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庖丁的逍遥——由庄子的《逍遥游》《庖丁解牛》说开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庖丁的逍遥——由庄子的《逍遥游》《庖丁解牛》说开去

庄子的很多作品,至少在如何摆正“物”与人的关系,协调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防止人们在对物的追求中,出现精神失落的现象等方面,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智慧,可以安顿我们的心灵世界。

作者:熊敏

生活在一个高科技,高物质文明的社会,人们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不断地去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但在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中,却忘记了对自身的重视,忘记了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建造和守护。于是出现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是人的精神的失落。

海德格尔说,现代人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这里所说的“家”,就是指人的精神家园。在庄子的《庖丁解牛》中,庖丁“过乎技矣”的逍遥让我感触良深。庄子的很多作品,至少在如何摆正“物”与人的关系,协调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防止人们在对物的追求中,出现精神失落的现象等方面,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智慧,可以安顿我们的心灵世界。

(一)精神的自由

战国时,有一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不但动作快,而且下刀剥皮剔骨都非常熟练,很快就能把一头牛的肉和骨全部分解开来。梁惠王看了连声赞叹,并说:“你宰牛的技术竟高明到这个程度了啊!”厨师回答说:“我之所以达到如此熟练程度,不仅是由于技术熟练,而且还由于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对于追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不仅要有“技”的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对“道”的把握,由技入道,即达到出神入化的“无”之境,才能使“技”升华,才能达到人生的大成境界。在《养生主》译文中,冯友兰发挥庄子思想说:These show that those who cultivate life best are those who cultivate their spirit best.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best is to set it free……Freedom of the spirit is essent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fe。(冯友兰《英译庄子》,第69—70页)大意是说,善养生者亦即善养神者,养神之要在于使精神得到自由,而精神自由乃是养生之根本。

庄子早就说过要想达到真正的逍遥,必须做到三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三无”思想启示我们,如果能不抱功利目的,消除名利之心,则更容易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更能自由抒展自己的个性和灵性,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和高度紧张中,庄子的“三无”思想,有助于培养我们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竞争,减轻心理压力,消除人生焦虑,以一颗平常心,“顺物自然”,在人生事业中开辟境界,达到大成。如果我们明白庄子冷酷背后那火热的内心情感,那有一天也许我们也可以壮美如大鹏,逍遥如庖丁,在人生的天地中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吧!

(二)人生的境界

牛无疑也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中国牛还是外国牛,其机理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我们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这中间,庖丁“解牛数千头矣”,十九年呀,十九年的磨砺让他达到了道的境界。同样,“逍遥”也需要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大鹏要实现“将徙于南冥”的目标,首先必须经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积累过程。这无疑告诉我们,“逍遥”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事。更何况大鹏尽管作出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努力,也还是和“逍遥”的境界差着一大截呢。

学案上有一则《庄子》中“痀偻者承蜩”的寓言,同样表达了这一思想内涵。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达生》)驼而又老,按一般情况说,做什么事都已很困难了。可是“痀偻丈人”却掌握了捕蝉“犹掇之也”的绝技。“痀偻丈人”之“巧”的获得,正像庖丁解牛一样,苦练技巧是其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对“道”的修炼。“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实际上就是由技入道的境界,这种“道”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它是一种忘物、忘俗、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私心杂念都已排除,一切世俗的名利是非都被抛弃。进入了“道”的境界,就不再受任何世俗干扰,不再为功名所诱,荣辱不惊,生死无变。这种“道”的境界,也可以说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摆脱思想包袱、精神压力、外物束缚,超脱于利害得失之上,保持精神自由,才能畅达生命的弘致,正常良好地发挥自己。所以庄子把“无”作为“有”的前提,要求人们通过“无功无名”去获得“有功有名”。庄子的这一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一般人只知通过“有”去达到“有”,即抱着立功立名之心去追求功名,而不知通过“无”去达到“有”,即以无功名之心去获得功名。庄子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超越功名去建立功名,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庄子笔下塑造了不少功名利禄不入于心的人物。这些人虽然心中无功名,但都在事业上取得了大成。象庖丁、梓庆、痀偻丈人,其实就是庄子笔下“无功”、“无名”、“无己”的“神人”、“圣人”、“至人”。

冯友兰先生在《原人》中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几种境界。“功利境界”是一种世俗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人生的较高境界,而“天地境界”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儒家“克己复礼”所达到的就是人生的道德境界,而庄子的“无己”所达到的则是“天地境界”。 “无己”的基本含义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主要特点是“虚”和“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静”方能体道,“虚”才能容物。“虚静”也就是“无”。“无”是“闻道”的必要前提,只有闻道得道,才能由“无”到“无不为”,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时也许你才可能“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蓦然回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吧。

 

(三)心的“游”“独”

《庄子》对后代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儒家所强调的群体主义精神的独特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这种精神,庄子常用“游”和“独”这两个词来表达。“游”,表达了一种不受限制,摆脱束缚的要求。它通常指精神上、心灵上的“游”,即庄子所谓的“心游”。《逍遥游》中生动描绘了这样的自由理想,并指出要达到这种无待逍遥的自由境界,人得心甘情愿脱离仁义道德,摆脱功名利禄,舍弃智谋事任,远离人类社会,做到“至人无己”。

《庄子》书中时常提到一个“独”字,用来表示个人独立的思想品性。“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在宥》)“独乐其志,不事于世。”(《让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庄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独立人格,欣赏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完全按自己意志行事的人。他们时或言及的虚与委蛇、玩世不恭充满了对世间恶的嘲讽戏弄,而其骨子里仍旧坚守着士人的良知和德操。庄子表面上主张无情以应世,但实质上他对世道治乱却始终怀有一颗“热心”,对苦难中的生民抱着深切的悲悯之情,对人性化的理想社会寄予近乎痴人说梦式的迂阔想望。庄子希望以个体生命的理由去抗衡、超越君主政治,并拒绝将自我置于压制性的政治化生存场域之中。

一个深蓄厚养有成的人,其在待人接物处世上必是广大自在,毫无忧惧畏苦地生机盎然,而这也即是逍遥游的极境了。“光而不耀”,有名不显,有德不扬,不居功,不自傲。这样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本色,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事业永葆青春。人生本来简单,认为人生复杂是想出来的,只要自己不复杂,思想中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只要自己不复杂,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简单的人去角力的.但这几乎很快地被证明为是一种幻想,因为当前的社会本身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了。这就如老子所言:“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二章》)“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道德经•六十四章》)《山木》篇指出“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去功与名而还于众人”,“纯纯常常”,正是“无功”、“无名”的“复归于朴”的心态。具有这种心态,就可以保持“有成”,就会使“成”’始终具有新鲜的活力。庄子正是把握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以超常的智慧提出了“从有到无”这一哲学思想。有名不显,有德不扬,功成不就,业成不居,“光而不耀”,是获取功名后“无功”、“无名”的精神升华,它成为道家的一种风范。这种道家风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与道为一”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自然率性的庄子,反对世俗情礼的庄子,热爱生命的庄子,悲天悯人的庄子,固守不违自然流动的“天情”,看透道德本质,超越生死的“理情”,与世界整体为一而获得精神愉悦的“至情”。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障碍,手握游刃有余的神器,追随庄子逍遥的大鹏,翱翔在心灵的自由世界吧!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庖丁的逍遥——由庄子的《逍遥游》《庖丁解牛》说开去

庄子的很多作品,至少在如何摆正“物”与人的关系,协调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防止人们在对物的追求中,出现精神失落的现象等方面,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智慧,可以安顿我们的心灵世界。

作者:熊敏

生活在一个高科技,高物质文明的社会,人们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不断地去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但在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中,却忘记了对自身的重视,忘记了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建造和守护。于是出现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是人的精神的失落。

海德格尔说,现代人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这里所说的“家”,就是指人的精神家园。在庄子的《庖丁解牛》中,庖丁“过乎技矣”的逍遥让我感触良深。庄子的很多作品,至少在如何摆正“物”与人的关系,协调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防止人们在对物的追求中,出现精神失落的现象等方面,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智慧,可以安顿我们的心灵世界。

(一)精神的自由

战国时,有一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不但动作快,而且下刀剥皮剔骨都非常熟练,很快就能把一头牛的肉和骨全部分解开来。梁惠王看了连声赞叹,并说:“你宰牛的技术竟高明到这个程度了啊!”厨师回答说:“我之所以达到如此熟练程度,不仅是由于技术熟练,而且还由于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对于追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不仅要有“技”的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对“道”的把握,由技入道,即达到出神入化的“无”之境,才能使“技”升华,才能达到人生的大成境界。在《养生主》译文中,冯友兰发挥庄子思想说:These show that those who cultivate life best are those who cultivate their spirit best.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best is to set it free……Freedom of the spirit is essent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fe。(冯友兰《英译庄子》,第69—70页)大意是说,善养生者亦即善养神者,养神之要在于使精神得到自由,而精神自由乃是养生之根本。

庄子早就说过要想达到真正的逍遥,必须做到三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三无”思想启示我们,如果能不抱功利目的,消除名利之心,则更容易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更能自由抒展自己的个性和灵性,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和高度紧张中,庄子的“三无”思想,有助于培养我们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竞争,减轻心理压力,消除人生焦虑,以一颗平常心,“顺物自然”,在人生事业中开辟境界,达到大成。如果我们明白庄子冷酷背后那火热的内心情感,那有一天也许我们也可以壮美如大鹏,逍遥如庖丁,在人生的天地中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吧!

(二)人生的境界

牛无疑也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中国牛还是外国牛,其机理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我们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这中间,庖丁“解牛数千头矣”,十九年呀,十九年的磨砺让他达到了道的境界。同样,“逍遥”也需要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大鹏要实现“将徙于南冥”的目标,首先必须经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积累过程。这无疑告诉我们,“逍遥”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事。更何况大鹏尽管作出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努力,也还是和“逍遥”的境界差着一大截呢。

学案上有一则《庄子》中“痀偻者承蜩”的寓言,同样表达了这一思想内涵。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达生》)驼而又老,按一般情况说,做什么事都已很困难了。可是“痀偻丈人”却掌握了捕蝉“犹掇之也”的绝技。“痀偻丈人”之“巧”的获得,正像庖丁解牛一样,苦练技巧是其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对“道”的修炼。“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实际上就是由技入道的境界,这种“道”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它是一种忘物、忘俗、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私心杂念都已排除,一切世俗的名利是非都被抛弃。进入了“道”的境界,就不再受任何世俗干扰,不再为功名所诱,荣辱不惊,生死无变。这种“道”的境界,也可以说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摆脱思想包袱、精神压力、外物束缚,超脱于利害得失之上,保持精神自由,才能畅达生命的弘致,正常良好地发挥自己。所以庄子把“无”作为“有”的前提,要求人们通过“无功无名”去获得“有功有名”。庄子的这一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一般人只知通过“有”去达到“有”,即抱着立功立名之心去追求功名,而不知通过“无”去达到“有”,即以无功名之心去获得功名。庄子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超越功名去建立功名,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庄子笔下塑造了不少功名利禄不入于心的人物。这些人虽然心中无功名,但都在事业上取得了大成。象庖丁、梓庆、痀偻丈人,其实就是庄子笔下“无功”、“无名”、“无己”的“神人”、“圣人”、“至人”。

冯友兰先生在《原人》中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几种境界。“功利境界”是一种世俗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人生的较高境界,而“天地境界”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儒家“克己复礼”所达到的就是人生的道德境界,而庄子的“无己”所达到的则是“天地境界”。 “无己”的基本含义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主要特点是“虚”和“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静”方能体道,“虚”才能容物。“虚静”也就是“无”。“无”是“闻道”的必要前提,只有闻道得道,才能由“无”到“无不为”,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时也许你才可能“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蓦然回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吧。

 

(三)心的“游”“独”

《庄子》对后代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儒家所强调的群体主义精神的独特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这种精神,庄子常用“游”和“独”这两个词来表达。“游”,表达了一种不受限制,摆脱束缚的要求。它通常指精神上、心灵上的“游”,即庄子所谓的“心游”。《逍遥游》中生动描绘了这样的自由理想,并指出要达到这种无待逍遥的自由境界,人得心甘情愿脱离仁义道德,摆脱功名利禄,舍弃智谋事任,远离人类社会,做到“至人无己”。

《庄子》书中时常提到一个“独”字,用来表示个人独立的思想品性。“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在宥》)“独乐其志,不事于世。”(《让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庄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独立人格,欣赏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完全按自己意志行事的人。他们时或言及的虚与委蛇、玩世不恭充满了对世间恶的嘲讽戏弄,而其骨子里仍旧坚守着士人的良知和德操。庄子表面上主张无情以应世,但实质上他对世道治乱却始终怀有一颗“热心”,对苦难中的生民抱着深切的悲悯之情,对人性化的理想社会寄予近乎痴人说梦式的迂阔想望。庄子希望以个体生命的理由去抗衡、超越君主政治,并拒绝将自我置于压制性的政治化生存场域之中。

一个深蓄厚养有成的人,其在待人接物处世上必是广大自在,毫无忧惧畏苦地生机盎然,而这也即是逍遥游的极境了。“光而不耀”,有名不显,有德不扬,不居功,不自傲。这样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本色,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事业永葆青春。人生本来简单,认为人生复杂是想出来的,只要自己不复杂,思想中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只要自己不复杂,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简单的人去角力的.但这几乎很快地被证明为是一种幻想,因为当前的社会本身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了。这就如老子所言:“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二章》)“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道德经•六十四章》)《山木》篇指出“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去功与名而还于众人”,“纯纯常常”,正是“无功”、“无名”的“复归于朴”的心态。具有这种心态,就可以保持“有成”,就会使“成”’始终具有新鲜的活力。庄子正是把握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以超常的智慧提出了“从有到无”这一哲学思想。有名不显,有德不扬,功成不就,业成不居,“光而不耀”,是获取功名后“无功”、“无名”的精神升华,它成为道家的一种风范。这种道家风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与道为一”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自然率性的庄子,反对世俗情礼的庄子,热爱生命的庄子,悲天悯人的庄子,固守不违自然流动的“天情”,看透道德本质,超越生死的“理情”,与世界整体为一而获得精神愉悦的“至情”。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障碍,手握游刃有余的神器,追随庄子逍遥的大鹏,翱翔在心灵的自由世界吧!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