴向新城市扩张,招募司机,争夺潜在用户。
自去年起,滴滴方面融资消息不断,并成为全世界增速最快的独角兽之一。
去年5月获得微博1.42亿美元融资;9月,程维宣布完成30亿美元的融资,估值上升至165亿美元。2016年1月,滴滴总裁柳青宣布获得招商银行战略投资。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苹果的这笔投资将使滴滴此轮融资额增至30亿美元。新一轮估值将达到260亿美元。
8个月时间融资超过50亿美元,估值上升近100亿美元。这将使滴滴成为全球估值第四高的创业公司,仅排在Uber、小米以及短租网站Airbnb之后。
同时,此次获得苹果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此前市场上对于阿里入股神州、专车市场模式之争的关注。
今年3月,有媒体爆料阿里投资30亿元入股神州专车的运营主体公司优车科技,约占股10%。公开资料显示,阿里确实曾入股神州,但后将股份原价转让给了云锋投资和云岭投资。
作为滴滴的股东,阿里跳票神州,使得原本激烈的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专车市场上存在B2C和C2C两种模式,有观点认为,阿里巴巴参投B2C的神州将使更多国内投资者对其持有信心,帮助神州专车打通融资通道。
一时间业内对于专车市场的模式之争探讨激烈,神州获得阿里青睐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滴滴不小的压力,滴滴希望在这个时候狙击神州阿里完成融资。另有媒体爆料称,滴滴上一轮30亿美元的融资仍未到位。
有传言称,阿里入股神州专车的消息传出后,滴滴出行总裁柳青亲赴阿里巴巴总部杭州,对阿里巴巴投资其他互联网租车平台提出异议。
另外,苹果积极入局或将吸引更多资本引入移动出行市场。易到用车CEO周航发表内部信称:“在融资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对手的优势会吓退一些潜在的投资者;但机遇在于另一些投资者会看到投资的潜在巨大升值价值。”这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易观国际报告显示,中国专车市场正处于爆发期前夜,交易规模将持续数年高速增长,预计有2000亿的市场规模。2015年专车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60.7亿元,2018年将达到520亿元。
为了进行早期的市场培育,滴滴、Uber、易到和神州等平台企业都经历过了流血式的补贴大战。据FT中文网报道,滴滴CEO程维曾表示,滴滴一年花费40亿美元进行“市场培育”;Uber CEO卡兰尼克公开表示,2015年在中国市场亏损超过10亿美元;在加入乐视系后,易到用车CEO周航表示将为今年的烧钱大战准备30亿-50亿的“弹药”。
易到用车总裁彭刚曾公开表示:“这个行业残酷到,它的竞争方法可能有点简单粗暴,就是没有钱烧,你肯定退出去。”
今年3月初,获得乐视投资的易到完成高管调整,并称从去年11月加入补贴大战后,易到用车的日订单量已大幅提升。今年5月彭钢对虎嗅网透露将开展新的一轮融资。
除了滴滴外,其他平台也在咬牙屯粮,决心打赢这场持久战。
Uber做为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其估值超过625亿美元,并在美国实现盈利。其CEO卡兰尼克公开表示,要将全球市场的盈利投入到中国市场的补贴大战中。
易到方面,除了储备足够充足的弹药外,其CEO周航还对苹果入股滴滴一事公开发声,他表示:“对手获得巨额资金和战略资源,势必让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面对如此态势,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战斗!”而专车市场中各平台具有高度同质性,它们所补贴的是同一群人,价格也因此成为各家争取司机和用户的主要手段之一,用户受补贴政策影响,在几家平台上摇摆不定。
房大姐是一名算得上勤快的快车司机,每天不到七点她就开始上线接单了,不过由于平台对司机端的补贴逐渐缩水,她的收入并不理想。“现在滴滴市场规模大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没补贴了。”
和出租车司机相比,网约车平台司机更乐于谈起“融资”“烧钱”“补贴”和“上市”。
当谈到目前竞争激烈的专车市场,房大姐也有自己的“哲学”:“还不就是烧钱嘛,这个市场不能一家独大,必须要有竞争,咱们这种小老百姓才会得实惠。”
面对专车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资本纷至沓来,都希望在这千亿级的市场分一杯羹。
建投华科副总裁吴硕曾对界面新闻表示:“烧钱对任何一家来说,都是短期的市场行为。之所以从去年到今年烧钱烧得比较多,是因为这些出行领域的公司投资机构投得钱太多了,投完B轮投C轮,手里现金比较多。企业每天也都在算,比如对方已经烧了多少钱,手里拿的现金有多少,我们什么时候冲进去等等。”
融资不断,意味着资金链不断,有钱可烧,有仗可打,接着是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烧钱——融资。有钱才能继续玩儿,没钱就要面临被瓜分、被赢者通吃的窘境。前期沉没成本巨大,没有人愿意提前出局。而事实上,投资者早已受够了“烧钱”的景象。去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并也被认为与来自投资人的压力有关。艾媒咨询CEO张毅曾对媒体表示,两公司持续、大量地烧钱让小投资方坐不住了。“双方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恶性竞争,持续的市场补贴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由于双方势均力敌,最终可能导致资方受损失。”
经济学家Brian Viard对《金融时报》表示:“Uber和Airbnb这类平台依赖于大量的消费者和商家来形成足够大的规模,从而拉低成本。‘烧钱’的基本模式更多与乐观有关,而不是成本效益。”
而受资本寒冬影响,风险投资更加谨慎。据路透社报道,今年一季度,美国风险投资总额为121亿美元,相比去年第二季度的173亿美元大幅下降30%。媒体人阑夕分析称:“借助清洗泡沫的机会,资本早已做好了抄底的准备。”
如果融资走到尽头,补贴也会走到尽头吗?届时专车市场或形成分水岭,又或许有新的故事要讲。5月16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滴滴出行或2017年在美国上市,滴滴方面对此事未予置评。截至目前除Uber外,中国专车市场上的主要玩家都提出了上市计划,神州专车在今年4月提交了新三板上市申请书,易到用车方面则表示目前正在拆分VIE,为国内上市做准备。
所有人都知道“烧钱大战”会有结束的一天。平台和投资人希望这一天来得快一点,而司机和乘客则希望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而在正处于野蛮增长的市场还面临着安全质疑和政策合规性等问题,乘客乘坐网约车遇到套牌车、被骚扰、被杀害的新闻引发关注,规范私家车运营的专车新政呼之欲出。面对这些“出行服务平台”下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想赢得市场,企业需要认真考虑一下融资未来到底该怎么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