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爽约”150天后华融交出千亿亏损业绩答卷,靴子落地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爽约”150天后华融交出千亿亏损业绩答卷,靴子落地了吗?

“这是赖小民时期累积存量风险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司发展史上永远要汲取的惨痛教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曾仰琳

编辑 | 彭洁云

“爽约”150天后,中国华融(02799.HK)终于交出了迟到的2020年业绩答卷。

8月29日晚,华融在港交所披露了2020年业绩公告(下称“年报”)和2021年中期业绩公告(下称“年中报”),并于30日召开了业绩沟通会。

年报显示,华融2020年当期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077.55亿元(人民币,下同),对经营业绩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净亏损1062.74亿元,归属于该公司股东净亏损1029.03亿元。

2021年中报则透露出业绩好转迹象。今年上半年,华融实现收入总额460.63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净利润16.24亿元,同比增长105.0%,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减少24.6%。

华融管理层在30日举行的业绩会上回应了多个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了四大值得关注重点:

一是分析大额减值的影响和提出应对措施;二是确认导致年报延迟的“相关交易”;三是回应旗下金融子公司的转让的安排;四是展望公司和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上半年扭亏,多项监管指标却未达最低要求

与此前披露的业绩预警公告基本一致。(详见报道:预计2020年净亏损1029亿元!中国华融披露业绩巨亏三大主因,拟引进中信集团等战投 ),中国华融2020年年报显示,当期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077.55亿元,对经营业绩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净亏损1062.74亿元,归属于该公司股东净亏损1029.03亿元。

对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除之前公告的三大主因外, 华融董事长王占峰在会上指出,“2020年,中国华融全面审视评估经营资产风险,当期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对经营业绩造成了重大影响,这是赖小民时期累积存量风险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司发展史上永远要汲取的惨痛教训。”

年报和中报均披露,受2020年度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明显下滑影响,截至2021年6月末,华融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多项监管指标未达监管机构的最低要求。

以资本充足率为例,截至2021年6月末,华融的资本充足率为6.32%,而监管要求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5%。

对此,华融副总裁王文杰在业绩会上透露,“公司正在通过引战增资有效补充资本,通过转让子公司股权等机构瘦身措施缩减资产规模,通过压降风险资产、低效资产减少对资本的占用,努力修复公司资本充足指标。同时,经与监管机构沟通,公司已向监管正式申请增资到位前给予阶段性监管容忍期。”

从营收方面来分析,2020年,华融实现经营收入1017.32亿元,较2019年同口径收入减少7.5%。在全面审视和评估风险、确认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252.24亿元后,收入总额为765.08亿元,较上年减少32.1%。

该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三个部分,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其中不良资产经营是核心业务。

具体而言,华融核心不良资产主业保持稳定,不良资产经营分部实现收入总额603.70亿元,收入贡献度由2019年的62.0%提升至2020年的78.9%;金融服务子公司收入总额保持平稳,金融服务分部实现收入332.88亿元,较上年基本持平;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持续压降非主业无优势业务,经全面审视评估风险后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分部收入总额-115.00亿元。

图片来源:华融2020年年报。

在经历巨额亏损后,华融今年上半年扭亏。

中报披露显示,华融上半年实现收入总额460.63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净利润16.24亿元,同比增长105.0%,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減少24.6%。

而另一家与其体量相当的AMC中国信达,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0.77亿元,同比下降3.7%,归属该公司股东净利润66.87亿元,同比增长5.5%。

在华融的三大业务板块中,不良资产经营分部上半年实现收入总额270.45亿元,税前利润57.67亿元,占该集团税前利润总额的134.2%;金融服务分部上半年实现收入总额167.44亿元,税前利润34.96亿元,基本保持稳定;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实现收入总额48.40亿元,同比增长6.6%,税前亏损41.90亿元,亏损同比减少14.37亿元。

图片来源:华融2021年中报。

援兵就位,“相关交易”浮出水面

从2020年宣布停牌并延迟披露年报的4月1日算起,市场等待华融年报发布已有150天。随着业绩的发布,导致业绩推迟发布的“尚待确定的相关交易”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对于“相关交易”,此前市场有多种猜测,包括华融将破产、重组或某项重大业务“踩雷”等等。

在此次业绩会上,华融副总裁王文杰明确指出,“相关交易”即2020年4月8日华融发布的相关潜在交易公告——华融华侨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融华侨”)的股权转让事项。

彼时公告指出,为整合附属公司,华融全资子公司华融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华融华侨91%的股权转让。本次股权转让待审批同意后组织实施。

王文杰表示,“今年3月,由于相关潜在交易尚未确定,公司无法及时向审计师提供相关审计资料,2020年报审计工作未能及时完成,公司延迟刊发2020年度业绩公告。此后,公司一直与上级部门保持积极沟通,根据沟通情况,我公司预判该交易在短期内进一步推进的可能性较低,或可能不再推进。”

王文杰进一步补充:“本着对市场和投资者负责的态度,经主动沟通有关部门,我公司决定暂不将该交易的获批纳入考量因素,并基于上述预测判断于5月份开始向审计师提供相关审计资料,努力推进审计工作,至8月上旬基本完年报审计。因此,相关交易直接影响了审计资料收集和年审工作进度。”

在年报透露的亏损三大主因里,也有相关表述:在2019年海外业务整合基础上,由华融华侨在中国华融范围内整合分、子公司部分存量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处置。中国华融完成了华融华侨股权转让的立项审批,于2020年4月8日发布了潜在出售事项的公告,但至2020年末,该项转让未能按计划实施。

除上述股权转让事项外,界面新闻此前6月曾报道,接近华融信托人士透露,华融信托的牌照或将被出售,目前正在和买家洽谈,但具体的买家信息属于公司高度机密。除了信托牌照外,中国华融旗下大部分金融牌照都可能会被处理,包括华融金融租赁、华融湘江银行、华融证券、华融消费金融等。

不久后,华融“官宣”部分子公司股权转让和股权重组项目的消息。

6月29日,华融公告称,拟转让其所持有的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的79.6%股权。

8月2日,华融再度宣布,根据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业的要求,拟将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对外公开转让。针对华融信托存量债务情况,拟与主要机构债权人协商“债转股+股权转让”方式对华融信托实施股权重组。(详见报道:中国华融分拆进行时!挂牌出售华融消金70%股权,对华融信托进行股权重组

其他金融子公司股权转让进展情况,是否有进一步可披露的计划处置方式或方向?

华融总裁助理高敢在业绩会上回应称:“根据监管要求,中国华融积极回归主业,推进机构瘦身。目前,公司正在实施华融交易中心股权转让、华融消费金融股权转让、华融信托股权重组事项,已经完成公司治理程序,并按照信息披露要求正式发布了相关公告。对于市场关心的中国华融金融子公司股权转让,相关工作如有进一步进展,公司将及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公司也欢迎有兴趣的投资者与公司接洽相关工作,公司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机构瘦身工作。”

在机构“瘦身”的同时,华融的战略投资“援兵”也已就位。

8月18日,华融公告称,将实施资本补充规划,拟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该公司于当日分别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远洋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投资框架协议。上述机构拟通过认购该公司新发行股份的方式对其进行战略投资。

“引战工作正在顺利推进,整个引战过程各方按将按照资本市场的制度和相关的规则,遵从市场化、法制化的政策进行。目前公司内部正在全面的配合战略投资者开展尽调工作。”华融董事长王占峰在业绩会上介绍。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发行价格、增资规模、股东变化问题,王占峰指出,华融将在后续依法依规进行披露。

王占峰透露,除已5家拟引进战略投资者外,还有很多投资者基于对中国华融充满信心,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其中既包括中资机构,也包括外资机构。公司将继续跟有意向的投资者进一步沟通、对接,未来可能还有新的战略投资者加入。

三大评级机构调整评级,意见存在分歧

在8月18日华融发布预亏的业绩公告、宣布拟引入战略投资者后不久,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也作出相应调整。其中,惠誉将其列入正面观察名单,穆迪仍下调评级,标普则仍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8月23日,惠誉宣布,将华融的“BBB”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及其子公司-Huarong Finance II Co.Ltd,Huarong Finance2017Co.,Ltd.and Huarong Finance2019Co.,Ltd.发行票据的评级观察状态从“负面”调整为“正面”。本次调整基于华融于2021年8月18日宣布的资本重组计划。

同日,穆迪宣布,下调华融的的长期本币/外币发行人评级评级至Baa2,上述评级继续列入下调的观察名单。

“评级行动反映了华融2020年发生的高额净亏损导致其资本基础和盈利能力恶化。”对于华融公告的巨额亏损,穆迪提出,这可能会导致该公司无法满足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最低要求,如果没有政府安排的支持行动,公司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营。

穆迪表示,华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计划以及对子公司的处置可以部分缓解2020年高额净亏损的负面影响。但是,注资的规模和时间仍不确定,并且框架协议不属于具有约束力的正式股份认购文件。

“在政府支持方面,国企战略投资者的注资计划表明了华融的系统重要性以及中国政府 (A1/稳定) 协调支持的意愿。穆迪也考虑到了华融表明并无计划进行债务重组。但是,目前注资对华融的具体影响依然不明确。由于缺乏注资规模、时间和最终的股东结构等具体信息,华融及其子公司的评级继续列入观察名单。”穆迪进一步补充。

随后2天,穆迪将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本币和外币长期/短期发行人评级从Baa2/P-2下调至Baa3/P-3。上述评级仍处于下调的观察名单。

8月24日,标普信评宣布,华融“BBB+/A-2”的主体信用评级仍列于负面信用观察名单。对此,标普解释:“这是由于该公司在重点信用风险指标,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处置非核心资产计划的潜在影响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标普预计,由于巨额亏损的发生,中国华融非银业务的杠杆率将从2020年6月末的8.5倍上升到2020年末的12倍以上,其合并股东权益也会大幅减少。中国华融向上述几家潜在战略投资者发行新股的计划,将有机会使其受损的资本基础回补到监管要求水平,并降低杠杆率。

对于中国信达拟成为华融战略投资者,标普提出,从公开信息来看,其认为中国信达不太可能取得中国华融重大比例的股权。中国信达当前的评级尚有一些缓冲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对中国华融的少数股权投资,并保持自身2022年年末以前的杠杆率(即有息债务对调整后总权益比率)在6.5倍以下。

同时,标普将四大AMC中的长城资管和东方资管的展望从稳定调至负面,确认中国信达的展望为稳定。

标普认为,“监管准入门槛的下降对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环境构成压力。如果监管继续放开,使市场竞争加剧,那么以上趋势可能导致四大资管公司的整体信用状况削弱。以上情形下,我们可能会调低四大资管公司的评级基准,即构建评级的起点。”

对于不良资产行业的展望,华融总裁梁强则表示,2021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不良资产市场供给将继续保持高位,逆周期、跨周期、多元化、定制化的救助性金融服务需求增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于重要的发展窗口期,中国华融不良资产主业发展前景可期,新形势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市场机遇方面,梁强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金融领域后疫情时期金融资产劣变风险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认可标准趋严,不良资产市场供给保持充沛,市场收购价格有望保持合理水平;

二是实体领域问题企业和问题资产呈现增长趋势,债券违约、司法拍卖及破产重整、问题资产并购重组需求增加,业务机会大量出现;

三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能升级创造了主辅业分离、“四改一保”等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构性机遇;

四是不良资产监管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年内试点可受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政策已出台并执行,允许信托业风险资产以打折等方式市场化进行处置,鼓励参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等业务。”

梁强强调,作为不良资产行业国家队和主力军,华融将发挥问题资产处置、问题项目盘活、问题企业重组和危机机构救助四大功能。

赖小民案后谋“蜕变”,“瘦身”回归主业进行中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日,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而成立的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该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5年10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主要股东包括财政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美国华平集团、远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

然而,这样一家因处置不良资产而成立的公司,却在无序扩张过程中渐渐累积众多风险,最终在原董事长赖小民“落马”后,风险暴露的导火索被点燃。

“赖小民打着支持国家战略旗号,滥设机构、盲目发债,将募集资金投向国家政策明确限制的房地产等行业领域,严重偏离公司主业发展需要,最终从不良资产处置者异化为不良资产制造者。”中纪委在2021年1月发布的《赖小民案以案促改工作启示》(下称“《启示》”)中如此描述。

2018年4月赖小民案发后,华融开启了漫长的“瘦身”回归主业进程。

中纪委在《启示》中指出,剖析赖小民案件可以发现,乱办金融、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违规违法问题突出,处置不当极易引发重大金融风险。把做好风险处置摆在突出位置,督促银保监会成立风险处置专责工作组,指导华融公司坚守流动性风险底线,全面排查并稳妥处置风险项目……全面开展子公司清理整合,指导资产公司制定子公司3年清理整合方案,坚决撤并整合非金子公司,同步推进持牌金融机构转让和非金子公司退出,推动资产公司回归健康发展轨道。

会上,华融董事长王占峰指出,赖小民案件发生前集团资产规模无序扩张,违规设立子公司,偏离主责主业。2017年末,集团期末合并口径资产总额18702.6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211%,非金子公司数量达到27家,较2014年末增加18家。境外业务扩张尤为突出,2015-2017年境外直管机构新增7家,国际业务资产总额由2015年末的604.51亿元增至2017年末的2747.64亿元,增长355%。

为让AMC回归救助性金融主业,《启示》披露,银保监会以开展子公司清理整合为切入口,择机退出与主业协同效应不高、经营效益较差的金融持牌机构,推动华融、长城、东方、信达4家公司整合撤并56家子公司,其中境外8家,非金子公司资产规模缩减1884亿元。

其中,华融公司列入清理的19家非金子公司中,已有2家清算注销、7家进入退出程序,同时还自行清理100多家附属机构;信达公司主动调整结构,继转让信达财险之后,又出售幸福人寿全部股权,实现集中资源做主业;东方公司正在转让24家小额贷款公司。

“截至目前,非主业、无优势的非金子公司调整基本完成,集团直管非金子公司由27家压缩至11家,国际业务条线完成管理整合,金融牌照子公司布局优化进展顺利,公司战略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王占峰在会上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爽约”150天后华融交出千亿亏损业绩答卷,靴子落地了吗?

“这是赖小民时期累积存量风险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司发展史上永远要汲取的惨痛教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曾仰琳

编辑 | 彭洁云

“爽约”150天后,中国华融(02799.HK)终于交出了迟到的2020年业绩答卷。

8月29日晚,华融在港交所披露了2020年业绩公告(下称“年报”)和2021年中期业绩公告(下称“年中报”),并于30日召开了业绩沟通会。

年报显示,华融2020年当期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077.55亿元(人民币,下同),对经营业绩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净亏损1062.74亿元,归属于该公司股东净亏损1029.03亿元。

2021年中报则透露出业绩好转迹象。今年上半年,华融实现收入总额460.63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净利润16.24亿元,同比增长105.0%,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减少24.6%。

华融管理层在30日举行的业绩会上回应了多个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了四大值得关注重点:

一是分析大额减值的影响和提出应对措施;二是确认导致年报延迟的“相关交易”;三是回应旗下金融子公司的转让的安排;四是展望公司和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上半年扭亏,多项监管指标却未达最低要求

与此前披露的业绩预警公告基本一致。(详见报道:预计2020年净亏损1029亿元!中国华融披露业绩巨亏三大主因,拟引进中信集团等战投 ),中国华融2020年年报显示,当期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077.55亿元,对经营业绩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净亏损1062.74亿元,归属于该公司股东净亏损1029.03亿元。

对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除之前公告的三大主因外, 华融董事长王占峰在会上指出,“2020年,中国华融全面审视评估经营资产风险,当期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对经营业绩造成了重大影响,这是赖小民时期累积存量风险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司发展史上永远要汲取的惨痛教训。”

年报和中报均披露,受2020年度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明显下滑影响,截至2021年6月末,华融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多项监管指标未达监管机构的最低要求。

以资本充足率为例,截至2021年6月末,华融的资本充足率为6.32%,而监管要求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5%。

对此,华融副总裁王文杰在业绩会上透露,“公司正在通过引战增资有效补充资本,通过转让子公司股权等机构瘦身措施缩减资产规模,通过压降风险资产、低效资产减少对资本的占用,努力修复公司资本充足指标。同时,经与监管机构沟通,公司已向监管正式申请增资到位前给予阶段性监管容忍期。”

从营收方面来分析,2020年,华融实现经营收入1017.32亿元,较2019年同口径收入减少7.5%。在全面审视和评估风险、确认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252.24亿元后,收入总额为765.08亿元,较上年减少32.1%。

该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三个部分,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其中不良资产经营是核心业务。

具体而言,华融核心不良资产主业保持稳定,不良资产经营分部实现收入总额603.70亿元,收入贡献度由2019年的62.0%提升至2020年的78.9%;金融服务子公司收入总额保持平稳,金融服务分部实现收入332.88亿元,较上年基本持平;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持续压降非主业无优势业务,经全面审视评估风险后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分部收入总额-115.00亿元。

图片来源:华融2020年年报。

在经历巨额亏损后,华融今年上半年扭亏。

中报披露显示,华融上半年实现收入总额460.63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净利润16.24亿元,同比增长105.0%,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減少24.6%。

而另一家与其体量相当的AMC中国信达,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0.77亿元,同比下降3.7%,归属该公司股东净利润66.87亿元,同比增长5.5%。

在华融的三大业务板块中,不良资产经营分部上半年实现收入总额270.45亿元,税前利润57.67亿元,占该集团税前利润总额的134.2%;金融服务分部上半年实现收入总额167.44亿元,税前利润34.96亿元,基本保持稳定;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实现收入总额48.40亿元,同比增长6.6%,税前亏损41.90亿元,亏损同比减少14.37亿元。

图片来源:华融2021年中报。

援兵就位,“相关交易”浮出水面

从2020年宣布停牌并延迟披露年报的4月1日算起,市场等待华融年报发布已有150天。随着业绩的发布,导致业绩推迟发布的“尚待确定的相关交易”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对于“相关交易”,此前市场有多种猜测,包括华融将破产、重组或某项重大业务“踩雷”等等。

在此次业绩会上,华融副总裁王文杰明确指出,“相关交易”即2020年4月8日华融发布的相关潜在交易公告——华融华侨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融华侨”)的股权转让事项。

彼时公告指出,为整合附属公司,华融全资子公司华融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华融华侨91%的股权转让。本次股权转让待审批同意后组织实施。

王文杰表示,“今年3月,由于相关潜在交易尚未确定,公司无法及时向审计师提供相关审计资料,2020年报审计工作未能及时完成,公司延迟刊发2020年度业绩公告。此后,公司一直与上级部门保持积极沟通,根据沟通情况,我公司预判该交易在短期内进一步推进的可能性较低,或可能不再推进。”

王文杰进一步补充:“本着对市场和投资者负责的态度,经主动沟通有关部门,我公司决定暂不将该交易的获批纳入考量因素,并基于上述预测判断于5月份开始向审计师提供相关审计资料,努力推进审计工作,至8月上旬基本完年报审计。因此,相关交易直接影响了审计资料收集和年审工作进度。”

在年报透露的亏损三大主因里,也有相关表述:在2019年海外业务整合基础上,由华融华侨在中国华融范围内整合分、子公司部分存量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处置。中国华融完成了华融华侨股权转让的立项审批,于2020年4月8日发布了潜在出售事项的公告,但至2020年末,该项转让未能按计划实施。

除上述股权转让事项外,界面新闻此前6月曾报道,接近华融信托人士透露,华融信托的牌照或将被出售,目前正在和买家洽谈,但具体的买家信息属于公司高度机密。除了信托牌照外,中国华融旗下大部分金融牌照都可能会被处理,包括华融金融租赁、华融湘江银行、华融证券、华融消费金融等。

不久后,华融“官宣”部分子公司股权转让和股权重组项目的消息。

6月29日,华融公告称,拟转让其所持有的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的79.6%股权。

8月2日,华融再度宣布,根据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业的要求,拟将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对外公开转让。针对华融信托存量债务情况,拟与主要机构债权人协商“债转股+股权转让”方式对华融信托实施股权重组。(详见报道:中国华融分拆进行时!挂牌出售华融消金70%股权,对华融信托进行股权重组

其他金融子公司股权转让进展情况,是否有进一步可披露的计划处置方式或方向?

华融总裁助理高敢在业绩会上回应称:“根据监管要求,中国华融积极回归主业,推进机构瘦身。目前,公司正在实施华融交易中心股权转让、华融消费金融股权转让、华融信托股权重组事项,已经完成公司治理程序,并按照信息披露要求正式发布了相关公告。对于市场关心的中国华融金融子公司股权转让,相关工作如有进一步进展,公司将及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公司也欢迎有兴趣的投资者与公司接洽相关工作,公司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机构瘦身工作。”

在机构“瘦身”的同时,华融的战略投资“援兵”也已就位。

8月18日,华融公告称,将实施资本补充规划,拟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该公司于当日分别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远洋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投资框架协议。上述机构拟通过认购该公司新发行股份的方式对其进行战略投资。

“引战工作正在顺利推进,整个引战过程各方按将按照资本市场的制度和相关的规则,遵从市场化、法制化的政策进行。目前公司内部正在全面的配合战略投资者开展尽调工作。”华融董事长王占峰在业绩会上介绍。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发行价格、增资规模、股东变化问题,王占峰指出,华融将在后续依法依规进行披露。

王占峰透露,除已5家拟引进战略投资者外,还有很多投资者基于对中国华融充满信心,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其中既包括中资机构,也包括外资机构。公司将继续跟有意向的投资者进一步沟通、对接,未来可能还有新的战略投资者加入。

三大评级机构调整评级,意见存在分歧

在8月18日华融发布预亏的业绩公告、宣布拟引入战略投资者后不久,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也作出相应调整。其中,惠誉将其列入正面观察名单,穆迪仍下调评级,标普则仍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8月23日,惠誉宣布,将华融的“BBB”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及其子公司-Huarong Finance II Co.Ltd,Huarong Finance2017Co.,Ltd.and Huarong Finance2019Co.,Ltd.发行票据的评级观察状态从“负面”调整为“正面”。本次调整基于华融于2021年8月18日宣布的资本重组计划。

同日,穆迪宣布,下调华融的的长期本币/外币发行人评级评级至Baa2,上述评级继续列入下调的观察名单。

“评级行动反映了华融2020年发生的高额净亏损导致其资本基础和盈利能力恶化。”对于华融公告的巨额亏损,穆迪提出,这可能会导致该公司无法满足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最低要求,如果没有政府安排的支持行动,公司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营。

穆迪表示,华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计划以及对子公司的处置可以部分缓解2020年高额净亏损的负面影响。但是,注资的规模和时间仍不确定,并且框架协议不属于具有约束力的正式股份认购文件。

“在政府支持方面,国企战略投资者的注资计划表明了华融的系统重要性以及中国政府 (A1/稳定) 协调支持的意愿。穆迪也考虑到了华融表明并无计划进行债务重组。但是,目前注资对华融的具体影响依然不明确。由于缺乏注资规模、时间和最终的股东结构等具体信息,华融及其子公司的评级继续列入观察名单。”穆迪进一步补充。

随后2天,穆迪将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本币和外币长期/短期发行人评级从Baa2/P-2下调至Baa3/P-3。上述评级仍处于下调的观察名单。

8月24日,标普信评宣布,华融“BBB+/A-2”的主体信用评级仍列于负面信用观察名单。对此,标普解释:“这是由于该公司在重点信用风险指标,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处置非核心资产计划的潜在影响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标普预计,由于巨额亏损的发生,中国华融非银业务的杠杆率将从2020年6月末的8.5倍上升到2020年末的12倍以上,其合并股东权益也会大幅减少。中国华融向上述几家潜在战略投资者发行新股的计划,将有机会使其受损的资本基础回补到监管要求水平,并降低杠杆率。

对于中国信达拟成为华融战略投资者,标普提出,从公开信息来看,其认为中国信达不太可能取得中国华融重大比例的股权。中国信达当前的评级尚有一些缓冲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对中国华融的少数股权投资,并保持自身2022年年末以前的杠杆率(即有息债务对调整后总权益比率)在6.5倍以下。

同时,标普将四大AMC中的长城资管和东方资管的展望从稳定调至负面,确认中国信达的展望为稳定。

标普认为,“监管准入门槛的下降对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环境构成压力。如果监管继续放开,使市场竞争加剧,那么以上趋势可能导致四大资管公司的整体信用状况削弱。以上情形下,我们可能会调低四大资管公司的评级基准,即构建评级的起点。”

对于不良资产行业的展望,华融总裁梁强则表示,2021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不良资产市场供给将继续保持高位,逆周期、跨周期、多元化、定制化的救助性金融服务需求增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于重要的发展窗口期,中国华融不良资产主业发展前景可期,新形势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市场机遇方面,梁强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金融领域后疫情时期金融资产劣变风险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认可标准趋严,不良资产市场供给保持充沛,市场收购价格有望保持合理水平;

二是实体领域问题企业和问题资产呈现增长趋势,债券违约、司法拍卖及破产重整、问题资产并购重组需求增加,业务机会大量出现;

三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能升级创造了主辅业分离、“四改一保”等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构性机遇;

四是不良资产监管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年内试点可受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政策已出台并执行,允许信托业风险资产以打折等方式市场化进行处置,鼓励参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等业务。”

梁强强调,作为不良资产行业国家队和主力军,华融将发挥问题资产处置、问题项目盘活、问题企业重组和危机机构救助四大功能。

赖小民案后谋“蜕变”,“瘦身”回归主业进行中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日,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而成立的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该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5年10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主要股东包括财政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美国华平集团、远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

然而,这样一家因处置不良资产而成立的公司,却在无序扩张过程中渐渐累积众多风险,最终在原董事长赖小民“落马”后,风险暴露的导火索被点燃。

“赖小民打着支持国家战略旗号,滥设机构、盲目发债,将募集资金投向国家政策明确限制的房地产等行业领域,严重偏离公司主业发展需要,最终从不良资产处置者异化为不良资产制造者。”中纪委在2021年1月发布的《赖小民案以案促改工作启示》(下称“《启示》”)中如此描述。

2018年4月赖小民案发后,华融开启了漫长的“瘦身”回归主业进程。

中纪委在《启示》中指出,剖析赖小民案件可以发现,乱办金融、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违规违法问题突出,处置不当极易引发重大金融风险。把做好风险处置摆在突出位置,督促银保监会成立风险处置专责工作组,指导华融公司坚守流动性风险底线,全面排查并稳妥处置风险项目……全面开展子公司清理整合,指导资产公司制定子公司3年清理整合方案,坚决撤并整合非金子公司,同步推进持牌金融机构转让和非金子公司退出,推动资产公司回归健康发展轨道。

会上,华融董事长王占峰指出,赖小民案件发生前集团资产规模无序扩张,违规设立子公司,偏离主责主业。2017年末,集团期末合并口径资产总额18702.6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211%,非金子公司数量达到27家,较2014年末增加18家。境外业务扩张尤为突出,2015-2017年境外直管机构新增7家,国际业务资产总额由2015年末的604.51亿元增至2017年末的2747.64亿元,增长355%。

为让AMC回归救助性金融主业,《启示》披露,银保监会以开展子公司清理整合为切入口,择机退出与主业协同效应不高、经营效益较差的金融持牌机构,推动华融、长城、东方、信达4家公司整合撤并56家子公司,其中境外8家,非金子公司资产规模缩减1884亿元。

其中,华融公司列入清理的19家非金子公司中,已有2家清算注销、7家进入退出程序,同时还自行清理100多家附属机构;信达公司主动调整结构,继转让信达财险之后,又出售幸福人寿全部股权,实现集中资源做主业;东方公司正在转让24家小额贷款公司。

“截至目前,非主业、无优势的非金子公司调整基本完成,集团直管非金子公司由27家压缩至11家,国际业务条线完成管理整合,金融牌照子公司布局优化进展顺利,公司战略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王占峰在会上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