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让战列舰回归了吗?几十年来,海军工程师们都把精力放在了建造舰艇上。跟20世纪初的船舰相比其射程要大得多,但从世界大战的标准看,这些舰艇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那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反思这种舰船发展策略并重新建造高防护力的战舰呢?
“战列舰”(battleship,又称战舰)一词来自于老式“线列战”阵型,在这种阵型下一支海军最大的舰船会“排成一排作战”,将火力对准对方的战列线。装甲舰发展出来后,“作战的舰队”(battle ship)就从装甲巡洋舰中分离出来。
现代战舰1890年左右开始成型,最先面世的是英国“君权级(Royal Sovereign Class)”战舰。这些舰船的排水量达到1.5万吨,前后甲板各安置一座双联装炮塔,船体以钢装甲覆盖。其他国家的海军采取了“君权级”的基本参数并生产出既可以攻击又可以承受对方火力的战船。增加战船存活率的过程在早期战列舰被简化,人们主要通过预测船体每个部位受到的威胁概率来布置防御措施,人们将19世纪90年代末舰炮最有可能进攻的部位列为防御重点。
火控系统的缺陷意味着舰船的杀伤力并没有因为船体尺寸上升而增加多少,15年后出世的“纳尔逊”级战列舰(HMS Lord Nelson)仅仅增加了2000吨排水量,大概同尺寸的“无畏级”战列舰(HMS Dreadnought)使用了接下来几年内的创新技术成果,多达10门的重炮使得它以与前辈相似的价格获得了远远高于老式舰船的致命火力。这样一来,就算面对舰炮对决小型战舰的存活率也大大下降。
自那时起,火力和生存力随着舰体尺寸的上升而显著提高,世界各国海军纷纷做出反应。到1915年英国皇家海军一线战列舰的排水量已经达到2.7万吨,到1920年世界最大战列舰“胡德号”(HMS Hood)的排水量已经达到4.5万吨。1921年达成的海军条约规定限制战列舰吨位,但是德国和日本还是梦想着能够发展巨型战列舰。
随着空军和导弹时代的来临,尺寸无法再有效提升水面舰艇的火力,与此同时,激增的威胁让保持舰艇的生存力变得十分困难。二战时期巨大的战列舰无法再抵御飞机和导弹和协同攻击,同时因为射程限制无法以其引以为傲的巨炮发起反击。除了还可以随着吨位提升而增强攻击力的航空母舰,海军工程师们开始青睐小型舰船。当下美国海军主力水面舰艇的吨位只是二战时期的四分之一不到。
后二战时代还普遍上摈弃了装甲即生存力的想法。人至于传统战列舰的侧舷如何抵御巡航导弹还存在着激烈辩论。巡航导弹的穿透力一般而言不及大口径舰炮,虽然它们拥有其他优势。甲板上的装甲更是一个问题,炸弹、弹出式巡航导弹和近来新崛起的弹道导弹对于笨重而巨大的铁甲舰威胁实在太大。或许最为重要的是,还没有人指出战列舰如何抵御水下攻击,鱼雷依旧是个致命威胁,哪怕是对重型装甲战舰而言。
人们也曾试过提升战列舰的防护力,二战结束后,有些国家的海军在水面舰艇上做过尝试。英国皇家海军希望重新设计建造至少一艘1939年退役的“狮级”战列舰(Lion class),最后的相关研究证明保护舰船免受炸弹攻击的甲板几乎不可能建造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方面仍旧希望建造携带舰炮的战舰,斯大林去世后这种幻想也不复存在。法国在1952年完成了“让·巴尔号”战列舰(Jean Bart)并且将其作为训练和住宿船只维持到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新的浪潮,苏联开始建造基洛夫级重型导弹巡洋舰(Kirov Class),此型号战舰很快被冠以“战列巡洋舰”的称呼。美国海军以改造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Iowa Class)作为回应的一部分,改造后的战舰新增远程导弹发射系统,但是仅仅在服役几年后就退役了。
最近,俄罗斯、美国和中国都在考虑建造大型水面舰艇。就跟承诺要建造新的图-160战略轰炸机一样,俄罗斯会周期性地承诺建造新的基洛夫级战舰。其中一项被命名为CG(X)的计划已经发展为建造吨位接近2.5万吨的核动力战舰。外媒将中国的055型巡洋舰视为类似的超级战舰,但是有报道称这种战舰的排水量只会在1.2万吨到1.4万吨,这比美国的朱瓦特级驱逐舰(Zumwalt Class)要小一些。
大型战舰在火力方面仍有着一定优势,比如说战舰越大其导弹装载量就越大,既可以用来进攻也可用来防御。技术进步意味着大型舰炮可以比以前打得更远更准。但是,最重要的进步或许还是在生存力上,建造大型舰艇的最大理由或许是其发电能力的提升。海军技术最为吸引人的创新包括传感器、无人技术、激光和电磁炮,这些技术非常依赖电力。大型船只能够产生更多电力,这不仅可以增强攻击力还能增强防御力。
大型船只携带的大型导弹仓使它们相比小型舰船在攻防水平上更胜一筹。经典战舰的继承者是否能同时承担起发起攻击和承受攻击的重任呢?材料科学的进步已经提升了军事系统平台的抗打击能力,认真思考新型装甲战舰毫无疑问能够产生新型高防护力船只。
现在的问题在于,被动防御系统需要抵御巡航导弹、鱼雷、弹道导弹和远程舰炮等长距离武器的打击。要想让一艘船只在这些威胁下生存下去就意味着它要面对反介入和区域阻绝(anti-access/area-denial)的打击环境,这样一来成本就太高了。值得指出的是,以前的战舰身负重伤后仍旧能航行作战,但搭载精密整合技术的现代舰船在弹道导弹的打击下纵使能够存活也很难继续作战。
重甲巨舰很难解决反介入和区域拒绝的困境,但是搭载高效能防御组件和大量致命武器的大型战舰在击败反介入系统的战斗中或许可以坚持很久。从这个角度讲,“战舰”或许会回归,虽然其角色会更偏向于经典的战局监视者而非线列战舰。与此同时,这些新型“战舰”生存的手段会倾向于躲开威胁而非迎接火力。
(翻译:王一诺; 编辑:闫桂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军情瞭望,军史回顾,军备盘点。不无度吹嘘我军,不盲目崇拜外军。长按二维码,关注【硝烟】微信公众号:xymilitary ,和我们一起做裤衩不红不白的铁杆军事迷。(如果长按不行,就请军迷扫下呗)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