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区域不平衡:31个省市差距有多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区域不平衡:31个省市差距有多大?

数据显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存款余额、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期望寿命等方面,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总体富裕程度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个体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但仅有7个省份超过这一水平。其中,上海和北京分列冠亚军,分别为76437元、75602元,不足40000元的有18个省份,最低的黑龙江仅有31115元。

2.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不过,受到饮食习惯以及其他支出意愿的影响,学术上普遍认为,近年来恩格尔系数的参考准确性在下降。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城镇居民家庭皆已迈入小康水平。

3.人均存款余额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笼罩下,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放缓、储蓄倾向上升,住户存款较上年大幅增加11.3万亿元,人均存款达到66185元,比2019年增加7516元。但全国31省中,超过平均水平的只有10个省。富豪人数最多的北京排在首位,人均存款达到207052元,比第二名上海高出49268元,最少的西藏仅有30812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4.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越高。2020年,上海以1240元/月的水平名列全国第一,是最低的西藏(490元/月)的2.5倍。

城乡发展程度

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20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9%,和《“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至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目标相差无几。按照全球城镇化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区间时,发展增速会处于较快水平,而中国正处于这一区间的尾端,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京津沪均超过80%,最高的上海已接近90%。

6.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内部城乡发展差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超过这一水平的仅有7个省份,其中,甘肃和贵州两省超过3,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浙江、黑龙江和天津的城乡差距较小,比值均未超过2。

教育

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18-22岁人口)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截至2020年,我国有24个省份已经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其中包括西藏、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排名首位的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78%。

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但全国31省市中,超过这一平均水平的只有3个省份。其中,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北京以12.64年高居首位,比排名末尾的西藏(6.75年)高出近一倍。总体上,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长。

医疗健康

9.平均期望寿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全国有16个省份超过了这一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以83.7、82.3、81.9的平均期望寿命位列前三。

10.每千人医疗机构病床数

根据《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四川、重庆、新疆分别以7.54、7.42、7.39的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位居前三,而天津、广东、西藏则以4.37、4.73、4.87的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排行倒数三位。2019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30张,共有16个省份超过这一平均水平。

民生保障

11.人均财政民生类支出

这里的民生支出是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以及卫生健康支出。截至目前,仅22个省份公开了2020年民生类财政支出的数据。在已公开数据的省份中,青海和上海的人均民生类财政支出最高,均超过10000元,而山东和河南这两个人口大省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民生类支出则较少,均未超过5000元。

住房

12.城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是指按居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根据《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当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4.4平方米。排名前三的新疆、宁夏、西藏等城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到38平方米以上,而河北、天津、重庆等地居住比较紧张,均不到17平方米。

公共基础设施

1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

包括交通、邮电和供水供电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是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进行的基础。以轨道交通为例,截至2019年,全国已有24个省份在达到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和市区常住人口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成轨道交通线路。其中,广东省以946.5公里的长度位居全国首位。北京、上海两地线路长度均超过700公里。

可持续性

14.财政自给率

公共财政是建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为保障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有稳定的财税收入。财政自给率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值,可用来测量一个地区财政收入对支出的覆盖力度。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财政自给率较高,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2020年,上海的财政自给率高达87%,在全国拔得头筹,北京也超过80%。西部和东北地区财政自给率较低,黑龙江、甘肃、青海和西藏等省份自给率不足两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区域不平衡:31个省市差距有多大?

数据显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存款余额、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期望寿命等方面,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总体富裕程度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个体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但仅有7个省份超过这一水平。其中,上海和北京分列冠亚军,分别为76437元、75602元,不足40000元的有18个省份,最低的黑龙江仅有31115元。

2.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不过,受到饮食习惯以及其他支出意愿的影响,学术上普遍认为,近年来恩格尔系数的参考准确性在下降。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城镇居民家庭皆已迈入小康水平。

3.人均存款余额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笼罩下,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放缓、储蓄倾向上升,住户存款较上年大幅增加11.3万亿元,人均存款达到66185元,比2019年增加7516元。但全国31省中,超过平均水平的只有10个省。富豪人数最多的北京排在首位,人均存款达到207052元,比第二名上海高出49268元,最少的西藏仅有30812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4.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越高。2020年,上海以1240元/月的水平名列全国第一,是最低的西藏(490元/月)的2.5倍。

城乡发展程度

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20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9%,和《“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至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目标相差无几。按照全球城镇化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区间时,发展增速会处于较快水平,而中国正处于这一区间的尾端,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京津沪均超过80%,最高的上海已接近90%。

6.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内部城乡发展差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超过这一水平的仅有7个省份,其中,甘肃和贵州两省超过3,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浙江、黑龙江和天津的城乡差距较小,比值均未超过2。

教育

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18-22岁人口)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截至2020年,我国有24个省份已经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其中包括西藏、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排名首位的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78%。

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但全国31省市中,超过这一平均水平的只有3个省份。其中,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北京以12.64年高居首位,比排名末尾的西藏(6.75年)高出近一倍。总体上,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长。

医疗健康

9.平均期望寿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全国有16个省份超过了这一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以83.7、82.3、81.9的平均期望寿命位列前三。

10.每千人医疗机构病床数

根据《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四川、重庆、新疆分别以7.54、7.42、7.39的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位居前三,而天津、广东、西藏则以4.37、4.73、4.87的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排行倒数三位。2019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30张,共有16个省份超过这一平均水平。

民生保障

11.人均财政民生类支出

这里的民生支出是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以及卫生健康支出。截至目前,仅22个省份公开了2020年民生类财政支出的数据。在已公开数据的省份中,青海和上海的人均民生类财政支出最高,均超过10000元,而山东和河南这两个人口大省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民生类支出则较少,均未超过5000元。

住房

12.城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是指按居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根据《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当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4.4平方米。排名前三的新疆、宁夏、西藏等城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到38平方米以上,而河北、天津、重庆等地居住比较紧张,均不到17平方米。

公共基础设施

1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

包括交通、邮电和供水供电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是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进行的基础。以轨道交通为例,截至2019年,全国已有24个省份在达到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和市区常住人口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成轨道交通线路。其中,广东省以946.5公里的长度位居全国首位。北京、上海两地线路长度均超过700公里。

可持续性

14.财政自给率

公共财政是建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为保障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有稳定的财税收入。财政自给率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值,可用来测量一个地区财政收入对支出的覆盖力度。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财政自给率较高,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2020年,上海的财政自给率高达87%,在全国拔得头筹,北京也超过80%。西部和东北地区财政自给率较低,黑龙江、甘肃、青海和西藏等省份自给率不足两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