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因教育部最近的一次答复,“第一学历”概念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教育部答复称,“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并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看“第一学历”,却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教育部的回应,社会舆论也不是一致赞同。有网友称,没有“第一学历”概念,但不能否认“第一学历”极为重要的事实,如果“第一学历”不重要,为何大家要拼命考好大学,一个清华本科毕业的学生,和一名自考本科的学生会一样吗?用人单位用“第一学历”选人,是提高选拔效率的办法,“第一学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素质。
这些舆论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公众对“第一学历”的态度。不少人认为,用人单位看“第一学历”不是歧视,是选材的合理标准。这会影响推进破除”唯学历““唯名校”的改革。
招聘看“第一学历”就是学历歧视,这是毫无疑问的。例如,对于一名博士生,用人单位查出本科是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就有可能不录用,这不是学历歧视,是什么呢?
当前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的定义,主要是高中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读全日制本科,是“双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这就用学历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
按这种办法选人,效率是极高的,几千名学生来应聘,根据其最高学历、“第一学历”,很快就可以列出“三个985”一路飘红的求职者。
然而,这是一种很粗陋的选才方式。这种选材方式,并不能为用人单位招聘到真正的高素质人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本科进入名校的学生不用努力,也可凭“第一学历”获得竞争优势,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学习吗?那些高中毕业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能扭转“第一学历”劣势,就会有部分学生自暴自弃。这会影响整体人力资源的质量,是用人单位不负责的做法。
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板子不能只打用人单位。近年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教育内卷化这更多是社会问题,如我国是“学历社会”,用人单位招人看重学历,家长也不得不要求自己孩子考入名校。
在“学历社会”环境中,改革中高考制度,是解决不了教育内卷化问题的,因为学生的成才选择是单一的,就是要获得更好学历。
“学历社会”与我国实行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及学校办学密切相关。985工程、211工程本来是为了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985、211建设高校,变为了“985高校”“211高校”。发达国家的大学也有名校非名校之分,但后者的名校是社会认可的,不是用行政计划、工程给学校贴标签,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
赞成“第一学历”者还认为,由于普通本科、专科院校的办学质量不高,所以用“第一学历”会选到真正的人才。实行“第一学历”选标准者,也不全是认可名校的教育质量,他们认可的是高考选拔,认为高考进名校的学生,总体来说还是素质更好的。换言之,是以高考选拔代替人才选拔。
这折射出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认可,尤其是对普通本科院校、研究生和博士教育质量的认可度不高。在美国,社区学院和名校签有转学协议,在社区学院获得的学分,和名校学分是等值、互认的。我国的本专科院校,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名校的本科教育也要求不严。当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普遍认可时,按学历标准选人就会成用人单位的选择了。
因此,要消除“第一学历”歧视,除了抓公平就业,治理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做法外,不能再人为地把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要给所有学校创造平等竞争、发展的环境。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都要严格执行培养标准,提高淘汰率,达不到培养标准不能授予学位。不严格执行标准,甚至贩卖文凭,就会制造学历泡沫,“第一学历”就会成为应对学历泡沫的扭曲标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