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于杨绛先生,他们有话要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于杨绛先生,他们有话要说

回顾杨绛的一生,她照料并送走了太多的人: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并在这个过程中,默默地注视着同代的读书人一个个的远去。

作者:严杰夫

5月25日凌晨,杨绛仙去,享年105岁。在新华社的唁电里,杨绛的头衔是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杨绛最有名的身份还是钱锺书的夫人。

作为见证了一位世纪历史的老人,杨绛本身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地标。不仅仅是因为她曾经是中国 “最聪明”学者的妻子,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最先翻译了《堂吉诃德》,更不仅仅是因为她后来写的那本被丁玲称为“大学级反动”的《干校六记》,而在于通过她的文章和故事,我们可以将近代史的那些文人重新勾连起来。所以,读懂了杨绛,也就读懂了一半中国近代文化史。

而想要“读懂”杨绛,她晚年撰写的文章和作品自然是最直接的工具,但从她和别人的交往故事中,以及在别人的评价里,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个更为独特的杨绛。

01丨钱锺书:“最贤的妻”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举办了婚礼。此后,直到1998年钱锺书去世,两位先生60多年的婚姻生活可谓是真正的“相濡以沫”。

根据杨绛自己的回忆,她和钱锺书真正是一见钟情。在清华大学工字厅的第一次见面,就确定了他们此后“举案齐眉”的一生。无论怎么来看,上过大学的杨绛都算是一位“新式女性”,但婚后的杨绛却宁愿舍弃事业,隐藏起才情,一心一意为丈夫的事业“做嫁衣裳”。

钱钟书与杨绛

作为丈夫的钱锺书,在文字间和谈话中,似乎并未对外人太多地谈起过婚姻生活,但他的每次评述却都毫无疑问地流露出对杨绛的珍爱。1946年钱锺书的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出版,他在自留的样书上写下了这样三词:妻子、情人、朋友。这恰恰就反映出,在钱锺书的心中,杨绛所占据的真正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后来,杨绛读到英国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娶别的女人。”她把这个句子念给钱锺书听,钱想都没想就回道:“我就是。”杨绛也答:“我也是”。

02丨钱瑗:母亲似茶

钱瑗

钱瑗是钱锺书与杨绛的独女,1937年出生于英国牛津,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文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钱瑗开始从事英语教学,并在1978年被公派至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进修。1986年,钱瑗晋升为教授,在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4日,钱瑗因脊椎癌病逝,终年59岁。

钱钟书、杨绛和钱瑗

钱瑗的故事在杨绛所著的《我们仨》、《我们的钱瑗》里有过详细叙述。作为两位先生的独女,钱瑗所受的宠爱和关注自然毋庸置疑。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两位先生的“掌上明珠”的一生却充满了劫难,她不仅晚年罹患重症,而且第一任丈夫还在文革中被伤害至死。

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视如珍宝、命运多舛的女儿,她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母亲的呢?

从杨绛后来的回忆中,钱瑗对父母的感情也至深至浓。在《我们仨》里,杨绛写道,“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然而,终究在钱瑗的眼中,父亲钱锺书很多时候更像个“哥们”,但母亲杨绛却毫无疑问就是个纯粹的慈母。所以,钱瑗曾经说:“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

杨绛和钱锺书亲切地唤女儿作“阿圆”,《我们的钱瑗》的封面上就有了两个圆圈。在两位先生那里,钱瑗是他们“平生唯一的杰作”;而在钱瑗的眼里,爸爸钱锺书好似一杯浓郁的酒;妈妈杨绛则犹如一杯清冽的茶,一道道加水,却还是芳香沁人。

03丨杨荫榆:“三伯伯很不喜欢我”

杨荫榆

很多人知道杨荫榆,大多缘于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痛打落水狗”。在这篇文章里,时任北京女子师高等师范学校(女师高)校长的杨荫榆,因为将学校里的革命女学生开除,而被鲁迅讥讽为“落水狗”。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杨荫榆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绛在后来写的回忆录里,表现出的对她三姑母的感情颇为复杂。虽然在文章的开头她就写道,“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但在行文之中,杨绛又分明对她的这位姑母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

事实上,杨绛很分明地感受到,在很小的时候,三姑母曾经十分疼爱自己。杨绛记得在5岁时在女师高附小上学时,有一次三姑母带着外宾来饭堂参观,正巧她们这些小学生正在吃饭,顿时饭堂里肃然起来,大家都开始专心吃饭。杨绛幼小,饭碗前掉了许多饭粒。见到这种情状的杨荫榆便走到杨绛跟前附耳说了几句,杨绛赶紧把身前的米粒儿捡到嘴里吃掉。杨绛写道,后来杨荫榆回家和杨绛的父亲形容她们这群小孩儿,背后看去都和杨绛相像,“一个白脖子,两橛小短辫儿”,看上去杨荫榆那时候很喜欢他们这群小学生。

后来,杨荫榆对杨绛的态度变化,大约起始于杨绛长大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杨荫榆则自认自己是教育专家,喜欢对杨绛兄弟姐妹几个的生活和学习指手画脚,于是便开始遭致孩子们的厌恶。这种态度被杨荫榆察觉,却被怪在杨绛的头上。后来,又由于生活的不顺遂,杨荫榆的性格也变得怪癖起来,便更加不受孩子们的欢迎了。终于,杨绛的兄弟姐妹们与三姑母之间的感情也就逐渐疏远了。

但杨绛在最后还是特别强调,杨荫榆是死于日本人之手。在日本侵华时期,她因为与日军为了邻居据理力争而惨遭毒手。刻意透露杨荫榆的这一悲壮结局,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杨绛想为自己的姑母留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04丨杨荫杭:父亲眼中的“小棉袄”

杨荫杭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这一点在杨绛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早年读过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这两所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此后又留学日本、美国学习法律。留学归来后,杨荫杭历任过民国政府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但由于杨荫杭性格耿介,不愿随波逐流混迹官场,而终于得罪了上峰遭致撤职。

杨绛在杨荫杭的子女中排行第四,她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另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虽然杨绛并非长女,却和父亲最为贴心。下面这个故事则最能体现杨绛在父亲心中的位置。

杨荫杭午饭后要休息,一帮小孩懂事,自动散去。有一次,杨荫杭叫住杨绛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杨绛乖觉,便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静静地翻。父亲一觉醒来,看到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瞬间的温暖,便觉得这件“小棉袄”可比真正的棉袄还贴心暖和。

除此以外,杨绛在其他生活方面也对父亲十分贴心:父亲饭后吃橘子,她主动帮助剥皮;父亲吃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她主动帮助脱壳去衣;果品不论干鲜,一经她手,管保收拾得干干净净。

所以,有人说“从小看老”,杨绛会对家人给予体贴入微的照料,原来早在出嫁之前就已有了迹象。出嫁前她体贴父亲,出嫁后则照料丈夫,杨绛的这种“贤惠”其实早在少女时代就已有了伏笔。

回顾杨绛的一生,她照料并送走了太多的人: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并在这个过程中,默默地注视着同代的读书人一个个的远去。尽管,在很多人的历史叙事里,杨绛对家人的照顾和偏袒显得有些过分,有时甚至有些以死相抵的意味。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革时期,有人写钱锺书的大字报,杨绛为了帮丈夫辩白,便在大字报下面贴了一份小字报,这一举动立刻就遭到了批斗示众。但毫无疑问,对于杨绛的亲人和朋友来说,认识她肯定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

如今,杨绛在“打扫干净”了自己的小家后,终于可以安心地跟随丈夫和女儿的步伐而去,。“我们仨”也最终能够在天堂团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于杨绛先生,他们有话要说

回顾杨绛的一生,她照料并送走了太多的人: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并在这个过程中,默默地注视着同代的读书人一个个的远去。

作者:严杰夫

5月25日凌晨,杨绛仙去,享年105岁。在新华社的唁电里,杨绛的头衔是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杨绛最有名的身份还是钱锺书的夫人。

作为见证了一位世纪历史的老人,杨绛本身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地标。不仅仅是因为她曾经是中国 “最聪明”学者的妻子,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最先翻译了《堂吉诃德》,更不仅仅是因为她后来写的那本被丁玲称为“大学级反动”的《干校六记》,而在于通过她的文章和故事,我们可以将近代史的那些文人重新勾连起来。所以,读懂了杨绛,也就读懂了一半中国近代文化史。

而想要“读懂”杨绛,她晚年撰写的文章和作品自然是最直接的工具,但从她和别人的交往故事中,以及在别人的评价里,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个更为独特的杨绛。

01丨钱锺书:“最贤的妻”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举办了婚礼。此后,直到1998年钱锺书去世,两位先生60多年的婚姻生活可谓是真正的“相濡以沫”。

根据杨绛自己的回忆,她和钱锺书真正是一见钟情。在清华大学工字厅的第一次见面,就确定了他们此后“举案齐眉”的一生。无论怎么来看,上过大学的杨绛都算是一位“新式女性”,但婚后的杨绛却宁愿舍弃事业,隐藏起才情,一心一意为丈夫的事业“做嫁衣裳”。

钱钟书与杨绛

作为丈夫的钱锺书,在文字间和谈话中,似乎并未对外人太多地谈起过婚姻生活,但他的每次评述却都毫无疑问地流露出对杨绛的珍爱。1946年钱锺书的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出版,他在自留的样书上写下了这样三词:妻子、情人、朋友。这恰恰就反映出,在钱锺书的心中,杨绛所占据的真正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后来,杨绛读到英国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娶别的女人。”她把这个句子念给钱锺书听,钱想都没想就回道:“我就是。”杨绛也答:“我也是”。

02丨钱瑗:母亲似茶

钱瑗

钱瑗是钱锺书与杨绛的独女,1937年出生于英国牛津,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文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钱瑗开始从事英语教学,并在1978年被公派至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进修。1986年,钱瑗晋升为教授,在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4日,钱瑗因脊椎癌病逝,终年59岁。

钱钟书、杨绛和钱瑗

钱瑗的故事在杨绛所著的《我们仨》、《我们的钱瑗》里有过详细叙述。作为两位先生的独女,钱瑗所受的宠爱和关注自然毋庸置疑。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两位先生的“掌上明珠”的一生却充满了劫难,她不仅晚年罹患重症,而且第一任丈夫还在文革中被伤害至死。

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视如珍宝、命运多舛的女儿,她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母亲的呢?

从杨绛后来的回忆中,钱瑗对父母的感情也至深至浓。在《我们仨》里,杨绛写道,“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然而,终究在钱瑗的眼中,父亲钱锺书很多时候更像个“哥们”,但母亲杨绛却毫无疑问就是个纯粹的慈母。所以,钱瑗曾经说:“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

杨绛和钱锺书亲切地唤女儿作“阿圆”,《我们的钱瑗》的封面上就有了两个圆圈。在两位先生那里,钱瑗是他们“平生唯一的杰作”;而在钱瑗的眼里,爸爸钱锺书好似一杯浓郁的酒;妈妈杨绛则犹如一杯清冽的茶,一道道加水,却还是芳香沁人。

03丨杨荫榆:“三伯伯很不喜欢我”

杨荫榆

很多人知道杨荫榆,大多缘于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痛打落水狗”。在这篇文章里,时任北京女子师高等师范学校(女师高)校长的杨荫榆,因为将学校里的革命女学生开除,而被鲁迅讥讽为“落水狗”。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杨荫榆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绛在后来写的回忆录里,表现出的对她三姑母的感情颇为复杂。虽然在文章的开头她就写道,“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但在行文之中,杨绛又分明对她的这位姑母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

事实上,杨绛很分明地感受到,在很小的时候,三姑母曾经十分疼爱自己。杨绛记得在5岁时在女师高附小上学时,有一次三姑母带着外宾来饭堂参观,正巧她们这些小学生正在吃饭,顿时饭堂里肃然起来,大家都开始专心吃饭。杨绛幼小,饭碗前掉了许多饭粒。见到这种情状的杨荫榆便走到杨绛跟前附耳说了几句,杨绛赶紧把身前的米粒儿捡到嘴里吃掉。杨绛写道,后来杨荫榆回家和杨绛的父亲形容她们这群小孩儿,背后看去都和杨绛相像,“一个白脖子,两橛小短辫儿”,看上去杨荫榆那时候很喜欢他们这群小学生。

后来,杨荫榆对杨绛的态度变化,大约起始于杨绛长大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杨荫榆则自认自己是教育专家,喜欢对杨绛兄弟姐妹几个的生活和学习指手画脚,于是便开始遭致孩子们的厌恶。这种态度被杨荫榆察觉,却被怪在杨绛的头上。后来,又由于生活的不顺遂,杨荫榆的性格也变得怪癖起来,便更加不受孩子们的欢迎了。终于,杨绛的兄弟姐妹们与三姑母之间的感情也就逐渐疏远了。

但杨绛在最后还是特别强调,杨荫榆是死于日本人之手。在日本侵华时期,她因为与日军为了邻居据理力争而惨遭毒手。刻意透露杨荫榆的这一悲壮结局,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杨绛想为自己的姑母留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04丨杨荫杭:父亲眼中的“小棉袄”

杨荫杭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这一点在杨绛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早年读过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这两所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此后又留学日本、美国学习法律。留学归来后,杨荫杭历任过民国政府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但由于杨荫杭性格耿介,不愿随波逐流混迹官场,而终于得罪了上峰遭致撤职。

杨绛在杨荫杭的子女中排行第四,她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另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虽然杨绛并非长女,却和父亲最为贴心。下面这个故事则最能体现杨绛在父亲心中的位置。

杨荫杭午饭后要休息,一帮小孩懂事,自动散去。有一次,杨荫杭叫住杨绛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杨绛乖觉,便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静静地翻。父亲一觉醒来,看到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瞬间的温暖,便觉得这件“小棉袄”可比真正的棉袄还贴心暖和。

除此以外,杨绛在其他生活方面也对父亲十分贴心:父亲饭后吃橘子,她主动帮助剥皮;父亲吃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她主动帮助脱壳去衣;果品不论干鲜,一经她手,管保收拾得干干净净。

所以,有人说“从小看老”,杨绛会对家人给予体贴入微的照料,原来早在出嫁之前就已有了迹象。出嫁前她体贴父亲,出嫁后则照料丈夫,杨绛的这种“贤惠”其实早在少女时代就已有了伏笔。

回顾杨绛的一生,她照料并送走了太多的人: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并在这个过程中,默默地注视着同代的读书人一个个的远去。尽管,在很多人的历史叙事里,杨绛对家人的照顾和偏袒显得有些过分,有时甚至有些以死相抵的意味。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革时期,有人写钱锺书的大字报,杨绛为了帮丈夫辩白,便在大字报下面贴了一份小字报,这一举动立刻就遭到了批斗示众。但毫无疑问,对于杨绛的亲人和朋友来说,认识她肯定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

如今,杨绛在“打扫干净”了自己的小家后,终于可以安心地跟随丈夫和女儿的步伐而去,。“我们仨”也最终能够在天堂团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