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昝慧昉
为了凸显商品安全无添加,“食品级”是一些化妆品品牌在宣传中常会提及的概念。但事实上,按照药监局规定,安全的化妆品并不代表可食用,添加了食品级原料的化妆品也不能称自己为“食用级”。
10月8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显示,儿童化妆品需有专门标识,并不得标注“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或图案。该规定是中国首个儿童化妆品发布的监管规定,除标签要求外,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10月18日,国家药监局又发布文章《“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进一步强调,不存在食品级的化妆品,化妆品的安全性与是否可食用并无关系。一方面,一些化妆品企业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同样可以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因此借机称其化妆品为“食品级”,暗示吃了也没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评估化妆品是否安全,需要依据其原料安全性、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使用方式、贮存条件等等评判。
此外,“食品级”原料即使想添加在化妆品中也并非完全安全。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一些可食用或者在食品中广泛存在的物质被收录为化妆品禁用原料,禁止添加在化妆品中,比如:魔芋、维生素K-1等。如果商家想在化妆品里添加未收录在《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目录》的原料,还需对其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性、光毒性、光敏性等进行毒理学评估,经全面评估认为安全的,并经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新原料注册或者备案后,方可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事实上,从今年起,针对化妆品宣传乱象,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发布消费提示,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
在早前的化妆品宣传中,也并非只有儿童化妆品存在误导消费者的问题。特别是在口红这类彩妆的宣传中,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电商宣传中,都存在着“可食用”的误导性宣传。比如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中,一些“三无”自制口红就会宣称采用全天然的植物材料、无添加防腐剂,以彰显其安全性;而一些博主的收费推广也会提及商品天然安全,哪怕吃进肚子里也对身体无害。在小红书App中,仅是提及可食用口红的内容就高达4000条。
此前,也的确有不少品牌是因为添加了食品原料而走红的。一些食品原料一度成为很多化妆品原料中炙手可热的选择——比如大米、红豆、黄糖、黄瓜等等。
美妆与美食这两个品类之间的渊源由来已久,英文里有一个专用词汇叫“Foodmetic”,指的就是那些以食物为灵感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韩国市场,当时韩国品牌SkinFood、W.Lab等品牌打出了在护肤品中加入食品的概念,比如鸡蛋面膜、大米面膜,在当时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此后不少国家的品牌都做过类似的尝试,比如日本一度风靡到中国的酒糟面膜、红豆面膜、豆腐面霜等等,馥蕾诗的黄糖唇膏、红茶面膜等等。
抛开这类食品原料带来的实际效果不谈,从营销角度,将食材与美妆挂钩确实有好处。
鸡蛋、豆腐、大米这类食品在人们心中原本就是健康、安全的形象,在人们对品牌还没有强烈忠诚度时,通过与食物挂钩,能强化消费者对于产品效果的认知——比如当品牌在某款面膜的包装和营销中强调“鸡蛋”的概念,消费者便自然地会将剥壳鸡蛋的光滑表面和化妆品联系起来。
但营销概念与违法宣传是两回事。据化妆品观察报道,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督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不止“食品级”化妆品是伪概念,就连无化学成分添加的纯天然化妆品也并不存在。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化妆品的性状稳定,商家多少会添加水、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化学添加剂。即使是那些添加了食品的化妆品,主要成分依然是化学原料,并不具备可食用的条件。
评论