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众女星忙着走红毯,伍迪·艾伦夹在人群中显得有些无助。已80岁的他,带着新作《咖啡公社》拉开了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序幕。从1977年的《安妮霍尔》到今天发生在纽约的《咖啡公社》,已经过去了四十年。
似乎这部影片遭遇了不少差评,是伍迪·艾伦江郎才尽了吗?也不见得。在尚未看过《咖啡公社》之前,擅加评论似乎不妥。
如果想感受一下伍迪艾伦的电影,《蓝色茉莉》倒是个不错的选择,没有像巅峰之作《安妮霍尔》那样充满哲思,但也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 女王凯特·布兰切特凭借《蓝色茉莉》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从叙述方式上来说,《蓝色茉莉》是朴素的段落式叙事,现在、纽约、旧金山,每个片段发生的故事跳跃式连接,是较为简洁的。但此电影对于主人公茉莉的刻画极复杂。她的回忆与现实交叉,更加凸显了现实的窘迫。主人公茉莉衣着的光鲜亮丽与她越发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似乎都在暗示着观众她的生活已滑向深渊,只是她还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
《蓝色茉莉》,讲述的是一个爱慕虚荣的贵妇变成平民的故事。从上流社会跌落的茉莉,起初仍保留着虚荣心,后经过现实的重重打击,她也开始极力谋生。她打算倚靠婚姻,再次进入上流社会,但很快被无情拆穿,她奋力地生活着,但毫无希望可言。影片中最后一幕是她一个人,穿着华服,坐在椅子上,神经质般的自言自语,完全是濒临崩溃的模样。
《蓝色茉莉》像是优雅茉莉的落魄写实史,她的形象是可怜又可恨的,走到这一步的大部分原因在于她的一次冲动决定。同样带有这种情绪的另一部电影,是黑泽明的作品《乱》。茉莉的落魄伴随着原来家庭的破碎没落,个人不幸生活的延续和精神崩溃的前兆。而《乱》里主人公秀虎的落魄,则伴随着亲情的失去,儿子的相互残杀,国家的败落。茉莉与秀虎确实有着相似性,茉莉的悲剧还在茶饮饭食间上演,秀虎的悲剧已然结束在战火纷飞中。
《乱》讲述的是一个“李尔王”式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日本战乱纷争的年代。一文字秀虎,为一域之王。某天,他突然感觉自己濒临暮年,决定把家业分与三个儿子,太郎,次郎和三郎,自己则颐养天年。此时唯独三郎极力反抗,他一怒之下,将三郎驱逐出境。秀虎虽是愿景美好,不料人心险恶,儿子们拒绝接纳自己,并且手足相残,邻国战争卷入,无穷无尽的枪火中人们相继死去。
《乱》这部作品于1985年上映,是黑泽明晚期的作品,在评论界颇受赞誉。影片一开始,三武士骑马纵于风中。极美的构图与色彩,自然声的收录,华美的服饰,共同表现出了王者的狩猎之风。后期,接而连三的战争上演着,场面很是宏大,远景,中景,近景的有机结合,使得那一份令人震栗的屠杀气息非常具像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黑泽明是十分善于改编的导演,令他在国际声名大作的《罗生门》就是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这部《乱》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在保留同样精神内核的基础上,黑泽明改变了其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浓郁的日式风情,冷酷而忠厚的武士,戏剧化的人物形象,使得《乱》成为一部独特的改编影片。
上图为1976版《李尔王》 图片
在西方,也有一部关于《李尔王》的影片于1976年上映。这部《李尔王》是由Tony Davenall 执导的剧情片。这部影片基本上是遵循原著的改编版本。《李尔王》讲述了年老的李尔王逐渐变得自以为是,好大喜功。从而赶走了心地善良的小女儿,后又被两个大女儿抛弃的故事。
1976版《李尔王》同样是改编自莎士比亚著作《李尔王》的电影,它保留了莎士比亚原著中的大量对白,并且人物的表演,布景的方式都有着舞台剧的明显痕迹。不过与舞台剧相比,空间和时间的延展性大大加强。
《乱》与《李尔王》是对同一题材的挖掘,不过呈现效果却大为不同。不过,两部影片都有着优秀影片的气质。
《乱》虽然取材于伊丽莎白时代的喜剧,但故事背景已从中世纪的苏格兰荒原移到了同时期的日本列岛,人物也不再是欧洲的骑士与君主,而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与霸主。虽然黑泽明创造的秀虎的灵感来自莎翁的剧作,但他并不是李尔王的简单翻版。
《乱》所表现的是这样一个“暴露了丑恶残酷的人性,如果不把礼义人情扔个一干二净就活不下去的世道”(片中三郎所语)。观众看到秀虎一家的毁灭的悲剧,并不感到可悲和惋惜,突出的感觉是善为恶之报的终结,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及对人类深沉的爱,是黑泽明所有其他作品中共有的。
在《乱》中,黑泽明对原作的主要情节作了高明的改动——将李尔王的三个女儿变成秀虎的三个儿子,又添加了秀虎与枫君、末君两家的恩怨相报、善恶轮回的情节,使秀虎离一个慈父更远,离一个残暴的封建暴主更近。
《乱》所表现的是这样一个“暴露了丑恶残酷的人性,如果不把礼义人情扔个一干二净就活不下去的世道”(片中三郎所语)。观众看到秀虎一家的毁灭的悲剧,并不感到可悲和惋惜,突出的感觉是善为恶之报的终结,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及对人类深沉的爱,是黑泽明所有其他作品中共有的。
电影《李尔王》所表现的几乎是纯粹的人性的善恶,在《乱》里已上升为关于人类的思考,《李尔王》对于虚伪与忘恩负义的鞭挞,在这里已发展为对愚蠢至极的骨肉相残的居高临下的谴责。《李尔王》中作为情节出发点的父女之情,在黑泽明的屏幕上已演变为父子间冷酷的恩怨相报及疯狂的权力之争。
《乱》的主题比《李尔王》具有更浓的理性色彩。同时,秀虎已迥异于原型李尔王,而成为了一个纯粹的黑泽明式的人物。
一、如何成功改编原有作品
1.基于原IP,融入本国元素
在《乱》中,黑泽明借用李尔王的故事与日本的传统结合起来,从而导演一场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最后整个家族毁灭的悲剧。
黑泽明对《乱》的成功改编,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黑泽明的影片中,这突出表现在运用“能乐”的风格化表演及所受的日本传统美术的影响上,达到了力量和优雅的结合。
在《乱》中,“狂阿弥”富于哲理的歌唱与《李尔王》中“傻子”的诙谐小调比,显然更加肃穆工整,颇具东方古典诗歌韵味。
2.精神内核相同,情绪传达的一致性。
在所有改编自莎翁的影片中,只有被黑泽明把戏移植到中世纪的日本背景,而且被西方影评家成为“最优秀、最准确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影片”。因为改编后的作品与原作的精神内核是相同的,尽管处处不同,情绪传达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黑泽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根据欧美电影的创作方法再创造地改编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时又按照日本艺术创作技巧成功地描写了欧洲式的强烈个人主义人物形象,赋予古装戏中早已定型的东方武士以西方式的自由闲适的形象。就是说他既重新解释了欧美电影的创作方法,又使日本古老的传统艺术得以再生。
二、为何改编如此盛行:
等待改编的作品大多已接受过市场验证,市场的接受度高就说明这一块儿是有市场的。改编的作品,省去了前期市场调研所需的精力,且风险比新作更小。好的题材可得不可求,改编优秀作品,也是因为原作题材的优秀性。且改编作品,就是自带话题度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作者:吴昱婷
部分资料来源:
豆瓣用户,Cogito 鹫津矢
微信公众号 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