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 |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人才,中外大学应当发挥更积极作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 |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人才,中外大学应当发挥更积极作用

所谓“全球胜任力”,即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文 | 马秋萍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所谓“全球胜任力”,即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全球胜任力近年来也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高度关注。而早在该意见正式发布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已经不可避免的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关于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工作也从“在中国的理论重构研究到实际课堂教学”不断推进,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基于中国立场,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等层面进行本土创新,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这个话题备受关注。

日前, “2021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蓉举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位教育精英汇聚成都,交流经验、研讨学术。在大会分论坛《高等教育论坛暨全球教育50人论坛》的现场,我们与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展开了一次简短对话,对话围绕实下热点话题“青少年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展开,探讨了标准建设、课程开展以及师资培养、发展前景等多个问题。

问:汪校长您好!全球胜任力这个概念近来越来越常听到,我们注意到这次咱们全球教育50人论坛也是提到了一个“全球领导力”这样一个概念,“全球胜任力”是不是“全球领导力”的一个必要准备?同时,您认为,“全球胜任力”的标准应该如何去制定?

汪明义: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目前,中国已经从全球治理的边缘步入中心。在步入中心以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无论是政策、规则的制定,还是治理理念的倡导,都将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发挥领导作用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是通过参与全球治理的人的实际工作来实现的,而这些人只有依靠教育,尤其依靠大学教育来培养。所以说现在在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胜任力,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处理全球事务对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的,你除了有一个专业外,还要掌握至少两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有全球规则制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要精通全球治理体系里面的一些基本规则,尤其是国际法等方面的规则。所以这种要求是非常高的,这需要我们整个教育的共同努力来推进,大学教育当然显得更为重要。

问:川师在这方面是做了哪些工作?

汪明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我们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的力度,无论是短期交流,还是长期的留学,学校都支持。其二,我们成立了高等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就是想把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民主与自由、公平与正义,通过大学新文科通识课程的形式,让中国的学生、让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甚至让全球的青年人来了解、认识并逐渐接受这些观念。我们正在做这项工作,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问:川师是一所师范类院校,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在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过程中,是不是教师本身也应该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我们在教师培养方面做了哪些相关工作?

汪明义:教师要具有这样的能力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最近几年积极推进教师到海外去研修交流,同时加大力度引进海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因为只有教师们具有了全球眼光,才谈得上如何培养出真正具有全球眼光和全球胜任力的学生。

问:现在疫情在全球仍然没有得到一个完全的控制,此外国际政治环境也是比较微妙的,您认为这种局势对我们“全球胜任力”培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大学在这个时期应该怎样做?

汪明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我们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全球的疫情,还有西方一些国家的打压。但是这个没关系,因为在国外很多大学它是比较中立的,所以我经常讲当国与国之间关系特别亲密的时候,我们的大学更应该是乘势而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当国与国关系不那么紧密的时候,我们就要发挥大学这种民间的力量,通过大学的力量来推动国与国的关系走向友好。鉴于国外很多大学尤其是著名的私立大学受政府的干扰不多,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真正认识并抓住好这个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 |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人才,中外大学应当发挥更积极作用

所谓“全球胜任力”,即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文 | 马秋萍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所谓“全球胜任力”,即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全球胜任力近年来也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高度关注。而早在该意见正式发布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已经不可避免的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关于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工作也从“在中国的理论重构研究到实际课堂教学”不断推进,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基于中国立场,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等层面进行本土创新,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这个话题备受关注。

日前, “2021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蓉举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位教育精英汇聚成都,交流经验、研讨学术。在大会分论坛《高等教育论坛暨全球教育50人论坛》的现场,我们与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展开了一次简短对话,对话围绕实下热点话题“青少年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展开,探讨了标准建设、课程开展以及师资培养、发展前景等多个问题。

问:汪校长您好!全球胜任力这个概念近来越来越常听到,我们注意到这次咱们全球教育50人论坛也是提到了一个“全球领导力”这样一个概念,“全球胜任力”是不是“全球领导力”的一个必要准备?同时,您认为,“全球胜任力”的标准应该如何去制定?

汪明义: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目前,中国已经从全球治理的边缘步入中心。在步入中心以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无论是政策、规则的制定,还是治理理念的倡导,都将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发挥领导作用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是通过参与全球治理的人的实际工作来实现的,而这些人只有依靠教育,尤其依靠大学教育来培养。所以说现在在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胜任力,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处理全球事务对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的,你除了有一个专业外,还要掌握至少两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有全球规则制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要精通全球治理体系里面的一些基本规则,尤其是国际法等方面的规则。所以这种要求是非常高的,这需要我们整个教育的共同努力来推进,大学教育当然显得更为重要。

问:川师在这方面是做了哪些工作?

汪明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我们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的力度,无论是短期交流,还是长期的留学,学校都支持。其二,我们成立了高等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就是想把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民主与自由、公平与正义,通过大学新文科通识课程的形式,让中国的学生、让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甚至让全球的青年人来了解、认识并逐渐接受这些观念。我们正在做这项工作,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问:川师是一所师范类院校,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在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过程中,是不是教师本身也应该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我们在教师培养方面做了哪些相关工作?

汪明义:教师要具有这样的能力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最近几年积极推进教师到海外去研修交流,同时加大力度引进海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因为只有教师们具有了全球眼光,才谈得上如何培养出真正具有全球眼光和全球胜任力的学生。

问:现在疫情在全球仍然没有得到一个完全的控制,此外国际政治环境也是比较微妙的,您认为这种局势对我们“全球胜任力”培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大学在这个时期应该怎样做?

汪明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我们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全球的疫情,还有西方一些国家的打压。但是这个没关系,因为在国外很多大学它是比较中立的,所以我经常讲当国与国之间关系特别亲密的时候,我们的大学更应该是乘势而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当国与国关系不那么紧密的时候,我们就要发挥大学这种民间的力量,通过大学的力量来推动国与国的关系走向友好。鉴于国外很多大学尤其是著名的私立大学受政府的干扰不多,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真正认识并抓住好这个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