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的身世之谜解开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的身世之谜解开了吗?

共同回忆久远的情感,共同希望,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图中为余华

大幕拉开入目的是一个个在食堂认真排着队的老人他们虔诚又专注地看着面前的饭菜面部的皱纹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这是贾樟柯导演最新的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18个章节的开篇——“吃饭”在前期的宣传中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似乎一直是在以文人作家的口述历史为卖点通过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个人生活经验去展现从1949年以来整个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919,《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式上映的当天影片在阿那亚举办了主题论坛“海水是如何变蓝的?——从文学到电影”和特别放映活动“一直游到阿那亚”主创也都在现场与大家分享这背后的故事

很有意思的是在作家的讲述部分大量的谈话性内容让大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可是面对大量的镜头语言——那些茶馆餐馆耕种等日常生活中的景象在场的观众表示“不太理解”贾樟柯认为公共空间这个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氛围和人的日常状态影片里面作家他们谈的都是过去时间的事情,这些往事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什么当代的氛围中讲述的这样的日常生活形成了讲述电影和事实的一个时空空间作家们讲述的内容产生一种微妙的联系这部电影虽然看上去是18个章节的音乐结构但是影像视听结构全是音乐性的,他选择记录下那些普通的面孔让普通的农民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大声朗诵出来,这些与历史的记忆长河和作家的经验讲述相交织形成三重奏这样的结构也带来了多义性更多的开放性。

主创人员分享

和贾樟柯以往的作品一样这部纪录片式电影也将兴趣放在了对生活复杂性的呈现这种“一言难尽”在他看来也是生活的本质贾樟柯的兴趣在生活或许我们可以在题材上更进一步说是农村生活贾樟柯用“身世之谜”来形容自己的初衷1993年北京求学以后,2015年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山西的一个村庄贾家庄,从城市再度融入乡村中心这样的过程反而促使他去理解北京理解城市当你拥有了两地生活的经验,再次回到乡村之后,在这样的一个参照之下,农村越发清晰,城市也越发清晰农业生活一直在给几代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乡村贾樟柯觉得有必要拍摄一部关于农村的电影我们是遗传了这么多的历史记忆过来了,我们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所以他迫切地在寻找答案他认为理解自己需要回到两个维度:一个是过去时间,所以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来了解我们经历了什么。第二个需要回到这个空间,就是回到乡村。借由乡村也包括一部分故去理解城市,理解现代的一个自己。

因为贾家庄和山药蛋学派的渊源贾樟柯想到了和文学家的合作山药蛋派的著名作家马烽在60年代从北京回到村庄写作和村民们同吃住同劳动这也塑造了贾家庄的文学传统这启发贾樟柯去从作家的角度去完成这份工作在他看来大部分文学家的前身是农家子弟他们通过写作成为了作家学者,但实际上他们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岁月是在农村度过的,而且当他们成为作家之后,也长时间在关注农村写作。

影片中的每个人谈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连接起来就是从49年到当下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间。马烽的“游泳”在五六十年代,贾平凹老师的青春期成为作家之前的在大海中游泳的起步阶段是在六七十年代,余华重要的岁月在80年代,梁红老师重要的成长就是在90年代,大家到现在都在继续写作,这4代作家形成了从49年到现在的这样一种接力的讲述。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导演贾樟柯

印象深刻的是梁鸿坐在椅子上回溯过往提到那些关于母亲父亲姐姐的孤独的贫穷的苦难的记忆她几度哽咽她将母亲比喻为一道阴影反复说着“这些东西不能提”却又一一娓娓道来他们作为亲历者,同时又作为一个文字的表达者。作家习惯性地敞开心扉这使得他们是好的讲述者所以一开始这部影片的原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

可是拍着拍着一个村庄的文学显然已经不能够涵盖电影的内容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而是个人经验的中心叙事。18个章节中所提到的其实是人类普遍要面临的问题是跨时代和跨地域的而一代代人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而“游到海水变蓝”这个标题似乎就更带有一些问题意识

在拍摄余华的部分的时候他们去了余华的家乡浙江省海盐市在海边他们艰辛地寻找着光影而余华讲述了一个小时候的故事:“我小的时候看到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深受感动,他认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有很多层的含义谓一直就是不顺利畅达重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你才需要坚持而游就是向前,带有一种主动性,又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一种很吃力的感觉。

余华是在整个纪录片中给大家带来最多欢乐的人他每每眯着眼睛开玩笑的时候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声他说自己写作是因为再也不想做牙医每天拔牙了看到文化馆的人每天在大街上晃悠他决定写作改变现状于是他开始向人民文学》《收获等杂志投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的口吻是欢快跳跃的可是我们又能想象他在卫生所里看着窗外风景时的那份向往于是他在自己的生命里游啊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如今他可以靠着活着活着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图中为余华在海边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其实就是一个更加接近理想化社会的过程看到海水变蓝是我们希望的一种状态而这部电影也是在描述一代代人在不断奋斗挣扎在海里扑棱的过程和记忆这样的生活经验以影像的方式被记录下来从文学变成电影生活变成文学这样寻求生存的过程并且向年轻人开放的态度也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像影片艺术顾问欧阳江河所说无论你怎么‌‌认识电影和文学如果想要与我们的真实人生与自我发生关系‌‌得下水去游

共同回忆久远的情感,共同希望,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的身世之谜解开了吗?

共同回忆久远的情感,共同希望,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图中为余华

大幕拉开入目的是一个个在食堂认真排着队的老人他们虔诚又专注地看着面前的饭菜面部的皱纹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这是贾樟柯导演最新的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18个章节的开篇——“吃饭”在前期的宣传中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似乎一直是在以文人作家的口述历史为卖点通过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个人生活经验去展现从1949年以来整个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919,《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式上映的当天影片在阿那亚举办了主题论坛“海水是如何变蓝的?——从文学到电影”和特别放映活动“一直游到阿那亚”主创也都在现场与大家分享这背后的故事

很有意思的是在作家的讲述部分大量的谈话性内容让大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可是面对大量的镜头语言——那些茶馆餐馆耕种等日常生活中的景象在场的观众表示“不太理解”贾樟柯认为公共空间这个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氛围和人的日常状态影片里面作家他们谈的都是过去时间的事情,这些往事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什么当代的氛围中讲述的这样的日常生活形成了讲述电影和事实的一个时空空间作家们讲述的内容产生一种微妙的联系这部电影虽然看上去是18个章节的音乐结构但是影像视听结构全是音乐性的,他选择记录下那些普通的面孔让普通的农民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大声朗诵出来,这些与历史的记忆长河和作家的经验讲述相交织形成三重奏这样的结构也带来了多义性更多的开放性。

主创人员分享

和贾樟柯以往的作品一样这部纪录片式电影也将兴趣放在了对生活复杂性的呈现这种“一言难尽”在他看来也是生活的本质贾樟柯的兴趣在生活或许我们可以在题材上更进一步说是农村生活贾樟柯用“身世之谜”来形容自己的初衷1993年北京求学以后,2015年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山西的一个村庄贾家庄,从城市再度融入乡村中心这样的过程反而促使他去理解北京理解城市当你拥有了两地生活的经验,再次回到乡村之后,在这样的一个参照之下,农村越发清晰,城市也越发清晰农业生活一直在给几代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乡村贾樟柯觉得有必要拍摄一部关于农村的电影我们是遗传了这么多的历史记忆过来了,我们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所以他迫切地在寻找答案他认为理解自己需要回到两个维度:一个是过去时间,所以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来了解我们经历了什么。第二个需要回到这个空间,就是回到乡村。借由乡村也包括一部分故去理解城市,理解现代的一个自己。

因为贾家庄和山药蛋学派的渊源贾樟柯想到了和文学家的合作山药蛋派的著名作家马烽在60年代从北京回到村庄写作和村民们同吃住同劳动这也塑造了贾家庄的文学传统这启发贾樟柯去从作家的角度去完成这份工作在他看来大部分文学家的前身是农家子弟他们通过写作成为了作家学者,但实际上他们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岁月是在农村度过的,而且当他们成为作家之后,也长时间在关注农村写作。

影片中的每个人谈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连接起来就是从49年到当下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间。马烽的“游泳”在五六十年代,贾平凹老师的青春期成为作家之前的在大海中游泳的起步阶段是在六七十年代,余华重要的岁月在80年代,梁红老师重要的成长就是在90年代,大家到现在都在继续写作,这4代作家形成了从49年到现在的这样一种接力的讲述。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导演贾樟柯

印象深刻的是梁鸿坐在椅子上回溯过往提到那些关于母亲父亲姐姐的孤独的贫穷的苦难的记忆她几度哽咽她将母亲比喻为一道阴影反复说着“这些东西不能提”却又一一娓娓道来他们作为亲历者,同时又作为一个文字的表达者。作家习惯性地敞开心扉这使得他们是好的讲述者所以一开始这部影片的原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

可是拍着拍着一个村庄的文学显然已经不能够涵盖电影的内容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而是个人经验的中心叙事。18个章节中所提到的其实是人类普遍要面临的问题是跨时代和跨地域的而一代代人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而“游到海水变蓝”这个标题似乎就更带有一些问题意识

在拍摄余华的部分的时候他们去了余华的家乡浙江省海盐市在海边他们艰辛地寻找着光影而余华讲述了一个小时候的故事:“我小的时候看到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深受感动,他认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有很多层的含义谓一直就是不顺利畅达重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你才需要坚持而游就是向前,带有一种主动性,又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一种很吃力的感觉。

余华是在整个纪录片中给大家带来最多欢乐的人他每每眯着眼睛开玩笑的时候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声他说自己写作是因为再也不想做牙医每天拔牙了看到文化馆的人每天在大街上晃悠他决定写作改变现状于是他开始向人民文学》《收获等杂志投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的口吻是欢快跳跃的可是我们又能想象他在卫生所里看着窗外风景时的那份向往于是他在自己的生命里游啊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如今他可以靠着活着活着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图中为余华在海边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其实就是一个更加接近理想化社会的过程看到海水变蓝是我们希望的一种状态而这部电影也是在描述一代代人在不断奋斗挣扎在海里扑棱的过程和记忆这样的生活经验以影像的方式被记录下来从文学变成电影生活变成文学这样寻求生存的过程并且向年轻人开放的态度也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像影片艺术顾问欧阳江河所说无论你怎么‌‌认识电影和文学如果想要与我们的真实人生与自我发生关系‌‌得下水去游

共同回忆久远的情感,共同希望,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